词条 | 石蜈蚣草 |
释义 | 石蜈蚣草,多年生上升草本;根状茎横走,密生须根,节上生匍枝。产四川西南部。生沟谷林下、灌丛中或潮湿的石山上,海拔800-2600米。全草入药,能散风寒,除热毒。 基本信息石蜈蚣草 种中文名:石蜈蚣草 种拉丁名:Scutellaria sessilifolia Hemsl.种别名 :胡豆草、吊鱼杆 科中文名:唇形科 科拉丁名:Labiatae 属中文名:黄芩属 属拉丁名:Scutellaria 国内分布:产四川西南部(峨眉、马边、屏山、宜宾等地);生于亚热带沟谷林下,灌丛中或潮湿的石山上,海拔800—2600米。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峨眉山。 海 拔:800-2600 命名来源:[Journ.Linn.Soc.Bot 26: 297. 1890] 中国植物志:65(2):216 英文植物志:17:97 系中文名:石蜈蚣草系 系拉丁名:Ser.Sessilifoliae 组中文名:腋序黄芩组 组拉丁名:Sect.Maschalostachys 亚属中文名:黄芩亚属 亚属拉丁名:Subg.Scutellaria 亚科中文名:黄芩亚科 亚科拉丁名:Scutellarioideae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DICOTYLEDON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茎横卧,密生多数须状不定根,在节上生匍匐枝。茎上升,下部常伏地,高约50厘米,纤细,四棱形,微具翅,无毛,常不分枝,下部常无叶,节间约为叶长之半。叶无柄或几无柄,卵圆形,长1.9—3.5厘米,宽0.9—2厘米,先端急尖至尾状渐尖,基部圆形,心脏形而微抱茎或截形,边缘近全缘,或每侧具3—4不明显的浅圆齿,或具疏离的锐锯齿,近革质,上面橄榄绿色,几无毛,或被稀疏萎软状的具节糙伏毛,下面淡绿色或紫色,无毛,侧脉3—4对,与中脉在上面凹陷下面凸起,斜向上升,在叶缘之内网结。花序总状,3—7花,顶生或腋生,纤细,长度几为叶长的二倍,常生在茎中部叶腋内,间或生于茎顶或侧枝及再分枝的末端上,均偏于一侧而下垂;序轴四棱形,具槽,被具腺微柔毛;花梗长2.5毫米,中部有一对微小线形的小苞片;苞片小,卵圆状钻形,与花梗均被具腺短柔毛。花萼开花时长约2毫米,略被具腺短柔毛,盾片高约1.5毫米,果时花萼增大,长约3.5毫米,盾片高达3.5毫米。花冠基部白色,上部淡紫至紫红,长约18毫米,外疏被具腺微柔毛,内无毛;冠筒近基部前方有长达2毫米向下延伸的囊距,下部宽1.7毫米,中部以下渐宽,至喉部宽达3.5毫米;冠檐2唇形,上唇盔状,内凹,先端微缺,下唇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先端圆形,长宽约5毫米。雄蕊4,前对较长,微露出,具能育半药,退化半药不明显,后对较短,具全药,药室裂口具髯毛;花丝扁平。花柱丝状,先端锐尖,微裂。花盘前方隆起,后方延伸成短子房柄。子房4裂,后对裂片较大。花期6—8月,果期8—9月。 用途及分布用 途:全草入药,性凉、味苦、涩、无毒,能散风寒,除热毒;治风热目雾,感冒头昏,肾寒缩阴,肝热耳鸣及消痛肿毒(见《四川中药志》)。 产地分布:产四川西南部(峨眉、马边、屏山、宜宾等地);生于亚热带沟谷林下,灌丛中或潮湿的石山上,海拔800—2600米。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峨眉山。 本种提示从花序着生的部位及叶的特征来看,本种似可分为三个变型。一、原变型f.ses—sillfolia,花序生在茎中部叶腋内,叶先端急尖,基部心脏形而微微抱茎或截形,边缘每侧具3—4不明显的浅圆齿,背面淡绿色,产四川峨眉。二、顶序变型f.termi—nalisC.Y.WuetS.ChowinAddenda585,1977,花序生于茎顶,上部叶先端尾状渐尖,基部圆形,边缘具疏离的锐锯齿,背面带紫色,产四川马边。三、枝花变型LramifloraC.Y.WuetS.ChowinAddenda585.1977,茎上部腋出侧枝发达,花序生于侧枝及再分枝的末端,部分叶近全缘,叶背面带紫色,产四川屏山、宜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