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石柱土家儿调
释义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地处武陵山脉与长江交汇地带,在这里孕育、传唱的土家 儿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石柱土家" 儿调"因山歌唱词中有土家方言" 儿"而得名。歌词中七言四句式占多数,表达的内容都比较粗野直白。

溯源

石柱土家" 儿调" 与唐代巴渝地区广泛流传的竹枝词一脉相承,具有悠久的历史。有人人为" 儿调"有古代"竹枝词"遗风,被誉为"竹枝词"活化石。因便于即兴编词,富于生活情趣,唱起又朗朗上口所以流传面极广。

艺术特色

石柱土家族 儿调旋律简洁,每曲音域都在八度以内,腔中少有装饰,行腔起伏流畅,易于掌握,便于传唱。其调式多为徵、羽、商调式,既有传统曲目,又有现场发挥的即兴歌调。

歌词句式大多为七字句,可即兴填词,现场发挥,酣畅淋漓地表达歌者的真情实感。有的歌曲调相同而词不同,颇有"竹枝词"遗风;有的歌词直白通俗,逼真地反映了当地土家人的生活、劳动、民风、民俗、情感和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内容,比较全面地记录了土家族的礼俗活动、生存状况及民族文化演变过程。

儿调音韵淳朴而浓郁,特别是 儿调中大量地运用" 儿"、" 儿 "、" "等习惯性方言衬词,使曲子音调与当地土家族方言的四声声调紧密结合,率真地表现了土家人乐观、豁达、睿智、幽默的性格,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在长时期的传唱中,形成了内容丰富多样、曲调简洁多变、乡音乡韵浓郁的独立的民歌歌种,包括生活歌、山歌、情歌、对歌、诙谐歌、号子等类别和难以数计的曲目。

蜚声海内外的《太阳出来喜洋洋》就是石柱土家族 儿调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歌词从不同角度写出了打柴生活即打柴人的精神和情趣,以"太阳出来"起兴,用"上山岗"点题,其中"啷啷扯,匡扯",是全首歌词的最精彩之笔。因"扯"在四川方言中读作"cai",所以实际上是一句仿念锣鼓敲打的象声词,它夹在下句的中间,一是歌者借此给自己的歌声作"伴奏",二是表现了他此时此刻昂扬兴奋之情。衬词对于民歌的表现力及其风格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像这首"樵歌"使用这么特殊的衬词(实质上它是一句"锣鼓经"),并发挥了这么特殊的艺术表现力,实在是罕见的。这首歌的曲体为上、下句结构。上句4小节,处于音区的高位置上,下句6小节,先抑后扬,与上句相呼应。仔细分析,下句前3小节实际上是上句前3小节的下五度变化移位。全曲音域仅五度,篇幅虽然短小,却有层次感,讲究逻辑,富有对比,因此也成为一首在专业舞台上常唱不衰的精品。

此外还有《长年歌》、《怀胎歌》、《小情郎》等曲目。

传承意义

儿调内容丰富多样,曲调简洁多变,乡音乡韵浓郁并具有考证巴渝历史和探索民歌的重要价值。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尚有三百多人能唱" 儿调",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演唱者越来越少。据初步调查,现在只有大约七十人能唱了,这些歌手年事已高, 儿调的传承面临困境,已濒于灭绝。

2006年11月2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开展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的申报和评审工作,组织有关专家对全市各区县(自治县、市)及相关部门推荐申报的项目进行了评审,石柱土家儿调已进入第一批国家级名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