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石秀冬 |
释义 | 石秀冬(播音名:芳华),1971年11月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一位普通的记者,从业十六年来,她始终牢记做为一名记者的职责,刻苦尽职,兢兢业业采写了制作了大量的优秀稿件。其中,获国际奖一个、国家级奖六个,省部级奖20多个。 基本介绍她新闻敏感度高,善于发现和捕捉新闻线索;她采访作风细致扎实,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不畏艰辛;她热爱新闻事业,肯于动脑,不断创新;她待人诚恳质朴,真心对待工作和听众。出色的工作成绩和踏实的工作作风使她得到了电台的一致好评,曾被评为第九届北京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首都女记协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北京市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等。 “凡重大事情我在现场”是每一个记者的最高追求,也是一个记者的崇高责任。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石秀冬是北京电台第一个到达灾区一线采访的记者。 获 2009年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 人物事迹2008年5月12日四川大地震发生时,她正在河北省石家庄采访,当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她得知四川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时,立即回到北京,找到领导恳切地请求到灾区采访。 她以最快的速度做好一切采访准备,赶赴灾区。从成都下飞机后,没做片刻停留直奔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北川。 当天,她没顾上吃午饭、晚饭,一路走一路采访和发回报道,等到晚上9点到达北川中学时,已经发回了“救灾战士火线入党”等9条报道。 在四川地震灾区采访的六天时间里,对于石秀冬来说,困难和危险从她踏上灾区土地的那一刻,就无时不存在着,这些困难和危险,既包括难以保证的睡眠和吃饭,也包括了随时可能发生的余震和无处不潜伏着的疫情。 在北川中学,为了录制现场搜救的同期声,她就站在随时都会倒塌的半截教学楼下发现场报道。现场的刺鼻的消毒水味道在提醒着人们,疫情随时会发生,但她为了报道的清晰,常常把口罩摘下来。 在北川县城,为了进入搜救现场采访,石秀冬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翻越了4座二、三层楼高的废墟,当她站在摇摇欲坠的废墟上发回现场报道时,现场的南充消防支队的战士敬佩地说:“你是我见到的第一位只身一人在废墟上做报道的女记者,你太勇敢了。” 为了进入映秀镇,她冒着生命危险穿过了三条随时都可能塌方的漆黑的隧道和一条限速5公里的危桥。车到映秀界后,突遇滑坡,被堵在路上,她又下车步行到前面去了解情况。并及时发回了报道。 在灾区,她一直马不停蹄的采访,她报道救援部队、报道医疗队、报道灾区群众、报道志愿者、报道灾区的孩子、老师……让首都人民及时了解灾区的情况。她的“灾区急需奶粉”的报道播出后,伊利集团马上就给电台打了电话要捐献奶粉。后经过她的联系,他们把价值十万元的奶粉捐到了急需奶粉的灾区,后来伊利集团又陆续捐赠了价值一百万元的奶粉等物资。收到奶粉的当天,在抗震救灾物资转运站工作的成都志愿者就给石秀冬发来了短信:“他们(伊利)捐了价值十万元的奶粉啊!明天就拉过灾区去了。谢谢您为灾区做的一切,灾区人民感谢你。” 在灾区的那几天,她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一、两点钟。频繁的余震,也给她的工作增添了难度,有时发完报道,刚睡下又被余震晃醒,石秀冬甚至说,在灾区都已经习惯余震了。她后来跟后方的记者说:“真恨自己分身无术,那么多的新闻都来不及采访了。要是能24小时都工作就好了。” 她就是这样在灾区争分夺秒的工作。在从2008年5月16日到21日短短的的六天时间里,她只身一人,上绵阳、下北川,走映秀、进都江堰……只休息了20个小时,吃了三顿半饭,发回了近60条报道,把自己在灾区的真切感受及时传递回首都,感动了无数的听众,也体现出了一名新闻记者高度的责任感。 长时间的劳累给石秀冬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回到北京时,石秀冬甚至连行李都拿不动了,但还是一下飞机就直奔直播间,因为那里在等着她直播节目。在场的所有人都听得出来,石秀冬已经是一点力气都没有了。可是,北京电视台也预约好了请她去参加一个抗震救灾的直播访谈节目。在下电梯时,她几乎就站不住了,等到上车时,就完全支持不住了,晕倒在了车门边。到了北京电视台,因为担心石秀冬的身体,让医务室的医生替她检查一下。医生一量血压竟高达240帕。而她平时一直都是低血压。最后,她靠着一杯葡萄糖水和含了四粒速效救心丸,坚持完成了节目。 一个星期过后,石秀冬才从疲惫不堪的状态中恢复过来。 当有人问她:“你是靠什么力量支撑过来时?”石秀冬只用了一句话来表达:“把我在灾区的真切感受传达给听众,正是我的责任,一个新闻记者的责任。” 虽然从事新闻事业已有16年,但是石秀冬仍然认为她只是新闻战线的一个新兵,她热爱广播事业,热爱手中的话筒,更热爱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她采访过的一位美国志愿者的话让她印象深刻,“中国政府是世界上对人民最好的政府”。这句话让她倍感自豪。作为记者,她说,她有责任通过自己的工作,让所有的中国人都能感受到这句话并为之自豪。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