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石屋头村
释义

石屋头村地处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新华乡东南边陲,面积21.4平方公里,几年来,村两委班子精心组织实施“双带致富”工程,扎实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实施强村富民战略,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了村级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2005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580元,昔日人心涣散的”上访村“变成了经济繁荣,事业兴旺,安乐祥和的文明村。

基层建设

石屋头村党支部现有党员14人,其中预备党员2名,前几年,由于该村基层组织薄弱,思想落后,经济发展滞后,农民脱贫困难,针对这一状况,村两委班子把政治思想教育做在首要位置,不断提高组织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带领村人民共同发展,已改过去落后的面貌,为增强党员教育,建立健全了党员议事会制度,组织生活制度,党员教育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组织活动恢复正常,具体做到“六个一”即:党员干部每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每月召开一次党员议事会,讨论决定该村的各项工作,每月支部开展一次政治学习,所有党员必须参加,支部通过会议,观看电教片,专人授课,集体讨论等形式组织党员学习党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等,每年开展一次农村党员“双评”活动,评选先进,激励先进,建立了1个党员活动室,1个党员电教室,1个党员基金会,保证了党员学习有场所,活动有阵地,从以前的三无村委会,变成了现在“四有”村委会,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村党支部通过创新活动形式,围绕党员政治学习中除常规学习外,每月开展一次“党员活动日”,将党员活动由室内搬到室外,由空洞的说教变为兴办实事。无职党员开展设岗定责活动,因人因事设岗、实行“一人一岗、一人多岗、一岗多人”,设立15个岗位,充分发挥了无职党员作用。村两委实行坐班制,两委成员轮流值班,解决群众找人难的问题。实行村务公开制度、党员议事会制度,村里重大事项及时公开,村里重大工作安排、重大事项的决定以及与群众密切相关的事项等都由党员议事会讨论决定。实行农村党员“双评”活动,把对党员的评价权交给群众;年终评选表彰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建设、村公共事务中表现优秀的村民,调动了村民参与村务共同发展的热情。

经济建设

石屋头村两委班子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集中精力抓发展,真正把工作重心放在该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致富奔小康上来,村两委班子制定了村经济发展5年规划,开展创建“生态家园”活动,组织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禽养殖,药材种植,成立了养猪协会来保障畜牲业的健康发展,今年该村单项养猪总收入771400元,人均收入1658元,人平2.3头,药材种植大户23户,实施“三改一刷白”工程,做到服务上门,把“三改一刷白”的原料送上门,不要运费,从而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1年多时间里,本村115户中有68户实行了三改一刷白,共改圈158个,1580平方米,改厕80个,修建沼气池8口,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以改善,村两委班子要求党员在各项工作中都走在前面,带领群众找项目,寻门路,真正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引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两委班子率先发展养殖业,药材种植业,获得了良好的收益,从而带动群众积极发展,勤劳致富,如今药材种植,畜禽养殖已成为该村增收的两大亮点,为改善该村发展落后的局面,村两委班子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想千方设百计予以解决,带领群众修建水渠2300米,栽杆架线5000多米开通了程控电话46部,扩建村级公路1000多米,使该村组组通路、通电话、通自来水, 使村两委与群众之间架起一座鱼水桥。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75.73亩(其中:田56.8亩,地217.93亩),人均耕地2.5亩,主要种植甘蔗等作物;拥有林地203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02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91亩,主要种植芒果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2.55亩,草地102亩;其他面积820亩。

基础设施

截止2009年底,本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有路灯。全村有24户通自来水,有24户通电,有23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23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2户。

本村到镇道路为水泥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0.2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5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辆,拖拉机4辆,摩托车5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22户;装有太阳能农户6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22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32.8亩,有效灌溉率为10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56.8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51亩。

本村到2009年底,农户住房以砖混结构住房为主,有14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

农村经济

本村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2.28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6万元,占总收入的31.6%;畜牧业收入18.86万元,占总收入的23%(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13头,肉牛18头);渔业收入2.39万元,占总收入的2.9%;林业收入3.86万元,占总收入的4.7%;第二、三产业收入7.37万元,占总收入的9%;工资性收入2.2万元,占总收入的2.7%,其中外出务工收入1.21万元;其它收入21.6万元,占总收入的26.3%。农民人均总收入7155元,人均纯收入319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人,到省内务工1人。

特色产业

本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销售往县内。2009年种植业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26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31.6%。本村目前正在发展甘蔗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甘蔗、蔬菜产业。

人口卫生

本村现有农户24户,乡村人口共115人,其中男性55人,女性60人。其中农业人口112人,劳动力63人。本村以傣族为主,其中傣族113人,其他民族2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08人,参合率92%;享受低保10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镇)卫生院,距离村委会卫生所1.5公里,距离乡(镇)卫生院7公里。本村建有公厕1个,建有2个垃圾集中堆放场地,建有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

文化教育

本村小学生就读到曼蚌小学完小,中学生就读到腰街中学。本村距离小学校2公里,距离中学7公里。目前本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1人,其中小学生8人,中学生3人。

村务公开

全村村务公开项目主要有财务收支。主要以粘贴公告方式公开。

到2009年底,本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23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82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有固定资产1.4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方式公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9 1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