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石头胡同 |
释义 | 太约在新石器石代的时候,那时候呀,只有石头,所以就用石头做了这个胡同的名子。 简介石头胡同是一条上百年的古老街巷,明代就已存在。明代修建城墙,皇宫所用石料曾存放这里,故名石头胡同,至今未改。石头胡同旧时还是妓院集中地,为“八大胡同”之一,有诗道:“八大胡同自古名,陕西百顺石头城。”石头城指的就是石头胡同,它也是中国著名的人文景观街道之一。 历史国有国史、人有一生、胡同也有胡同史。先说石头胡同的北部,北部的开口在铁树斜街上,由这儿向东是观音寺,向西北是樱桃斜街。石头胡同也是八大胡同中重要的一条,但主要是二等妓院与书馆还有三教九流,走车贩卖之类的为主。北口路西的3号有一座建于民国时的小平房,民国时期是一家小百货店,六七十年代开过一家北京丰光公司,好像这是一家国营公司。紧靠这个小房的是一座建于八十年代的三层水泥楼房,这座楼的前身是全国闻名的大北照相馆的前身,现在国家每有大型活动,遇有几千人的合影还要大北照相馆完成,而大北照相馆刚开始时则与众多小照相馆一样兴办于民国初年,那时在这一带有很多与它一样的规模、一样的经营方式的照相馆,只是大北的掌柜具有超前意识,花巨款从国外购进了大型转机,可以转180度,所以民国时的国民会议都要请大北,这一下大北就与众不同了,直到五十年代它迁到大栅栏再迁到前门东侧。 介绍石头胡同现在因为修两广路拆除近30米。胡同内原有望江会馆、盂县会馆、严陵会馆、龙岩会馆。 福建龙岩会馆:坐落在石头胡同,有大小房屋18间。为龙岩一烟商捐助,是龙岩举子晋京驻足之地。民国五年,因石头胡同是妓院集中之地。以议员连贤基为代表的会馆委员会,提出集资卖旧买新迁馆别移。此主张得到了龙岩中学、龙岩商会等70余家的支持,购得贾家胡同房屋一处共42间,龙岩会馆遂迁至新址。 清嘉庆年间,安徽嵩祝戏班进京后曾驻此胡同内。旧时胡同里五行八作俱全,从北向南有大北照相馆、西医诊所、大陆戏园、三合成书茶馆、祥聚公饽饽铺、大昌油盐店和酒馆、大烟馆、白面房、当铺、棺材铺等,南口路东是恒庆澡堂子。清代至1949年,这条胡同还是二等妓院的集中地。关于这些妓院的名称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金福院、连升院、怀春堂、翔瑞院、凤翔院、富升楼等12户;一种是桂香班、贵连班、品乐茶室、荣华楼、玉乐茶室、庆华茶室、三福班、天升楼、蕊芳园、艳春班、贵福茶室、元春班。不过后者较可信。 曾有著名艺人回忆说:“我们师徒三人去串妓院卖唱,从天桥福长街二条到石头胡同,进南口串起来。每到一家,先从背上将师兄放下,老师拉京胡,师兄拉二胡,我打板,拉个‘小开门’或是‘夜深沉’。接着,我拿着剧目到各屋里问问:‘老爷,您听哪段二黄吗?’每个院都是这样。从石头胡同中间往东,经王广福斜街、博兴胡同、大李纱帽胡同、小李纱帽胡同、火神庙夹道,再往西往返石头胡同,一直串到午夜回家,基本上每天如此”。 94号是评剧公会的所在地。1956年,撤销“评剧公会”,成立“北京市评剧工作者联合会”,会址迁至樱桃斜街。 94号后来又改为旅店业公会。现为民居。 1952年在这条胡同中还成立过北京实验评剧团,有演员95人。现已改建它用。 余三胜故居,位于石头胡同61号,三进院落,前院东房3间,大门道直通北游廊,西房3间;中院上房(西房)3间半,带前廊,北房、南房各2间;南跨院设南房3间。现为市文化局所有的民居。 值的一提的是曾住37号的张二奎。张二奎(1814~1860)是著名京剧老生演员。又名士元,原籍河北衡水,幼时随父经商来京,嗜爱戏曲。二十余岁时曾任工部都水司经承。常以“票友”身份在和春班客串演出。张二奎因触犯规定而被革职,为了生计,他正式下海搭和春班演出,后入四喜班。1845年成为四喜班主演和领班人。咸丰年间自组双奎班。 张二奎在北京的故居有两处,一处位于永定门大街路东之忠恕里;另一处就在石头胡同39号,院内有东、西房各2间及南房1间,大门坐西朝东,现为民居。 我的石头胡同我每天必要到石头胡同中走一次,因为我的副食本上要采购的东西就在这儿——一个小小的国营副食店,那是七十与八十年代,如今它改成了小超市,我还是要到这儿买一些日用品。 这条胡同位于大栅栏街道辖区中南部,全长448米,(在扩两广路时占用约20米)均宽5.9米。胡同南北走向,北起铁树斜街,南至珠市口西大街。 其名称的由来据传为明朝永乐年间,北京修建皇宫、城墙,从房山等地运来大量建筑石料,此处是存放石料之地,因此称石头胡同。此名一直沿用至今。1965年将增禄里并入。如果不是住在这儿平常人不会注意到小石头胡同,它那么不起眼,只是一个小小的夹道,但它却与石头胡同并存多年。 胡同内原有望江会馆、孟县会馆、龙岩会馆。清嘉庆年间,安徽嵩祝戏班进京后曾驻此胡同内,此胡同还居住过道光、咸丰年间,被称为“老生三杰”、“京剧三鼎甲”的“张二奎、余三胜”二位京剧形成之初的著名代表人物。两人的故居分别为现在路西的39号与61号,相距不足百米。 因为胡同中有几个旅馆,所以从外地来旅游的人常常是几十人一团儿几十人一团儿地站在胡同中间,不知向南向北,有导游就大声音地叱责。也有人会问起这条胡同的来历,但是导游得到的回答是:“这有什么可问的,就是一条老胡同。” 我会对每个人说:国有国史、人有一生、胡同也有胡同史。先说石头胡同的北部,北部的开口在铁树斜街上,由这儿向东是观音寺,向西北是樱桃斜街。石头胡同也是八大胡同中重要的一条,但主要是二等妓院与书馆还有三教九流,走车贩卖之类的为主。北口路西的3号有一座建于民国时的小平房,民国时期是一家小百货店,六七十年代开过一家北京丰光公司,好像这是一家国营公司。紧靠这个小房的是一座建于八十年代的三层水泥楼房,这座楼的前身是全国闻名的大北照相馆的前身,现在国家每有大型活动,遇有几千人的合影还要大北照相馆完成,而大北照相馆刚开始时则与众多小照相馆一样兴办于民国初年,那时在这一带有很多与它一样的规模、一样的经营方式的照相馆,只是大北的掌柜具有超前意识,花巨款从国外购进了大型转机,可以转180度,所以民国时的国民会议都要请大北,这一下大北就与众不同了,直到五十年代它迁到大栅栏再迁到前门东侧。 沿路向南,还是路西,现在是大栅栏地区人才交流中心的地方,八十年代之前是中国评剧的中心地带,记得小时候也常到中国评剧团的门口玩,那也是一一座两三层的民国小楼,门脸不大,进楼却很深。我倒觉得现在这个新楼放在这儿很不合适,再说它的墙面上还贴了白色的瓷砖,与周边环境很多不合谐,我讨厌它 北京大学生花前月下正拍时,身后有一人叫我,给一根烟,我一回头是一位五十几岁的男人,他就说起老胡同的保护,刚说几句就请我进了他身后的家。坐下来一边喝水一边谈,他与其爱人都对这个话题很有研究,后来才知道他从事的工作就与保护与开发有关系,他还对我的拍摄提了很好的建议,如到什么地方查找某一个宅门的图纸。辞别这位朋友还是向南就到了著名京剧演员张二奎的故居,(39号)。他在永定门大街路东的忠恕里还有一处房产,只是我没有找到。据记载这个39号,院内有东、西房各2间及南房1间,大门坐西朝东。张二奎原籍河北衡水人与我还是老乡,他的一生是不幸的一生。他生卒年为1814-1860,小时候随父经商来到北京,嗜爱戏曲。二十多岁的时候曾出任工部都水司经承。相当于水利部的一个处长,但他常以“票友”的身份在和春戏班客串演出。那时官员是不能与戏子们在一起唱戏的,张二奎因触犯规定而被革了职,这样他正式下海搭和春班演出,后来又加入了四喜班,也算找到了真爱。1845年他就成了四喜班的主演和领班人。咸丰年间他又创办了双奎班。他的嗓音宽厚洪亮,唱腔朴实,平稳沉炼。在说白声调及字音上,具有北京语言的特点,时称“奎派”或“京派”。他与余三胜、程长庚并称京剧形成初期的“老生三杰”常演剧目有《打金枝》、《金水桥》、《上天台》、《回龙阁》、《捉放曹》、《四郎探母》等。咸丰十年他的母亲病逝,治丧时他因大摆排场,又触上了“以优伶潜用官宦排场举动”的规定,这个规定也就是说唱戏的办喜事与丧事不能与当官的相同,于是定了他个发配罪,死于通州。通过他门下的弟子就知道他在京剧中的地位,杨月楼、俞菊笙,时称“文武双璧”。就是他的弟子,弟子都具祖师爷的份,就别说张二奎了。(加上他加词的文字) 张二奎的南邻居是余三胜,余三胜住现在的61号。现在这个院子属北京市文化局,常有一老头带有“巡逻”的袖标站在大门口,由于是文化局的房,所以房管部门不管,文化局也不管,老人说这就叫三不管。 61号有三进院落,前院东房3间,大门道直通北游廊,西房3间。中院上房(西房)3间半,带前廊,北房、南房各2间。南跨院设南房3间。但现在由于居民盖上了好多小房子已看不到了,有意思的是它的大门,外面有一个大门楼,走几步又一个内门,大门洞内还可看出当年原始的样子。 余三胜(1802-1866)是著名京剧老生演员。名开龙。湖北罗田人。他曾搭徽班演出。后为“四大徽班”之一春台班的台柱。因其创造了将汉调语言特点与北京地区语言特点相结合的唱腔;以及富于汉剧特色的念白,被人时称为“汉派”。余三胜戏路宽,文武皆佳,擅长剧目有《定军山》、《当锏卖马》、《鱼藏剑》、《碰碑》、《捉放曹》、《打棍出箱》其子余紫云,乳名字昭儿,是“同光名伶十三绝”之一。其孙余叔岩为京剧“余派”老生创始人。 余三胜的北邻居是一个两层的砖木小楼,楼很多小,却是原汁原味的老书馆,它的名字叫三合成书馆,书茶馆都是一些没事可干的人的消磨时光的地方,白天不光有男人听也时有女人听上一段,到了晚上只有男人的时候,人们就要求说书人说上几段黄段子,当然还有人对女说书人动手动脚,而此时的女说书人有时也就半推半就,所以说那时的书馆就像现在某些歌厅。 53号是准提庵,准提庵历史不详,现拆改现为民居。 53的的斜对过就是大栅栏房管所头管理段,这儿曾是原是29军辑查处所在,它原来也是一座庙,我查到过,但现在怎么也想不起来它是什么庙或什么庵了。进入院内看到北面是一排新建的房,南面靠里边还保存着当年的老样子,这两间老房像是当年的两间配房。房门已破的不成样子,进入屋内还可以看到当年的房屋结构。现为房管所仓库与工人休息室。我与这儿的工人师傅建立了一点友谊,与他们一起到居民家查房看是不是危房,是不是要改造。有一次与他们到了大力胡同12号,这儿没人敢住了,因为房子已随时要倒。我与他们为这房子人倒的墙顶上一根柱子。(2005 年5月20日它终于倒了,很高兴我记下了它的内部结构)。 在现“红楼梦”大观园60号原是一家二等茶室,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也查不到,进入内部,更是一头雾水,因为后来搭建的小房已长满了四面。使你看不到任何一块老砖。就从外面看吧。它原有一匾,但被白灰泥抹上后再加上一个空调外机,让人看着起急。 向南走吧。 路东,66号。外表看不出什么。进入院内,才发现有一个后院,进入后院,才发现了宝贝,我惊叹了,我惊呆了。眼前一片亮光,它是两层砖木结构、三面合围、每面有五、六间的楼房。带有宽敞的前廊,可能想见当年人们站在走廊上喜笑的样子。我一口气拍了十张,回来后接起来看还真好。它是一个什么地方呢?我没有找到权威的说法,有人说是妓院,有人说是大烟馆,有人说是戏楼楼,都可信又不可信。存此吧。 66号的对面是:“公记号”大烟馆,这是一座很大的院子。“公记号”三个字也被白灰抹上了,但由于白灰抹的不厚,所以这三个字与原砖墙由于收缩的不同而反映出来,阴天下雨时反差更大,“公记号”由于出售一元一炮的大烟而出名。是当年的大烟客们所钟情之地。它的建造细节极为精致。院内房子的每一个细部也一丝不苟。从建筑风格上看应建于上世纪30年代左右。 由此向南路东现在的保安公司运钞押运处的地方原有一家二等妓院,但已拆除。 由此向前就是两广路了。10几年前胡同口的西边有一家重庆饭馆,修路时已拆除。 北京红灯区在《冯玉祥自传》还有这样一段记载:他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去八大胡同是出席答谢宴会,主人设席石头胡同。席间到处莺歌燕语,婉转娇啼,冯玉祥自言“简直待不住了”,离席而去。嗣后感慨:“历年以来,我所结识的有志气有血性的朋友,不知有多少,平常谈起话来,多是壮志凌云,激昂慷慨……你叫四个姑娘,我叫八个姑娘。要这样,才能显得感情特别好。造成了风气,大家见惯,不以为怪。” 冯玉祥对八大胡同深恶痛绝,为诸多迷失在胡同里的前血性青年痛心疾首。在另一章节中他提到了一位叫李六庚的老先生。这位先生每天早上提着一面锣,到八大胡同去打六更,嚷着说:“你们这些青年革命者还不醒醒吗,国家马上就要完了!”有时大白天里,他老先生打着灯笼,在大街上跑来跑去,眼泪汪汪地告诉别人:“我找人!我成天看不见人,这地方尽是鬼!”后来李老先生竟因此精神失常,忧愤而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