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石塘民居
释义

简介

石塘最能吸引人的恐怕还是它的建筑。这里地面狭窄,可供发展的平地几乎等于零,所以房屋只得依山势而建。石塘人过去虽然很贫困,但从一百多年前起他们就已住上了在外地人看来颇为奢侈的楼房,因为这里地少的原因。这里的建筑的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特色是用石头建房。石塘既无土也无窑,有的是满山遍野的石头。土黄色的石头结实敦厚,将它一块块凿下来,砌成房屋,渔民们才可对年年夏季光顾此地的台风高枕无忧。站在远处,看那些房屋真有点像欧洲中世纪风吹不倒、雷打不动的城堡呢。而那些房屋也煞是好看,一块块石头点缀在瓦上,像一幅幅抽象派的油画。 石塘镇位于浙江省温岭市东南海滨,建筑独具特色,石屋、石街、石巷、石阶随地势升降而修筑,错落有致。旧时,石塘民居院落多为合院式建筑,因防台风等原因,墙体多用块石垒砌,坚固厚实。

庆丰村的这座民居即为典型的清代石塘民居,坐西北朝东南,合院式建筑。院落位于山间平地,西对麒麟山,背靠龙公山,风光秀美。院落由进门、正房、左右厢房组成,二层,木石结构。进门两侧墙上方有狮子灰塑,惜左侧灰塑已毁。正房三开间,楼上明间敬奉祖先牌位。左右厢房各二开间。天井设石台阶通向正房。外墙皆用石砌,铺地则用石板。屋面小青瓦盖顶,压以石块,以防风刮。

此宅保存较为完整,简洁明快,具有石塘民居的典型特征,对研究富有地域色彩的石塘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

古建筑特色

石塘镇地处铅山县的东南部,距县城河口镇35公里;位于铅山河的上游,有两千多户人家。镇区面积约1平方公里,呈“船”形。此块风水宝地依山傍水、风光旖旎,以富饶秀丽著称,镇内至今尚存数百幢古建筑。倘若站在镇东面的石(石塘)英(英将)线上居高远眺建筑群的粉墙黛瓦,密密匝匝的马头墙所形成的天际线优美柔和、气势磅礴。

依水成街

在这座纸文化博大精深的千年古镇内,古建筑可追溯到明清以前。徜徉于镇内,古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它们以实物的形式记载了石塘镇各个时期民俗建筑的发展史。镇内古建筑以石塘河、 “入”字型古官圳为纽带,形成了坑背、阔板桥,中间街,港沿及查家弄、罗家弄、高义记弄、陈家弄、码弄、高井头弄、范家弄、天后宫弄、商会弄、潘家弄等三纵十横的建筑格局。在“三纵十横”里,还有由密集的建筑分割而成的众多支弄。在有些支弄口的位置上建有高大而坚固的关窠,精美雄伟;并设有木门,夜间上闩(在坑背的豫则立弄口、火烧地弄等处至今仍留有当年栅栏门下端使用过的青石门鞋)。由各条里弄、街坊、门楼、城墙、护城河组成了一个固若金汤的防卫系统。镇内的建筑和水的关系的处理让人啧啧称奇,充分体现了古代的风水理念。官圳内清澈见底,像一条蜿蜒的玉带,自南向北穿镇而过,赋予小镇生命的律动。那跨水而过的石板桥,木杵捶衣的清脆声荡入远山,使你感到格外的亲切。每年秋冬在朝辉夕阳下,民居便与周围的山、水、云、雾构成了一副秀丽清新的江南水乡山居图。

镇内明清以来形成了徽派建筑的格局,有商字型的青石库大门,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以及林林种种的店铺。这里的古建筑组成一个群体,高度集中。东线主要集中在查家弄、坑背和阔板桥;西边集中在码弄、下港沿、天后宫弄。查家弄里的查家、赖家,坑背的上下花朝门、王家、饶家与码弄里的胡家、陈家、祝家,天后宫弄里的刘家的建筑,占地面积都在数千平方米以上;一组多栋,由七八列厅堂大小数十间房间组成为庞大的居住群落。一个家族一个院落,院墙高大笔直;虽密集却决不连墙共榀,以减少纷争。因此,在高高的院墙之间形成了一条条幽深的巷道,而这些巷道直接通向官圳或河边,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生活用水。在港沿街西边临河而建的古民居颇有特色,都是前店后铺带吊角楼的民居。在后部的吊角楼上建廊供小憩、晾晒衣物。每逢夏季的夜晚坐在吊角楼上纳凉,遁着月色欣赏波光粼粼的河面,静听着潺潺的流水声,迎着阵阵舒爽的河风,让人处处体味着水乡悠然闲适的生活。

镇内的古建筑大多在大门上有题刻、石雕和砖雕,内容丰富、工艺精湛。仙鹿街的“天和号”是一座民国初期的建筑,它的门面从台基到拱门,全用大青石砌成。建筑师们颇有创意地把门两边支撑拱顶的门衣设计成一对幽雅的花瓶,在花瓶上的各个部位雕刻人物、花卉之类的图案。敦厚的门拱圈用粗线条来处理,这是典型的罗马式建筑的风格,是镇内中西文化合壁的代表作。整个“天和号”门面设计新颖,独具匠心。诸如大门额上的“瑞霭吾庐”,字体端正大方、笔力雄浑;港沿祝家门顶上“智水仁山”石匾,出自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名言,表现了主人精深的文化涵养。在天后宫弄里的祝氏“兰室攸宁”宅第大门的青石深浮雕上,雕饰有四狮抢球、龙、凤、麒麟、鲤鱼跳龙门、文官身骑吉兽旁人手撑着华盖宝伞等。在以前若没有圣旨口谕的批示,一般的人家是不敢在大门上随意雕刻有关龙的各种造型图案的。这充分体现了居室主人当年的社会地位、也是其人生理想的真实写照。

镇东线的阔板桥的“华封旧里”古民居群落内,由巨大的青石条构建的3开间门楼——祝氏门庭精雕细凿,气派非凡。屋内更是精工考究,屋面片瓦下均垫有一层两公分厚的薄青砖,砖全部打磨过,平整光滑,严丝合缝,既能起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又使建筑顶部色泽明朗绚丽。另外,在天井旁边的厢间楼上建有闺房。在古代,未出嫁的小姐是不能抛头露面的。不仅不能出自家宅院,而且一般只能在闺房内活动。若小姐选如意郎君,因楼上光线弱,天井底下光线强,小姐可从木窗的空隙间俯瞰客人,而客人绝对无法见到小姐的容貌。

朝向和大门

镇内如此众多的古民居群落,民俗民风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先人对择地建房,对朝向和大门有严格的要求。自古以来就有“左青龙,右白虎”、“千斤朝门,四两屋”之说。如此,朝门不仅讲究门面装饰,而且十分注重朝向。朝门一律靠屋东边而立,纵使环境所迫,宁可开成斜门也要设法偏左一些。正厅一般不对大门,进了朝门是堵影墙或挡风壁板,要转个弯方能进入大厅。这样路人看不到屋内的活动,避免闲言碎语。罗家弄里的罗家的厅堂前面设有三重大门,若主人家来了客商,厅堂门一关,其余只能从两旁侧门进出,可见当初主人家的富有和对安全意识的重视。

镇内的古建筑群年代久远,多数难找建筑物建造年代的确切记载,但是从各个时期的建筑特征上又有些佐证。如周家祠堂、大禾基的祝家祠堂、刘家古民居的柱子为杂木材质,造型粗壮浑圆,石磉为覆盆式、简洁利索无雕刻花纹;结构为抬梁式、雄浑厚朴,一般认为是明代建筑。坑背的潘家,下港沿的徐家等处的古民居,融合了闽、赣的建筑风格。闽北地区古民居的传统制法是在厅堂上首的部位设左右两根将军柱,这几处的官厅的构造正是沿用了闽式古民居建筑的传统做法。

官派建筑特色

镇内的几处会馆、祠堂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厅堂轩昂、庭院宽敞,占地面积多达数亩。上下正殿大厅大多采用青石(石材,产自靠铅山河西岸的永平安洲老爷弯象山青石洞内,水运极便利。据说,青石坯在洞内易加工,一旦青石出了洞口,见了外面的风过后就硬化了)做柱子,具有地方特色。例如,抚州会馆整个建筑群主次分明,体量非常庞大,对称严谨、虚实相间,层次清楚。从东西向的轴线望去,一进高于一进,层层相通达,庄严肃穆,休廊直望,境界幽深,是座极具价值的典型徽派建筑。

在这些会馆、祠堂建筑的大殿里,少不了充满人生哲理、自律警戒后人的楹联匾额。基本上所有的会馆和祠堂正殿两边都有照壁上阴刻或墙壁上涂写“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的字样。水井是徽派建筑的一大特色,对饮水卫生、防火都十分有利。徽派建筑重视门面的设计,如当地的祝氏大姓,一姓建有三祠,每个祠堂门口的两旁都建有一对雕刻精美巨大石鼓。石鼓同石狮一样也表示了门第的高贵,在过去不登进士第的人家是不能建有石鼓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7:2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