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石炭井
释义

简介

石炭井街道办事处,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市境北端、贺兰山北麓,隶属于石嘴山市大武口区。

石炭井在秦统一六国前,即长期为北方少数民族游牧之地。而秦朝建立后属北地郡,汉朝时又属廉县。而后自三国至十六国时期,长期被少数民族占领。北魏时属薄骨律镇,西魏时属灵州普乐郡,北周属怀远郡,至隋朝时期归属灵州怀远县。在宋、西夏、元分别统治的时期,同属定州。明朝置“平虏(平罗)守御千户所”,当时石炭井地区有多被称之为“上迭里口”(蒙古语)。清朝时期属平罗所,后又置平罗县。民国时期,该地区挖煤者越来越多,故被民间称之为石炭沟,石炭即为煤之意。1941年宁夏建设厅厅长李翰园视察此地时,更名为“石炭井”。1958年为保证酒钢的煤炭供应,国家开始投资建设石炭井矿区。1959年1月,“代开煤田建井公司”成立,管理石炭井矿区事务。当年5月,宁夏和内蒙古勘清了界限,石炭井地区划归宁夏平罗县辖。[1]11月,在石炭井建立了区一级的县辖镇,辖石炭井、大蹬沟、清水沟和大武口公社。[2]1960年在石炭井设立了大武口矿区,下辖大武口镇,归属平罗县。1968年又设石炭井办事处,隶属大武口镇。1970年10月23日,石嘴山市革命委员会撤销石炭井办事处,从大武口划出并建立石炭区,成为当时石嘴山市的两个市辖区之一。1973年更名为石炭井区,当年7月一度属新建立的银北地区管辖。1975年更名为石嘴山三区,1981年经地名普查重新更名为石炭井区。2002年10月,国务院批复撤销石炭井区,将原石炭井区行政区划归大武口区。

历史沿革

石炭井地处贺兰山北麓,明代称这里为“上迭里口”,蒙语音译为产石炭的地方。民间称此为石炭沟,1941年改今名。原为平罗县辖地。

1960年7月,在此成立了平罗县大武口镇,驻石炭井。1963年,大武口镇划归石炭井管辖。1968年,大武口镇驻地迁到大武口,石炭井设立石炭井街道办事处,为镇里派出机构。

1970年,石炭井从大武口镇分出,撤销街道办事处,组建为石嘴山市石炭区。1973年6月,石炭区更名为石炭井区。8月,银北地区成立,石炭井区划归银北地区直管。

1975年,银北地区撤销,石炭井区划归石嘴山市管辖,改为石嘴山市第三区。1981年,第三区更名为石炭井区。石炭井区辖新华北街、新华南街、白芨沟、沟口等4个街道。

2000年,石炭井区辖4个街道。总人口:60389人;各街道人口: 1.新华北街街道:21338人;2.新华南街街道:11811人;3.白芨沟街道:19139人;4.沟口街道:8101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2002年10月19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96号)调整石嘴山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石嘴山市石炭井区,划归大武口区管辖,更名为石炭井街道办事处。

物产资源

太西煤。

悠久历史

现在已经并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的石炭井,地处贺兰山腹地,为银川平原天然之屏障。蒙语称这里为“上迭里口”,意为“产石炭的地方”。后来,前来挖煤的人渐多,称这里为“石炭沟”。1941年正式称为石炭井。1960年,这里成立石炭井矿务局。1970年10月成立“石炭区”,1973年6月改称“石炭井区”。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石炭井已成为新兴的煤炭工业区,并因出产“太西煤”而享誉国内外。 元代以前,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在此屯兵打仗。明代蒙古鞑靼等部越过或占据贺兰山多次侵扰宁夏境域,明廷不仅在此修筑关隘,派兵把守,还经常与入侵的鞑靼部落展开战斗。解放初期,叛变后第二次当土匪的郭栓子,以贺兰山为巢穴祸害人民。解放军剿匪部队集中8个步兵营、2个骑兵连和3个侦察连,以绝对优势兵力,将郭栓子等在大峰沟内皇城生擒。后来又经过50多次围剿,消灭了贺兰山全部土匪。

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全国备战备荒,准备打仗,石炭井成为华北进入西北的战略通道和西北地区的前沿,军事地位骤然提升,一度成为宁夏驻军最多、全国驻军最密集的县区之一。在当时加强战备、准备打仗的状态下,部队一进山就投入建山守山的任务之中,条件极其艰苦。一次,一位母亲到部队看儿子,战士请假到石炭井去接,因错过了惟一的一趟班车,战士硬是背着年老体弱的母亲步行几十里山路回到了驻地。后来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视察守山部队,听说此事后,潸然泪下,深情地说:“战士可爱、可敬、可怜啊!”随即特批驻贺兰山部队的数百头毛驴列入军事实力,每个连队装备一辆毛驴车。因为当时部队拉水、接人、种地等活,几乎都是由毛驴承担的,战士们戏称为“驴吉普”。石炭井百里矿区不论是地方还是部队,几乎是男性的世界。部队进山不久就作出了“干部不准在石炭井地区找对象、结婚”的规定。这并不是因为“矿山儿女”不配做军人的妻子,也不是干部不愿意迎娶她们,而是因为矿工给部队提了意见,为了军民团结和驻地的稳定,部队在好多年里都在不折不扣地执行着这条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的禁令。

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自治区组织了一个近百人的大型新闻采访团参观访问石炭井。在坑道中,这些“最可爱的人”用铁锤和钢钎等简单的工具,每天“挖山不止”,进行国防施工。当听说不少官兵为了战友的安危,争先排除哑炮或顶住塌方的石块,献出了宝贵生命时,所有的记者和工作人员的心灵被震撼了,都流下了热泪。1987年秋,贺兰山暴发山洪,7名战士为抢救被洪水困住的8名妇女、儿童时,两名牺牲,他们被驻地群众誉为“七勇士”。1991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宁夏部队,挥笔题词:“继承延安优良传统,当好贺兰山卫士”。20多年中,几代官兵以共和国军人的忠诚和青春的年华,铸成了贺兰山钢铁长城般的屏障,近百名干部战士长眠在这里。如今,官兵们培育出的 “贺兰山精神”,至今在宁夏,乃至全西北部队中弘扬。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3:0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