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石泉县
释义

石泉县位于陕西省南部,安康市西部,北依秦岭,南接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境而过,地形轮廓呈“两山夹一川”之势。全县总面积1525平方千米,耕地约2万公顷。辖15个乡镇,219个行政村。总人口18.2万,县城人口5万。规划面积15平方千米。因城南石隙多泉而得名,颇具“清泉石上流”之韵。特产有香菇、黑木耳等。阳安铁路、西万公路与汉白公路在县城交会,汉江水运贯通。名胜有千佛洞石窟、回龙寺造像等。

中文名称:石泉县

外文名称:Shiquan County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中国西北

下辖地区:城关镇,后柳镇,熨斗镇等

政府驻地:城关镇

电话区号:0915

邮政区码:725200

地理位置:陕西南部,安康西部

面积:1525平方千米

人口:18.2万(2010年)

气候条件:北亚热带边缘湿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千佛洞石窟,回龙寺等

车牌代码:陕G

行政区划代码:610922

石泉概况

石泉县城,位于县境中心部位。县城城址,建在汉江北岸石质高台。四面群山环抱,依山傍水。城南有汉江缓缓东流,城西有珍珠河及饶峰河交汇,城东与石磨乡为邻,城西北和古堰乡接壤。城区南北宽近1公里,总面积为3平方公里。

早在晋代以前,这里就已经是人口居住较为集中的村落,名称东阳村。东晋元帝(317~323)时,朝廷为了控制流民,曾在这里设置晋昌郡,距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

两魏废帝元年(552),因城南有泉水数眼,其水清冽,四时不涸,故将原永乐县改为石泉县。清代,县城称为在城,属石泉里所辖,16地中的中地。民国初年称城关镇。民国二十八年(1939),因防洪涝,于城周遍栽杨柳。当时,柳树成行,郁郁葱葱,因而改城关镇为柳城镇。

建国后,1951年县城划为中街、西街。1953年2街合并,称县城为城关街。1956年改名为城关镇。1958年,称城关人民公社。1964年,复名为城关镇,沿用至今。

石泉县城从晋代设晋昌郡后,就建有城池。因临汉江,常遭水患。清康熙《石泉县志》记载,石泉县城,明代“洪武二年(1369)建。周回三里三分,石基砖垣连堞,高三丈三尺。”道光《石泉县志》又载:明成化十七年(1481)“知县张翔筑东北城,覆以砖石”。正德四年(1509),“副使来天球四面筑城,周三里,以御蜀寇”。正德十三年(1518),“知县卢绣,复加完善”,因“城临汉滨,涨发之时,四周皆水,以故寻筑寻圮”。万历年间(1573~1619),知县杜珏又重修石泉山城,“乃以石为基,以砖为堞”。还修了4个城门。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知县李照远把北门改修为炮台。于是,县城只有东、西、南3个城门。道光二年(1822),石泉涨大水,“城垣倾圯崩塌”。二十四年(1844),知县慕维城“劝捐重修”,直至二十八年(1848),在知县舒钧的督导下,才完成了修建城池的任务。城围2公里、252步,城高1丈5市尺(合今5米)。有东、西、南3个城门,并新开小南门。东城门上建有魁星楼1座,高3层。“城通身昆石,石上以灰土合筑,外加砖堞。江边石堤二道,底挖掘至实基,下石丈余,高复丈余。计共长二百一十二丈”。

石泉县城,从明代洪武二年(1369)建城到现在,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古迹,有西、东、南门。东门楼石刻”远瞩金州”,西门楼石刻“秀挹西江”,南门石刻“雄临汉浒”,小南门石刻“康济”。

石泉,“东接荆襄,西通汉勉,南连巴蜀,北拒秦关”。县城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崇祯年间(1628~1644),李自成部2万余人,曾几次围攻石泉,与明游击唐通三鏖战于山城;清嘉庆三年(1798),白莲教起义军由湖北襄阳到石泉,准备渡江赴川,在石泉县城与清将额勒登保进行过苦战;同年元月,川滇农民军数万人,由四川入陕,曾两次围攻石泉县城。民国期间,军阀四起,陆路拉夫,水路号船,老弱死于荒野,少壮铤而走险,石泉县城一直战火不熄。

石泉县城,现有大、小街、巷、路46条。城内有老街1条,东西向,为历代居民居住和商业经营区。建国后,街道经过整修,水泥路面,两旁多为旧式平房。城区内,汉白公路两侧,自70年代后,陆续修建楼房,开设商店,发展农贸市场,形成了一条新型大街,名为向阳路。街道宽阔,街心种花,两旁植树,沿街多为3~5层的新式的楼房。路西端,名为三角地,是汉白、西万两条公路的交汇处。修有街心花园,有假山和喷泉水池。城南,有一道坚固的水泥防洪河堤。汉江之上,还有一座十孔钢筋混凝土双曲公路拱桥,横跨南北,是汉白、西万两条公路跨江必经之桥;城西,有石泉水电站大坝,大坝截断江流形成的石泉水库,是目前陕南最大的水库;城北山脚下,有一条环城北路。城东地势平坦,是新型工业区,楼房鳞次栉比。石泉县城,自50年代就开始用电。现在的主要街道,都装有路灯。1976年,装设自来水。县城华灯成行,清馨气爽,绿树馥郁,雅静幽美。

石泉县城交通,城南有汉江航道,可顺流东下安康和武汉;还有阳安铁路,东至安康,西达阳平关;公路干线有汉白公路和西万公路,交汇于城区,可东至安康,西达汉中,南通万源,北抵西安;同时还有几条地方道路,直通各区、乡。县内林副土特产,多由此集散。

石泉县城,于1949年11月30日解放。当时,县城只有4000余人,多从事农业或商贩业,只有1个栲胶厂和少数手工作坊。解放后,新建了农机、水泥、油漆、印刷、木器、竹器、刺绣、机砖、水电、缫丝、轮胎、制鞋、服装、棕丝、五金搪瓷、粮油加工等大、小工厂。

城内商业也较发达。有百货、五金、食品、糖业烟酒、药材、土产、外贸、饮食服务、生产资料等国营、集体和个体商业网点。

文教卫生,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1所、小学2所,中、西医院各1所,影剧院1座,还有文化宫、图书馆、青少年文化宫、工人俱乐部、妇幼保健站、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体育场、旱冰场、广播站及电视差转台等。

现在城关镇辖东街、中街、西街、北街和向阳街5个居民委员会、45个居民组,还有二里、杨柳、大柳3个行政村、10个村民小组,共计3729户,16422人,人口为解放初的3倍多。

旅游资源

总揽

一、自然景观

城区:莲花湖风光、山水园林城市、北辰森林公园。

南区:莲花湖风景区、莲花石风景区、烟波湖风景区、燕子洞风景区、中坝大峡谷风景区、中坝小峡谷及黄龙峡景区、黑沟河风光、喳口石景观、高洞子瀑布景观、天池山风景区、喜河电站风光;

北区:云雾山鬼谷岭国家森林公园、对窝石景观、响水岩、草池湾风景区、双樟塘、霹雳神峰、九台山风景区、南沟风景区、杨家峡景区、肖洞子景观、黑夹山风景区、龙洞湾风景区、一品宝印景观、龙王峡风景区、西峡风景区、铜钱峡风景区、处女泉景观、金盆湖风景、炮打龟景观、两河、汶水河、香波湖;

东线:马岭朝阳景观、龙王沟瀑布、关沟风景区、池河水倒流景观、龙谭山庄风景区、池河水白鹭景观、筷子铺库区风光、西沙湖风光、万家宝库区风光、娘娘洞景观、千年古银杏树、弓箭沟风光。

二、 历史文化遗迹:

城区:禹王宫遗址、江西会馆遗址、关帝庙遗址,东、西、南城门遗址;

城关镇:刘家庄园、毛家湾遗址;

曾溪镇:李公馆遗址、望江寺遗址、左溪天池寺遗址;

后柳镇:后柳古集镇、火神庙遗址、石佛寺遗址、古山寨、八亩田遗址、蒿坪寺遗址、中坝纸厂、手把崖石窟、革命老区;

熨斗镇:熨斗古集镇、古戏楼、灵雀寺遗址、巴人墓葬(岩葬)、古山寨、革命老区;

喜河镇:挡山石佛寺遗址、洞沟瀑布、革命老区、千佛洞遗址、三观殿遗址、革命老区;

云雾山镇:九台山真武宫遗址、鬼谷岭天台观遗址、悬棺遗址、革命老区;

饶峰镇:饶丰古集镇、将军塔、绕峰关遗址、古子午道、一马跳三坑、滚鼓坡、观音岩;

两河镇:雪门寺、革命老区;

池河镇:池河古集镇、马岭坝遗址、谭家湾遗址、桂花村古官渡、西魏直谷大战遗址、革命老区;

中池镇:泰山庙遗址、子午栈道遗址、告示碑、张家花屋、革命老区;

迎丰镇:千佛洞遗址。

石泉县地处秦巴山间,汉水之滨。境内河流纵横,峰峦叠嶂,洞奇峡幽,茂林修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古朴淳厚的民风民俗。尤其是积淀深厚,内涵丰富的鬼谷子文化、汉水文化、移民文化,秦巴边缘交汇文化构成了我县有着鲜明地域特征的民俗民间文化。

1。城区内主要旅游资源:北辰森林公园,明清古建筑群:禹王宫关帝庙,江西会馆,东、西、南城门。

开发建议及前景:在城市建设的基础上,以城区为中心向周边辐射,拉近城区景观与周边景观联系,集中重点率先突破。加大城市功能建设为旅游服务,旅游带动县城经济发展的趋势。

一 、古县城

石泉县有着悠久的历史,石泉古属梁州、庸国,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25年)定名石泉,因县城南石隙多泉而得名。石泉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主要活动在汉江沿岸,被历史学家划为“仰韶文化”区域。夏属梁州,商周属庸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楚国、巴国和秦国,秦代属西城县,汉代和三国时期属安阳县,晋代后,几度易名为长乐县、永乐县,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因县城石隙多泉,其水清冽,径流不息,改名石泉至今。1949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石泉山城,石泉人民获得彻底解放,石泉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二、千年禹王宫

禹王宫位于县城中部,旁边是禹王宫辅助建筑江西会馆、关帝庙,现主体建筑保存完好。禹王宫始建于唐代,明弘治年间扩建,清道光年间重修。为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而建,禹王宫内立有禹王塑像。在遗留下来的碑石上,刻写的万寿宫几个字书体风格流畅,是宋代名家苏黄及门下所刻写。现存禹王宫正殿,建筑美观宏大,雕梁画栋,巧夺天工。尤其是正殿大门前两侧左右坐落着直径3米,高150米的两个大石龟雕刻精美,石质为黑色大理石。左侧门首两尊石狮,右侧石牛、石马。宫顶梁中姜公亭、碑雕有飞禽走兽。龙生9子,蟠 、鸳鸯,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等在屋顶排列有序。宫内有大足型、小足型雕塑神像;其左右室壁画是大禹治水艰难曲折的足迹,以及其生活习俗方面的珍贵资料。壁画的色彩用红、篮、绿、白、棕、黑等颜料绘制而成。有关专家认为,禹王宫的建筑材料与全国其它地区的禹王宫建材不同,正殿一砖一瓦都依画像《禹王宫》的楷书字样烧制而成。禹王宫的各种建筑都有特殊标志,至今保存完好。石泉县禹王宫经历了唐、宋、元、明、清,至今已有1000年的历史

三、东、西、南城门 东、西、南城门位于县城中部,汉水河畔,为明清时期的建筑。现东、西、南城楼已毁,城门尤存,部分城墙保留,门楼牌匾分别刻有“远瞩金州”、“秀挹西江”、“雄临汉浒”,城楼始建于明弘治年,清道光二十四年重建。

北辰森林公园

北辰森林公园位于县城北坡,总面积3716亩。公园总体布局以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自然植被形成不同的景观功能区,达到特色旅游,休闲观光的功效,为本地居民、外地游客提供优美舒适的休闲场所。目前通过三期建设,已达到全面接待游客能力。

2。周边景点

云雾山-------云雾山鬼谷岭国家森林公园,海拔2008米,距县城直线距离30公里,是石泉境内最高山峰,云雾山主峰鬼谷岭是我国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谋略家苏秦、张仪的老师—鬼谷子的故里和修道授徒之地。也是陕西著名的道教名山,素有“陕南小武当”、“南终南山”之称。

问山何所有?岭上多白云。鬼谷岭常年云烟缭绕。云是山岭的屋;山岭,是云的家。浩浩云雾、铺海百里。在云海的涌动中、使鬼谷岭常年沉浸在虚幻的仙境里。鬼谷岭在云山雾蟑的深处,隐藏着许多世人罕见的神奇。

中坝大峡谷------中坝大峡谷位于陕西省石泉县境内的汉江南侧,距县城20公里,距西安——汉中高速公路60公里,距安康市100公里。公路直通景区,是近期发现的原生态自然风光旅游项目。峡谷内风光秀丽,风格独特,风景如画。具有窄、长、秀、奇、清、灵、野、神、险、幽的特点,集峰、石、洞、林、禽、兽、泉、潭、瀑等自然景观于一体,步移景异,景象万千。

峡谷景观由大峡谷、小峡谷、牛心峡、龙洞和黄村坝田园五大景区和一百多个景点组成,峡谷总长度十余公里。

大峡谷七公里,整个峡谷为一线天,最宽处仅有十米,千曲百折,曲径如走蛇。两侧岩壁层层叠叠,垂直高度千米,森林密布,许多地方抬头不见天。有壁立千韧的舍身崖,高耸入云千余米;有栩栩如生的鹞子岩;有刀削剑劈的鹰嘴峰,还有的**腰峡等景点 。小峡谷宽不盈米,峡内地势高峻,水流湍急,山石奇趣,奇峰秀瀑,危岩多峭,在一公里内河流几次瀑跌。牛心峡别有洞天。有形状似兽、似物,姿态万千。有的似龟、有的似兔、有的似瓜,在峡谷里横卧有不少大小不等、重重叠叠、妙趣天成的玩石,如牛心石、连心石、仙人石、等都是美妙绝伦、惟妙惟肖。 最神秘的是峡谷的水源,是从那三个分别叫青龙洞、黄龙洞和麻隆冬的山洞里流淌而出。流泉飞瀑婀娜多姿,如银练飞流直下,或如银帛铺天盖地,像翡翠珍珠镶嵌在狭长的峡槽里,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峡谷的尽头黄村坝村是桃花园般的村庄,峻峭的山峦环抱着数百亩平坦的农田。村中有古银杏树四百余棵,最大的七人环抱,已有一千一百年的历史,小的也需一人来围。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保留着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安宁、纯净、洗却心灵尘埃的幽雅之地,在这里旅游的人可得到一种满足、一种超脱,可嗅闻到悠远的荒古清香。

概要:峡谷方圆10多公里,峡谷内山奇峰险,河沟纵横,鸟儿啁啁,流水潺潺。进入峡口,一泓深不见底的湖水映着翠峰,犹如一块碧蓝透明的美玉镶嵌在两旁的山崖之中,清脆的流水声伴着悦耳的鸟鸣声回荡在山水间,构成了人间仙境。中坝峡谷以幽、奇、险、静著称,最有名的景点有鹰咀崖、羊圈崖、王子洞、天坑 西北第一大溶洞燕翔洞------燕子洞景区位于县城东南50公里的熨斗镇富水河上游,从县城到景区沿途与汉江相伴,路经莲花石、灵雀山等景观。燕子洞为寒武系生态石灰岩溶洞群,生成至今已有数亿年历史。燕子洞,是一个集险、奇、幽、大为一体的天然石洞。鬼斧神工燕子洞,是一个多洞相贯的溶洞群,由于千百万年急流的冲刷和溶蚀,洞内石笋林立,顶部秀石倒悬。有形似石舫者,游人必须上“船”下“船”;有空旷者如阡陌纵横,一派田园之景;有光泽反射者,如金山银山;还有石狮、石虎、石伞、石罗汉等皆鬼斧神雕,栩栩如生。 主景区2.8平方公里,洞内有一天然形成的大门、门洞最高处30米,最低处0.5米,最宽处40米,最窄处2米,洞长约10公里。燕子洞是西北地区保存最完好、洞内景观最丰实、体积最大的溶洞群。燕子洞洞中有水,洞顶倒挂钟乳石,千形百态,鬼斧神工。洞中有厅,有殿,大者可容千人,且洞中套洞,洞上叠洞,洞中有窟,窟中有景。燕子洞景区处于富水河峡谷之中,峡谷幽深,水质清澈,两岸奇峰对峙,草木葱茏,燕子洞与长岭大峡谷、灵雀山寨及保存完好的明清时的古街屋及百年老戏楼、岗家古寨、狮子岭、驼峰山、熨斗古镇、灵雀山组成了一个风光绔丽,生态完美、方圆20多平方公里的自然风景区。

熨斗古镇 ------ 熨斗镇位于县城汉江以南50公里,与汉阴县、西乡县、镇巴县相邻,被誉为“鸡鸣四县之地”,古时为川楚商道上的重要集镇。

熨斗镇名称历经多次变迁:据记载,清嘉庆23年前该镇名为永兴场;道光年间当地遍布60多架筒车,浇灌着两千多亩良田,该地由此更名为筒车坝;道光23年不幸遭遇洪水,大部分筒车被毁,筒车坝名不副实了,又改名熨斗镇。其由来是,当地有个构家坝,有水田百余亩,其地形酷似烫衣服的熨斗,故以此得名熨斗镇。 熨斗镇是我县历史上有名的古镇之一,四十分钟就可抵达西乡县的高川,大半天便可出陕入川。据祖居熨斗镇的老人们讲:解放前在镇下街头立有一个闸子门,门额上书“川楚通道”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落款为道光二十年。明清时期每逢集日,熨斗街上川陕客商云集,商贸兴隆,古戏楼上演的汉剧韵味悠长,使人流连忘返。当年熨斗街上有十多家百年老字号,如:源茂盛,天成祥,天成福,天成和,义顺和,金盛堂,义顺鑫,德懋鸿,昆泰丰,长兴久,荣寿堂等。这些老字号大多是药铺和旅店,生意十分红火。据70多岁的吴明森老人讲,他家祖上是开旅店的,小时候他就记得每晚至少有十多个马帮在他家住宿,旅客中有四川客商也有汉中地区的客商。当时有一种民谣叫“白龙下川,黄龙入陕”。白龙指棉花,黄龙指黄表纸。也就是说通过熨斗镇将陕西的棉花运往四川,将四川的黄表纸和食盐运入陕西,由此可见熨斗镇在当时是十分重要的商旅要道。距熨斗镇15公里的喜河镇(现名称),因位于汉江边,交通便利,市场繁荣,早在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就在此设立魏宁县,古有“小汉口”之称。早年,川陕的客商赶着马帮将货物通过熨斗镇运到喜河码头,再装船走水路运抵汉口,同时马帮又将从船上卸下的货物运回四川以及汉中的西乡,镇巴,洋县等地。

莲花湖-------莲花湖是2006年喜河水电站建成后形成的湖泊,总面积约42平方公里,在我县流经城关镇、后柳镇、长阳乡、喜河镇。景区内湖面宽广,碧波荡漾,群山巍峨,绿树成荫,山映水中,水映山色,形成一幅精美的山水画。置身于此,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莲花湖景区不仅有优美的山水风光,更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后柳古镇和喜河古镇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和人文。位于后柳镇汉江边的八亩地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遗址,充分说明早在6000多年前便有先民在汉江边上繁衍生息,孕育出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从县城至喜河水电站42平方公里的流域内,乘车需一个半小时,乘旅游船需三个小时,沿途的自然风光美不胜收,人文景观令人神往。主要有莲花石,鬼头石,铁门槛,后柳古镇,八亩田遗址,石佛寺遗址,香柏崖,天池山,喜河古镇,喜河石佛寺遗址,鹞嘴子,三观殿,长阳乡政府,,千佛洞遗址,喜河水电站坝址。其特点为:水域风光美丽怡人,人文景观历史悠久。

后柳古镇--------后柳古镇位于县城以南23公里的莲花湖畔,其地势三面环水,呈半岛状。后柳镇古朴厚重,历史久远。地处后柳下街的八亩田,经省考古学家考古发掘,认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该地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土了大量的石斧、石器,可见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汉江是贯穿南北的交通输纽。据记载:后柳码头为古时重要的水上交通驿站,每天江面上都停泊着数十艘商船,工人们忙着装货、卸货,一艘搜商船或顺江而下,或逆江而上,到处一派繁忙景象。从千年古刹石佛寺遗址和火神庙遗址推断,早在明代以前后柳古镇已十分的繁华、兴盛。历史上后柳盛产桐油,人们沿江砌石坎,建油坊,生产桐油,故称“油坊坎”。明清时期,该镇有油房十多家,每年有四百多篓(约50吨)桐油走水路运往武汉。装桐油要用竹篓,后柳漫山遍野都是竹林,竹编工艺十分讲究。而今,虽商船不再有,但竹林依然是后柳的一大特色。据当地老人们讲,当年后柳街上商贾汇集,买卖兴隆,沿街都是老字号的旅店、饭馆和药铺 。

现在的后柳,古镇风貌保存比较完好。窄长、古朴的青石板街,沿街连片的木板门面房,以及千年皂角树,火神庙,古石佛寺遗址等仿佛都在向人们讲述着后柳昔日的辉煌。

后柳水乡即后柳古镇所在地,位于石泉县南部,汉江西岸,距县城22公里。是由喜河水电站库区蓄水倒灌与中坝河水回流而形成的500多亩港湾,与后柳古镇唇齿相依。湖内碧波荡漾,野鸭闲游,视野开阔,景色宜人。

该景区交通便利,等级较高的石紫(石泉—紫阳)公路穿境而过,水路交通十分发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千年古镇风貌依稀尚存,文物遗址火神庙保存基本完好,抗战名人王范堂的故事家喻户晓。从旅游区位上讲,向东可至燕子洞景区,往西可至中坝大峡谷。

后柳水乡以其陕南风情、汉水文化、亲水性活动等为游客提供休闲惬意的游乐空间。该景区处处碧山幽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分完好,水域景观资源和动植物资源都很丰富,组成了一个少有的自然生态宝库。目前,后柳古镇改造及水乡旅游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之中。

发展规划

(1)总体定位

规模定位:小城市

风格定位:山水园林城市

功能定位:旅游休闲城市

区域定位:安康副中心城市

(2)发展规模

起止年限: 2007年~2020年

县城人口: 5万人~10万人

县城面积: 13 平方公里

(3)总体布局

按照县城总体定位和面积、地形、地貌、位置等要素,县城总体布局可概括为“一江、两湖、三园、四区、五组团”:

“一江”:即汉江(城区段);

“两湖”:烟波湖(石泉电站库区)、莲花湖(喜河电站库区);

“三园”:北辰公园、杨柳田园、滨江公园;

“四区”:老城区、杨柳新区、江南新区、池河工业区;

“五组团”:老城组团、古堰组团、杨柳组团、新堰组团、池河组团;

分区功能定位

老城区:是我县政治、文化、商贸、医疗、金融中心,也是城市人口居住区。其中城北的北辰公园满足人们休闲、康体健身和森林观光的需求,也为县城构成了一道绿色屏障和美丽的天际线。城南滨江公园,将会增加城市休闲、旅游、娱乐的空间,同时使人更加亲切体会汉水风情和地域文化的陶冶。城中老街(东、西城门之间),是石泉城市文明的起始点,也是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点,今天的建设或改造要本着保护遗产、修旧如旧、重现历史、弘扬文化的原则有序进行,增强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和文明的启示。

杨柳新区:是休闲旅游度假区。除了其中的古堰组团作为居住聚集区规划布设外,其它项目均要围绕生态旅游和农业观光进行规划建设,即:城市田园+新农村。建设城市田园的关键在于动员千家万户,突出抓好高效示范桑园、果园、菜园、苗圃、花卉等绿色产业建设,在获取绿色产品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注重发挥绿色产品“千姿百态”的观光价值。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把握传统民居的特色,既要满足居住又要方便生产,既要美观洁净又要自然和谐。同时,要创新“农家乐”,丰富和提高“农家乐”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的功能和改善接待、住宿条件,使千家万户成为旅游产业的受益者。总之,杨柳新区就是要以“千姿百态”的新村形象给人以美的呼唤。

江南新区:位于县城汉江南岸,地处“两湖”之间的江南新区,既有安石二级公路贯穿,又有石泉火车站,而且即将开工建设的“十天高速”将由此过境,高速公路和县城之间的互通立交和规划中的“汉江二桥”均布置在该区的东头。因此,江南新区的功能除了必需的居住、商贸外,要突出物流、仓储服务,以及油、气储配和变电站。

池河工业园区:由于安康大型火电厂规划选址于此,使得池河有望成为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并随之兴起一批附属工业企业。因此,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应将池河纳入县城范围,成为县城的工业园区,并使现在的池河集镇作为县城组团之一。

据陕西省建设厅规划,陕西省旬阳县和石泉县将升级为县级市,两市将成为陕西省南部的重要中等城市规模。达到交通中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重要交通要道。

经济建设

2004年石泉全县生产总值77649万元,同比增长11.5%。人均生产总值4256元,同比增长20.1%。2006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659元,同比增长10%。

全县现有小学164所,在校学生1.6万多人,入学率达99.8%,小学升初中比率为98.8%。全县现有中学12所(其中初中10所,高中2所),在校学生约1.1万人,初中入学率为98.6%。

2006年,全县卫生支出占到财政总支出的1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开展,乡镇医疗基础设施和医疗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县级中心医院各项条件大为改善,继医技大楼建成后,投资900万元的县医院住院大楼即将建成,将使石泉县医院成为全市规模最大、功能布局最完善的县级医院;投资1100万元的县中医院门诊住院大楼也正在修建中。

全县建立了城镇事企业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完善了覆盖个体工商户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城镇低收入居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制度和办法。

2001年12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将我县的迎丰镇、银桥乡、池河镇、银龙乡、饶峰镇、两河镇、中池乡、后柳镇、喜河镇、熨斗镇、中坝乡、长阳乡等12个乡镇177个村划为革命老根据地。

上世纪70年代石泉水电站建成后,我县纳入西北电网供区,用电情况大为改善。上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实施的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建设,使全县通电入户率和供电保证率达到95%以上。进入二十一世纪,在我县境内汉江干流上又建成了喜河水电站,使我县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

在国家电力规划中,池河作为大型火力发电厂建设选址已经确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个项目,华能集团、西北电力勘测设计院及市、县政府前期工作进展较快,目前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即将上报国家立项。池河火电厂项目总装机达到400万千瓦,总占地面积1500亩,估算总投资约160亿元。它的上马建设,既是陕西电力能源基地,又作为县城的工业园区,必将带动一系列附属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为我县经济腾飞提供强劲动力。它的建设,将使池河纳入县城总体规划中,成为新型工业园区,县城面积增加约3.5 平方公里,县城人口增加约1.5~3万人。

交通状况

石泉的交通便捷,境内公路里程达1200公里。阳安铁路横贯东西,在石泉境内设有池河,石泉县,曾溪三站。210、316国道交汇于县城,安康至石泉二级公路、石泉至两河二级公路改造已经全线通车,两河至佛坪三级公路完工,石泉至紫阳三级公路通车。“西汉高速”于08年10月份正式通车,“十天高速”开工建设,2012年建成通车。这些交通环境的极大改变,将为我县打开“四面山门”。我县从此将处在横贯东西(十天高速),连接南北(西汉高速)的大交通枢纽区间,与其相连的西安、成都、兰州、武汉、杭州、汉中、安康等大中城市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从而增强对我县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大和促进我县对外开放和人流、物流的聚增。

如今石泉东接襄渝、西连宝成、北抵关中、南达巴蜀,已成为陕川鄂三省间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自然资源

动物资源:石泉属秦巴山地的动物区系,在动物地理位置上,又属东洋界动物区系,因县境处于东洋界的北部边缘地带,在动物区系的组成上,有一部分与北界动物渗入,使得区系物种丰富,结构复杂多样。其中野兽类有熊、鹿、獐、麂、野猪等20多种;野禽类有金鸡、石鸡、雉、布谷鸟、杜鹃等46余种;另外还有水生物、昆虫及其它100多种。

水能资源:石泉是陕西省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石泉属长江水系,境内有大小河流沟溪456条,河网密度为1.14公里/平方公里,流域面积1051.8平方公里。区域内水资源十分丰富,自产水2.6亿立方米,过境客水5.6亿立方米,汉江干流过境水21.42亿立方米,总水量为29.62亿立方米。自产水每平方公里43.08立方米,亩均拥有水量1659立方米,人均拥有水量3608立方米。区域内河流众多,山高水高,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全县水力理论蕴藏量为61.3万千瓦,可开发利用43.4万千瓦。目前已开发利用14.5万千瓦,还有装机18万千瓦的喜河水电站,2006年即可蓄水发电。

民族宗教

石泉县居民由汉族、回族、满族、苗族组成,其中汉族占绝大多数,回族在石泉约有300人。宗教信仰因民族不同亦不同。佛教和宗教自东汉传入石泉,历代有所发展,到明、清两代最为盛行,信仰佛教、道教者多为汉族。伊斯兰教民国初年传入石泉。1926年,由安康藉阿訇马登云主持,在县城修建了清真寺。目前在石泉有回民300余人信仰伊斯兰教。基督教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传入石泉,光绪十九年(1893年)意大利神甫毕雅敬,在藕阳的藕溪沟修建了天主堂,在石泉南部地区从事传教活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德国神甫魏崇礼司铎,在石泉县城胡家巷购买民房作临时教堂,开展传教活动。民国二十年(1931年),县城天主堂正式修建完成,有房20余间,设有男、女教会学校、保赤院、施药所等。信仰基督教者多为汉族人。现在,绝大多数社区村民不信教,信教者为少数。在本县,伊斯兰教徒对信仰虔诚,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佛、道二教都亦不那么虔诚,处于可有可无状态。政府对宗教信仰采取信仰自由政策,对合法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予以支持保护。

人口状况

石泉全县总人口为183639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石泉县各级党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计划生育政策,采取各种切实有效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收到了显著效果。现在,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全县男、女性别比例为108:100。年龄分布为:0—18岁,41534人,18—35岁,55878人,35—60岁,62805人,60岁以上,23422人。城、乡人口分布:城镇人口30845人,农村人口为152794人。城乡人口比例为1:4.95。学前儿童(0—5岁)男孩2750人,女孩2369人,男、女比例为1:0.86。学龄儿童(6—12岁),男孩8528人,女孩7871人,男、女比例为1:0.92。

地理位置

石泉县地处陕南中部(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8°0′18″~108°28′42″、北纬32°45′57″~33°19′56″之间),北依秦岭,南接巴山,长江最大支流汉江自西向东穿境而过,县境内全长58.5公里,流域面积1051.8平方公里,地形呈“两山夹一川”之势。全县总面积1525平方公里,东西直距42.75公里,南北直距63.05公里。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县境内地形复杂,山峦叠嶂,北高南低,海拔高低悬殊大。石泉北依秦岭,南接巴山,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水由西向东横贯全境,南北重峦叠嶂,中部河流纵横,呈“两山夹一川”之势,是秦巴山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部秦岭山高坡陡,南部巴山山势稍缓,多呈浑圆状山脊,中部沿汉江两岸及池河下游,系在第三纪断陷基础上发育起来的串珠式河谷小盆地,俗称“坝子”。山势北高南低,多呈“V”型和“U”型峡谷,一般海拔400~1400米,坡度30°~50°。最高为北部云雾山(2008.9米),最低为南部石泉嘴(332.8米),相对落差1676.1米 。

气候特征气候为北亚热带边缘湿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热量充足,温和湿润,灾害性天气频繁。在时间分配上,季节差异大,配比不协调。春季升温快,不稳定,冷暖变化大,常有寒潮、霜冻、大风和浮尘天气。冬季受蒙古高压和极地变性大陆气团影响,天气较冷,降雨量少,多干旱;春季暖气团逐渐增强,气温渐高,晚春多阴雨;夏季受蒙古低压和太平洋副热带海洋气团影响,降水集中,局部洪涝,常有伏旱和夏旱发生;秋季冷暖气团交替发生,阴雨连绵,常伴随低温,10月份后,气温迅速降低,降水量减少。年均气温14.6 C,年均降水量888毫米,年均日照时数18小时,无霜期240天。

建制沿革

石泉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主要活动在汉江沿岸,被历史学家划为“仰韶文化”区域。夏属梁州,商周属庸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楚国、巴国和秦国,秦代属西城县,汉代和三国时期属安阳县,晋代后,几度易名为长乐县、永乐县,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因县城石隙多泉,其水清冽,径流不息,改名石泉至今。1958年,石泉、汉阴、宁陕三县和并为石泉县,1962年三县分设至今。

石泉县城,位于县境中心部位。县城城址,建在汉江北岸石质高台。四面群山环抱,依山傍水。城南有汉江缓缓东流,城西有珍珠河及饶峰河交汇,城东与石磨乡为邻,城西北和古堰乡接壤。城区南北宽近1公里,总面积为3平方公里。

早在晋代以前,这里就是人口居住较为集中的村落,名称东阳村。东晋元帝(317~323)时,朝廷为了控制流民,曾在这里设置晋昌郡,距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

两魏废帝元年(552),因城南有泉水数眼,其水清冽,四时不涸,故将原永乐县改为石泉县。清代,县城称为在城,属石泉里所辖,16地中的中地。民国初年称城关镇。民国二十八年(1939),因防洪涝,于城周遍栽杨柳。当时,柳树成行,郁郁葱葱,因而改城关镇为柳城镇。

建国后,1951年县城划为中街、西街。1953年2街合并,称县城为城关街。1956年改名为城关镇。1958年,称城关人民公社。1964年,复名为城关镇,沿用至今。

石泉县城从晋代设晋昌郡后,就建有城池。因临汉江,常遭水患。清康熙《石泉县志》记载,石泉县城,明代“洪武二年(1369)建。周回三里三分,石基砖垣连堞,高三丈三尺。”道光《石泉县志》又载:明成化十七年(1481)“知县张翔筑东北城,覆以砖石”。正德四年(1509),“副使来天球四面筑城,周三里,以御蜀寇”。正德十三年(1518),“知县卢绣,复加完善”,因“城临汉滨,涨发之时,四周皆水,以故寻筑寻圮”。万历年间(1573~1619),知县杜珏又重修石泉山城,“乃以石为基,以砖为堞”。还修了4个城门。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知县李照远把北门改修为炮台。于是,县城只有东、西、南3个城门。道光二年(1822),石泉涨大水,“城垣倾圯崩塌”。二十四年(1844),知县慕维城“劝捐重修”,直至二十八年(1848),在知县舒钧的督导下,才完成了修建城池的任务。城围2公里、252步,城高1丈5市尺(合今5米)。有东、西、南3个城门,并新开小南门。东城门上建有魁星楼1座,高3层。“城通身昆石,石上以灰土合筑,外加砖堞。江边石堤二道,底挖掘至实基,下石丈余,高复丈余。计共长二百一十二丈”。

石泉县城,从明代洪武二年(1369)建城到现在,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古迹,有西、东、南门。东门楼石刻”远瞩金州”,西门楼石刻“秀挹西江”,南门石刻“雄临汉浒”,小南门石刻“康济”。

石泉,“东接荆襄,西通汉勉,南连巴蜀,北拒秦关”。县城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崇祯年间(1628~1644),李自成部2万余人,曾几次围攻石泉,与明游击唐通三鏖战于山城;清嘉庆三年(1798),白莲教起义军由湖北襄阳到石泉,准备渡江赴川,在石泉县城与清将额勒登保进行过苦战;同年元月,川滇农民军数万人,由四川入陕,曾两次围攻石泉县城。民国期间,军阀四起,陆路拉夫,水路号船,老弱死于荒野,少壮挺而走险,石泉县城一直战火不熄。

石泉县城,现有大、小街、巷、路46条。城内有老街1条,东西向,为历代居民居住和商业经营区。建国后,街道经过整修,水泥路面,两旁多为旧式平房。城区内,汉白公路两侧,自70年代后,陆续修建楼房,开设商店,发展农贸市场,形成了一条新型大街,名为向阳路。街道宽阔,街心种花,两旁植树,沿街多为3~5层的新式的楼房。路西端,名为三角地,是汉白、西万两条公路的交汇处。修有街心花园,有假山和喷泉水池。城南,有一道坚固的水泥防洪河堤。汉江之上,还有一座十孔钢筋混凝土双曲公路拱桥,横跨南北,是汉白、西万两条公路跨江必经之桥;城西,有石泉水电站大坝,大坝截断江流形成的石泉水库,是目前陕南最大的水库;城北山脚下,有一条环城北路。城东地势平坦,是新型工业区,楼房鳞次栉比。

石泉县城,自50年代就开始用电。现在的主要街道,都装有路灯。1976年,装设自来水。县城华灯成行,清馨气爽,绿树馥郁,雅静幽美。

石泉县城交通,城南有汉江航道,可顺流东下安康和武汉;还有阳安铁路,东至安康,西达阳平关;公路干线有汉白公路和西万公路,交汇于城区,可东至安康,西达汉中,南通万源,北抵西安;同时还有几条地方道路,直通各区、乡。县内林副土特产,多由此集散。

石泉县城,于1949年11月30日解放。当时,县城只有4000余人,多从事农业或商贩业,只有1个栲胶厂和少数手工作坊。解放后,新建了农机、水泥、油漆、印刷、木器、竹器、刺绣、机砖、水电、缫丝、轮胎、制鞋、服装、棕丝、五金搪瓷、粮油加工等大、小工厂。

城内商业也较发达。有百货、五金、食品、糖业烟酒、药材、土产、外贸、饮食服务、生产资料等国营、集体和个体商业网点。

文教卫生,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1所、小学2所,中、西医院各1所,影剧院1座,还有文化宫、图书馆、青少年文化宫、工人俱乐部、妇幼保健站、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体育场、旱冰场、广播站及电视差转台等。

现在城关镇辖东街、中街、西街、北街和向阳街5个居民委员会、45个居民组,还有二里、杨柳、大柳3个行政村、10个村民小组,共计3729户,16422人,人口为解放初的3倍多。

行政区划

全县辖·城关镇 ·池河镇 ·迎丰镇 ·喜河镇 ·后柳镇 ·熨斗镇 ·云雾山镇 ·中池镇 ·曾溪镇 ·两河镇 ·饶峰镇11镇,202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6个街道居委会。

革命老区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师、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红四方面军、红军巴山游击队,从1933年春到1937年春,在石泉坚持了长达四年的游击战争,创建了鄂豫陕、川陕革命根据地石泉苏区,使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成为鄂豫陕、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革命根据地出发长征。11月,红二十五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12月8日,红二十五军胜利到达陕西商洛地区,开辟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1935年2月,红二十五军进入石泉的迎丰、云川、银桥,搞宣传、惩土豪,打民团,济穷人,创建了石泉北部地区革命根据地。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撤离陕南,西征北上。10月,与中央红军在陕北胜利会师。

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后,中共鄂豫陕特委(又称中共陕南特委)将留在根据地继续坚持战斗的红军和多路游击武装组建为红七十四师,继续坚持在旬阳、宁陕、石泉、佛坪、镇安、柞水一带开展武装斗争,创建了以宁陕四亩地、东江口、旬阳坝为中心的根据地,成立了中共宁佛工委和宁陕县土地委员会。1935年12月至1937年春,红七十四师在石泉的兴坪、两河、饶峰、菩窑、银桥、云川、迎丰等北部地区开展活动,动员群众参加红军,打击土豪劣绅,消灭反动民团武装,没收地主土地、财物,分给穷苦百姓,使新建立的根据地不断巩固和发展。1937年8月,红七十四师撤离陕南,编入八路军一一五师,参加抗日战争。

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由中共西北特支领导的一支人民军队。红军战士中大部分是汉阴人和石泉人。从1935年12月至1937年2月,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在石泉境内的南北山区、汉江两岸、纵横驰骋,叱咤四方,同敌人浴血奋战,先后发动了池河镇、太平寨、毛坝场等战斗,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地方势力,巩固和发展了石泉革命根据地,为石泉人民的翻身解放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红四方面军建立的。石泉南部地区的后柳、中坝、喜河、长阳、熨斗、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1933年1月,红四方面军某部侦察连120余人,从西乡进入石泉熨斗,消灭了镇保安队,占领了熨斗镇,将没收的土豪劣绅的财物,分给了穷苦百姓。红军侦察连在汉阴渭溪完成侦察任务后,进入石泉的凤阳开展活动,在奎星村同凤阳保安队交战,歼敌50余名,缴获枪支30余支。之后,红军侦察连渡过汉江,从熨斗返回西乡苏区。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撤离陕南,离开川陕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红四方面军撤离前,将留下的部分红军及地方游击武装,组建为红军巴山游击队,继续在川陕交界地区开展武装斗争。1935年5月,红军巴山游击队派胡南云、孟么由带领游击队到石泉的喜河、藕阳、熨斗等地活动,打击土豪劣绅及地方反动势力,赢得了广大贫苦百姓的信任和拥戴,许多青年报名参加了红军游击队。1936年春,红军游击队在熨斗的大王山、喜河的樟树河一带,组织发动农民开展抗税、抗捐、抗粮、抗丁、抗夫斗争。在轰轰烈烈的“五抗”斗争中,国民党地方政府收不到税,征不到粮,抓不到丁,拉不到夫。1936年7月,红军巴山游击队加入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从1933年春到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及其游击队,在石泉南部地区共歼灭民团、保安队3个,歼敌200余人,惩处土豪劣绅及国民党基层政权中的反动分子15名,捣毁乡、镇公所2处,没收20余户地主财物,分给近千户农民。红军在这块土地上播下的革命种子,为1945年凤凰山地区农民暴动奠定了基础。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石泉苏区人民与红军风雨同舟,甘苦与共,鼎立支援红军,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一、积极参加红军。根据地人民把参加红军当作无尚光荣的任务。据不完全统计,石泉有200余人参加红军。在艰难困苦的岁月,他们无私无畏,英勇战斗,为穷苦百姓的翻身解放作出了巨大牺牲。他们之中,有的牺牲在沙场,有的被敌人杀害,有的掉队失踪,有的至今下落不明,成为默默无闻的革命英烈。二,主动配合参战。苏区人民主动为红军提供社情、敌情、热情带路、送信、当响导,掩护救治红军伤病员;配合红军打土豪,征腐恶;在战斗中为红军烧水、送饭,从火线上抢救伤员。三,从物质上全力支持红军。石泉苏区人民把红军当作自己的队伍,宁愿自己忍饥受冻,也要为红军腾住房,送粮食,献食品,保证红军在根据地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时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傅钟说:“巴山人民养活了我们,不怕苦、不怕牺牲,从各方面支援红军,对革命贡献很大。”时任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参谋长何振亚说:“我们在陕南的活动,主要以镇安、柞水、宁陕、石泉、安康、汉阴等县交界处的秦岭山区为根据地,也到佛坪、洋县的华阳、黄金峡、安康、旬阳、汉阴的南山,紫阳的部分地区活动。广大劳苦人民受红军的影响很深,觉悟程度很高,革命意志很坚决,所以我们每到一处,就有很多农民要求参加,有的不惜身家性命,为我们跑路送信,对我们支援很大。”

由中国工农红军创建的鄂豫陕、川陕革命根据地石泉苏区,在中共中央文献里有明确记载。1937年1月22日,毛泽东、周恩来在一封交涉红军驻地事项的电报中指出:“柞水、镇安、旬阳、安康、汉阴、紫阳、石泉、镇巴等八县,上述各县本来大部是苏区。”根据党的历史文献记载和现以公开出版的鄂豫陕、川陕革命根据地史料,及该县征集到的党史资料,石泉汉江以北地区属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石泉汉江以南地区属川陕革命根据地。石泉苏区总面积为1295平方公 里。2001年12月30日,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迎丰镇、中池乡、池河镇、银龙乡、银桥乡、饶峰镇、两河镇、喜河镇、后柳镇、中坝乡、长阳乡、熨斗镇,共计12个乡镇177个村为革命老区。

石泉之最

安康境内首座汉江大坝及水电厂,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石泉建成。县级缫丝厂即石泉缫丝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建成。石泉栲胶业则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并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较早的栲胶生产县。石泉汉江大桥与安康汉江大桥同一时期修建。石泉县城大街是安康境内县城拓宽最早且强弱电入地的县城大街。石泉自安康市之后第二个拥有巍峨的滨江大道。石泉是安康最早通铁路的县之一。石泉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是劳动社会就业先进县和工业大县。石泉县现在有两座汉江水坝,一江两坝,一江两湖,在安康无二,省内无双,西北独此,全国没有,是名符其实的能源大县和水资源大县。

蚕桑生产具有雄厚的制种、养蚕、烘茧、缫丝、织绸等生产加工能力,人均产茧量居西北地区之首。

同名石泉县

唐贞观八年(634),析北川县地置石泉县,隶茂州。天宝元年(742),茂州改称通化郡,石泉县隶通化郡。乾元元年(758),通化郡复称茂州,石泉县隶茂州。五代因之。北宋熙宁九年(1076),改隶绵州。政和七年(1117),于石泉县置石泉军。宣和三年(1121),还隶绵州。宣和七年(1125)又升为石泉军。石泉县仍为治所。南宋宝祐三年(1255),石泉军迁治龙安县。元中统五年(1264)升石泉军为安州,石泉县隶安州。明洪武七年(1374),降安州为安县,石泉县与安县均隶成都府。明嘉靖四十五(1566),石泉县改隶龙安府。清代因之 。民国2年(1913)罢府、厅、州,以道辖县,石泉县隶川西道(次年改称西川道)。民国3年,因与陕西省石泉县同名,且彼县设置在先,乃名北川县,隶西川道。北川县今属四川绵阳市。

石泉县特产

主要有蚕、茶、药、香菇、木耳、腊肉等。安康有很多的资源特产,古称金州是安康产沙金。

茶经有说我国有41洲产茶,安康是其中之一,产紫阳毛尖。

除此,安康还有很长的时间的大面积的种桑养蚕史,盛产丝绸。

安康北靠秦岭,紧靠关中,南靠四川巴属,在中国南北交接线上,承上启下,所以特产尤为丰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20: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