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石屏县
释义

石屏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州西北部。国土面积3037平方公里,其中94.6%为山区的传统农业县,是有名的“杨梅之乡”;少数民族人口超过50%,以“海菜腔、烟盒舞”闻名,有“花腰歌舞之乡”的称谓;素有“文献名邦”美誉,是云南历史上唯一状元袁嘉谷故里。

中文名称:石屏县

外文名称:ShiPing

行政区类别:区县

所属地区:中国 云南省

下辖地区:异龙镇、宝秀镇等

面积:3037平方公里

人口:28.7万人(2004年)

特产:石屏豆腐

建立时间:624年

基本概况

综述

石屏县总面积:3037平方千米;总人口30.73万人(2010年末);县人民政府驻地:异龙镇 ;邮编:662200 代码:532525 ;区号:0873;拼音:Shiping xian。

石屏县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国人开放县,列为云南省县级综合改革试点县。县委、县政府依据石屏县的实际情况,成立了石屏县对外开放领导小组,依靠优势,把握“以资源换技术,以产权换资金,以市场换项目,以存量换增量”的引资思路,参与国际、国内的竞争。

地理位置

石屏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西部,地跨东经102°08′—102°43′,北纬23°19′—24°06′之间,东与建水县接壤,南与红河县隔江相望,西与元江县、新平县毗邻,北接通海县、峨山两县。东西宽59公里,南北长88公里。

行政区划

石屏县隶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现辖7个镇、2个乡:异龙镇、宝秀镇、坝心镇、龙朋镇、龙武镇、哨冲镇、牛街镇、新城乡、大桥乡。

2000年,石屏县辖4个镇、8个乡:异龙镇、宝秀镇、龙朋镇、坝心镇、大桥乡、陶村乡、冒合乡、亚房子乡、新城乡、龙武乡、哨冲乡、牛街乡。

人口构成

总人口30.73万人(2010年末)。据2007年数据,其中非农业人口3.46万人,占总人口的11.67%,农业人口占88.33%;以彝、傣、哈尼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17.28万人,占总人口的58.33%。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地形地貌

国土面积3037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4.6%,是一个“九分山有余,一分坝不足”的山区农业县。全县森林覆盖率39.9%(2005年),全县有耕地面积26万亩,人均0.93亩。石屏地形西北高,东南低,中间凹。海拔最高2551.3米,最低259米;县城1420米。

气候条件

石屏县属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县内立体气候特点突出。年均气温18.3℃,年降水量在786-1116毫米之间,年日照时数2176小时,年均相对湿度75%。境内自然条件优越,资源较为丰富,由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具有开发热带和亚热带作物的优势。

交通条件

石屏境内交通便利,铁路直通省会昆明,经国家级口岸河口达达越南, 国道323线(鸡街至石屏高速和在建的石屏至杨武高速)贯穿石屏境内,西至云南临沧、西双版纳,省道高红公路南至红河,北至玉溪通海,贯通石屏县境南北。

自然资源

石屏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拥有铁、锡、铅、锌、银、锰、煤、泥炭等二十多种工业原料,总储量为3.32亿吨,开发潜力巨大:全县河川径流总量约4.03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6.0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97亿立方米,占66%,地下水2.05亿立方米,占34%,多处水点水质优良,富含多种矿物质,开发前景广阔;依托两大淡水湖,石屏已发展成为云南少有的产鱼超千吨县,大量鲜鱼遍销省内。

民族风情

民族风情民族风情石屏是著名的“民族歌舞之乡”,全国有名的彝族海菜腔、烟盒舞的发源地,拥有着彝调、花腰歌舞、响杆舞、朴喇鼓舞、哈尼丧棒舞、哈尼音乐、傣族毫舞等一系列民族民间歌舞。海菜腔为滇南四大名腔之首,曲调优美动听,万事万物经口即成诗句。闻名遐迩的烟盒舞,伴以热烈的四弦声和清脆悦耳的烟盒声,韵律刚柔相济,形象生动,妙趣横生,曾两度进京怀仁堂表演,深受中央领导的好评。北部山区花腰彝族的女子舞龙,更是风姿绰约、独具特色,已参加过50周年国庆演出和北京2008年奥运会文艺演出,并多次应邀出国表演。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中有大量素材及演员来自石屏彝族。阿家文、后宝云等民间艺人作为全国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为石屏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努力耕耘者。

历史沿革

石屏县辖区,两汉至东晋时属胜休县,隋属昆州,唐曾属黎州。西汉称“旧欣”——彝族族名,意为“居住在山林水边的民族”,唐天宝十一年(752年),本地土著民族掘地得石坪,聚为居邑,始号“石

坪邑”。乾符六年(879年)南诏政权时,隶属通海都督。宋大理国时,石屏邑属秀山郡。蒙古至元七年(1270年),石坪邑置为州,设土官,隶属临安路(明改临安府,属秀山把总、迤南道、开广道)。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石坪州”为“石平州”,后改“石屏州”。嘉庆十五年(1810年)亏容、思陀、落恐、左能、瓦渣五土司并入。

民国2年(1913年)改石屏州为石屏县,隶属蒙自道,民国18年(1929年)裁蒙自道后属行政专员公署。民国23年(1934年)划石屏、新平、峨山、河西、通海五县部分属地,并设龙武设治局,玉溪管辖。民国38年(1949年)7月,云南省政府奉政务院核准电令将龙武设治局改置龙武县,仍隶属玉溪专署。

1950年3月于建水设滇南行署,石屏、龙武俩县隶属之。同年4月迁蒙自专员公署,石屏、龙武俩县随属之。是年9月,因龙武县人口太少、区域太窄设县条件不够,改设龙武设治局。1953年5月,龙武设治局人民政府驻地由龙武迁至龙朋。1955年12月29日,龙武设治局复改龙武县。1957年11月18日撤蒙自专署,成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龙武俩县隶之。1958年11月1日石屏县、龙武县合并,称石屏县至今。

地理气候

地质地貌

《石屏县志》记载,石屏地处杨子板块构造中的昆阳古陆南端,云南山字型构造体系中的石屏弧与红河弧之间,境内地层出露齐全,褶皱平缓,除无失中生代的白垩纪地层外,从元古代的昆阳群、震旦纪地层至古生代,中生代乃至新生代的地层均有出露。石屏地区为规模较小的山字型构造,称石屏弧。主要由两个构造带组成,内侧为以甸尾 ~ 蚂蚁断裂为主体的构造带,西段被放射状横张断裂切错强烈;外侧为以何保寨 ~ 白石岩断裂及其东小关 ~ 利民大断裂为主体的构造带。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成矿地质条件差,多为小型矿床。异龙湖以北的宝秀、牛街、龙朋等地多岩溶,县城地?quot;乌龟壳"属上第三纪时(0.25亿年)的陆相生物灰岩,地下水富含重石灰酸根离子,地下岩溶发育,有采之不尽的卤水(酸水)和喷出的二氧化碳气泉(一中喷珠池)。

县境内地貌始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山间断陷盆地。水系发育,沟谷深切,溯源浸蚀,有大面积的流水浸蚀地貌、溶蚀地貌以及现代水文网。地势以山多地少、山河相间、岭谷并列、高差悬殊、垂直明显为特点。大桥河以南、五郎沟河以北为中山湖盆地貌,五郎沟河以南属岩溶山原地貌。北、西、南三面受河流强烈切割,多高山深谷,群峰突起,山势陡峻。曲溪、石屏、建水、红河一带属6~ 8级地震区。

全县地势北高南低、西南东低中间凹,似一向东开展的撮箕。总地形为"三山夹两河",即大桥河北以尼白木山系为主的北部地区为一大块,大桥河以南五郎沟河以北砚瓦山系为主的中部地区为一大块,五朗沟河以南、元江以北的南部地区大冷山为一大块。最高点大冷山主峰老母白山海拔2 551.3米,最低点为东南端元江边海拔259米。

气候

石屏地处低纬高原地带,季风气候典型,立体气候显著。有资料记载以来,多年年均气温18℃,最冷月(1月)月均气温11.6℃,最热月(6月)月均气温22.2℃。极端最高气温34.5℃(1960年8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2.4℃(1974年1月2日)。无霜期317天,初霜期12月14日左右,终霜期1月30日左右。年均降水量961.5毫米,年均降雨日134天。偶有降雪,年最大降雪量32.5毫米。年均日照2 308.4小时。年均相对湿度75%。以东南风居多,平均风速1.9米/秒。

经济发展

2008年综述

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完成8.35亿元,第二产业完成5.71亿元,第三产业完成6.0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7.8%、13%和11%,产业结构比为41.5︰28.4︰30.1;完成财政总收入2.4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1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9.2%、20.4%;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009元,比上年增长1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单位GDP能耗下降4%。

烤烟产业持续发展。投资4034万元,实施烟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092件,全县18万亩基本烟田水利化率达81%,烟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严格合同管理、科学指导,顺利完成8.6万亩烤烟种植计划,收购烟叶28.15万担,实现烟农收入2.05亿元,比上年增收6672万元;实现县级烟叶税收入4035万元,比上年增收991万元。

全年完成粮豆作物种植面积35.18万亩,实现总产9.64万吨,同比增长5.5%;全县累计种植蔬菜22.75万亩,实现蔬菜总产53.22万吨,总产值3.23亿元,初步建立了出口创汇蔬菜基地3000亩;推广露水草种植1.4万亩,总产量9000吨,实现总产值2674.8万元;林果种植面积达20.8万亩,投产面积9.56万亩,林果总产量达8.33万吨。

全年新签约项目22项,协议总投资15.3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43亿元。完善工业园区领导和管理制度,园区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引进神龟井食品有限公司,源鑫肉禽食品加工厂、积祥果蔬进出口有限公司入驻工业园区,园区经济稳步发展。

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5亿元,比上年增长6%。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4400万元,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5.13亿元,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7.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12%、16%。

2010年综述

2010年石屏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全年累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765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4%,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11633万元,同比增长5.9%,第二产业完成70054万元,同比增长13.4%,第三产业完成85963万元,同比增长13.3%,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2.3、3.7、4.4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7:26.2:32.19非公经济增加值完成102938万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8.5%,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

财政收支较快增长。2010年全县财政总收入3.08亿元,较上年增长17.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亿元,增长17.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0.26亿元,增长26.4%。

农业

2010年,全县遭遇特大干旱,农业仍然实现稳健增长——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223920万元,同比增长6.0%。其中:农业产值101845万元,林业产值15246万元,牧业产值94731万元。渔业产值10150万元,服务业产值1948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4.9%、5.4%、7.3%、5.6%、10.0%。

工业

2010年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76276万元,同比增长9.6%,实现工业增加值37362万元,同比增长18.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78293万元,实现增加值24600万元,增长16.9%。轻工业总产值完成82222万元,较上年增长3.4%,重工业总产值完成94054万元,增长15.8%,重工业的增速较轻工业快12.4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步向前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10年全县累计完成全社会建筑业总产值96108万元,同比增长57.0%,实现增加值32692万元,较上年增长17.9%,实现利润5865万元,增长51.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24260平方米,增长34.4%,实现竣工面积490585平方米,增长5.8%。

第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仍然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2010年全县共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0186万元,同比增长24.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9855万元,同比增长27.7%,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394万元,同比下降39.0%。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8937万元,同比增长93.5%

邮电、交通:随着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交通、通讯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2010年,交通运输,邮电业共计完成增加值4654万元,全县公路在建项目56个,累计完成投资10056万元,截止2010年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2445公里,实现全部行政村和99%自然村通公路。在册客货运输车辆达5250辆,73个行政村开通客运班车,客货周转量分别达到1.38亿人公里和16.74亿吨公里。年末拥有通讯的普及率较上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国内贸易:2010年全县共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757万元,同比增长21.2%,同时实现城乡同步增长,其中:城镇完成零售额61044万元,增长35.6%,农村零售额完成44713万元,增长5.9%。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消费品零售额完成33152万元,同比增长20.8%,非公经济零售额完成72605万元,增长21.4%。

从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完成85889万元,同比增长19.0%,住宿餐饮业完成19868万元,增长32.0%。

旅游业:2010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2.6万人次,较上年增长11.5%,其中:海外游客559人次,增长30.6%,实现旅游收入40409万元,增长20.8%,其中:外汇收入40.56万美元,增长38.7%。

金融:2010年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443837万元,较年初增加94844万元,增长27.2%,其中:城市居民存款余额308357万元,比年初增加56461万元,增长22.4%,信贷投放力度进一步加大,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186695万元,比年初增加22752万元,增长13.9%,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136187万元,比年初增加18969万元,增长16.2%,现金投放适度,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781845万元,现金支出782280万元。

社会发展

教育

石屏县重教兴文,作育人才。明请以来,石屏文风日盛,名冠南滇,科举人才络绎不绝,“五步三进士,对门两翰林”,素以“文献名邦”、“文学南滇第一州”名也。民国至今,承传历史优良学风,兴办教育,教育事业获得空前的发展。人才辈出,仍享誉滇省。近几年,县政府广泛筹集教育经费,加大校舍建设投入,仅1994年至1998年全县多渠道筹措校舍建设经费近8000万元,新建校舍90000余平方米,排除危房15000平方米,修缮损坏房屋12000平方米,中小学危房控制率由1997年的0.12%下降到0.04%。全县行政村以上的学校,绝大部分新建了砖混结构教学楼、师生宿舍或其他教学用房,在农村出现了最好的房子是学校的可喜局面。

2010年,全县拥有各级各类学校334所,其中:普通中学13所,普通小学168所,高级职业中学1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所,幼儿园25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成人基础教育学校30所,技术培训学校95所,全县中学在校学生达16242人,较上年增长4.0%,小学在校学生26210人,较上年下降5.7%,幼儿在园数7549人,较上年下降7.9%。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5%,升学率达96.76%,巩固率达99.93%,初中入学率达99.32%,升学率达62.03%,巩固率达98.42%,成人技术培训共计完成60289人次。全县拥有普通小学专任教师1731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996人,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74人,幼儿专任教师216人。全县用于教育支出达2.32亿元,新建校舍面积2.62万平方米,高考上线率达93.4%。

科技

科技事业不断取得新成果。2010年全县共获得县级以上科技成果8项。

文化

至2010年末,全县拥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馆(站)9个,公共图书馆1个,卫星地面接收站13570座,有线网点46个,全县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8%和98%,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7.5%。

卫生

至2010年末,全县拥有卫生机构15个,床位825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55人,每千人拥有床位2.7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5人,拥有乡村卫生室112个,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24人。先后投资796万元和74.4万元,分别解决了2.14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和建设家庭卫生厕所1505座。

体育

2009年本县运动员在县级以上的各类比赛中荣获各项奖项55项。2010年成功举办了全县第二十四届运动会,首届“异龙湖杯”全省钓鱼邀请赛,百船轻舟竞渡异龙湖等体育赛事。我县龙舟队代表红河州参加全省民运会取得较好成绩。

人口

2010年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0.85‰,死亡率为5.80‰,自然增长率为5.05‰,年末总人口为307382人,比上年增加4628人,增长1.5%。

环境保护

2010年顺利完成了省政府确定的异龙湖水污染综合防治四项重点工程,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94.98万亩,完成防护林工程1.5万亩,新建沼气池2502口,节柴改灶1016户,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2%以上并连续保持20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发生。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6%,圆满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根据住户调查资料显示: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00元,比上年增加252元,增长3.1%,全县在职职工平均工资为24244元,较上年增加2614元,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762元,较上年增加447元,增长13.5%,全县人均储蓄存款10107元,较上年增加1787元,增长21.4%。

社会保障

2010年全县共有8866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970人参加生育保险,39790人参加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8707人参加了失业保险,收缴养老保险金2626万元,生育保险金59万元,医疗保险金2474万元,失业保险金104.87万元,支付养老保险金3664万元,生育保险金15万元,医疗保险金2368万元,失业保险金139.68万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对象达48763人,较上年增加5736人,增长13.3%,全年共计发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703.24万元,较上年增加76.98万元,增长12.3%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2010年全县拥有敬老院5所,床位93张,在院人数达43人。

旅游资源

自然景观

石屏县山川河流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异龙湖、赤瑞湖象两颗晶莹的明珠镶嵌在县城东西两端;石屏县境内富有神话传奇色彩的石屏峰、云台石和仙人座,高山草原大冷山草场,具有较好治病疗养功能的热水塘温泉,梦幻世界的小河底,咔斯特地貌的乾阳古洞,一派田园风光的赤瑞湖以及北部山区的原始森林等。这些景观基本保持着古朴自然、清新秀丽的特点,且分布相对集中,是石屏旅游业发展最基本的依托和基础。

人文景观

石屏自古重教兴文,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被誉为“文献名邦”。石屏能工巧匠辈出,兴建了大批独具民族特色,深厚文化底蕴的古民居、古建筑,楼亭庙宇随处可见。列为各级文物保单位达25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有袁嘉谷故居、玉屏书院、来鹤亭、郑氏宗祠、陈氏民居,以及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企鹤楼和陈氏宗祠。这些古建筑设计独具匠心,造形别致精巧,雕梁画栋,记载陈述着石屏经济社会发展的繁荣衰落的历史,极具历史文化科考价值。特别是秀山寺中殿楼供奉着佛、道、儒始祖神像,三教合一,成为广蓄并收、博大精深的石屏文化的典型代表。云南名特食品的石屏豆腐,被国家商业部评为优质产品驰名海内外:石屏烧豆腐为石屏古城的一道靓丽风景。

文化名人

袁嘉谷

袁嘉谷(1872-1937年),云南石屏人,字树五,又字树圃,晚号屏山居士。清光绪癸卯(1903年)科取二甲第62名进士;同年取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云南自元设置行省,六百余年间,科第名魁天下者,惟袁嘉谷一人。因而,民间称之“经济特元”,或称之“云南独一无二的状元”。从此,省城昆明原“聚奎楼”悬“大魁天下”匾,并改名为“状元楼”,石屏东门城楼也悬“大魁天下”匾。

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逃往西安避乱。至1903年从西安迁回北京后,采纳了臣下建议,开考经济特科,广罗天下经邦济世人才。作为远在云南石屏边地小城的袁嘉谷得尚书魏光焘推荐,赴京城应考。经过会试、殿试后,被取为“经济特科”第一名,成为云南唯一的一位“状元”。省城昆明原“聚奎楼”改名为“状元楼”,悬挂上“大魁天下”匾额。因为整个清朝仅开考过三次特科,故而袁嘉谷被举为“国朝第三人”。

袁嘉谷1872年生于石屏一个做小生意维生的家庭,字树五,又字树圃,晚年号屏山居士。袁的父亲虽是生意人,但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购置许多书籍供子女研习。袁嘉谷自幼随兄长学习,12岁入学,恒于勤苦,好学不倦。他曾写过一首“读书乐”诗:“恒于勤苦见从容,坐拥书城兴未慵。烟篆纱窗香辟蠹,风穿纸帐剑吟龙。不除绿草思谆实,独赏焦桐有蔡邕。夜半高楼谁是友,诸天寺里一声钟。”正是袁嘉谷的这种刻苦攻读的精神,后来被选入省会“经正书院”学习,成为书院的高材生。1903年春应科举为进士,同年中“经济特科”第一,授为翰林院编修。1904年到日本考察政务学务,任留日学生监督。1905年回国后,任学部编译图书局局长,负责编译中国统一的中小学新教科书。1909年赴浙江任提学使、布政使。辛亥革命后回到云南,致力于文化教育研究和著书立说。云南创办大学后,应聘到学校主讲国学。1937年12月23日,忧国忧民又病重的袁嘉谷先生与世长辞,终年66岁。

袁嘉谷学识渊博,著作颇丰,参与编写过《清史稿》、 《新纂云南通志》和主纂民国《石屏县志》等各种志书上百种。著有《卧雪堂文集》、《卧雪堂诗集》、《卧雪堂联语》、《滇绎》等各类书籍80余卷。

袁嘉谷在诗歌、联语创作上造诣较高,各种诗体运用技巧娴熟,音律技巧高超,绝句、律诗、小令、长篇皆得心应手,有许多佳作留传于世。他所作楹联在北京、浙江、昆明、云南风景名胜地区广有遗存,而且多是自己题撰。

袁嘉谷的书法非常有名,他早年学欧阳询,后学王羲之,旁通米芾、颜真卿、褚遂良,最终自成一体。其书法笔力坚韧,气势矫健,通篇透出俏拔俊秀的灵气。文化名人陈古逸评袁嘉谷的书法说:以王欧为本,兼有褚体,人称“袁家书”。他的墨宝深受各界喜爱,留作珍藏。作为书法家被编入《中国书法大辞典》 。袁嘉谷先生在史学、经学、文学、教育、书法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学术成果,为云南重要的历史文化名人。

杨春洲

杨春洲(1903~2000年):石屏县宝秀镇人,大学文化。

1917年他到昆明就读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校期间正值“五四”运动爆发,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和熏陶。1921年考入北京师范,毕业后考入北京师大。19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在大学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参加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三一八”运动,目睹北洋军阀政府一手策划制造的血腥暴行,摄下了“三一八”大游行的壮烈镜头。1926年10月他毅然辍学从戎南下广州投身革命,得到中国共产党信任,担任军政治部少校科长。其间,他与共产党保持密切联系,完成共产党交托的任务。1927年4月蒋介石背叛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他回北京复学。1929年北师大毕业后在北京市立一中及北京师范等校任教,翻译出《今日的化学》 、 《化学世界》俩书。1935年底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帝大研究生部。1937年抗战前回国,就任上海暨南大学附中教导主任。“八一三”抗战开始后回云南,任云大附中校长。他进一步靠拢共产党,在校内外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在他的支持和中共地下党员的努力下,云大附中大批学生走上革命道路,参加中共地下党组织和“边纵”游击队,为云南解放作出贡献。他不仅支持云大附中的中共党组织开展爱国民主运动,在社会上还积极联络各方人士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和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工作。由于他的革命行动为国民党所不容,1947年9月他被迫辞去云大附中校长职务,改任云南大学理学院教授。

解放战争时期,他积极参与反独裁、反内战的进步活动,与杨杰、李公朴、张天放等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一道,在昆明组织“九老会”、“星期五聚餐会”、“丙戌聚餐会”等进行民主运动。1948年10月应邀赴香港协助中国共产党做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工作,1949年9月响应中国共产党的“五一”号召离港赴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被委任为中央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副司长。1950年3月调华北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毕业后分到云南,任云南师范学院副教务长。1957年被划为“右派”后仍在该校任教,先后任化学系教授、顾问等职。 1980年“右派”改正,他已年近八旬,但仍兢兢业业完成教学任务直至离休。

自1955年起他先后任政协云南省第一届、第四届委员会委员,第五、六届委员会副主席,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第二、三届委员会候补委员,第五、六届委员会委员,第七、八届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他为民革云南地方组织的创始人之一,为民革云南省分部筹备委员会委员、民革云南省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二、三届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届委员会副主委,第六、七、八届委员会名誉主委。

他不仅是一位教育家、政治活动家,还是全国著名摄影家,走遍大江南北留下许多珍贵摄影艺术作品。在香港、北京、昆明、玉溪、红河等地多次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出版过多集摄影作品辑。他用摄影机第一次向外界报道路南石林,使这一天下奇观渐为世人知晓。他长期担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云南摄影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他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追求进步,敢于直言,生活俭朴,关心教育,捐资助教。他一生与共产党荣辱与共,风雨同舟,去世后骨灰三分之一撒石林、三分之一撒石屏异龙湖、三分之一于石屏焕文公园植树两棵。其生平陈展于焕文公园文献楼。

李乔:1908年8月生,彝族,石屏县城人,中共党员。云南最早的专业作家。曾任云南作协副主席、云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云南作协名誉主席,现任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他读过私塾,当过童工,秉笔从戎台儿庄抗日,教过书,参加过中央西南民族访问团及云南民族工作队。自幼酷爱文学创作,秉笔数十年成果显著。30年代作品有,以个旧矿工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未完成的斗争》 、 《走厂》及报告文学《锡是怎样炼成的》等。1950年报告文学《拉猛回来了》发表在《云南文艺》 ,后《人民文学》转载,获“抗美援朝”征文一等奖。长篇小说《欢笑的金沙江》195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先后被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1995年被选编为“中华爱国主义文学名著百部丛书”之一,中宣部、国家教委、文化部、全国新闻出版署、团中央共同推荐为全国中小学生读物,为全国唯一一部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当代中国文学名作鉴赏辞典》鉴评:《欢笑的金沙江》是当代文学史上表现少数民族的生活劳动和斗争的杰出代表作之一。他勤奋写作,又出版《醒了的土地》、《早来的春天》、《呼啸的山峰》、《欢笑的金沙江》、《早来的春天》、《彝家将张冲传奇》、《破晓的山野》、《未完的梦》、《春的脚步声》等十余部小说、散文集。获奖文章有《未完的争斗》 、 《一个担架兵的经历》等,获奖书籍有《彝家将张冲传奇》、《破晓的山野》等。他在云南是著名作家,他在中国是知名作家,他在世界是有名作家。他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被学者、专家公认为彝族当代文学的拓荒者和先驱。

戴汝为

戴汝为 1932年12月生,石屏县城人。中共党员,博士生导师。1951年由昆明师院附中考入清华大学,后转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后分配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至今。1980年他作为国家首批派出留学人员赴美国访问。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破格评为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博士生导师,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为第一位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云南籍人。历经数十年努力,在工程控制论与最优控制的研究上成果卓著。

70年代初率先在国内开展模式识别的研究,进行信函自动分检系统中的手写数字识别。80年代开展人工神经网络及其在知识工程中的应用,及手写汉字识别与智能控制工作。90年代初,通过知识系统与人工智能的研究,跨入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探索,与钱学森教授等合作和提出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进一步把综合集成法作为人工智能的基础,1995年出版学术专著《智能系统的综合集成》,并把综合集成法的构思用于模式识别,1998年出版了学术专著《汉字识别的系统与集成》,开辟了“集成型模式识别”的新方向。共编辑出版《智能系统的综合集成》等学术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培养硕士生、博士生50余名。先后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现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技术科学学部副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智能系统与智能技术国家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杂志主编等职,并受聘为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汕头大学等20余所大学兼职教授和名誉教授,成为被钱学森赞誉的“老搭档”。其事迹陈展于焕文公园文献楼。

陈钧

陈钧(1874~1931年)字鹤亭,石屏宝秀郑营人。清光绪癸卯(1903年)取三甲第10名进士,授湖北知县,未及到任,又选赴日本考察政务。1904年回国后,历任湖北天门、黄陂、宜都等县令。辛亥革命爆发后,回乡闲居。陈钧见宝秀赤瑞湖河道年久失修,泥沙淤塞,致使沿湖田亩屡受洪涝,便召集地方乡绅和长老商议,议定以沿湖按亩抽谷,沿河按亩派工,组织人力物力,疏通河道,使沿湖河道田亩旱涝保收,当年增谷数千石。

民国2年(1913年),滇督蔡锷聘陈钧为参事,未久升为内务司司长。民国3年,出任个碧临屏铁路总理。

1922年,陈钧接任个旧锡务公司经理。时逢欧洲大战之后,锡务衰落,公司大亏空,欠富滇、汇理两银行及滇蜀铁路公司之款达200余万元。陈钧竭尽苦心,收入难付支出。于是,又与银行磋商,以旧债分期摊还,并分为停息、付息两种;再向汇理银行借贷20万元,向富滇银行借50万元,将欠滇蜀铁路公司之款一概变作股本,进而竭力扩充锡矿,整顿内部,未及三年,恢复省、港、碧各分部,兼营洋纱、汇兑业务,使事业大兴,获利500余万元,除支付新旧股息及借贷款外,尚有流动资金200余万元。

陈钧秉政,有政声;理财,能别开生面,任事不缄默,不阿附,见多识广,有胆有略,故能使事业兴旺不废。民国14年(1925年),他任蒙自道尹。当时,蒙自道所辖境内多匪盗,陈钧认为:“治匪不外防剿。剿者,军人之任;防则行政官有责任。”个旧锡矿,为财赋重地,匪尤垂涎,其守兵既单,又无城池,便上书省府,请于锡税新加项目下拨三成为防务经费。在防备上,他认为:“修碉筑墙练团者,有形之防也,兴学育才者,无形之防也,二者不可偏废。”在使用防务经费时,以八成为个旧修碉、练团;以二成辅助建、石、个、蒙各县中学。

此外,陈钧对桑梓公益事业建树颇多,在石屏创办郑营小学、倡创石屏中学、倡建秀山凌云阁、长春阁、新建陈氏宗祠等等,都显现出卓识远见和广阔胸怀,而遗爱桑梓,有口皆碑。

袁宗虞

袁宗虞(1921~)石屏宝秀人,1945年西南联大将毕业,考取留美预科班,同年5月,由昆赴美国留学。1948年6月,于美国威期康星州大学研究院毕业。1950年在美国建筑机械公司工作、任工程师。

1951年6月,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和政务院的邀请回国,先后担任燃料部石油管理总局工程师、石油部北京设计院室主任、副总工程师、国务院直属部级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石油化工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大连工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石油学会理事,全国锅炉及压力容器监察委员、中国石油和化工设备研究会顾问等职,1986年3月,增补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第六届委员。

袁宗虞自1951年7月回国后,一直在石油战线,从大庆到克拉玛依,参与完成国家重大石油工程项目设计多项,如煤油石催化裂化装置关键设备,气动自动控制双动滑阀,设计达国际先进水平。袁宗虞先后发表专业性论文及翻译国外著作、规范及文献等百余篇,对石油化工出了较大贡献,多次被评为石油化工部先进工作者,被称为中国石油化工专家。

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2:3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