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石骨冼太庙 |
释义 | 石骨冼太庙位于广东高州市长坡镇,原石骨冼太庙坐落于石狗岭脚下,石骨圩尾闸门内,鉴江河水流经庙前萦带而过。相传石骨冼太庙始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壬子(952),宋景祐三年(1036)、明嘉靖十四年(1535)和清乾隆六年(1740)先后三次大重修。历经后周、宋、元、明、清和民国诸代,延行1055年。 建筑特点原整个庙宇错落有致,规模壮观,占地面积800余平方米,是座三进三间的古建筑。庙的大门额镶嵌着“石骨冼太庙”五个光彩夺目的金漆浮字,两边书写着“三朝诰封伟绩丰功昭史册;八州拱载保境安民显神威”的对联,笔走龙蛇,苍劲有力。朱红门扇,古色古香。殿堂里的圆柱全用花岗石凿成,每条直径一尺多。红色栋梁绘龙画凤,大人也抱不过来,而且头尾一样大,其余树梁虽小些,但也根根又大又直。庙内众神像形态各异地排立在各个殿堂,其中冼太塑像端坐在正殿中央。众多神像栩栩如生,是先人们留下的宝贵艺术珍品。 人文历史原石骨冼太庙是一座不寻常的庙,它既是古文物,又革命历史文物。在抗日战争时期,石骨圩成了大后方,罗定、阳江、电白、化州、吴川、高州城等地有不少人举家迁到这里避难。他们来到这里,首先就到冼太庙拜冼太,祈求消灾解厄,相信在冼太的庇佑下,一定会取得抗战的胜利,并以实际行动捐款捐粮支援前线。爱国将领张炎的学生队也曾经住在石骨冼太庙,开展宣传抗日的救亡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地下党组织为适应革命形势需要,在石骨冼太庙建立了地下联络点,李文新、梁巨华、梁淮等革命者都在这里活动过,并曾钻进冼太庙的神龛下面藏身,躲过敌人的搜捕。由此可见,石骨冼太庙确实为革命立过功,为民族独立、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石骨圩一带的民众,对它的浓情厚爱是永恒的。 旅游信息1958年修建高州水库后,县政府决定将石骨圩整体搬迁至高州水库坝底的坡地上重建新圩,因山坡是长条形,故名长坡圩。原石骨圩内所有的古老庙宇也随圩迁建而迁出。当地群众只好将圩内的冼太庙和天后庙、三帝庙、进宝庙、土主庙等五座庙宇的神像和有关圣物一并迁至石狗岭半山,与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年的东才乡冼太庙合为一体,统称石骨冼太庙。“文革”期间庙堂被全毁除,九十年代在遗址上重建起一座仿古式的古朴庙宇——石骨冼太庙,重现了昔日的芳华。现石骨冼太庙占地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庙前广场向前悬空延伸,并于悬空处的底部修建为地下广场作饭堂和小卖部,同时给广大瞻仰者提供健身休闲和娱乐场所。 石骨冼太庙由两进五间组成,中间大天井,庙内分为五殿,把旧石骨圩六间庙宇的神像共三十二尊安置其中。正殿明间为冼夫人座像,称“高凉郡主冼太夫人”;正殿左次间:第一殿奉祀王母、天后娘娘,第二殿奉祀观音圣母;正殿右次间:第一殿奉祀玄天上帝,第二殿奉祀关圣帝、康帝。在左右两侧分别奉祀土主、进宝公和三位先锋。在冼太庙的侧廊内,塑有一尊冼夫人骑马征战的雕像,重现了冼夫人当年驰骋疆场的飒爽英姿。在庙内大堂正殿之上,悬挂了不少“威震百越,德泽岭南”、“功垂千古,光耀后人”等善信敬献的锦旗。这既表彰了冼夫人伟大的历史功绩,又对游客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在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是革命历史的文物古迹,光华昭日月,光辉照后人。保护它,宣传它,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的一个基地,激励千千万万人奋勇前进,有着极其伟大和深远的意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