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石洞寺
释义

石洞寺新建工程历时五年,于1995年底基本竣工。在释照慧主持的精心策划下,信徒们付出了艰辛劳动的同时,在红砂岩壁上打开了一个三位一体的石洞。主洞由山崖石壁人口,依山体由西向东凿进,洞深30米,宽8米,高6.5米;接主洞底两侧分别按南、北向凿开陪洞两个,北洞深24米,宽6米,高6.5米;南洞深25米,宽7米,高6.5米。依次形成洞穴式殿寺,分别命名为正殿、北殿、南殿。1995年兰州五泉山浚源寺主持融开法师布施资金6000元,从缅甸运来玉石佛1尊,佛像高1.9米,举行了隆重的接佛开光仪式,将玉石佛像敬奉在新开的石洞寺正殿内。

1、皋兰县石洞乡石洞寺

地理位置

在皋兰县石洞乡魏家庄村阳坡社,距县城约2公里的东山之麓,有一佛教寺庙,因依山腰间一天然石洞建寺而于世闻名,故称之为石洞寺。古往今来,凡亲临石洞寺的游人及慕名前来求神拜佛的善男信女,无不为这洞中的佛教奇观叹为观止。

建筑历史

据金城杨氏家谱载,石洞寺始建于元代,时称石空唬喇(蒙语,意为山中之城)。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年),石空古地失守前,为金城杨氏家祠,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闰八月所立《金城杨氏先茔记》墓碑至今尚存。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拓为佛庙寺观,称石空寺,亦称石拱寺。是年,依东山腰间一天然石洞建寺两座,分为上寺、下寺,两寺相距约500米,遥相呼应,甚是壮观。上寺居北,依绵延山脉而立,寺院正中建有大殿,殿内塑有释迦牟尼佛像;南北厢房对应座陪,呈寺院特有景观。下寺居南,建于东山腰间一天然岩洞石龛前,寺前山脚下立有砖木结构牌坊,进牌坊登80余级石阶至寺,可见山门正面檐前悬挂“石空寺”三字醒目匾额。整体寺院坐东向西,分殿、厢、客、门,呈四合院。东设巍峨正殿,砖木结构,双层楼阁。下楼宽约15米,进深6米,明柱飞檐,檐深3米,内置百子宫塑像,壁塑历史神话人物像近百尊,墙面两侧壁画缀合,浑然一体。顺百子宫两侧登梯而至上楼,辄见一天然石洞,依洞建有悬阁木楼3间,中间楼阁紧连石佛龛,龛深3.2米,内塑观音菩萨像。南北两厢对应,厢宽均为12米,进深4米。南厢内塑有九天圣母及诸菩萨像,北厢仍为杨氏家祠,供其列祖列宗牌位。两边山门宽3米,高4米,门楼为双步梁结构,两侧建有对称客房。整体建筑雕梁画栋,绯檐彩壁,精巧夺妙,蔚为壮观。

寺之麓下,河滩形圆,泉头河(亦称蔡家河)由北向南呈S形绕过,流水潺潺,宛若青龙绘就太极。寺之背靠红砂岩山体,故称:“背靠赤壁,怀抱太极”。又因寺依绵延东山而建,三面村落烟树簇拥,田园毗连,麦绿菜翠,瓜果瓢香,生机昂然。清邑人佚名诗赞:“石空古寺建崖畔,中有佛洞乃天然。前列太极图一面,旁开阴阳泉两边。文峰远眺南郊外,绿水发源北山巅。数百农舍对河岸,一丛碧树锁青烟。”

被毁重建

另据考证,石空寺于清同治年间(1862年一1874年)毁于兵燹,又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重建。重建后的石空寺更合佛教胜地建筑之规范,其主建筑物有山门、千手佛殿、地藏殿、文昌宫等,均有其联为证。石空寺门联为:“净土法门普被三根,实如来成始成终之妙道;弥陀誓愿全收九界,示众生心作心是之洪猷。”千手佛殿联为:“不舍洪慈遍尘刹而寻声救苦;常游苦海度群迷而赴感应机”。地藏殿楹联为:“地狱不空,大圣之心岂倦;众生未尽,慈尊之量常如。”文昌宫楹联仍为清邑人佚名所作:“文风一境,耸起来此阁,真然天造就;笔气两端,呈显出远峰,本是地生成”。此联妙笔生花,写尽石空古寺天造地合之胜景。民国时期,石空寺佛教兴盛,正信皈依三宝的佛门弟子始觉贵寺称石空寺有些不妥,有遁入空门之嫌,不合佛教积极进取的教义,故于民国27年(1938年)将石空寺更名为石洞寺,以彰显在天然石洞上建寺的独特佛教奇观。

可惜的是,1970年,在修建西岔电力提灌工程时,将石洞寺原有寺庙拆毁殆尽。

1982年,对佛教发起正信的皋兰县石洞乡涧沟村人魏贤霖、景泰县中泉乡红岘台村人魏君邦,为慧觉佛法,自赴安徽省九华山祈园寺学法,受戒于该寺明进法师门下,赐魏贤霖法号为砂门释照慧,魏君邦法号为砂门释照智。1987年3月,释照慧学法归来,在石洞寺致力于佛教活动。1988年9月,释照智应释照慧邀请前来石洞寺协助其从事佛教活动。

佛教活动

1989年,随着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石洞寺佛教活动恢复。释照慧主持申请在阳坡原上寺旧址修建佛教寺院。石洞乡人民政府下文批复同意重建石洞寺。是年,先在寺北以南北向建成僧人寝舍6间。4月,释照慧、释照智开始率其子及信徒在原上寺东山石壁上凿岩打洞,并自筹资金3万余元,投入石洞寺重建,先后用两年时间建成寺院房舍9间。1994年农历三月初五,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甘肃省佛教协会会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大师,在兰州五泉山浚源寺主持融开法师等陪同下,来到皋兰进行佛事活动,石洞寺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大师向释迦牟尼佛及陪侍佛像诸一敬献哈达,高度评价了石洞寺的历史文化和佛学价值,称赞石洞寺在石洞中建寺的佛寺奇观,并与县委、县政府领导一起座谈用斋,对石洞寺的恢复重建寄予厚望和支持,嘱咐一定要把石洞寺建设好,给世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现代重修

同年,融开法师又布施人民币4万元,支持和帮助石洞寺平地工,塑佛像,先后在正殿、北殿、南殿分别塑造佛像14尊。其中正殿塑佛像8尊,即释迦牟尼佛1尊,消灾延寿尊世佛1尊,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1尊,陪同菩萨2尊,缅甸玉石佛1尊,陪同菩萨2尊。北殿塑佛像3尊,即地藏王菩萨1尊,陪同菩萨2尊。南殿塑佛像3尊,即二十四辈观音菩萨1尊,大皈天菩萨1尊,地世天菩萨1尊。14尊佛像全部进行了贴金装饰并开光。1996年,又新建寺舍6间,寺内面貌焕然一新。

1997年,在甘肃省、兰州市佛教界知名人士的帮助下,县宗教局对石洞寺的恢复与建设作出了具体规划,并积极争取社会各界人士的资助和支持。1998年,按规划设计的石洞寺大殿主体工程开工修建,融开法师布施5万元,释照慧主持自筹资金4.7万元,皈依弟子供养1.5万元,加上本寺供养资金5.6万元,共筹资18.3万元投入大殿建设。雇用能工巧匠15人,历时9个月,耗资18.6万元,于是年底建成了大殿主体工程。翌年大殿开始油画装修。不幸的是释照智于1998年农历六月初五信愿往生。释照慧主持不顾年事已高,体弱多病,毅然坚持大殿修容工作,于1999年底完成了大殿修建工程,并在大殿内塑造了十八罗汉像。新建的石洞寺大殿累计耗资达30多万元。大殿紧贴主洞,倚山而立,气势巍峨,红柱飞檐,雕梁画栋,独具匠心。其建筑风格与绘画雕刻艺术都胜过旧寺风貌。

文化氛围

2002年农历十月初一,石洞寺主持砂门释照慧信愿往生,兰州市佛教协会选派五泉山浚源寺正僧理严(法号,俗名张国祥,皋兰县西岔镇阳窑村人)接替石洞寺主持工作。

石洞寺佛教活动自1989年恢复以来,每逢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日,都有皈依佛门的弟子前来上供奉香,跪拜诵经,另逢佛菩生诞日、出道日、成道日都要开经诵拜。上供诵经的弟子多则数千人,少则数百人。至2000年底,共有皈依弟子2800余人,其中多为在家奉香诵拜弟子。

2、永德县班卡乡石洞寺

地理位置

石洞寺位于班卡以南三公里的海别半山腰的悬崖峭壁之间,崖上有两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坐东向西,是两个天生地就的连环洞,历史上因有此洞而开辟道观,所以称“石洞寺”。

自然资源

石洞寺的洞门外有个迎宾石台座,也称“仙人上马石”,台上有恰似脚印和人坐过的臀印,传说是仙人曾来过这里留下的,至今石上仍可见仙人的脚印。石洞分为南北两个,两洞可以互通,两个洞口都朝着西北方,南洞是一巨大石峰,石峰中空,酷似一头神鹿抬头张望;北洞侧是一巨大石笋,石笋垂吊,宛若一头伸鼻巨象欲行又止,立于洞口,朝天仰望,走云连风,俯首下视,绝壁千仞。由石门进去便是石洞寺的佛殿,可容下两三百人。过去殿内曾有各种神态的神佛数百尊,屹立于洞的上侧;走进洞口的左侧是子孙殿,再往前就进入了佛殿大堂,大堂群佛的前排分别有观音、斗母、财神、牛王、药王等菩萨佛像,后边有众多仙佛陪伴;洞的下侧是僧道的卧室、客房,中间为大堂,大堂上空悬挂着“吊斗”和两个晶亮的大元宝(也称金亮果)。朝南便有置于南北两个溶洞之间的一座“迎仙楼”走廊,建在悬崖半空,将两个溶洞连为一体。南洞是九龙口,是游人香客朝拜龙神的中心要地,洞深二十多米,洞口右侧阳台上挂有一百多斤重的大钟,洞内石柱前塑有两米多高的手举大棍、两目圆视的立体大佛,佛前放着一只直径一米的大木鼓。九龙口设在洞的左侧,有九条龙环绕期间,设计十分精致。其神佛主要设有红脸大汉、皇帝主子、皇帝娘娘、龙王娘娘等,并有千姿百态的仙佛陪伴。奇形怪状的石笋、石柱十分壮观。迎仙楼上面悬岩上伸下一条巨大的石乳,好似一头大象的鼻子,使悬崖仙刹——石洞寺增添姿色。

建筑历史

石洞寺建于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建造后,即有僧道进住,就其天生,因其地势,经几代僧道劳心竭力,建树经营,已初具规模,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知名人士李开盛、杨兆龙等人,“虔诚好施倡捐修理洞中神佛,金换法身”。清末地方绅首马玉堂又在两洞之间的栈道悬壁上,建造了一座依岩靠崖的飞檐走廊,取名“迎仙楼”,充其规模。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土归流后,原来的土佛公田转入了石洞寺,宗教的食田项下,开始有了固定的宗教活动基金,再加上僧道们的“十方募化,请工填砌,补旧添新”,方成“神堂赫亦”、内外整洁的悬崖仙刹,因此,人们又称石洞寺为“蓬莱洞”,成为永德三景致之一。县内外不少的官宦商贾、文人学士、仕农工商、三教九流纷纷登山朝洞为快,观赏这“层峦峰翠,栋宇天成,殿宇巍峨,虚空洞府,海上蓬莱不如也”的迷人风光。从此,朝拜游客络绎不绝,有历代显官贵绅、名儒相继提词摩岩“奇岩翠谷”、“蜃楼帝观”;大理杨忠摩岩“翠岩”、“南天第一蓬莱峰”;湖南李氏摩岩“素猿夜叹真玄妙”的题词;还有班卡镇长鲁朝兴于1919年(民国八年)制作的一块“别有洞天”的金匾,悬挂洞口,装点在洞门上的一首七绝诗,绝妙地表达了全寺的景观内含:“神仙事业本平常,只怕凡人不问善,有迹可寻尽量寻,白云深处是仙乡”。为了安顿和满足四面八方前来朝拜的香客游人,当年踩了一条街叫蓬莱会街,并随之出现了香烛、钱纸、烟酒、糖茶及土特产品的交流服务。后来洞北一侧有十余户人家常住,做些茶饭零食,供游人膳用。每年正月十五,赶一次蓬莱会街(也称十五街),会期中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有本乡本土、外县外州、争先恐后、不远万里接踵而来。石洞寺在每年的古历六月和九月都要开“朝斗会”,六月开六天,九月开九天,县、镇和各保都要派人参加,研究粮款筹集等有关事宜。

十年浩劫

如今石洞寺街的左侧长眠着邓宗贵等历代寺中僧道以及尚存的十余冢碑文,已成为当年石洞寺的注脚,文革中的最后一批僧道黄炳华、吴元兴、何海青被赶出佛寺后,黄、吴二僧回了四川老家,何海青在海别小板桥安家落户,现都已相继去世。石洞寺不仅是它的历史悠久和景致奇观而闻名,同时还是汉族佛教,道教传播的圣地,是永德文化历史上的一块瑰宝。

可惜十年浩劫把石洞寺的人工建筑及其佛像群破坏得面目全非,破墙倒壁,到处是神佛残骸,甚至一些石乳石柱也被砸烂,僧道被赶走,每年一次的蓬莱会街被终止。多少僧道、名人百姓的建树苦心,尽废于一旦。

文化底蕴

十年浩劫后,雨过天晴,人心安定,一些风俗习惯得以恢复,石洞寺虽遭破坏,但当地百姓还恋恋不舍,缅怀昔日“白云深处是仙乡”的景观,不时到洞中烧香朝拜。改革开放后,群众又自发地恢复了“蓬莱会街”。2005年又有人在寺内修了佛台,并建树了重量达五十多公斤重的六尊石雕佛像,还悬挂了许多彩布和奉献的供品等。历代达官贵人、士儒名流的摩岩题词至今尚存,洞中的石笋、石柱基本完好。每年的正月十五,男女老少都集会石洞寺,有的烧香朝拜,有的浏览石洞寺的景致风光,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石洞寺这一永德景致。现虽然仅余空窟,但仍不失为永德奇异景观之翠,重要文化遗址之一。

3、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洛党镇石洞寺

地理简史

凤庆县城东南30公里的青松翠竹丛中有一古刹,名叫石洞寺,又称云窝石窟。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1794年),寺里境幽景奇,古今游人不绝。

寺庙景观

寺前的云岩双阁,立于两个巨大的岩石之巅,凿是成梯,护以石栏,盘旋而上,巨石下有一个天然的石洞,洞里怪石嶙峋。巨石之间有一石桥相通,桥下是碧波荡漾的莲花池塘,走过石桥,拾级登临双阁,遥望远山拱立,大有诸峰罗列似儿孙之象。巨石上有少年投笔从戎,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的少将参谋官李辉祖的题联:“石楼耸翠微,宛如天台,好向山中寻药草;洞府探玄妙,若逢吕子,愿从笛里听梅花”。右阁门枋有曾被李根源先生赐予“蒲们(凤庆)佳士”匾额的文学名士杨香池题书的楹联:“双阁耸岩巅拾级登临休忘月白风清夜;万山归眼底凭栏纵眺最好花红草绿时”。顺宁(凤庆)知事李锡桐游罢云岩双阁,曾赠五言律诗赞道:“飘渺飞双阁,擎天石柱雄。高楼近曙爽,古洞蕴虚冲。池静垂红起,山深野鹤通。苍茫无尽意,万壑啸松风”。这些诗联,把云岩双阁的奇特景观描写得惟妙惟肖。

寺内景观

寺内有一棵高12米、根部胸围1.8米、直径0.6米、花开万朵、覆荫半亩的九芯十八瓣稀有古茶花树。相传是建寺第二年,一个名叫安海的道士种植的。后来一个名叫余恒的道士每年拾取落花积于根下,以化作春泥滋润古茶。古茶花树历经数百年,花越开越奇、越开越艳。真可谓:茶花盛开,花光映日,叠云堆锦,香城色界。难怪曾参加过云南护国起义的靖国第八军军长叶荃习静石洞寺为妙音居士时,常于花下临古帖,继而抒发了:“云南茶花甲天下,蒲们茶花又甲云南矣”的赞叹!

人文资源

1983年,云岩双阁和九芯十八古茶花树被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保护的文物,并拨款修整一新,添置桌凳,建盖房屋,配有专人管理。每逢冬春开花季节,火红的万朵茶花与摩天的云岩双阁交映生辉,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写诗作画,游览观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0: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