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十重唯识 |
释义 | 十重唯识又名十门唯识,指华严宗在疏释‘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时,所立的十种唯识理论。华严宗以一切存在皆一心所作,而说万法唯识,且分之为十种。 【十重唯识】 (1)相见俱存唯识︰在认识作用上,虽然有见者(见分)与被见者(相分)之别,然皆为心之变现,主观、客观皆在心内。 (2)摄相归见唯识︰客观是相应主观作用而显现之影像,被收纳于主观的心、心所(精神作用)之中。 (3)摄数归王唯识︰就心、心所而言,心所依心王而起,无独立之自体,可谓为心王所变,因而一切皆归于心王。 (4)以末归本唯识︰就心王而言,七转识并非离本识(第八识)而别有本体,因而皆归于本识。 (5)摄相归性唯识︰前述四项,乃立足于承认所谓‘识’之相而说,但此识之相系真如随缘而现,因此,从其本性而言,除本觉如来藏外,别无其他。 (6)转真成事唯识︰前项说只有真如本性,此外别无其他,此处则谓其真如之理,随染净之缘而显现为种种有为法。 (7)理事俱融唯识︰本体真如之理与现象诸法之事相互融摄。 (8)融事相入唯识︰现象(事)互融,相互调合,无有妨碍。 (9)全事相即唯识︰由于‘事’之作用相互融入,因而诸事之体亦融为一体,一即一切。 (10)帝网无碍唯识︰犹如因陀罗网相互映照,一中有一切,一切之中的一又有一切,重重无尽。 以上系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三所说,由于五教之中,小乘教不说唯识,然而皆说唯识的大乘教说亦有深浅之别,因此,前文所列十项中,(1)、(2)、(3)项是始教,(4)、(5)、(6)、(7)是终教与顿教,(8)、(9)、(10)是圆教中别教所谈,而十项皆具的是,圆教中的同教。 澄观认为小乘教说心外有法,然此系依心之作用而生果,因此,以之为假说唯识,置之于首项,除去法藏第六项转真成事唯识,亦说十重唯识。 附︰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三(摘录) 三界虚妄但一心作者,此之一文诸论同引,证成唯识。今此所说是何等心,云何名作。今释,此义依诸圣教,说有多门︰ (一)相见俱存故说唯识,谓通八识及诸心所、并所变相分,本影具足,由有支等熏习力故,变现三界依正等报,如《摄大乘》及《唯识》等诸论广说。 (二)摄相归见故说唯识,谓亦通八识王数差别所变相分无别种生,能见识生带彼影起,如《解深密经》、《二十唯识》、《观所缘论》具说斯义。 (三)摄数归王故说唯识,谓亦通具八识心王,以彼心所依于王无自体故,许彼亦是心所变故,如《庄严论》说。 (四)以末归本故说唯识,谓七转识皆是本识差别功能,无别体故。楞伽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中略)解云︰既离水无别有浪,明离本识无别六七,广如彼说。 (五)摄相归性故说唯识,谓此八识皆无自体,唯是如来藏平等显现,余相皆尽。经云︰一切众生即涅盘相,不复更灭等。《楞伽》云︰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如是等文诚证非一。 (六)转真成事故说唯识,谓如来藏不守自性,随缘显现八识王数相见种现,故《楞伽》云︰如来藏为无始恶习所熏习,故名为识藏。《密严经》云︰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中略)又《胜鬘经》、《宝性论》、《起信论》皆说此义,诚证非一。 (七)理事俱融故说唯识,谓如来藏举体随缘成辨诸事,而其自性本不生灭,即此理事混融无碍,是故一心二谛皆无障碍。(中略)《胜鬘经》云︰自性清净心,不染而染,难可了知,染而不染,亦难可了知。解云︰不染而染,明性净随染举体成俗,即生灭门也。染而不染,明即染常净本来真谛,即真如门也。此明即净之染不碍真而恒俗,即染之净不破俗而恒真,是故不碍一心双存二谛,此中有味,深思当见。(中略) (八)融事相入故说唯识,谓由理性圆融无碍,以理成事,事亦镕融,互不相碍。或一入一切,一切入一,无所障碍。(中略) (九)全事相即故说唯识︰谓依理之事,事无别事,理既无此彼之异,令事亦一即一切。(中略) (十)帝网无碍故说唯识︰谓一中有一切,彼一切中复有一切,既一门中如是重重不可穷尽,余一一门皆各如是,思准可知,如因陀罗网重重影现,皆是心识如来藏法性圆融故,令彼事相如是无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