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释义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简称为十二指肠钩虫,寄身于口囊呈扁卵圆形,其腹侧缘有钩齿2对,外齿一般较内齿略大,背侧中央有一半圆形深凹,两侧微呈突起。 成虫体长约1cm,圆柱形,肉红色,死后乳白色,雄虫末端膨大成交合伞,雌虫尾部末端圆锥状,头部和尾部均向背面弯曲呈“c”形。

简介


 十二指肠钩虫

大小(mm) ♀:10~13×0.6
♂:8~11×0.4~0,5

体形  前端与后端均向背面弯曲,体呈“C”形

口囊 腹侧前缘有两对钩齿

交合伞 撑开时略呈圆形

背辐肋 远端分两支,每支两分三小支

交合刺 两刺呈长鬃状,末端分开

阴门 位于体中部略后

尾刺  有

钩虫体内的单细胞腺体

1)头腺:1对,主要分泌抗凝素及乙酰胆碱酯酶。抗凝素是一种耐热的非酶性多肽,具有抗凝血酶原作用,阻止宿主肠壁伤口的血液凝固,有利于钩虫的吸血。

2)咽腺:3个,其主要分泌物为乙酰胆碱酯酶、蛋白酶及胶原酶。乙酰胆碱酯酶可破坏乙酰胆碱,而影响神经介质的传递作用,降低宿主肠壁的蠕动,有利于虫体的附着。

3)排泄腺:1对,分泌物主要为蛋白酶,能抑制宿主血液的凝固。

幼虫

幼虫 通称钩蚴,分为杆状蚴和丝状蚴两个阶段。杆状蚴体壁透明,前端钝圆,后端尖细。口腔细长,有口孔,咽管前段较粗,中段细,后段则膨大呈球状。杆状蚴有两期,第一期杆状蚴大小约为0.23~0.4×0.017mm,第二期杆状蚴大小约为0.4×0.029mm。丝状蚴大小约为0.5~0.7×0.025mm,口腔封闭,在与咽管连接处的腔壁背面和腹面各有1个角质矛状结构,称为口矛或咽管矛。口矛既有助于虫体的穿刺作用,其形状也有助于丝状蚴虫种的鉴定(图16-11)。丝状蚴的咽管细长,约为虫体长的1/5,整条丝状蚴体表覆盖鞘膜,为第2期杆状蚴蜕皮时残留的旧角皮,对虫体有保护作用。丝状蚴具有感染能力,故又称为感染期蚴。当丝状蚴侵入人体皮肤时,鞘膜即被脱掉。

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上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后,在温暖(25~30℃)、潮湿(相对湿度为60%~80%)、荫蔽、含氧充足的疏松土壤中,卵内细胞不断分裂,24小时内第一期杆状蚴即可破壳孵出。此期幼虫以细菌及有机物为食,生长很快,在48小时内进行第一次蜕皮,发育为第二期杆状蚴。此后,虫体继续增长,并可将摄取的食物贮存于肠细胞内。经5~6天后,虫体口腔封闭,停止摄食,咽管变长,进行第二次蜕皮后发育为丝状蚴,即感染期蚴。绝大多数的感染期蚴生存于1~2cm深的表层土壤内,并常呈聚集性活动,在污染较重的一小块土中,有时常可检获数千条幼虫。此期幼虫还可借助覆盖体表水膜的表面张力,沿植物茎或草枝向上爬行,最高可达20cm左右。

感染与致病

钩虫病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北方以十二指肠钩口线虫为主,南方则以美洲板口线虫为主,两种钩虫混合感染极为普遍。十二指肠钩虫成虫寄生在小肠上段,以口囊内的钩齿咬附肠粘膜,以血液、淋巴液,脱落上皮细胞为食,使患者长期慢性失血而导致贫血。虫体有不断更换咬咐部位的特点。由于机械性损伤,引起消化功能紊乱、患者出现腹部不适、腹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3: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