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十二章
释义

古代天子之服绘绣的十二种图象。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称上六章;裳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称下六章。

词语

shí èr zhānɡ

十二章

记载

《周礼·春官·司服》“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 汉 郑玄 注:“《书》曰: 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希绣。’此古天子冕服十二章。” 孙诒让正义:“日也,月也,星也,山也,龙也,华虫也,六者画以作绘,施於衣也;宗彝也,藻也,火也,粉米也,黼也,黻也,此六者紩以为绣,施之於裳也。” 清 恽敬 《十二章图说序》:“古者十二章之制始於 轩辕 ,著於有 虞 ,垂於 夏 殷 ,详於有 周 ,盖二千有馀年。” 鲁迅 《致国务院国徽拟图说明书》:“考诸载籍,源之古者,莫如龙,然已横受抵排,不容作绘,更思其次,则有十二章。”

王权的标志——“十二章”服饰纹样

奴隶社会的服饰纹样是奴隶制社会精神文化的一个方面,纹样内容的政治意义大于审美意义。最重要的纹样为国王衮服上面的十二章,十二章最早的记载见于《尚书·益稷篇》:“帝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这段话原来没有标点,如果断句不同,就可引出不同的解析。前汉时按孔安国的解析是:日、月、星辰为三辰,与山、龙、华(草华)、虫(雉)以五采画于衣服旌旗。藻、水草有纹者,火为火字,粉若粟冰,米若聚米,黼若斧形,黻为两已相背。综合起来,天子服日月而下,诸侯自龙衮而下至黼黻,士服藻火,大夫加粉米,上得兼下,下不得兼上。他把粉和米分列为二章,不列入宗彝,如再把华与虫分为二章,合起来就成为十三章而不是十二章了,这是他说得不明确的地方。

后汉马融说

后汉马融把华虫合为一章,其余说法与孔安国相同,明确以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黼、黻为十二章。这个说法被《续汉书·舆服志》所采纳,后来《晋书·舆服》、《宋书·礼志》、《南齐书·舆服志》也都相同。但这种说法又与《周官》五冕中毳冕衣服画虎彝蜼(weǐ音伟,长尾猴)彝的制度相矛盾。

后汉郑玄诠说

后汉郑玄诠《周官》司服条提出另一种说法:“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缋,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希绣,此古天子冕服十二章,舜欲观焉,华虫五色之虫,缋人职曰:鸟兽蛇,杂四时五色以章之谓是也,希读为絺,或作黹,字之误也,王者相变,至周而以日、月、星辰画于旌旗,所谓三辰旌旗,昭其明也。而冕服九章,登龙于山,登火于宗彝、尊其神明也,九章初一曰龙,次二曰山,次三曰华虫,次四曰火,次五曰宗彝,皆画以为缋,次六曰藻,次七曰粉米,次八曰黼,次九曰黻,皆希以为绣。则衮之衣五章,裳四章,凡九也。鷩画以雉,谓华虫也。其衣三章,裳四章,凡七也。毳、画虎蜼,谓宗彝也,其衣三章,裳二章,凡五也。絺则粉米无画,其衣一章,裳二章,凡三也。玄衣无文,裳刺黻而已。”这样,郑玄把作缋宗彝解析为宗彝里面缋画,同时《周官》毳冕中的虎彝蜼彝合在上面,即于宗彝上画上虎蜼之形,从而把《尚书》十二章与《周官》五冕内容相结合。虽然有的学者批评郑玄解析得勉强,但自梁朝起采用了郑玄的学说,《隋书·礼仪》六,追记梁朝服制,皇帝“衣则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画以为绘。裳则藻、粉米、黼、黻以为绣,凡十二章。”到隋唐成为定式,一直流行到清代。

隋顾彪说

隋顾彪在《尚书疏》中说: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能兴雷雨,龙取其变化无方,华取文章,雉取耿介,藻取有文,火取炎上,粉取洁白,米取能养,黼取能断,黻取善恶相背。

宋聂崇义说

宋聂崇义在他的《三礼图·衮冕条》说:以日月星辰画于旌旗,所谓三辰旌旗,昭其明也……龙能变化,取其神,山取其人所仰也,火取其明也,宗彝古宗庙彝尊,名以虎、蜼,画于宗彝,因号虎蜼为宗彝,虎取其严猛,蜼取其智,遇雨以尾塞鼻,是其智也。又同书“毳冕条”说:藻水草也,取其文,如华虫之义,粉米取其洁,又取其养人也……黼诸文亦作斧,案绘人职据其色而言,白与黑谓之黼,若据绣于物上,即为金斧之文,近刃白,近銎(qióng音穷)黑,则曰斧,取金斧断割之义也。青与黑为黻,形则两已相背,取臣民背恶向善,亦取君臣离合之义。

题材起源及发展

“十二章”纹样的题材,不是奴隶社会才有的。人类在原始社会生存斗争的漫长岁月里,观察到日、月、星辰预示气象的变化,山能提供原始人以生活资源,弓和斧是劳动生产的工具,火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粉米是农业耕作的果实,虎、蜼(长尾猴)、华虫(雉鸡)是原始人狩猎活动接触的对象,龙是中国许多原始氏族崇拜的图腾对象,黻纹是原始人对于宇宙对立统一规律认识的抽象。所以在中国原始彩陶文化中,日纹、星纹、日月山组合纹、火纹、粮食纹、鸟纹、蟠龙纹、弓形纹、斧纹、水藻纹等早已出现。到了奴隶社会,由于奴隶主阶级支配着物质生产的资料,同时也就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雉鸡)、虎、蜼(长尾猴)、藻、粉米、黼(斧)、黻(青黑相间的花纹)等题材被统治阶级用作象征统治权威的标志,是不足为奇的现象。

关于“十二章”的起源,中外学者都引用《虞书·益稷》篇所记帝舜的一段话为根据。《虞书》是周代史官追记的,但“十二章”中除宗彝在夏代以前尚未出现,可以存疑。其他纹样,早已分见于各地彩陶文化中,甘肃临洮出土的半山型彩陶人形器盖已用人首蛇身的意念来装饰衣服,湖南澧县出土的龙山文化透雕玉佩已有龙纹的题材,至商代在出土的玉、石、青铜奴隶主人物造像衣服纹饰中,龙纹已多次出现,如河南安阳出土商代奴隶主服装,双臂多饰降龙、双腿多饰升龙,胸前饰正面龙头,领及后背饰黻纹,其纹饰的大布局和后世皇帝之龙袍大体接近。在四川广汉市三星堆出土的商代蜀王铜像,所穿为另一种形式的龙袍。据《考工记·辀人》有“龙旂九游”的记载,意思说画龙于衣,以祭宗庙。龙袍这种象征最高统治者的服装的出现,是中国服饰艺术从原始宗教观念为主导演化到以政治伦理观念为主导的重要标志。“十二章”则是中国儒家学派服饰理论体系的核心。

中国奴隶制社会到战国时期宣告解体,但“十二章”纹样由于在思想意识上具有巩固统治阶级皇权的功能,一直为历代封建皇帝所传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8: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