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十二连城 |
释义 | 在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准格尔旗北端的黄河南岸,还有一座可以媲美统万城的古城遗址——十二连城,残垣断壁之间,隐约可以想象它当年的雄伟,城连城,郭套郭,共有12个城,也就因此得名了。相传是杨家将古城!城中文物重多!是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区!古代的城墙遗址现在都依稀可见! 简介在滚滚黄河即将调头南转之段,即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最北端十二连城乡,至今遗存着一座古城旧迹,古城的名字就叫十二连城。 ??顾名思义,十二连城是由十二座城连接而成。民间传说,此城为北宋时期杨家将佘太君率十二寡妇征西所筑,但据《元和郡县》记载,十二连城原为隋唐胜州榆林城,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三年,即公元583年,当时该城地处战略要点,可北凭黄河天险,控蒙古草原,南临中原大地, 进退两易。至今,这座古城虽已只剩残垣断壁,但从那依稀可辩的轮廓之中,仍可想象出,当年这座城堡的不凡气势。与此相映的还有城西侧的秦长城。有关史料载:“蒙恬为秦侵胡,辟地数千里,以河为界垒石为城,树榆为塞”。由此,便更使人回想起那烽火相连、号角连营的远古战争场景与氛围了。 ??考古学家们还从这座古城遗址上发掘出不少珍贵文物。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时代都各有一些代表性器物。其中晚唐时期的绿釉陶质小狗和白釉瓷质小山羊,被专家们称为“举世稀有的艺术珍品”。现已陈列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 鄂尔多斯市情概况鄂尔多斯(汉语意为众多宫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毗邻晋陕宁三省区,三面黄河环绕,南临古长城,全市国土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辖七旗二区,总人口159万人,其中蒙古族16.8万人,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地级市。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被黄河环绕,属黄河上中游地区,黄河境内流长728公里。南以长城为界,与山西、陕西接壤,西与宁夏自治区毗邻,形成秦晋文化与草原文化南北交融的“歌海舞乡”。鄂尔多斯市与黄河北岸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又形成了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金三角”。鄂尔多斯是蒙古语,汉意为众多的宫殿。全市辖康巴什区、东胜区、达拉特旗、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乌审旗、杭锦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7旗2区,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59万,其中蒙古族16.8万。 所属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所属行政区划:内蒙古自治区 市人民政府驻地: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 鄂尔多斯市市委书记:云光中 鄂尔多斯市市长:廉素 鄂尔多斯市面积:8.7万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东胜区(包括东胜老城区、铁西新区)、康巴什新区、达拉特旗(树林召镇)、准格尔旗(薛家湾镇)、杭锦旗(锡尼镇)、伊金霍洛旗(阿勒腾席热镇)、乌审旗(嘎鲁图镇) 、鄂托克旗(乌兰镇)、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两区七旗。 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 邮政编码:017000 行政区划代码:150600 电话区号:0477 英文:Ordos(官方用,蒙语英译)、Erdos(商业用,如鄂尔多斯羊绒衫品牌的英文) 车牌代码:蒙K 语言:晋语、蒙语 历史鄂尔多斯历史悠久,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萨拉乌苏文化、青铜文化源远流长。三万五千年前,古“河套人”就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并创造了著名的“河套文化”。十三世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亲征西夏,途经鄂尔多斯,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所打动,选为长眠之所。1649年,清政府在这里设伊克昭盟。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伊克昭盟,设立地级鄂尔多斯市。历史上的鄂尔多斯,曾经是一个水草丰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富庶之地,后来因自然气候的变迁、战乱、放垦等原因,使这里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几代人不懈奋斗,但直到2000年时,全市植被覆盖率仍不足30%。进入新世纪后,鄂尔多斯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通过农牧业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生态环境脆弱的状况发生了质的逆转,开始由不断恶化向整体遏制、局部改善转变,植被覆盖率达到了目前的70%以上,占全市国土面积48%的沙漠、48%的丘陵沟壑和干旱硬梁区全部披上了绿装,形成了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恢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多赢局面。 与松原、呼和浩特、包头一起被称为“中国北方经济增长四小龙”。 自然气候鄂尔多斯市西高东低,地貌主要分为东部的丘陵沟壑区、西部的高平原区、北部的库布其沙漠区、南部的毛乌素沙漠区、中部的波状高原区和北部黄河南岸的平原区。海拔在850米至2149米之间。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日照时间为2716﹒4小时—3193﹒9小时。年平均气温在5.3℃-8.7℃,平均月最低气温为–10℃-13℃,7月平均气温为21℃-25℃,全年气温日差为11℃-15℃,年差为45℃-50℃。东部地区降水量为300毫米—400毫米,西部地区降水量为190毫米-350毫米,全年降水集中在7-9月。蒸发量大,年蒸发量为2000毫米—3000毫米。 十二连城的传说为什么叫“十二连城”呢?按民国十九年《长葛县志》的说法是:“十二连城在县(老城)西北五里,形势弯环,连绵不绝,故曰连城。”这弯环连绵的十二连城,是怎样形成的呢?民间曾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春秋时代的郑国执政子产,为官清正,作风民主,他积极鼓励群众提建议,想办法,发展生产,富国强兵。达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境地。他还十分关心人民疾苦,把自己的轿子拿出来,让老弱妇孺过河用。他生不占民利,死不占民地,死后让儿子把他葬在陉山顶上的石头堆里。老百姓对于子产的死非常悲恸,于是在今高庙郭村东,男女老少含泪捧土为子产建台立祠,要让他四时享祭,常留人间。老百姓的这种虔诚精神,感动了天神黎山老母,老母用黄布袋,背了一袋子土,送到子产台上,然后沿着金鱼河慢慢离去,她边走边抖她的袋子,把残留的土撒在她走过的路上。谁知次日天一亮子产台竟长成了一座巍峨的土山,撒落的残土便成了逶迤十余里的“十二连城”。这样的传说,自然是不可信的。 十二连城的形成那么“十二连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是什么时代出现的呢?经考古学家实地勘察鉴定:现存在的城墙上,仍可清晰地看到厚约18~20厘米的夯层,说明完全是由人工夯筑而成的。同时在夯层中,还发现直径10厘米左右的棒夯或捆扎棒夯的夯窝。在城墙的表层和墙体附近,曾出土过青铜戈、剑、箭簇等兵器文物,墙体深层内涵,没有发现秦汉及其以后的遗存物。因此可以断定十二连城是春秋战国时期人工修建的。 以“十二连城”蜿蜒曲折的走向,连绵10余里的长度判断,它不像是一座城邑的城墙,而可能是用于防御的边墙——即长城。从历史记载和地理位置去考察,十二连城可能是战国时代的魏国长城。但后人们见到是断断续续的十二段墙体,所以当地群众便把它叫作“十二连城”了。 十二连城的地位是河南长葛市重要文物古迹之一。1981年长葛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05月25日,十二连城城址作为隋至唐时期古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其它地区的十二连城山西省临县正觉寺十二连城位于临县曲峪镇正觉寺山梁上。指的是的12株古柏。据介绍,这12株侧柏为唐代种植,距今已有约1300多年历史。12株古柏株距均匀呈“一”字排列,犹如一座绿色长城,故称“十二连城”。1993年,省政府将“十二连城”列为全省首批重点保护古稀珍贵树木。这些古树最高的近20米,低的也有8米;胸径最粗者1.53米,需两人才能抱拢。近年来,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古柏的树根盘裸露在地面上,有的成为悬根,两侧的侧根无处伸展,再加上当地农民土地耕种、公路施工等原因,“十二连城”的立地环境形成一个距地面数米高、孤立的土台,土台含水量极低,蒸发很大,使得古柏长势衰退,有3株已奄奄一息,处于濒危状态。 山东德州明代的十二连城位于山东德州,是明太祖朱元璋之燕王朱棣进行的3年“靖难之战”中修建在德州城北的防御城营。 明建文元年(1399年),刚刚做了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朱允炆决定削藩,而燕王朱棣是其提防与整治的重点。于是派都督韩观屯兵德州驻防演练。同年8月,燕王北平起兵,“靖难”开始。惠帝朱允炆命大将耿炳文率兵 30 万御敌,未果。10月又命李景隆为大将,于德州合兵 50万攻燕,过营河间。12月,李景隆战败,退回德州休整。其间,都督韩观即在德州卫城以北(在今德州德城区天衢办事处及二屯镇境内)修筑了“十二连城”。 明初开始,运河漕运日益兴旺发达,因河而兴的德州便成为朝廷重要的仓储基地,大批的军粮和官方物资被储藏在运河东岸一带的仓库里。“靖难之战”发生后,为了保护这些重要的粮食和物资,需要众多军队把守,“十二连城”就是这些护仓军队和准备抗击燕军的“南军”将士屯兵驻防的地方。因为这些城实际上都是兵营,所以当地百姓也把“十二连城”叫做“十二连营”。 1400年5月,李景隆又奉命率军攻燕,大战于白沟河,再遭败绩撤回德州;而燕将陈亨、张信则乘胜追击攻占德州,缴获军粮百万余石,再攻济南未果,撤回德州。9月,都督盛庸、山东参政铁铉等率军与燕军交战,收复德州。惠帝遂命盛庸为平燕将军,在德州屯兵备战。明建文三年,盛庸率兵20万攻燕,激战于夹河,惨败后又退至德州。燕王朱棣率部追击,仅在德州一带就先后击败过明廷大军80余万,最终成了明朝的永乐皇帝。由此可见德州及建在德州的“十二连城(营)”在这场征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据史料记载和后来有关部门的考证,明德州“十二连城(营)”遗迹,南起北营、张庄,北至哨马营,西倚运河,东至长庄王家道口,南北长约 10里,东西宽约 5 里。从南至北依次为:鲍家营、夏家营、王家营、大营(何家营)、肖家营、中营(顾家营)、北大营(瞿家营)、薄荷营(白贺营)、连营(钱家营)、陈家营、半边营(边家营)、哨马营。全部城墙都是由夯土筑就,多成正方形,少有长方形,大多为四门,城墙上多有“马面”图案;城墙四周脚下均挖有城防壕沟。其中边家营只有东西两墙,而无南北城墙,城中由南北向一条大道贯通,因此又被称为“半边营”。 如今德州明代“十二连城(营)”的城垣或成村庄房基地或成耕地,已经难以追寻。只有在此地先后出土的铜制火铳、火炮、泥弹丸等,能够成为当时那场争夺皇权战争的见证。 陕西渭南潼关十二连城十二连城是建在禁沟西沿用于通讯报警的古代军事设施。在古时,它与北边的潼关故城、南边的秦岭以及眼前的禁沟共同组成了一条“飞鸟不能逾”的坚固防线。十二连城始建于周至秦孝公九年,公元前353年连接为城。至唐宋时期加强修补,日趋完善。 十二连城南起秦岭蒿岔峪口,北至潼关古城约两公里处的石门关(今王家园附近),每三里打一土墩,共打土墩17个,俗称烟墩,又叫烽火台,烽火台以土筑成,方梯形,底边长10.5米,高7.6米,夯层9—14厘米。上置烟火,下设守兵,每三里为一城,每城设百人,设火器兴驽联络呼应,遇有变乱就焚烟举火以报警。 十二连城拱卫着禁沟天险,禁沟也因十二连城而更加险要。有禁沟和十二连城的蝉联才使得潼关古城固若金汤。《潼关卫志》载:“右设十二连城于禁沟之西,由南郊以抵山麓计三十里,而十二连城是三里一城也。每城设兵百人,而于中城益其兵,多设火器矢石,联络呼应,疾若风雨,即有百人之众,岂能超越而飞渡耶。故守关而不守禁沟者,守犹弗守也,守禁沟而不建十二连城者,守犹未善也。市尤一室之内,杜门塞窦,以防鸟雀之入,而忘闭其牖也。”说明潼关、禁沟、十二连城三者相互依存的唇齿关系。 由于战乱及年久失修等原因,十二座城池已损毁殆尽,现仅存17个烽火台,由北(王家园)至南(秦岭蒿岔峪口)分别为第一至第十七墩。 1992年4月,十二连城被省政府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省朔州市民居十二连城在朔州市市区西南15公里的朔城区寇庄村,有一处风格独特的民居十二连城,这是民国时期朔城区一带有名的绅士李澍洲修建的。 雁门关外至内蒙古南部一带,有句俗 话叫做 “汉人有钱瞎修盖,蒙人有钱游五台”。李澍洲是个汉人,也不例外。他有了钱,就在朔城区寇庄村修了一处院落。这院落挺有特色,专门请偏关的匠人修建。在一座四面石窑围成的大院中间修了一座名为十二连城又叫八海窑的一栋石窑。所谓八海窑,就是从四面看,都是一般大的三间石窑,十二间窑互相连通。院内每间石窑前墙和各个大、小院门前的石头都一寸三錾,十分平整。院外窑墙上留有拴马石环。石窑有明室、暗室,都很宽敞,特别是西窑里面能耍开连枷打场。所有窑顶上全铺方砖,又平又光,能晒粮食。十二连城的东西两侧各建有一栋两面开窗的平房,名为过庭,主要是供长工吃饭用。院子的东北方留有大门一座,东南部和南部各留小门一座。院子建好后,李澍洲在大门旁自题“半村半堡,可耕可读”八个字,又在东南边的小门上自题一联:“常耻躬之不逮,欲寡过而未能,”横批是“静远”,又请当时的朔县县长、有名的清官纪泽蒲给大门上题几个字。纪泽蒲说:“我不能给你题,题了怕不符合你的心思哩。”李澍洲说:“不用担心,你怎题也能。”纪泽蒲提笔写了“谁院”二字。李澍洲看了不住地点头。这处院落除了十二连城两侧的平房拆毁以外,其他仍在,上面的对联和题字清晰可见。这样一处具有独特风格的民居,没有列为国家保护文物,也没有辟为旅游景点,现濒临破毁,实为一件憾事。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