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诗词改字
释义

原文

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黄鲁直诗:“归燕略无三月事,高蝉正用一枝鸣。”“用”字初曰“抱”,又改曰“占”,曰“在”,曰“带”,曰“要”,至“用”字始定。予闻于钱伸仲大夫如此。

译文

王安石有一首七言绝句写道:“京口与瓜州被一水间隔,眺望钟山好似只隔着几道山岭。春风吹拂给江南沿岸染上了新绿,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耀着送我返回故乡。”苏州的一位文人家中收藏着原诗的底稿,起初写为“又到江南岸”,划圈删掉“到”字,在诗文旁批注到“不好”,改写为“过”。又圈掉而改作“入”。随后又改作“满”。总共照这样修改前后选用了十多个字,最终才确定为“绿”字。

黄庭坚有一首诗写到:秋分时光要飞回南方的燕子,约略已没有三月间衔泥筑巢之类繁忙的事了;高高地栖止在树上的蝉,正用(凭借着)一根枝条鸣叫。诗中的“用”字起初写作“抱”,又改为“占”,改为“在”,改为“带”,改为“要”,直到“用”字才最终定下。我是从钱伸仲大夫那里听说写诗的经过就是这样的。

疑难解答

1.

解释下面的加点字。 ①改为“满”( 随即 )②凡如( 这样 )

定为“绿”( 才 )④凡如是十字( 左右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答:春风再次吹绿了江南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耀着我回到故乡?

(2)吴中士人家藏其草。

答:吴家有个读书人家里收藏了王安石原诗的草稿。

3.

王荆公即王安石,宋朝人,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4.

为什么“绿”字比其它字好?请作简单分析。

“到”太生硬。“过”让人感觉春天一下子过去了。“入”描写不妥当。风是无形的,不可用“满”形容。“绿”好在将春风写活了,感觉春风拂过,江南一下子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5.

你还知道哪些诗文“炼字”的故事?请写出来。

答:一、唐朝诗人任翻游台州寺时,在壁上题诗曰“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任翻回去的路上,考虑山峰会遮住月光,用“半”字比用“一”字更恰当。急至壁前,早有人改过,任翻听了连说改得好!改得好!二、贾岛是唐朝诗人,一天,他去拜访一个朋友。不巧朋友不在家,贾岛就留了《题李凝幽居》这首诗。第二天,贾岛在半路上想起昨夜即兴写的那首诗,觉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改用“敲”字更恰当些。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

韩愈见到了,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更好些。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而且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中心思想

这篇诗话讲的是诗歌创作中的 “炼字” 问题,通过诗人的构思过程生动地说明了一字的改动可以使诗有了生机,使诗中的景象跃然纸上,境界变得更加鲜明。

《容斋续笔》

本文选自《容斋续笔》,洪迈著

《容斋续笔》

《容斋随笔》南宋洪迈撰。其包括《容斋随笔》……《容斋五笔》共5笔,74卷,共1220则:《容斋随笔》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15则至29则,共329则;《容斋续笔》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12则至18则,共249则;《容斋三笔》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5则至20则,共248则;《容斋四笔》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12则至24则,共259则;《容斋五笔》卷一至卷十,每卷自9则至19则,共135则;未完成,洪迈即去世。

洪迈

洪迈(1123——1202),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人,字景卢,号容斋,洪皓第三子。南宋著名文学家。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4: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