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施莱谢尔 |
释义 | 库尔特·冯·施莱谢尔 (Kurt von Schleicher;1882年4月4日-1934年6月30日) 是一位德国将军,也是魏玛共和国的总理之一。 库尔特·冯·施莱谢尔生平施莱谢尔在勃兰登堡市出生,父亲是普鲁士官员,母亲是船主的女儿。他在军官学校毕业后,于1900年加入德军成为陆军少尉。一战期间,他的上司是威廉·格勒纳。 1920年代,施莱谢尔在国防军扶摇直上,成为了军队与文官政府之间的重要中介人。他通常喜欢在幕后策划调查,让与军队友好的报章编造文章,并不时利用告密者了解政府部门的行动。故此,他的才能令他能够领导部长事务办公室 (Ministeramt) 。虽然他抱着普鲁士式的权威态度看待秩序、纪律和所谓魏玛时代的腐败,但他相信军队应该令社会各方面团结,实践它的社会义务。而且,他也反对为易北河以东、同为容克的人提供援助 (Osthilfe)。故此,他在经济政策方面比较温和。 海因里希·布吕宁于1930至32年执政期间,施莱谢尔在前者的总统内阁背后扮演重要角色,作为当时国防部长威廉·格勒纳将军的副手。后来,施莱谢尔与国家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交好,并与布吕宁和格勒纳有冲突。施莱谢尔的计谋是布吕宁内阁在1932年5月崩溃的主要原因。 弗朗茨·冯·帕彭接任总理,委任施莱谢尔为国防部长。然而,施莱谢尔并非跟帕彭一样保守。在该年一次电台访问中,他模糊地表示反对军事独裁或是由军队支持的傀儡政权。最后,施莱谢尔与帕彭发生冲突。1932年11月议会大选后,政府未能保持有效的议会大多数,于是帕彭被迫辞职。施莱谢尔接任为德国总理。 为了重获议会大多数,施莱谢尔的计划就是组成一个由他领导的“工党”政府 (Querfront),团结德国数方难以应付的势力于一个非议会、专政但又有参与性的政府。于是,他就拉拢社民党工会联盟、天主教工会联盟和格里哥·斯特拉瑟领导的纳粹党左翼。然而,斯特拉瑟当时在与希特勒的权力斗争中渐渐处于下风。 这个计划最初略有成果,但最后施莱谢尔遭到两方的抵制。在那边厢,先前被迫下台的帕彭知道,总统兴登堡开始怀疑施莱谢尔想秘密实践议会政治 (cryptoparliamentarianism),也鄙视他愿意与社民党合作。于是,帕彭多番劝谕年老的总统任命希特勒为新总理,并由右派政党德国国家人民党在议会做执政党。按照计划,该党会与帕彭控制纳粹党的扩张。施莱谢尔并不知道,帕彭其实分别与希特勒和兴登堡在秘密谈判。之后,兴登堡拒绝为施莱谢尔使用紧急法令和解散议会。总统免去施莱谢尔职务,任命希特勒在1933年1月30日接任总理。 在1934年6月30日长刀之夜中,施莱谢尔与他的妻子伊丽莎白被纳粹党认定为敌人而被谋杀。他十六岁的继女首先发现他们的尸体。 1932年12月-1933年1月施莱谢尔的内阁库尔特·冯·施莱谢尔 – 总理 康斯坦丁·弗莱赫尔·冯·诺伊拉特 (Konstantin Freiherr von Neurath) - 外交部长 弗朗茨·巴拉赫特 (Franz Bracht) - 内政部长 鲁茨·格拉夫·什未林·冯·科洛希克 (Lutz Graf Schwerin von Krosigk) - 财政部长 赫尔曼·瓦尔姆波尔德 (Hermann Warmbold) - 经济部长 弗里德里希·海因里希·卡尔·徐鲁普 (Friedrich Heinrich Karl Syrup) - 劳工部长 库尔特·冯·施莱谢尔 - 国防部长 (Reichswehrministerium) 弗朗茨·古尔特纳 (Franz Gürtner;人民党) - 司法部长 保罗·弗莱赫尔·冯·埃茨-吕本纳赫 (Paul Freiherr von Eltz-Rübenach) - 邮政部长和交通部长 马努斯·弗莱赫尔·冯·勃劳恩 (Magnus Freiherr von Braun;人民党) - 农业部长 古恩特·格勒克 (Günther Gereke) - 国家就业及东部援助专员 (Reichskommissar für Arbeitsbeschaffung und Ostsiedlungskommissar) 约翰内斯·珀匹茨 (Johannes Popitz) - 不管部大臣 (Minister ohne Portefeuille) 施莱谢尔县施莱谢尔县(Schleicher County, Texas)是美国得克萨斯州中西部的一个县。面积3,395平方公里。根据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共有人口2,935人。县治埃尔多拉多 (Eldorado)。 成立于1887年4月1日,县政府成立于1901年7月9日。县名纪念测量员、政治家 Gustav Schleicher。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基本教义派的大本营位于本县 奥古斯特·施莱谢尔奥古斯特·施莱谢尔 (也称为施莱赫尔;August Schleicher,1821年2月19日-1868年12月6日)是德国语言学家,出生在德国迈宁根(法兰克福和魏玛连线的正中间)。 施莱谢尔是自然主义语言学派的创立者,他重视语言的规律性和客观性,但把语言看成是一个有机体,认为语言也和有机体一样有生长、成熟和衰老期,认为生物学的术语都可以用于语言研究上,如:基因、属、种等。把语言学看成是自然科学,以生物学原则研究语言的发展和分类。他宣称在还没有读过达尔文的名著“物种起源”以前,自己就已经发现了语言的遗传和自然竞争现象。他发明了一种按照植物分类法则对语言的谱系分类方式,并按照生物进化树的方式排列各种语言。他是第一位提出“语言进化”观念的人。他以这种方法推搠古印欧语对历史比较语言学有一定的贡献。 他的主要著作有:《以系统的观点看欧洲语言》(Die Sprachen Europas in systematischer Übersicht),《达尔文学说和语言学》等。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