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圣土山脉 |
释义 | 圣土山脉属沂山余脉,位于山东省枣庄市东起峄城北檀山,逶迤向西,经大山进入区境,至黄风口以西又分为南、北两条余脉:南脉由日月山、奶奶山向西经东西界沟、董庄、上殷、曹窝,至常庄镇东小庄村北的临山;北脉转向西北高兴区兴仁街道的东、西巨山、凤凰山,至匡山头村的匡山。圣土山脉在区境内有大小山头52个。其中,最高山峰为沙沟镇境内的圣土山,海拔高度374.3米。 名山1、圣土山圣土山位于南常乡东北端,海拔374.3米,为全区最高山。1980年,枣庄市彩色电视转播台在山顶动工兴建,建成6.5公里的盘山公路,1982年5月建成转播。圣土山阳为杏花峪,春日满峪杏花灿若云锦;夏时杏黄累枝,香气扑人。山阳遍植石榴,沿东数十里,与峄城万亩榴园相接。山上有圣土泉,山南1公里有圣水湖(小营水库)。水南流过牛山西注入大运河。圣土山南部山崖陡峭,悬崖高数十米,形成鲁南特有的“半崮”地形。该山峰与西邻“黄楼子山”对峙而立,其山口称“黄风口”,为古代驿道必经之路,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站在山顶,可眺望枣庄和薛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西眺微山湖,碧波荡漾,白帆点点;春夏之交望山下村庄,5000余亩石榴红似火,山庄石墙碧瓦,错落有致,一派田园风光。圣土山峰陡峭,每逢多雨季节崮腰以下多出现云雾缭绕之景,陡峭的山峰及高耸的电视塔,隐身在云雾之中直插之霄,甚之壮观。圣土山东为羊鼻子山,海拔362米,为本区第二高山。 2、蟠龙山蟠龙山,位于枣庄市新城东北二公里,因山的东部为圆形似蟠龙而得名,龙首高271米,西向蟠龙河,若昂首而远瞩者,龙首石笋林立,象似龙须,下有二泉,曰龙眼。蟠龙山前有小山,偏圆形,酷似龟,曰龟山。蟠龙山西有山似凤凰展翅,曰凤凰山。凤凰山南翅与蟠龙山尾相接,凤翅一段曰金脚岭,亦曰金牛岭;凤凰山北翅与匡山头相连,凤翅一段曰匡山腰;凤尾低平,伸向西谷山,凤首高181.2米,面向薛城城区,象一只展翅欲飞而尚未飞起的凤鸟。龙、凤、龟三山不仅象形,而且与蟠龙河、枣庄市新城、枣庄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薛城城区(枣庄中心城西城区)紧密相连,构成山城水色相互影映的秀丽景观。 蟠龙山,别名很多,因山东有井字峪村,又名井字峪山。清代咸同年间袁金歧在山上创建山寨,又曰袁家寨山。山上有很多小山头,均有名:曰大洞山、小洞山、栖凤山等,每个山名都与其特殊的景色有关,其中奇景有三:一、大洞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泉,泉水通河,高山河水洞相连。《峄县志·山川》载:“大洞山,前为朝阳洞,洞踞峰下,悬崖百尺,灌木阴森,其门阔四、五尺,高倍之,历数武(一武即半步),至二洞,俯而入,中有石如植屏。缘屏左右行十余步,至三洞,登数十级皆砌成者。燃炬入,则石平如砥,四壁光洁,可容数百人。一泉自上滴沥,石盂承之,饮之甘绝,凉尤冰齿。其后深昧不测,烛亦不燃,游者不敢复进。或以其下与南明河(今名蟠龙河)通也”。新中国建立后,当地乡政府作过测量,其洞高5米,宽3米,深100余米,可容数百人,但没有向深处勘测,据村民传说,古时有人带一鸭,上午放入洞内,下午鸭从蟠龙河游出,从山上至蟠龙河约4华里。二、袁山寨内有叠成岩,叠成岩是水中微小藻类分泌和沉积而成的化石物,有青、灰、兰、褐色,远望象海水波浪,甚是美观。这种化石物,在七亿年前的震旦纪地层中发现较多。为什么这种水中化石物会在龙山上,莫非龙山在七亿年前曾在水下?这个地区是有这样的传说:“有次大洪水到来的时候,人们都逃到了青山头,山半腰挂满了杂草,幸亏水没到山顶,人们才幸存下来。”这种传说肯定不是一万五千年以内的事,因为这个时间,本地区有连续的人类遗存发现。但《地质史》可以告诉我们,这个地区在一万五千年前,确有“几次沉浮”和“几度沧桑”。我们这个地区是泰山古陆的西南边缘。西面和南面都是洼地,属黄淮冲击区。早在七亿年前的震旦纪,这里确是海底,叠成岩这种藻类化石物,可能就是那时形成的,此后到四亿年前,这里一直是海相沉积环环,四亿至三亿年间,地壳抬升,海水退却,这里成为陆地,三亿年后的七千年间,地壳出现震动性运动,海侵、海退交替发展,也就是经过“几度沦桑”,直到两亿三千万年前,陆相沉积环境才基本稳定下来。此后,由于燕山、喜马拉雅山运动,这里的地貌也有变动,但没有长期再陷为海底,直到一千三百万年前,滕县、临城、沙沟、周营、阴平、古邵这条弧线地带才稳定下来,地壳没有上升,也没下降。但弧线之东北的山区、地壳仍在缓慢上升,弧线之西南的黄淮冲击区,地壳仍在缓慢下沉,所以千百万年来,鲁西和苏北一直是河湖沼泽地区,黄泛灾害频繁,居子弧线上的人们,经常看到洪水灾害,所以有“洪水上山”的传说,想见一见吗?请到龙山观看。三、袁山寨,也是龙山一大“奇迹”,奇在二十多华里的石头城,竟在十天内建成,全国罕见,是神助,还是人为?值得一看。清咸丰、同治年间,徐海、运河沿岸,捻军兴起,山东、安徽、苏北各县秩序大乱,滕南、峄西的袁金歧、褚慎助号召村民到龙山上建寨避乱,万户响应,聚居龙山,出了许多传奇故事,编成戏曲,演遍大江南北。如,袁金歧举大旅,龙山神力助,刀劈山石滚,万人十天建大城,天旱甘露降,箭穿松树过山岗,万众一心保家乡。传说此山寨为抵挡捻军而建是不可能的。同治四年四月初五,捻军十万大军过临城,清僧王和山东布政使丁宝桢的万名清兵在西仓桥堵守,一击即溃,丁宝桢吓的装成乞丐逃走,僧王在鲁西被杀死,小小民寨岂能抵挡捻军。但是战乱之后,散兵游民到处绑架抢劫,乡村秩序大乱,到是事实,民寨抵挡小股土匪,是可能的。当时的袁家寨究竟起到过什么作用?现在无法查考,但万人十日建大城,可能是事实,此城与一般县城无异,而长度却比一般县城长三至四倍。如此大的石头工程,十日建成,全国罕见,堪称“奇迹”。“神助”、“刀劈”是无科学依据的,这只能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这也应了一句古语:“众志成城”。 3、九顶凤凰山风光凤凰山山势连绵数里,上有三峰高低相错,其间杂有参差的巨石,形似展翅的大鹏,俯瞰南常故城沃野平原。位于南常乡北部边境,古称朝阳山。清《峄县志》记载:“朝阳山在焦山南里许,东西两岸,大石参差上耸,各相向如揖,而东麓则龙头之汪流绕其下,曲折迤逦而南出。断岸巨垣仰卧中流,怒泉飞渡,喷珠沫雪,声振水外,旁有磐石,可坐数十人。游人多觞咏其间,以其类柳州石,名曰石头之汪。”今石头之汪已不复存在。朝阳山南有奶奶山,亦称天姥寨山。奶奶山阳有玉华泉,西麓有凉泉,二泉水合流经南常过杨庄入大运河。现区域内拥有山林绿化面积680亩,后坡现存薛城境内面积最大,树龄最长,郁闭度最好的大片侧柏林,当地老百姓俗称松树林,走入林内,松涛阵阵,遮天蔽日;东坡现存薛城境内保存最好的一片火炬林,重阳时节,火炬花开,映山红遍;山阳坡保存有当地最大的一片山杏林,阳春三月,香花满溪,红杏出墙;另外,境内还有黑松,刺槐,金荆,石竹,香蒲等几十种森林资源,林内雨后菌类资源十分丰富,幸运得时侯可以采到几枚灵芝草。林中常有野生动物出没,林中漫步,一不小心就会惊起一只野兔或几只山鸡,转迅间飞奔远去。九顶凤凰山周围保存有山东丘陵地区最宽阔完整的环山路,个别路段疏通后,可以双向通车。山前有两处铃铛水库,山后有东,西,北三处中大型水库,清澈见底,水中游鱼细石,历历可数,晨雾飘淼处,碧水连天,是垂钓休闲的好去处;须晴日,月朗星稀之夜,于凤凰峰顶观“安得五湖明月在”吟“不愁无处下金钩”。九顶凤凰山之阴,一泓清泉蜿蜒西去,这是一条古老的溪流,古书上有记载,是一条能灾辟邪的河流,名曰漳水。漳水南岸,有一巨大坟茔伟岸突出,无人知道堆于何时,茔前一古柏,无人知道它历经了多少寒暑,只知是一古代将军的墓。 南常故城坐落在凤凰山之阳的一片平原地带上。南常故城东西长约550米,南北宽约440米略呈长方形。故城东北隅,沿东墙基向北延伸出一个南北约100米的突出部分,俗传为“北门”,亦称“瓮上”。故城附近,古墓很多,经常有画像石刻出土。曾发现距今两千年而完整无锈的汉代环首铁刀、汉代石羊、和大批陶器。《诗经·鲁颂》记载:“居常与许”。东汉古文经学大家郑玄曾注释:“常,或作尝,在薛之南。”从《中国历史地图集》上,春秋时期“常”的地理位置即在今南常故城附近。 4、临山风光临山,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小山,早在明万历年间,诗人王尔鉴就在《古迹杂咏》写到:临山自古绕临城,山色青青解送迎。最是多情官路柳,母鸡桥畔折还生。由此可见当年的临山被青草覆盖,绿柳成行排列在母鸡桥畔。在此诗的小注中对临城还作了解释:临城,周四里,在临山西。自前朝置驿衙,北有母鸡桥(摘自《滕县志·艺文志》)。这就把临山定位在原临城东。《滕县志·艺文志》还选载了王特选游临山的诗,题为《偕胡文学仲裁游临山》: 临山不觉幽,到来生灵境。 峦头忽横开,纡回去芋岭。 猿引过重溪,瓜田路多埂。 再进涧愈深,两腋清风永。 山达遂极巅,发兴得佳境。 南湖立境明,汪洋见千顷。 就中官青螺,留候仙脱冷。 依依远近村,棋残枰未整。 大笑揖夕阳,壮怀合一骋。 乃知草堂间,坐观如坐井。 闲置新妇车,孤负青青影。 相期良夜游,皓月胜烛乘。 且恨古临王,墓草空垂颖。 片石移山来,抚摩尘虑屏。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当年临山盛景:弯弯曲曲一条小路,绕田埂攀援而上,山涧溪水清沏,愈进愈深,清风吹来,不觉幽闲自爽。山顶远眺,千顷微湖,白帆点点,百舸竞游水上;鹰翔低空,鱼藏水中洞天,渔翁立船头,金丝网撒湖面,荷叶浮动,莲花随波摇摆。整个微山湖风光尽收眼底。近观山周村落,像残棋一盘,座落于山的四周,更显山的青秀;临王古墓虽荒草覆盖,却显示了山的灵气。可见当年的临山是何等的灵气,壮观秀美。如今的临山也不逊于当年,雄碑立云间,影城亭台绕山间,不时现出几座古墓,更给临山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1980年,全市文物普查时记录:临山古墓群位于兴仁乡薛庄村东南山坡上,现临山公园内,面积约2万平方米,现已暴露墓均为石匣墓,有单室、双室、三室等。出土的画像石雕刻的内容有菱形、十字穿环和垂帐文等。1991年5月因枣庄矿务局修建锅炉房,枣庄市博物馆对此处的墓葬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墓葬23座,其中M8为鲁南地区少见的画有壁画的汉代墓葬。但是由于M8北壁、东壁已被破坏,已无法看到原壁画的原貌。西壁,壁画长2.90米,宽2.30米,左右两边和中间各绘一柱,柱下有阶梯状柱础,柱顶端和柱础下分别绘栏额和台基。南壁,长3.00米,宽1.87米,左右边各有一柱,西柱下有阶梯状柱础,东柱下端已残。柱上端有栏额。壁画中间绘4根平行竖柱,中间两柱有一横柱相联;下部绘亭阁和马,亭阁为三角顶,顶上有瓦垄,顶两侧各绘一角状物。似为吻兽,柱下为阶梯状高台,亭右绘一马,马首微仰,身略肥,尾下垂。东壁残存柱和栏额。其绘画程序是:先在平整的墓壁上涂抹一层厚2-3厘米的草拌细泥,抹平,再用红朱砂大笔涂刷出物像。 整个发掘历经月余,对具体发掘的遗物、墓形、年代,报告中都有详细记叙,由于篇幅所限,不再一一摘录,详情可翻阅《山东枣庄临山汉墓清理简报》,通过两次抢救性清理发掘,使我们了解到遍布临山的大批墓葬,时限为西汉早期到东汉晚期的,整个汉代墓葬群,其规格、大小不一,洞穴式墓,壁画式墓,独具特色,这也是鲁南地区首次发现的别具风格的独特墓葬。整个墓群可为研究汉代墓葬提供详实的资料,可以说是汉代墓葬的一大宝库。 再观今日之临山,风景更加壮观,一座电视转播塔屹立峰顶,真能给人以冲出薛城,走向世界之灵感。当你再登顶峰远眺,虽微山湖难以再收眼底,可条条柏油大道,象蜘蛛网一样汇聚城区,来往车辆象蚂蚁搬家一样,把建设祖国锦绣河山的物资集散。参差不齐的高楼大厦,绕山而建,站在顶峰,向东北望去,一座宏伟的枣庄新城就呈现在群山环抱之中,站在顶峰极目四望,西有京沪铁路,一列列运行的列车,象巨龙奔腾,东有京福高速公路,一辆辆快速飞跑的汽车,穿梭而行。整个临山真可谓是: 雄碑高耸立山间,影城亭台山腰缠。 更喜临山层层绿,旧貌从此展新颜。 5、黒峪风光黑峪位于焦山北部。清《峄县志》记载:“焦山,县西北50里, 山也,童无草木,望之若焦,其阴有壑焉。旁皆峭壁,水出石穴,汇为潭,清波溅 ,曲 折流沙砾间。雨后泉涌,水势益壮。”焦山泉 水出焦山之阴,多沟壑汇为池,为宏图河之源,人称龙头汪。现拦山截流,建成黑峪水库。黑峪水库是高新区唯一的一座小一型水库,始建于60年代,总库容量212万立方米。两岸青山叠翠,绿影倒映,荡舟水上,如在画中漫游。栈桥头有一块水库落成纪念碑,保存完好,让人仿佛又看见了当年的建设场面。水边遍布果园,各种果树春花秋实,斗妍飘香,观景品果无不相宜。水美鱼肥,水库常引得许多爱好者垂钓休闲。宽坝秀亭,水面浩淼,黑峪水库也已成为融防汛抗旱、观光旅游于一体的风景胜地。黑峪水库西岸是巨山石海地质地貌保护区。巨山东南坡,上有松涛阵阵,下是石海汹涌,因此得名“石海松涛”。登临山顶,东看黑峪水库碧波荡漾,北观新城楼群鳞次栉比,西可远眺微湖烟波浩淼,南可见群山蜿蜒连绵,是一处难得的休闲佳境。 6、杏峪风光杏峪位于圣土山之阴,南接冠世万亩榴园,西邻店韩公路,东、南、西三面由五座山峰环绕,宛如一道蜿蜒的屏障。峪中地势平坦,绿树浓荫,鸟鸣山涧。北有碧波荡漾的库塘,西依杏峪村,民居多为石块垒成,掩映在一片石榴园中,村在园中,园在村里,初夏榴花似火,中秋瓜果飘香,如诗如画。民风古朴,农闲时,村民在石榴树下,或畅饮、或下棋、或闲聊,宛如世外桃源。山坡及峪中多种植各种小杂粮,皆为天然绿色食品。峪中山泉含多种矿物质,久负盛名。山鸡、野兔、斑鸠等野生动物遍布峪中。占地约4000亩,是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从西路进山,站在水库坝上听余音袅袅的山歌,看云雾缭绕的山景,碧波荡漾,山水相接,水天一色。顺路而上,可踏入十步一溪、百步一泉的水乡世界。峪中最有名的要数老泉,泉源像“勺头”,深有数米,清澈见底,甘洌可口,终年不干。泉水淙淙,蜿蜒数里,像“勺柄”,因此又名勺子泉。喝一口清凉的泉水,闲坐林间小憩,倾听泉水击石,泠泠作响,欣赏苍松、古槐、奇花异草,听涛声、尝野果、喊山音,如诗如画,如痴如醉,仿佛进入人间仙境。到达峰顶,可尽情领略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奇妙,晴好天气,向西可观微山湖上白帆点点,向南俯瞰万亩榴园花红似火。春来,漫山遍野绿草丛生,青翠欲滴;深秋,枫叶遍山,层林尽染,时有山鸡飞舞,野兔出没;冬日,苍松挺拔,白雪冠顶,蔚为壮观。尤其是在烈日炎炎的夏季,更是鸟鸣低谷花似锦,怪石清涧怡人心。峪中深处,浓荫蔽日,在昼犹昏,凉爽宜人。周末假日,自家逍遥游,可观飞瀑、游水库,或采野果、猎野味、吃野餐,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远离喧嚣,让人心旷神怡、超凡脱俗、流连忘返。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