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声论
释义

指计执‘声为常住’之主张。又称声常住论、声论师。为印度哲学之一派系,主张观念之恒常性,而计执声之常住;谓声音为宇宙‘实在’之存在,而吾人之语言,系由宇宙实在之声音而发显者,并非人为性之符号。

详细释义

弥曼蹉派、胜论派等所说之声,具有多义。声生论谓声有响音、声性、能诠三类,响音为无常,后二者为常;声显论认为声仅有能诠之义,计其为常住;胜论派则谓声仅为响音之义,主张其无常。由于对声之常、无常,论点互异,因而争论不已。降至后世,真言家倡导‘声字实相义’,可能即受声常住论之影响。

关于常住之声,其本性为何,于弥曼蹉经中未见说明。五世纪顷,吠檀多学者乌帕巴耳夏(梵Upavarṣa )认为字音(梵varṇa )即声之本性,此种说法为弥曼蹉派学者萨跋罗斯马米(梵Shabarasvāmin )与后来之吠檀多学派所接受。又弥曼蹉学派主张声及其所表示之意义,二者之结合关系(梵śabda -artha-sambandha )为本性,而非为权巧之习惯性。又各个字音既为语之本体,则此字音何以能表示意义,对于此一问题,弥曼蹉派并无充分之考证。直至盘达阇里大疏(梵Patañjali Mahābhāṣya )以来,被文典派视为教条之史波达说(梵sphoṭa ),始触及此一问题。所谓史波达,系由音声而开显(梵sphuṭyate ),同时亦开显(梵sphuṭati )意义之超感觉之原理,由此原理而言,音声乃意义之媒介;盘达阇里即以史波达为声之本质。六、七世纪顷,文典家伐桎呵利(梵Bhartrihari )采取吠檀多思想,认为史波达系潜藏在现象内之超越的实在,亦即视史波达与梵同一。

此外,有关声所表示之意义,亦为声论者重要之课题。或谓其表示个物,或谓其表示‘类’,或采两者折衷之说;弥曼蹉经则反对声系表示个物,主张声表示‘类’之意。

示例

声论乃思辨声之本质、声表示之意义等之‘语言哲学’,异于佛教所说声为外六处之一、声音为听觉之对象者。而由陈那所创唱,法称、宝称等所展开之‘离(梵apoha )说’,系以声论者之思辨为背景而成立,是故成为声论者与佛教徒间之一大论争。声论者主张声与其所表示之意义,两者间有肯定之关系,离说则持相反看法。以‘牛’之声为例,此声非指个别之牛而言,乃表示牛之一类 ,然而离说并不直接、肯定的表示此意,而系否定非牛者(马等),自马等分离后,始得其所表示者。

典故

声显论为弥曼蹉派所说,摄于外道十六宗之第二‘从缘显了宗’。有关声生论,或谓为弥曼蹉之一说,或为派名不详之某一学派所立,或谓胜论派所说等,并无定论。以上两派曾与胜论派、数论派、正理派及佛教等之声无常论相抗争,尤与胜论派之论争最为著称。佛教中如无著、世亲、陈那、护法等诸大论师皆曾驳破其说。如因明家驳声生论,即以‘所作性之因’而论破之;驳声显论,则以‘勤勇无间所发性之因’而论破之。

辨析

此说本起源于梵书时代之祈祷,即祈祷有力量左右(支配)神之作用,因而构成祈祷之语言,有无限绝对之神秘力量。盖于印度之吠陀思想中,即主张吠陀乃先天常住,为一绝对真实者,故诠表吠陀之声亦为唯一之常住不变者,为诸法认识之规准,能决定所说之是非。此说自古即流行于婆罗门之间,特为波你尼(梵Pāṇini )以后文典派之重要依据,及至弥曼蹉派(梵Mīmāmsā )、吠檀多派(梵Vedānta )等诸学派兴起,立声常住论,而衍生出声显论、声生论两派,主张一切声皆为常住不变。其中,声生论(梵Janma -vāda ,即声之生起论)主张并无本来实有之声性,待音响(梵nāda )等缘而发生,生起之声称为声音;既发生之后,即成为常住。声显论(梵Abhivyakti -vāda ,即声之显论)则认为声之性本来实有常住,待音响等缘而显现;即谓声为常住,声音则为无常。依因明家、唯识家之说,此两派由计体多、计体一、计全分常(内外声皆常)、计一分常(内声常,外声无常),而各有四派,总计声论有八派之别。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3:2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