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沈文镐 |
释义 | 人物简介沈文镐(1690~?),字绍岐,号诚斋。江南崇明人。清雍正十一年(1733)癸丑科陈絯榜进士第三人。 雍正十一年,沈文镐中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屡次升迁,最高曾任山西提学道员。因得中一甲三名时已非壮年,不久,就告假回江南老家。清雍正帝认为沈文镐是个中等平常人,略显苍老。在参加殿试时,阅卷大臣将沈文镐原排在二甲第一名,即二甲传胪的位置上。 殿试前十名试卷呈送雍正帝以后,雍正帝逐一阅览。看到第五本试卷,感觉语言真挚恳切,有古大臣之风,于是选拔为一甲第三名。拆开弥封一看,原来是人品、学识过人的当朝大学士张廷玉的长子张若霭。雍正帝喜出望外,感叹道:“大学士张英(张若霭的祖父)在朝为官几十年,清廉忠厚和顺,始终不渝,张廷玉(张若霭的父亲)朝夕伴随左右,时时以尧、舜期望我,我也期望他如皋和之类的忠臣。张若霭继承家世的德才,而能有今天的成绩,这不仅是他一家的喜事,也是国家可喜可贺的事情呀。”于是,雍正帝下令传谕张廷玉。张廷玉拜见皇帝,脱帽叩头,然后请求说:“我家三世深受皇恩,无所不极。如果我儿再占据科举考试鼎甲之一,臣梦寐不安,请将这高位让于天下的寒门人才吧!”张廷玉再三推辞,言语十分诚恳。弄得雍正帝无话可说,不得不接受张廷玉的请求。一来表现大臣谦虚谨慎的美德,二来也昭示国家科考、抡才是举这一盛事。因此,将张若霭让与本来就排在第四的沈文镐。沈文镐荣登一甲第三名,白捡了个探花。 乾隆元年,经礼部引见,乾隆御批:中平苍老。这一年,沈文镐曾出任山西学政。而后,提督学院。乾隆九年,御驾临翰林院赐宴乐,乾隆帝纳张廷玉车壁图书府五律字为韵,御制二旨得“东”字音,敕群臣分韵应赋。沈文镐以编修应韵赋诗。乾隆十年,沈文镐出任会试同考官。后告假回籍,短短数年,沈文镐又因病身亡。沈文镐从政时间短,能力又平平,因此,在历史资料中,没什么记载。 乾隆帝赏识的沈文镐沈文镐,字绍歧,号诚斋,崇明竖新镇南新人。1733年(雍正十一年)进士,殿试一甲三名探花,崇明人就称其为沈探花,表示对这学有所成者的尊敬。沈初任编修,后外放山西提督学使(相当于今山西教育局长)。山西大同,朔平等地位于北疆,学风不盛,学术不精,沈探花就选拔当地的优秀人才,保送省城书院深造,再回家乡播种文化种子,大见成效。 1744年(乾隆九年),沈探花参加了由乾隆帝初期的翰林院宴会。席间,众大臣应乾隆帝之命,即兴赋诗,沈探花写出的柏梁体诗歌(属七言,句句押平声韵的古体诗),备受乾隆帝赞赏,并垂询沈探花的家乡,家中人等。 于是崇明人中流传着沈探花当过乾隆帝师的故事:乾隆帝曾问沈探花老师家乡崇明岛的地理特点,沈想,崇明只有江海之水,而无山丘之胜,但是有山有水才是好地方,沈就随口夸说:扬子江头潮,浪泊造崇明。三面长江水,东濒大海滨。一塔曰镇海,一山金鳌名。米粮瓜果地,四季蔼如春。 后来,乾隆帝南巡来到江苏常熟,准备乘船来崇看望退休的沈探花老师。沈得讯后就连夜发动民工挑土筑山,又在山上造塔,这就是寿安寺旁的金鳌土山和上面的镇海塔。乾隆因大风,不便来崇,就隔江向崇明岛三叩拜,崇明岛升高三尺,成为无水患的宝岛。 沈探花死后,葬于今大新镇南椿南村。达官贵人经过坟庄,骑马的下马,坐轿的下轿(子民更不在话下),以示尊敬。乡民患难治之病,常到坟庄祈求神灵保佑。1958年,墓地平整了,拆下的石碑坊,华表等至今尚在坟地附近的河边田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