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沈汉 |
释义 | 当代画家1917年生于安徽宣城,三十年代毕业于苏州美专,从事美术教育事业五十年,副教授。安徽黄淮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协会会员。擅长中国花鸟画,梅、竹、紫藤为其专长,晚年更醉心于墨竹,作品中常以“江南翠翁”署名。其作品梅《花魂赞》在国际中国画大赛中获《荣誉奖》获奖作品被北京东方文化研究会收藏。其作品《紫藤四条屏》在炎黄子孙国际书画大赛中被选送国巡回展获《国际奖二等奖》。其墨竹,1999年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陈大羽先生与其多年交往,深赞其墨竹,誉之为“江南一竹”。 1999年(文化部)中国文化艺术城举办国际老人年中国书画大赛,其作品荣获世纪名人创作金奖。其花鸟作品曾多次在北京、上海等地展出并应邀赴家乡宣州市和广东惠州市举办个人展,《二十世纪国际美术精品博览》、《现代中国美术通鉴》均有其作品刊载。 当代史学家简况沈 汉 男,1949年生,汉族,祖籍江苏常熟,老三届知青,1968年去江苏高淳务农6年半,以后在工厂工作4年。1979年以同等学历考入南京大学读研究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系副主任、博士竽导师、国际代议和议会制度史委员会会员,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理事、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从事英国史和世界史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八五”和“九五”项目。著有学术著作《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研究,形态学的考察》、《英国议会政治史》(合著)、《英国宪章运动》《西方国家形态史》、《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并有译著三种,论文数十篇。他展开的史学研究覆盖面广,他的研究课题既有微观研究,也有宏观研究。他研究视野开阔,在每个他所研究的课题中都提出了创见性的结论。他学术工作勤奋,不断开展对新课题的研究,是走在我国世界史研究前列的注重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并且富于开拓精神的学者。 任课情况本科:世界近代史、马列史学名著导读 硕士:英国社会政治制度史、西方社会结构史、资本主义史 博士:英国政治制度史研究、欧美近现代史专题研究 科研情况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有: 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研究 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变化 英国农业经济形态的历史演变 主持教育部“十五”普通高等学校教材《资本主义史》的编写 出版学术著作《英国议会政治史》(与刘新成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研究,形态学的考察》(与王建娥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西方国家形态史》(专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 《英国宪章运动》(专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 《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专著,珠海出版社1998年) 《反叛的一代——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与黄凤祝合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 《英国土地制度史》(专著,学林出版社2005年) 译著《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英]密里本德著,商务印书馆1997年) 《近代国家的发展,社会学导论》([意]波齐著,商务印书馆1997年) 《共有的习惯》([英]E·P·汤普森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与王加丰合译) 《合法性的限度》([美]艾伦·沃尔夫著,商务印书馆2005年) 明代官员沈汉,字宗海,南直隶苏州府吴江(今属江苏)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宦官马俊、王堂闲置已久,皇上忽然将他们从南京召到京师,沈汉对此争论并加以制止。嘉靖元年(1522)皇上下诏书命减免各地拖欠的租税,沈汉认为民间已缴纳的租税大多被地方官吏中饱私囊,奏请将已征收而尚未上缴的租税,作为来年的正税。又上言说近年抄没奸党的资财数以千万计,请全数发放以补充本年国家收入的不足。建议都获批准。 嘉靖二年(1523),沈汉因出现灾异批评时政。尚书林俊离职,沈汉又上奏章反对。户部郎中牟泰因属吏贪污公款,皇上下令将他投入监狱并予以降职处分。沈汉上言说:“属吏犯法谋利,发生在牟泰就任之前。此事败露后,牟泰即检举上报。牟泰并无罪遇。”并极力建议刑事案件应交付刑部审理,不宜委派镇抚官员处置,皇上不肯采纳。福达大案兴起,司法官员全都受审。沈汉上言说:“祖宗定下的法制不可破坏,宠幸权臣的势力不可助长,朝廷大臣不可羞辱,作怪的妖贼不可赦免。”皇上于是将沈汉一并关入监狱,并革去他的官籍。沈汉在家闲居了二十年后去世。 土壤科学专家沈汉,男,辽宁沈阳市人,1929年10月19日生,副研究员。民盟盟员。1953年7月毕业于沈阳农学院(现沈阳农业大学)土壤系土壤农化专业。1953-1978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土肥所工作,1979年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工作,1990年退休。受聘为农业部全国土壤普查科学技术顾问,并获农业部全国土壤普查先进工作者称号。 在科研工作中的主要成就与贡献: 1955-1958年,在中国科学院土壤队参加华北平原土壤调查,任分队长,完成野外调查分类制图工作,协作编写《华北平原土壤》一书。 1958-1961年主持河北省第一次土壤普查,编制1/200000土壤图,主编《河北农业土壤》一书。参加农业部“中国农业土壤志”(初稿)一书的编写。 1962-1963年,主持冀中平原旱薄地留麦夏休闲地培肥改土措施研究,提出夏闲地种植田菁等绿肥培肥改土措施,在华北推广近50万亩。 1964-1966年河北省科委任农业区划综合组长,完成河北省综合农业区划及河北省土壤区划,都是全省第一个区划方案。 1978年主持廊坊地区土壤普查,在全国率先开展第二次土壤普查,获农业部通报。在汇报会上,提出土壤普查的“五统一”概念,受到重视。 1979年通县土壤普查,完成农业部全国土壤普查北方试点,为全国土壤普查总结试点经验,由农业部转发全国。编制1/100000土壤图、养分图,改良利用分区图等图,编写《通县土壤》一书。在潮土基层分类上有所创见,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0-1983年,在市区划办,主持北京市第二次土壤普查与区划工作,汇总全市土壤普查成果,提出全市土壤分类方案;编制1/100000土壤图、养分图、改良利用分区图,编写《北京土壤》一书,获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二等奖;市农业区划一等奖。提出“农业工作必有区划意识”的新观念。土壤评价应重视土壤分类、分区及分级的新方法。 1984-1987年,在全北京市土壤普查中,面对京郊大面积新老菜地土壤在土壤分类上无成熟方案可循(有些省市多做为土属级变异处理)。我们重点研究了菜地土壤肥力与性态特征及其分类地位问题,发现菜地土壤的特殊性,在土壤学报上发表了“京郊菜园土壤元素积累与转化特征”一文,率先以一部高度熟化类型做为高级分类单元处理,划分为“菜园土”土类,并以《菜园土壤熟化发育特征及其分类》一文,在1984年全国土壤分类昆明会议上,建议在全国土壤分类系统的人为土纲中成立“菜园土”土类,引起重视。 1987-1988年,参加全院京郊平原中低产区粮食综合开发研究。重点研究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的测土施肥技术,获市科委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985-1990年,参加农业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汇总,编写《中国土壤》及《中国土壤普查技术》,前者被列为“中国当代重要科技著作(农业领域)”。 1991-1996年,退休返聘,应邀参加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持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的国家基金,并主持厚熟土(菜园土)系统分类课题。面向全国研究不同地区不同母土的性态特征,发现厚熟土可跨越许多土纲形成有统一共性,即具有磷硫钙氮的厚层积累,并形成肥熟表层与磷质耕淀层的土壤,都与大量施用动物性有机肥分不开,改称肥熟土。写出“肥熟土的形成与亚类划分”,提出诊断层与诊断指标,被全国所接受,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联合国土壤部门认为中国人为土的研究(包括肥熟土)走在世界前端,世界人为土的分类应根据中国土壤学家的意见划分。1996-2000年,又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持的中国土壤基层分类研究,并主持肥熟土土系分类课题,提出50个土系的划分方案。1997年开始写《中国菜地土壤》一书,现正进行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