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沈含熙
释义

沈含熙,分析化学家及化学教育家。长期从事分析化学的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为我国分析化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在科学研究方面,发现某些有机显色剂与多个金属元素(特别是稀土元素)之间存在着共显色现象。提出了“稀土元素共显色效应”的新概念。80 年代初期,在以三羟基荧光酮为显色剂的胶束增敏分光光度法的研究中,建立了测定锗、钼、钛、钨、锡、锆、铌、钽及锑等高价金属元素的高灵敏分析法,使该研究领域成为当时我国分析化学中令人瞩目研究方向之一。

简介

沈含熙教授,分析化学家和教育家,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特许化学家。 祖籍江苏省嘉定县(现属上海市。1933年8月2日出生。1950年毕业于上海市晓光中学。同年,考入国立同济大学化学系。1952年, 全国院系调整后转入复旦大学化学系学习。 1953年毕业后分配到天津南开大学化学系任助教。1956年,参加留苏预备生应试,录取后入北京俄语学院接受俄语培训。 1957年秋,到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化学系攻读副博士学位研究生。 1961年学成归国,回南开大学化学系继续执教。

文革结束后,于1978年晋升为副教授。 1982年被任命为南开大学分校化学系主任。1990-1993年任南开大学化学系主任。在此期间, 先后出任南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务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199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同时建立南开大学分析化学学科博士点。1992年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助津贴专家。1985-2003年间,曾应邀赴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Davis分校、明尼苏达大学、普渡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马里兰大学学院公园分校、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以及克拉克逊大学进行学术访问。1991年,前苏联科学院普通与无机化学研究所所长Zolotov院士签署并授予Kurnakov5荣誉证章。2007年,应瑞典皇家科学院邀请,成为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提名人。

五十余年来,沈含熙教授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分析化学》、《稀有元素分析化学》、《现代化学分析法》、《生物化学分析》等课程。1978年以来。共招收硕士及博士研究生近50名。曾获得“君安科学家奖”。与此同时,他还悉心致力于分析化学的科学研究工作。他的研究工作涉及分析化学领域中的诸多方向。其中包括,新型有机分析试剂合成及应用、化学计量学、在线流动注射分析、超分子配合物的分析应用、仿生化学分析、高效液相色谱、生物电化学传感器、以及核酸基因探针等方面。至今已在国内外各种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同时被各种学术期刊引用2000余次。1986年以来,共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七项)、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一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两项)的资助。曾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一项和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1984年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1986年被评为《天津市先进科技工作者》。

人物生平

沈含熙,祖籍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1933年8月2日出生于江苏苏州。父亲是当时上海颇有名气的工商业家,曾创建著名的上海嘉丰纺织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举家从苏州迁至上海法租界。青少年时代的沈含熙曾亲眼目睹帝国主义割据统治上海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以及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统治。从此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发愤读书和为国争光的思想。

1950年沈含熙从中学毕业,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化学系,开始了他的人生之路。早在上初中的时候,他就对化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候他不懂也不明白,为什么用猪油可以制造肥皂?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他就自己动手,用烧碱和猪油做起肥皂来。他发现用猪油做的肥皂又白又好用,从此诱发了他做化学实验的兴趣。在大学读书期间,他特别喜欢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因为这两门课特别注重实验。那时候化学系的实验室是全天开放的,只要你想做实验,不管白天还是晚上,不管是平时还是节假日,都可以去做。在那段时间里,他除了完成规定的实验外,自己还从课外阅读中找到了许多饶有兴趣的化学实验,在实验室里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从人尿中提取马尿酸,将植物油氢化制造人造奶油等等。

技术成就

1952年夏,院系调整,同济大学化学系并入复旦大学化学系。合并后的复旦化学系,师资阵容强大,著名化学家吴征铠、顾翼东、吴浩青、严志弦等教授均在化学系执教。沈含熙特别珍惜这难得的和优越的机会而努力学习。由于国家建设需要,他提前于1953 年毕业并分配到天津南开大学工作。刚到南开,就见到了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杨石先教授和系主任丘宗岳教授,并被安排在分析化学教研室工作,担任分析化学课助教。初为人师的沈含熙,一方面自然感到很光荣,但更感到压力和责任的重大。因为那时候他太年轻刚满二十岁。当时的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是刚从美国回来不久的陈天池教授。陈天池听说他是提前毕业的学生,就帮助他制定补课的计划。暑假到来,安排他到生产部门实习。第二年他主动提出,想在教学之余做点科学研究。陈天池全力支持,并表示,就算是补做一篇大学的毕业论文吧,至于论文题目最好选择比较结合实际的课题为宜。他在暑假期间曾在地质部的实验室做过“矿石中二氧化硅测定”的实验。当时采用的方法是重量法。这种方法虽然很准确,但是劳动强度大,整天和氢氟酸和马弗炉打交道。一个熟练的技术员,一天也做不了几个样品。他想能不能找一个既准确又不费事的新方法来替代这个古老的重量法。这个想法当即得到陈天池的同意。通过文献查阅他发现非重量法测定二氧化硅,在文献上早就有过报道,只不过这些方法只适用于低含量二氧化硅的测定。对于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矿石样品,往往由于二氧化硅在溶液中容易聚合而使结果不能重现。他用比色法代替重量法进行试验。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解决了技术上的困难,初步使该方法在矿石分析中得到应用。

1957年的初冬,沈含熙赴苏留学,在莫斯科大学化学系学习,投师于著名分析化学家阿里马林院士门下,用三年半的时间完成了他的学位论文并获得了副博士学位。他于1961年春回国,并回南开大学继续执教。

60年代初期的中国正处在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加上政治运动迭起,学校里已无法开展正常的科学研究。在相当困难的条件下,沈含熙用自己在国外搜集到的资料为高年级的学生开设了“稀有元素分析化学”、“有机试剂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等专业课,一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在那场史无前例的大灾难中,沈含熙被打成“牛鬼蛇神”,于1970年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1973年才被召回学校。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党组织很快为沈含熙彻底平反。从此,他又开始了新的人生历程。重新走进实验室的那一天,他显得格外地高兴。为了减少已经停顿了10年的科学研究所造成的损失,他不得不日以继夜地翻阅文献,熟悉国外分析化学的进展。70年代末期,稀土元素的开发利用是国家重要的研究课题,为了了解当时国内外稀土元素分析化学的基本现状和确定研究对象,他和教研室的其他老师一起,走访了许多稀土的生产单位,并开展了测定单个稀土元素的研究。

进入80年代以来,沈含熙发现当前分析化学的主要矛盾是测定方法的灵敏度不高。因此,如何研究并发现高灵敏的测定各种金属元素的新方法是提高分析技术水平的首要问题。1980年,在冶金工业部有色金属分析经验交流会上,他发表了题为“金属光度分析的进展及其发展趋势”的报告,明确地指出了当前金属分析的任务与前景。会议认为,这篇报告对当前冶金分析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决定以显著位置刊登在1981年出版的《冶金分析》创刊号上。

改革开放以来的20余年,是历史上我国科学家得以发挥聪明才智的时期。对沈含熙来说,这也是他一生收获最多的时期。他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在此期间,他共培养了40余名研究生,其中近一半为博士研究生。科学研究方面,他和他的学生们撰写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了240余篇学术论文。他的主要研究成就大致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稀土元素的光度分析以及稀土元素共显色效应研究。广泛并系统地研究了一系列有机显色剂与各稀土元素之间的反应规律,提出了测定稀土元素的新方法。特别有意义的是,首次发现了在不同稀土元素之间与有机显色剂的共显色现象;详细地研究了各种共显色现象的反应类型与作用机理,提出了“稀土元素共显色效应”的新概念。从而开拓了研究混合多核配合物及其在分析化学中应用的新领域。

2.高灵敏胶束增效分析法的研究。从1980年开始,他对一系列表面活性剂胶束增敏高灵敏光度分析法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其中关于使用9-取代-2,6,7-三羟基荧光酮的胶束增敏分光光度法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众所周知,许多高价金属,如钛、锆、锗、锡、钼、钨、铌、钽及锑等,历来缺乏高稳定、高灵敏和高选择性的分析方法。而三羟基荧光酮胶束增敏分光光度法却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因此,此项工作在1984年被批准授予国家发明三等奖。工作发表后,有关方法被许多生产部门广泛采用或制定为国家标准。许多研究部门纷纷进行跟踪研究并探讨扩展其应用领域。正如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出版的《国内高灵敏光度法手册(1985-1994)》一书中所说:“一系列苯基荧光酮衍生物的合成和应用是近10年来高灵敏光度法的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据统计,使用此类试剂发表的文献达到321篇”,又说:“南开大学沈含熙教授对此类试剂的胶束增敏光度法进行了系统和详细的研究,为这类试剂的推广应用起了倡导和开拓性的作用;清华大学郑用熙教授和北京大学慈云祥教授在高灵敏胶束增溶光度法机理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在应用方面做了广泛的实践。以他们为代表的一批年富力强的无机分析化学家的辛勤工作,为我国高灵敏光度法近10年间的快速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3.新型有机显色剂的合成及其分析应用。曾经研制并开发了大量具有高灵敏和高选择性的有机显色试剂,其中包括三羟基荧光酮系列、杂环偶氮邻苯甲酸系列、三氮染料以及席夫碱等新型显色剂;提出了一系列以上述新显色剂测定痕量金属的高灵敏和高选择性新方法。近年来在超分子分析试剂的合成方面也取得了进展。

4.分析化学新技术研究。在流动注射分析领域里,着重对气体流动注射体系以及金属——有机试剂显色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立了环境试样中二氧化氮及二氧化硫气体的新的监测方法。在化学计量学方面,对混合物的各种波谱解析,以及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解决灰色组分体系和复杂平衡体系的常数测定中取得了成功。

5.超分子配合物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以超分子大环配合物为主要对象,开展了以环糊精聚合物为受体的超分子配合物的分析应用。提出了用有机客体修饰β-环糊精交联聚合物树脂作为固定相光度分析法测定痕量物质的新方法;研究了环糊精衍生物作为超分子受体在酶法分析中应用的可能性;建立了以金属卟啉固相超分子在催化动力学分析中应用的新方法。

6.仿生生物分析及分子组装体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系统研究了辣根过氧化物酶及其模型物催化过氧化氢的底物的开发;建立了多种不需要进行偶联反应的,以偶氮染料、隐性三苯甲烷染料、席夫碱以及呫吨酮等有机试剂作为高灵敏底物的新的酶分析方法;并通过酶催化反应研究了非氨基偶氮染料的致癌机理。在分子自组装基础上形成的液晶型脂质体上,分别研究了药物吸收的新模型以及双层类脂膜作为模拟生物膜的电化学行为;研究了多种新型的包括荧光染料的自组装二聚体、金属配合物和高灵敏有机染料等作为生物大分子探针;建立了多种可用于核酸及蛋白质测定的荧光光谱、共振瑞利散射光谱以及紫外光谱测定法。

鉴于沈含熙在长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中的贡献,1985年他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1986年被授予“天津市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0年他被英国皇家化学会吸收入会,并经理事会选举为该会资深会员(FRSC)和授予英国“特许化学家”头衔。同年,苏联科学院无机与普通化学研究所所长佐罗托夫院士签署并颁发给沈含熙“库尔纳科夫荣誉奖章及证书”。

简历

1933年8月2日 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

1950-1952年 同济大学化学系学习。

1952-1953年 复旦大学化学系学习。

1953-1957年 南开大学化学系助教。

1957-1961年 苏联莫斯科大学化学系学习,获化学科学副博士学位。

1961-1978年 南开大学化学系讲师。

1978-1983年 南开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1981-1983年 南开大学分校化学系主任。

1983年至今 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

1984-1987年 南开大学化学系副主任。

1990-1993年 南开大学化学系主任。

1990年至今 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代表性论著

1沈含熙,蔡硕为.目标转换渐进因子分析法研究化学平衡体系.化学学报,1994,52:290

2 沈含熙.混合多合络合物的形成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化学试剂,1980,2(5):41

3 沈含熙,刘曾宁.稀土元素共显色效应研究Ⅵ.镧—偶氮氯膦Ⅲ-钇混合多核铬合物的形成.化学学报,1983,41:143

4 沈含熙,王连生.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下锗与9-取代-2,3,7-三羟基荧光酮显色反应的研究.化学学报,1983,41:700

5 沈含熙,凌蓉.镧-2,7-双偶氮变色酸染料—锌—邻菲罗啉混合多合络合物显色体系.科学通报,1989,31:265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6: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