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改变世界的机器》
释义

基本信息

书名:改变世界的机器

英文: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 World

作者:[美]詹姆斯·p·沃麦克

[英]丹尼尔·T·琼斯

[美]丹尼尔·鲁斯

沈希瑾 李京生 周亿俭 张文杰等译

isbn: 7100028973

页数:385

定价:18元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1999年11月1日

目录

写在本书之前

第一章 工业中的工业在转化

精益生产方式的由来

第二章 大量生产方式的兴衰

第三章 精益生产方式的兴起

精益生产方式的要素

第四章 管理工厂

第五章 汽车设计

第六章 协作配套

第七章 用户关系

第八章 管理精益企业

精益生产方式的扩散

第九章 扩散的诱惑

第十章 完成转化

后记

附录

索引

译后记

简介

本书介绍了将在世界范围内取代大量生产方式的精益生产方式的由来、具体应用及其将对全世界政治、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书中以汽车工业为例,说明世界并不是面临供大于求的危机,而是面临着严重缺乏具有竞争力的精益生产方式的生产能力的危机。各工业界普遍采用精益生产方式,将会改变消费者的选择、工作的涵义、公司的命运、世界的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重大变化。书中提出的重大战略性挑战,值得工业界以至经济界人士认真研究。

编辑推荐

《改变世界的机器》中文版,最早见于1991年。《改变世界的机器 》介绍了将在世界范围内取代大量生产方式的精益生产方式的由来、具体应用及其将对全世界政治、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书以汽车工业为例,首次介绍了精益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预示了精益生产方式将对世界政治和经济局势产生深远影响。面对世界经济广泛出现的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它提出:真正过剩的是缺乏竞争力的大量生产方式的生产能力,而具有竞争力的精益生产方式的生产能力是严重缺乏的。这一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不仅使世界工业界而且使世界经济界都为之一振。它使人们在不断变化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下,重新认识问题,重新定位自己。同时,也为解决不断困扰人们的生产能力过剩、地区贸易不平衡等诸多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

节选

当亨利·福特与阿尔弗雷德·斯隆创造大量生产方式的时候,他们所体现的概念已经存在于他们的周围了。每一个地方都可以感到,古老的单件生产方式已经到 头。更有甚者,大量生产方式的很多环节早已在其他产业中试验过。例如肉类包装工业在上世纪末为了分割牲畜和禽类,已领先使用了移动的“分解”生产线。在 19世纪80年代,自行车工业已率先采用了很多钢铁冲压技术与日后被福特采用的专用机床。甚至在更早的时候,洲际铁路已经发展了各种组织机构来管理在广阔 地区内运营的大企业。

但是,福特和斯隆是最先使整个系统得到完善的人。这个系统包括整个企业的工厂运行、协作厂协调与管理。他们还把全部系统与新的市场概念和新的销售系统结合在一起。因而汽车工业成为全球大量生产方式的象征。

20年代在美国,这种生产方式迅速传播到其他工业,并很快被其它工业所接受。此外,大量生产方式还在一个产品一个样的单件生产工业——特别是住房建筑工业中作过尝试,很多承包商都想成为该行业的亨利·福特,但都没有成功。

在欧洲,大量生产方式的设想不仅对汽车工业,而且对所有的工业都是个问题。在知识分子中,特别是比较左的,接受了大量生产方式的概念,并将其视为提高人民 大众生产水平的明显的方法。不久大量生产方式的形象与现代化就成了欧洲人的中心议题。但是,回头看一下工厂,在每类制造业中,大量生产方式的要求和工人与 管理人员对单件生产的倾向性很不适应,从而使新技术的采用非常缓慢。缺乏一个整体的欧洲市场则是更深一层的障碍。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量生产方式才 被欧洲工业界全部接受。在很多情况下是通过雇佣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外籍人来实现的。这些人较易于接受典型的大量生产方式的单调的工厂工作。

正当福特与斯隆沉醉于大量生产方式新概念的时候,日本战后无秩序的状况为一种更新的思想创造了一片肥沃的土壤。丰田英二与大野耐一在他们的精益生产系统中 使用的不少技术都是同时在其他工业中试验过的。例如,美国顾问W.爱德华兹·戴明的提高品质的概念,差不多同时被日本不同行业的许多公司所接受。其他一些 概念则由强大的社会力量强加于这些发明者,特别是一旦当地工人当作不变成本的需要表面化后,“雇佣与解雇”的劳工政策立即受到雇员们的竭力抵制。

但是,像福特与斯隆那样,丰田和大野的成就是把各个环节联系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精益生产方式的完整体系。这个体系从产品计划开始,通过制造的全过程、协作系统的协调一直延伸到用户,因而,汽车工业再度改变了世界,并且成为精益生产方式的全球的典型。

再进一步,正如读者已经看到的,精益生产方式综合了单件生产方式与大量生产方式的最佳特征。即:能降低单件成本、明显地改进品质、提供了范围更广的产品与 更有挑战性的工作。对于这个体系发展的终点,我们还不清楚。而且,不论在汽车工业内部还是在其它工业中,目前精益生产方式都还处于最初期的阶段,就像20 年代初期,大量生产方式的处境一样。最后,我们确信精益生产方式必将在工业的各个领域里取代大量生产方式与残存的单件生产方式,成为20世纪的标准的全球 生产体系。世界将会变得大不一样,并将变得更加美好。

译后记

《改变世界的机器》中文版,最早见于1991年。

《改变世界的机器》以汽车工业为例,首次介绍了精益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预示了精益生产方式将对世界政治和经济局势产生深远影响。面对世界经济广泛出现的生产能力过剩 的危机,它提出:真正过剩的是缺乏竞争力的大量生产方式的生产能力,而具有竞争力的精益生产方式的生产能力是严重缺乏的。这一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不仅使 世界工业界而且使世界经济界都为之一振。它使人们在不断变化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下,重新认识问题,重新定位自己。同时,也为解决不断困扰人们的生产能力过 剩、地区贸易不平衡等诸多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

以“消除一切浪费,力争尽善尽美”为精髓的精益生产方式,也在我国汽车行业、机械行业,乃至其他产业和商业、服务业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不少企业把推行精益 生产方式,作为企业提高现代化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契机,联系企业实际学习、研究、实践精益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并取得了满意的成效。

此次经美国西蒙与舒斯特公司授权,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此书,将会再次证明《改变世界的机器》及其所阐述的精益生产方式的理论,对我国各行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对我国的理论工作者和各层次的企业管理人员,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此次出版,在原中文译本基础上,又经过沈希瑾、李京生、周亿俭、张文杰的重新译校。原中文译本译者为沈希瑾、周亿俭、郑镜彤、刘镜辉、李国举、张文杰,审校为何赐文、周亿俭。

与此同时,由沈希瑾、张文杰、李京生翻译的《精益思想》一书已由商务印书馆于年初出版。该书是《改变世界的机器》的两位作者詹姆斯·沃麦克和丹尼尔·琼 斯,在进一步研究精益生产方式理论的基础上,将其上升为一种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的研究成果。该书对精益生产方式的具体实施总结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步骤,从 而使精益生产方式以及精益思想这一先进的管理理论,变成对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的企业普遍适用的、易于为各阶层管理人员所掌握的、具有极强可操作性的实用管 理工具。

我们衷心希望,这两本书能够为读者展现一种全新的思想境界,使我们能够紧跟世界经济管理理论的潮流。真正掌握和运用这些理论,将为企业摆脱所面临的困境,全面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提供有益的帮助。

沈希瑾 李京生 周亿俭 张文杰

书评

有这么一本书,在美国同时被列为商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学生的必读书目,这就是三位作者(美)詹姆斯.P.沃麦克、(英)丹尼尔.T.琼斯、(美)丹尼尔.鲁斯在1990年所作的《改变世界的机器》(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 World)。三位作者以精益生产在日本的产生以及后来逐渐在全球的扩散为主线,描述了在人类工业生产方式中的这么一次巨大的变化。而解释了美日之间两国竞争的核心所在。这本书集中对日本在80年代风行全球的精益生产方式作了全方位的介绍,如同全质量管理、即时化生产,kanban管

理等等;同时也是汽车工业生产方式演进的一部简化的编年史。

在1998年,前两位作者又对精益生产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描述与分析,这就是后来他们的著作《精益思想》(Lean Thinking)。两位作者主要分三个方面:精益原则(精益思想中生产的流程管理)、精益的飞跃(实证分析)、精益企业等三个部分来阐述对这一生产方式的理解。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我们无法把精益思想的产生以及发展跟80~90年代日美两国的竞争绝对分离开来。然而我们对精益思想的本质无论有多么深入的理解,我们依然发现这场竞争还是一个puzzle,也许这正是实际管理以及市场竞争与理论归纳之间的差距,或者说我们对于企业对于竞争,理解得还太少太少。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puzzle,MIT的教授们坐不住了,在1986年,他们成立了一个工业生产率委员会,专门研究此类国际竞争的问题,而其重点正是制造行业。在1990年,他们的研究成果结集成册出版发行,这

就是享誉世界的《Made in America》,这本书在后来被惠永正部长(工业部)翻译成为了中文《美国制》,这是一连串为世人所瞩目的名字:Michael L. Dertouzos,Richard K. Lester, LesterThurow,Robert M. Solow,Suzanne Berger。针对当时美国的衰落和日本的振兴,委员会认真探讨了在生产力、生产方式、企业战略与企业结构等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也提出了非常多的政策建议。

90年代,美国经济逐渐复兴,而日本自从泡沫经济破碎之后,面临了巨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MIT工业生产率委员会的委员们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的工作而欢呼;在1998年,委员会的执行主任Richard K. Lester出版了与《Made in America》相对应的另外一本书《The Productive Edge》:“我胡汉三又回来啦!”该书的结构与叙述方式与前一本基本类似,揭示了很多的美国在此十年内采取的种种措施,从政府到企业为了实现经济复兴而作出的诸多努力。当然,当你看到书的最后,你会发现,无论是作为作者的他还是作为读者的你,puzzle依然是puzzle,世界在puzzle,人人都在puzzle,也许这也就是经济、是竞争的本质所在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7: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