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神舟二号飞船
释义

2001年1月16日19时22分,我国第二艘无人飞船“神舟二号”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至此,飞船按预定计划,在太空飞行了7天。围绕着飞船的测控和回收,我国航天测控人员决战太空,展开了紧张的工作。

中文名:神舟二号飞船

所属国家:中国

发射时间:2001年1月10日1时0分3秒

发射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返回时间:2001年1月16日19时22分

返回地点:内蒙古中部地区

简介

发射时间:2001年1月10日1时0分3秒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六十五次飞行,也是继一九九六年十月以来中国航天发射连续第二十三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飞船起飞十三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1年1月16日晚上7时22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108圈

试验项目: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据介绍,我国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其中包括:进行半导体光电子材料、氧化物晶体、金属合金等多种材料的晶体生长;进行了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间晶体生长;开展了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离体细胞和细胞组织的空间环境效应实验等。

形状特点

这次发射的“神舟二号”飞船是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工程院院士王永志在工程院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前沿》一书中介绍,飞船在设计上采用模块化设计,早期的飞船都采用两舱设计,如前苏联的东方号、上升号,美国的水星号、双子星号都采用两舱设计。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飞船飞行任务的日益复杂,两舱式飞船不能满足宇航员对活动空间的需求,不能满足宇航员对特殊疾病的预测以及心肺功能、前庭功能对航天飞行的适应性,所以我国的神舟号采用的是三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两对太阳能电池帆板构型(“神舟二号”的两对太阳能电池帆板)和升力控制返回、圆顶降落伞回收方案。三舱结构比两舱结构增加了一个轨道舱,它是宇航员在太空自由飞行时的生活舱和工作舱,航天员在返回地面之前将其分离掉,这样座舱就可以适当减小尺寸,以供航天员在上升和返回时使用。

据介绍,神舟号的返回舱容器是世界上已有的近地轨道飞船中最大的一个。返回舱在飞船的中部,为密闭结构,其前端有舱门,供宇航员进出轨道舱使用。返回舱是航天员的座舱,是飞船惟一可再入大气层返回着陆的舱段,舱内设置了可供三个宇航员斜躺的座椅,座椅下方设有仪表盘和控制手柄、光学瞄准镜。

轨道舱位于飞船的前端,其外形为两端带有锥角的圆柱形,在其两侧装有太阳能电池阵、太阳敏感器和各种天线以及各种对接机构。轨道舱是宇航员在轨道飞行期间的生活舱、试验舱和货舱。

推进舱位于飞船的后部,形状像一个圆筒,主要用于飞船的姿态控制、变轨和制动。推进舱安装有四台大推力的主发动机和平移发动机,推进舱的两侧还装有20多平方米的主太阳能电池阵。

飞行过程

北京时间2001年1月16日19时22分,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二号”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至此,飞船按预定计划,在太空飞行了7天。围绕着飞船的测控和回收,我国航太测控人员决战太空,展开了紧张的工作。

2001年1月10日21时北京航太指挥控制中心飞船变轨

“神舟二号”飞船1月10日1时零分发射升空后,所进入的是距地球表面高度近地点为200公里、远地点为340公里的椭圆轨道。按照预定计划,这时要进行变轨,将飞船调整到距地球表面340公里高的圆轨道上。变轨能否成功,将影响飞船在轨飞行和准确返回预定着陆区。

地处北京燕山脚下的北京航太指挥控制中心,又一次充满了紧张的战斗气氛。中心的大型电脑按照科技人员的指令,高效地对各种数据进行综合处理,迅速生成了飞船变轨的实施步骤。在飞船飞行至远地点高度时,中心调度指挥员下达了变轨的指令。由于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透明传输测控技术,指令通过相关测控站点的测控设备直接传给飞船,前后只用了2秒钟。接到指令后,飞船上的发动机一次点火成功,在发动机的推力作用下,飞船的近地点高度由200公里抬高到了340公里,成功地进入了圆轨道。

2001年1月12日20时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轨道维持

再过20多分钟,正在太空飞行的“神舟二号”飞船,将要在北京航太指挥控制中心的统一指挥和调度下,由陆海基航太测控网实施首次轨道维持。

“神舟二号”飞船自从变轨后,又以圆轨道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了31圈,轨道高度在飞行中逐渐出现衰减。

轨道维持,就是通过控制飞船上发动机的点火时间和推力,使飞船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飞行。在“神舟二号”飞船飞行全过程中,要进行多次轨道维持。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首次启用了最新研制建成的测控网网路管理系统,实现了测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测控设备的远程监控,大大提高了测控网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控制飞船飞行轨道,需要精确的轨道计算。地面发送的轨道控制数据差之毫厘,对在太空中飞行的飞船来说,调整后的轨道便有可能相差几十甚至上百公里。测控人员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

20时24分,进行轨道保持的控制数据指令向飞船发出。“数据注入成功!”北京指挥控制中心调度指挥员的报告,令现场每个人都兴奋不已。不久,从飞船上传回的数据表明,飞船已按照指令成功进行了轨道调整。

飞船继续在预定的轨道上飞行。尽管还要进行轨道维持,但航太测控人员有十足的信心,等待着飞船返回。

2001年1月16日18时南大西洋“远望三号”船返回控制

神舟二号

浩瀚的南大西洋上,阳光普照,暑气蒸腾。“远望三号”远洋航太测量船静静地等候着“神舟二号”飞船的出现。

这是“神舟二号”飞船绕地球的第107圈飞行。当飞船飞临南大西洋预定海域上空时,“远望三号”将向飞船发送返回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指令。

在这次飞船飞行试验中,“远望一号”、“远望二号”、“远望三号”、“远望四号”航太测量船,分赴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布阵,执行海上测控任务。连续多日测量跟踪,测控人员尽管非常疲乏,但始终斗志昂扬。

18时33分,按预定计划,飞船将飞临“远望三号”上空。

“发现目标!”随着操作人员的清晰报告,船载雷达天线稳稳地跟上了刚从海平面出现的“神舟二号”飞船。

与此同时,船载其他各测量通信设备也按预定方案,准确及时地捕获跟踪目标,获取飞船各种有效数据。

一道道数据链和遥控指令,连续不断地从“远望三号”发送到“神舟二号”飞船上。

“一次调姿!”飞船飞行姿态开始调整。

“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微光电视上原来显示飞船的那个亮点,暂态变成了两个。“分离成功!”人们惊喜地欢叫起来。

“二次调姿”、“制动开始”、“制动结束”,伴随着各项指令的继续下达,只见显示屏上的一个亮点,正在向下方运动。这就是分离后的飞船返回舱,它已从飞行姿态转为返回姿态。

16日19时内蒙古中部地区飞船返回

虽然刚进入夜晚,但夜幕已将大草原罩得严严实实,严寒仿佛把天地间的一切都冻成了坚冰。整个飞船着陆场一片寂静,各种跟踪测量设备翘首以待,时刻准备捕获目标。4架直升机和6辆搜索车已进入指定位置,待命出发。

“飞船进入黑障区!”前方测量站报告。这表明飞船已进入距地面80公里的大气层。返回舱表面与大气层剧烈磨擦,产生等离子层,形成电磁遮罩,致使地面与飞船失去联系。

“回收一号发现目标!”着陆场前置雷达站的报告打破了现场的沉默,有关飞船的各种资讯源源不断传来。返回舱着陆后,向外发送信号。

“直升机起飞!”指挥员一声令下,4架早已整装待发的直升机腾空而起,迅速向飞船着陆点飞去。

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二号”遨游太空7昼夜,终于胜利地返回了祖国母亲的怀抱。我国载人航太工程第二次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太空实验室

“神舟二号”飞船英俊潇洒的雄姿,使无数国人为之倾倒,然而,她内部隐藏的秘密却鲜为人知。为了促进载人航天的应用,提高工程综合效益,使我国的空间应用跨入载人空间实验阶段,“神舟二号”的太空之旅,肩负着开展一系列空间科学及技术试验的神圣使命。

“太空实验舱”

“神舟二号”飞船的三个舱段的各个角落,几乎都安装了大大小小的科学实验设备,返回舱里15件,轨道舱有12件,附加段竟有37件。这些由64件仪器设备组成的有效载荷,都是第一次上天的正式产品,简直就是“太空实验舱”。

这些仪器设备各有各的用途。有进行空间材料科学试验的多工位空间晶体生长炉和空间晶体生长观察装置;有进行空间生命科学试验的空间蛋白质结晶装置和空间通用生物培养箱;有进行空间天文观测的太阳和宇宙天体高能辐射监测仪,包括超软X射线探测器、X射线探测器和γ射线探测器;有进行空间环境探测的大气成份探测器、大气密度探测器和固体径迹探测器;有有效载荷公用系统,还有微重力测量仪等。科学家将通过这些设备进行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空间天文、环境监测等试验任务。这些任务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由全国50多个科研院所和大学承担。

为了发展、考核和完善各项实验技术,为今后开展较大规模的有人参与的太空综合性实验积累经验,为新世纪的空间应用作准备,积极利用取得的各项成果,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众多科学家为此进行了数年的辛勤劳作。

太空“百宝箱”

“神舟二号”飞船上装载了一台可制备多种晶体材料的“百宝箱”――多工位空间晶体生长炉。由于太空中几乎没有重力,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各种比重不同的物质可以在一起“和平共处”,几乎没有地面上的对流和沉淀等现象,可以生长出地面上得不到的结构完整、性能优良的晶体材料。因此,在飞船上进行空间材料科学试验,对于获取高品质的功能晶体材料,了解晶体材料生长过程中对晶体品质的影响、指导地面批量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现代工业与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支柱之一,材料的进步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并一直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进行空间材料科学研究,是“神舟二号”的使命之一。在飞船上安装的材料科学通用装置――多工位空间晶体生长炉。科学家将制备半导体、氧化物和金属合金等多种晶体材料,研究太空微重力条件下各种效应对晶体材料生长过程的影响规律。

由于在太空中克服了不利于获得高品质晶体材料生长的诸多因素,加上对微重力条件下晶体生长特殊规律的深入研究,有可能在空间获得高性能的用于高新技术领域的晶体。这些材料都在高新技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例如二元半导体锑化镓晶体是制造微波器件、微波集成电路和超高速集成电路的关键电子材料,与目前普遍应用的硅单晶相比,该晶体具有电子迁移率高、工作温度高、抗辐照能力强和噪声低等优良性能;三元半导体碲锌镉晶体是制造红外探测器不可缺少的材料,我们现在通过风云气象卫星可以获得准确的天气预报,还可进行矿产资源勘探、指导农牧业生产和自然灾害预防等等,这其中红外探测器功不可没;氧化物激光晶体硅酸铋是光信息存储功能材料,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存储材料的重要作用已是有目共睹。

地面的晶体生长过程可以通过肉眼直接观察,那么,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下的晶体生长过程又是什么样的呢?科学家还设计了一种特殊的安装在飞船上的空间晶体生长观察装置,利用摄像机全过程拍摄空间微重力条件下氧化物单晶的生长历程,通过对空间晶体熔化和结晶过程图像的分析,研究晶体生长动力学和重力对流消失后各种效应对晶体生长的影响。通过在空间对晶体材料生长机理和生长工艺的深入研究,可以指导地面晶体材料生产过程,改进工艺,提高晶体质量,推进材料科学及工程的发展,造福全人类。

太空“生物军团”空间环境的微重力、强宇宙粒子辐射、节律变化等特殊的极端条件,给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实验,提供了地面不能或不能完全模拟的条件。利用这种独特环境,进行生物体组织培养,可以避免地面重力作用所造成的对流的沉淀作用,获得比地面更好的效果。因此,进行空间生命科学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生命科学中不可能在地面环境下获知的一些本质牲征,而且在应用上可望发展新的空间生物工程方法,生产高质量单晶、高效生物制品等。

另外,科学家发现,在空间失重的条件下,蛋白质晶体可以比在地球上生长的尺度大,结构更完整,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分析。通过对这些晶体进行分析,能更深入地揭开蛋白质、酶和一些病毒的秘密。

生命体的一切活动都是通过它的基本构成物质,特别是蛋白质和核酸的功能来实现的,而这些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又直接取决于它们的结构。因此,测定这些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并研究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对于揭示生命奥秘和理解疾病十分重要,而且也是发展蛋白质工程及理性药物设计等生物高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特别是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这类研究的意义将更加突出。

“神舟二号”飞船上装载的蛋白质结晶装置,是科学家们为了揭示生命的奥秘经过多年研制而成的。它装载有天麻抗真菌蛋白、碱性磷脂酶A2、细胞色素B5等15种蛋白质,对于抗农作物病害、治疗顽症、设计新型药物、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神舟二号”所进行的空间生物效应研究,是我国航天领域首次多物种、多种生物综合性生物学研究。飞船上携带的空间通用生物培养箱,里边装了石刁柏,圆红萝卜,蛋白核小球藻,鱼星藻,螺旋藻,果蝇,心肌组织小型动物龟,灵芝大肠杆菌,大鼠心肌细胞、胚胎、腿部肌肉等19类25种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细胞和细胞组织,再加上15种蛋白质和其它生物大分子,真可谓是一个进军太空的“生物军团”。

本次生物学效应实验所用的生物材料是在过去7年间,从87种生物中筛选出来的。19种生物中17种分别是微生物、植物、水生生物和无脊椎动物,2种为脊椎动物的细胞或组织。从细胞、组织、个体、种群和简单生态系统不同层次上研究生物体和生物封闭系统的空间生物学效应,争取发展出空间生物加工的共培养技术、反应器技术和发现高效、高质生命物质的特殊代谢途径;同时,争取利用空间环境诱发变异获得具有优良性状和经济价值的生物品系,通过对所选取的新颖生物材料的空间实验,提供空间生命过程调控的新技术、新思路。

因为重力的干扰对活细胞的体外生长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空间不受重力干扰更容易进行细胞的培养,所以进行这种实验,可使医生在不危害病人的条件下,精确地实验治疗癌症的新方法。同时,高质量的组织培养,也已用于生长胰腺细胞,使糖尿病人在不按常规使用胰岛素的情况下得到治疗。

空间生物学效应的实验方法、工艺和实验结果,可以促进高效、高抗体、优质物种在相关生产领域的应用,通过建立生物反应器原理模型和生态管理模型,可以指导解决我国和世界当前面临的严峻的环境问题。

太空“天文台”

你想知道在遥远的太空是怎样的景象吗?除了用肉眼可见到的星星之外,科学家们在太空还发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它就是人们用肉眼看不到的γ射线暴。

宇宙γ射线暴是宇宙中一种突发的巨大能量的爆发现象,每秒钟爆发能量高达1034尔格,相当于10个太阳的辐射能量。如此巨大能量的来源及其发射机制,无法用现有科学理论解释,至今还是一个谜,也是一个重要的国际前沿热点课题。“神舟二号”飞船上携带了进行空间天文观测的超软X射线探测器、X射线探测器和γ射线探测器,目的就是尝试为解开这一谜底提供更多的信息。

通过对X射线和γ射线的探测和分析,对研究宇宙γ射线暴的起源、产生机制、爆发的能谱及时变特征等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太阳耀斑中质子耀斑(质子事件)产生的高能质子辐射,对载人飞船有很大威胁,对短波通讯、洪涝灾害等也有直接影响。通过对太阳高能辐射变化的观测研究可以判断耀斑性质,可能提前几十小时对质子事件作出警报,在太阳活动高年期间对太阳高能电磁辐射进行监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对载人航天器的安全保障作用。因此,我国天文学家将以“神舟二号”飞船为平台,同样利用由上述设备组成的宽能区、高时间分辨率谱仪,在进行宇宙γ射线暴探测研究的同时兼顾太阳耀斑高能辐射监测。

这一项目是我国首次对g暴和太阳耀斑进行空间探测。在观测的能谱段设置、时间分辨率及观测任务所处时间(太阳第23周活动高年)上均有我国自己的特色。

此外,科学家还将用安装在“神舟二号”飞船上的大气成分探测器、大气密度探测器、径迹探测器,监视空间环境的变化,为空间环境预报和警报提供实时监测数据。即利用空间环境预报中心,收集、综合分析国内外卫星和地面观测数据,提供飞船运行轨道的有关大气参数及太阳活动和地磁活动参数,预报飞船发射、运行期间空间环境状况和可能出现的空间环境异常,并在出现危急情况时发布警报,在载人航天工程的各个阶段发布远期、中期、近期预报,为载人航天器运行的空间环境提供安全保障。它是将来航天员出舱活动的“空间天气预报”系统。

实验成果

我国在“神舟二号”无人飞船上进行空间科学和应用研究实现重要突破,在空间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天文探测、环境监测及预报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科学成果。

2001年1月10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二号”无人飞船,1月16日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按计划正常分离,返回舱返回地面,轨道舱继续留轨运行,进行多学科、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和应用研究。目前,飞船轨道舱已在预定轨道上正常运行170多天,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在空间天文研究中,获得了多个宇宙Y暴完整的光变曲线、能谱和时间结构,发现有超软X射线、硬X射线到Y射线宽能谱覆盖的事例,这是我国在Y暴实测研究这一前沿领域的重要突破,证明我国自己研制的探测器系统已达到国际同类设备的先进水平;在空间环境探测中,获得了详细的大气成分质谱图和大气密度实测数据,这一成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中首次获得的准全球大气密度周日变化分布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通过对回收的金属合金、金属复合材料等空间材料科学实验样品的分析,表明我国自行研制的空间多工位材料晶体生长炉和相应的空间晶体生长工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微重力材料科学研究方面上了一个台阶;生物培养箱离心机、光照和温度控制在飞行中完全正常,表明我国空间生物效应实验的实验设计、实验方法等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实验工艺和流程日趋成熟,为进一步开展空间生命科学和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认为,我国空间科学和应用研究在“神舟二号”飞船上取得的科研成果,标志着我国的空间科学和应用研究实现了新的跨越,对我国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试验项目

我国第二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据介绍,我国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其中包括:进行半导体光电子材料、氧化物晶体、金属合金等多种材料的晶体生长;进行了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间晶体生长;开展了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离体细胞和细胞组织的空间环境效应实验等。

产生意义

如果把我国空间科学实验喻为“阳光事业”,那么,它的承载者是“神舟”飞船。“神舟二号”第一次集中了有一定学科面的开拓性的空间科学研究工作,成为我国在今后一系列飞船上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的序幕。

“神舟二号”飞船上进行的一系列实验,何时能知道结果?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科学家的估计总是十分谨慎的。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因为有些结果飞船回收后才知道,有些则还将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有些需要在太空中进行长达半年的观测。但可以肯定的是,通过“神舟二号”的太空之旅,将会开拓我们的视野,积累更多的经验,为今后更深入、更大规模的空间实验,以至于实现空间产品产业化,商品化,开辟道路。

提起“神舟”号飞船,“神舟二号”应用系统的科技工作者们情有独衷:是这艘“希望之舟”为一大批踌躇满志的科学家搭起了驰骋太空的宽广舞台。中国科学院的专家满怀信心地说,尽管在我国实现载人航天初期的航天员中,还没有配备载荷专家,但随着载人航天的深入进行,相信以后的航天员中,将会出现专门载荷专家的身影。而今天的一切活动则是以后有载荷专家参与的大规模空间实验及应用活动的前奏。

“神舟二号”的应用任务,尽管实验项目、手段等都是崭新的,效益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显现,但它几乎囊括了国际空间实验的各个学科领域,带动了一批高新技术,特别是促进了一批基础项目的发展。同时,巩固和培养了一代勤奋苦干的我国空间科学研究队伍,开始实现把科学家与工程联系起来的进程。牵引和带动了相关领域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其带动作用可能比项目本身意义更大。

在以后的飞行中,在空间材料科学的研究上,将增加新的样品,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实验研究方面,将增加细胞反应器、细胞融合、电泳实验等实验项目。番茄和荔枝的滋味都是美妙的,但是,如果把这两种水果的细胞融合成一个实体,结出来的果实将会是什么滋味,恐怕很难想像。科学家在后几艘飞船的实验中,或许就能回答类似的问题。在空间环境探测方面,将进一步开展空间大气成分、密度和单粒子事件等研究。在对地观测方面,将进行微波遥感、成像光谱技术以及地球环境监测等试验。将使我国具有与国际同步发展的对地观测技术,使遥感技术和应用提高到新的水平。

“神舟二号”无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和返回,表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日臻成熟,为最终实现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利用飞船有效载荷开展的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是我国首次在自己研制并发射的飞船上进行多学科、大规模和前沿性的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和空间资源的开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空间科学和应用研究的广泛深入开展,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太空是没有国界的,在跨入21世纪门槛的今天,人类将满怀信心地向太空这一辽阔的疆宇走去。“神舟二号”承载着许多秘密,也承载着许多希望,它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之舟”。在未来的征程中,“神舟”飞船燃起的科学之火,必将随着一艘艘飞船翩翩升空,而愈燃愈烈。

评论反应

此次航天飞船发射,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飞行试验,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向实现载人航天飞行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2001年1月10日至16日,我国成功实施了神舟二号飞船飞行任务。神舟二号飞船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与神舟一号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任务执行情况简介

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统一调度、指挥分布在三大洋的四艘“远望”号航天测量船及各有关地面测控站,按照预定的测控方案,对飞船进行了持续跟踪、测量与控制。飞船在太空成功地实施了太阳能帆板展开、轨道机动、姿态确定等数百个动作。飞船绕地球飞行第十四圈时,按照飞行控制计划,船上变轨发动机点火工作,飞船按预定计划由椭圆轨道进入圆轨道。12日和15日,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又成功地对飞船实施了轨道维持。

1月16日18时33分,当环绕地球运行最后一圈的神舟二号飞船飞临南大西洋海域上空时,在那里待命的“远望三号”航天测量船向其发出了返回命令。飞船随即建立返回姿态,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制动发动机点火,开始从太空向地球表面返回。经过大约半小时后,飞船穿越大气层,在内蒙古中部草原上成功着陆。担负飞船回收任务的卫星测控中心着陆场站及时发现了目标,在陆军航空兵部队的配合下,对飞船返回舱进行了及时回收。

技术成就

神舟二号飞船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发射神舟二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5次飞行,也是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23次获得成功。“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由集团所属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中国科学院、信息产业部等部门的有关研究单位,研制了用于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研究的船载仪器和设备。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和指挥下,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有关测控站和“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队,将对“神舟二号”飞船进行持续跟踪、测量与控制。

在本次飞行任务中,我国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其中包括:进行半导体光电子材料、氧化物晶体、金属合金等多种材料的晶体生长;进行了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间晶体生长;开展了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离体细胞和细胞组织的空间环境效应实验等。据了解,飞船在轨飞行期间,各种试验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宝贵的飞行试验数据和科学资料,圆满完成了预定试验任务。

神舟二号自主飞行期间主要进行了材料科学、生命科学试验,同时穿插进行部分对地观察设备的在轨测试试验及空间天文、环境监测仪器的试验任务。留轨期间主要进行了对地观测试验、空间天文观测和以高层大气为主的空间环境监测试验。“神舟二号”飞船有效载荷64件,包括返回舱15件、轨道舱12 件、附加段37 件,以空间观测和科学实验为主,主要包括:多工位空间晶体生长炉、空间晶体生长观察装置、空间蛋白质结晶装置、空间通用生物培养箱、空间天文观测系统、窗口组件、空间环境监测系统、微重力仪、有效载荷公用设备等。有效载荷配置飞船在轨162 天,各项有效载荷按运行控制流程圆满完成试验任务。

有关专家称,神舟二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和返回,表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日臻成熟,为最终实现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利用飞船有效载荷开展的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是我国首次在自己研制并发射的飞船上进行多学科、大规模和前沿性的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这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和空间资源的开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背景知识

上天落地靠3舱

飞船之所以能自由往返于天地之间,要归功于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

轨道舱是载人上天的基本平台。它能克服地球引力进入预定的航天轨道。球形轨道舱是宇航员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设在最顶部,舱外有通信天线、电视摄像机、防热层等,舱内的宇航员坐在固定座椅上通过观察窗观察太空。宇航员需要走出轨道舱时,必须系好连接轨道舱的绳子、检查生命保障背包。在升天的初始阶段,这个舱在运载火箭的上部;当火箭将轨道舱送入预定的航天轨道时,这个舱便完全依靠自身的惯性动力在轨道上运行了。

载人航天“登天难,下凡更难”。“上”难在克服重力,准确进入轨道;“下”却复杂多了,因为从空间的轨道速度减到每秒几米的安全着陆速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控制过程,此时便需要两个重要的平台――返回舱和推进舱。返回舱载人返回地面,同时也是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它的外形是钝头状,能充分利用大气层的阻力来减速,而且非常“耐热”,否则穿过大气层时就会葬身火海。推进舱是宇航员返回地面的关键。它把在原来轨道上运行的轨道舱及时调整成返回姿态。在实现两舱分离后,开始将制动火箭点火,使返回舱沿过渡轨道下降,进入大气层后急剧减速。在大约15千米的高度上,打开降落伞使返回舱从亚音速进一步减速到每秒几米的安全着陆速度。

多个系统保平安

这次发射非同寻常。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增加了留轨运行、舱内环境控制和应急救生等新的系统功能,飞船和火箭在技术上作了改进。与载人航天工程相关的7大系统全都参加试验,仅飞船上参试的分系统就有13个之多。

载人飞船除了拥有一般的发射控制系统外,更要保证人的安全,有生命保障系统。这是对人类航天技术真正的挑战。正因如此,前苏联在进行了5次无人试验后才进行了载人航天。而美国人进行了8次试验后才将真人送入太空。为保险起见,我国此次发射的依然是无人飞船。但我们不妨了解一下有人飞船的必备系统。

逃生系统: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系统。它要求在各种条件下能够万无一失地保证宇航员的生存。1961年5月,美国宇航员作亚轨道飞行后降落在海上。由于逃生系统自动打开窗口,宇航员于返回舱即将下沉时,逃出了险境。

饮食系统:航天是重体力工作,也是重脑力工作。每天都需要补充足够的营养。因为在噪音、振动和失重的状态下,宇航员每人每天需要11.7兆焦热量、130克蛋白、100克脂肪、350克碳水化合物和其他多种元素。这些食品还必须是特制的流体,以便在失重状态下食用。

卫生系统:人要生活就会遇到卫生问题。密封舱中的固、液、气体垃圾如何处理,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医疗系统:在地面活动,会有人晕车,到了太空,晕飞船的事情也难免发生,头痛、目眩还有辐射病等等,都可能出现。这就需要有一个实时的监视系统和必要的医疗指导系统,因为将病人运回地面治疗的费用实在太高,一次至少要花掉4亿美元。

环境系统:轨道舱里是一个智能化的生活环境系统,温、压、气、湿都需要自动调节。

“一场三网”是关键

航天万里行,地面上的“一场三网”却是关键的部分。

“一场”是指发射场。发射场除了高高的发射架外,就是中央控制室和有关的指挥保障系统。发射场的选择是比较严格的。气候、安全、观测条件等等,都是重要因素。以风的要素为例,气象学上的地面风速是离地10米高度上的平均风速,但航天火箭本身的高度有的就超过100米,美国的“土星-V阿波罗”就有111米高。风速对于发射的影响可说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此,发射场的风场环境必须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且一年四季变化不大。温度上的要求则是不怕太冷,不怕太热,就怕温差太大。美国1986年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就是因为温差过大,导致密封圈渗漏而发生爆炸。

“三网”就是跟踪测控网、运行控制网和返回保障网。跟踪测控网,要求必须尽可能地扩大范围。因为只有航天器处于地平线以上时才能实施测控,所以当地面不能满足需要时,还要在海上设站进行测控。运行控制网,是航天系统的大脑。当载人航天器进入正常运行后,整个航天活动就由这个网并通过控制中心进行指挥控制。返回保障网是一个包括跟踪站和空中、海上、地面人员和设备构成的返回保障系统。在预定的返回区中,跟踪和保障救生的人员、设备必须构成一个严密的系统,确保万无一失。

相关连接

1,神舟飞船

2,神舟一号

3,神舟三号

4,神舟四号

5,神舟五号

6,神舟六号

7,神舟七号

8, 神州八号

参考资料

1.神舟二号 一飞冲天——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扩展阅读:

1

http://www.jgsng.com/html/bkjzx/gcjstkkjView/2006120191108_2.html

开放分类:
航天飞船载人飞船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18次
最近更新:2012-04-21
创建者:liu_xiaoheng
更多贡献光荣榜

辛勤贡献者:

jlgjxh 

莫默ping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5:2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