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神农架首次科考 |
释义 | 20世纪40年代开展的神农架探察是中国现代科学史上一个重要事件,这次探察初步揭开了神农架的神秘面纱,为后来神农架的开发提供了论证基础,开我国单纯的学术考察与实用考察相结合之先河。 20世纪40年代在湖北发生了两个重要的科学事件,一是水杉的发现,二是对神农架的探察,由于有关文献记载较少,众说纷纭,后来这两个事件又被称为“抗战期间湖北的两大科学之谜”,即“水杉发现过程之谜”和“神农架探察之谜”。20世纪40年代由政府组织的对湖北神农架探察(科学考察),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后来大规模开发神农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一、探查的缘由及神农架区域变迁 (一)神农架称谓的由来 神农架最早名称为““熊山”,“神农架”的名称直到清代才正式见诸方志,清光绪十一年(1885)编纂的《兴山县志》云:“老君山其最高处曰神农架,悬崖峭立,林木蒙茸,人迹罕至,神农架终年有积雪”。其后出版的《湖北通志·兴山·山川志》记述:“老君山,在县西八十里,高三千丈,山最高处曰神农架,悬崖峭立,人踪不至,每除夕闻爆竹鼓吹声,土人以声多卜来岁丰稔。”1947年农林部、湖北省政府神农架森林勘查团陶玉田等对“神农架”之名的来历考证,神农架起于何时殆无可考,据当地土人言,昔时神农皇帝于其处采木建屋,工未竟而神农升天成神,空留屋架于人间,后人遂以神农架名其地。 (二)探察神农架的缘由 由于地处湖北省西北隅的神农架对外封闭,以致长期保持着原始状态,直到20世纪40年代初,遍及人迹未及的原始森林。贾文治在民国28年(1939)任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郧阳专署)专员秘书期间,常听郧阳名士、八区专署文教视察苏元信(1908、1-1970、10,字仲甫、中夫,均县城关人,大学毕业,精书法篆刻,解放前任八区专署文教视察,解放后为开明绅士、两郧专区政协委员,文革期间含冤去世,《丹江口市志》有人物传略)谈及神农架的森林资源、野人的传说并一起商谈探察方案,民国30年(1941)9月任房县(地域包括现在的房县及神农架大部分地区)县长,为响应湖北省政府提出的“新湖北建设计划”,服务于抗战和地方经济发展,在房县倡导“新房县”运动,增强建设力度,进行神农架探察是其中一项重要建设内容。 (三)神农架开发历程及林区行政区域的建立 20世纪40年代,神农架还只是一个区域名,属于兴山、巴东和房县的一部分。房县县长贾文治起草于1941年《房县县政府呈报初步探察神农架情形》称:“西连四川巫溪,南接巴东,东接兴山,北接房县,周围约有五百余里,距神农架之四面,亦百余华里方有人烟”。 民国32年(1943)神农架探察完成后, 1944年6月,湖北省政府第71次谈话会宣布成定“开发神农架森林筹备处”,尤家章任筹备处主任。1946年秋湖北省政府提出由农林部和湖北省政府联合组织神农架森林勘查团再次对神农架森林进行勘查,1947年4月25日至8月20日历时一百余日得以完成,形成《神农架森林勘查报告》。1947年5月湖北省政府、农林部、交通部在武汉签署合办“神农架林业有限股份公司”合约,1948年4月 “神农架林业有限股份公司”正式成立, 9月湖北省参议会“关于神农架决议案”云:开发神农架筹备处结束,国民政府开发神农架之举宣告结束。 根据《神农架志》和《中国神农架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5月湖北省林业厅、省木材公司联合组成18人的勘察队抵境,对无名峰(神农顶)周围木材蓄积进行了勘测;1958年11月林业部建设局综合调查队对神农架森林资源开展航空测量并根据航空和地面调查资料编制了《神农架林区开发总方案》,即开始神农架林区的大规模森林砍伐;1960年 2月林业部航调队、综合调查队与湖北省林业厅联合组成神农架林区调查队以韭菜垭子为中心对兴、房、巴3县交界的4538平方公里地面进行了实地勘察并编制出《经营利用》方案。1962年11月中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委员会批准交通厅、农林水办公室在《开发神农架林区若干问题的初步意见》并建立湖北省开发神农架林区兴山、房县指挥部,调集4000人修筑兴山县城关镇至阳日湾公路干线;1969年6月30日,省革委会批准成立神农架林区革命委员会,7月1日至5日,神农架林区革委会全体会议在武昌举行,8月18日庆祝林区革委会成立大会在木鱼坪举行,木鱼坪为林区治所。 1970年5月28日国务院以国发(70)47号文件正式批准将房县盘水区11个公社(阳日、松柏、清泉、盘水、古水、苗峰、麻湾、宋洛、朝阳、盘龙、武山)、九道区的东溪、板仓、红举公社,上龛区的二荒坪、官封公社,田家山、千家坪药材场,大九湖农场;兴山县湘坪区的木鱼坪、红花公社和九冲公社的大部分,古夫区的长方、新华公社;巴东县沿渡河区的下谷坪、板桥、石磨公社等二十四个公社、两个药材场和一个农场,总面积3247.6平方公里,约486.9万亩,人口4.46万人划为神农架林区的行政区域,属湖北省人民政府直辖单位,驻木鱼坪;1971年划归宜昌地区(湖北省革命委员会1971年1月30日报告备案);1972年改由省直辖(湖北省革命委员会1972年3月20日报告备案),林区治所迁至由木鱼坪迁松香坪(松柏镇);1976年划归郧阳地区(湖北省革命委员会1976年5月14日报告备案);1983年改由省直辖(国务院1983年8月19日批准)。 神农架现在的行政区划,地域东与湖北省保康县接壤,西与重庆市巫山县毗邻,南依兴山、巴东县而濒三峡,北倚房县、竹山县且近武当,地跨东经109°56′-110°58′,北纬31°15′-31°75′,总面积3253 平方公里,辖4镇(松柏、木鱼、阳日、红坪)4乡(新华、宋洛、大九湖、下谷)和1个林业管理局(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以鄂政发(1982)22号文件批准建立神农架自然保护区;1983年正式成立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管理处;1986年7月国务院以国发(1986)75号文批准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990年12月17日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总人口8万人,是我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 二、探察的组织 (一)探察神农架的3个步骤 第1步——试探。民国30年(1941)9月贾文治在担任房县县长,10月初即派老冠乡乡长金席儒神农架前往试探,从盘水河到神农顶边缘韭菜垭子历时7天,因雪大粮绝返回阴峪河一带,只闻兽吼而已,随后报告说:“以神农架周围百数十里无人烟,亦无道路,经七日行程,到达阴峪河脑,只达神农架之边缘,未得入内,沿途所查知者,为山高人稀,气候寒冷”。同时县长贾文治在查阅志书、古籍和根据初探情况,以县建字156号文呈报国民革命军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北省政府主席陈诚《房县县政府呈报初步探察神农架情形》:“查本县西南高峰,与兴山巴东交界,地名神农架,以其绝顶树木之密集,翼蔽如城,又名木城,为有史以来未经开辟之森林,相传地面广大,物产丰富,山凶水恶,林木丛错,因此毒蛇猛兽甚多,其地林蔽山封,探察绝迹,故至今仍为处女地”,申请组织对神农架进行探察,开发神农架。 第2步——再探。1942年春民国三十年度湖北省行政检讨大会开会时,鄂北办事处主任施东亮提出开发神农架之提案并引起专署鄂北行署及湖北省政府的注意。4月县长贾文治又派杜家川区区长贺延祺率队做进一步调查,贺延祺从4月12日出发至26日返回,计程15天,到达神农架附近之韭菜垭,记述了详细的调查笔记并绘制了有关地图,“自雨冒尖(地名)前进以后,苦竹成林,杉木齐天,气候寒冽,砭人肌肤,神农架常年落雪,植物杉木为大众松次之,药材有细辛、大黄、黄耆、藁本等,动物有野豪、熊、野猪、虎、豹等,并发现一直径六寸长之兽类足迹于雪面”。贾文治根据两次初步探察的情况于6月24日向省主席陈诚呈报了《房县县政府呈送再度派员探察神农架日记并加具开发意见及步骤》,再次请求对神农架进行正式探察。同年秋,省农业改进所林业组主任魏儒林先生来鄂北督导粮食增产到房县,并商议神农架探察事宜,正好湖北省政府在老河口开检讨会议,贾文治于是再约魏儒林一起到老河口报告神农架探察的必要性,希望得到上级支持,并提出具体的探察办法及开发计划。 第3步——正式探察。1943年春省政府给予房县答复,说省政府及专署均无款可拨,可由县里自己组织探察,于是房县县政府开会决定探察神农架。1943年5月县长贾文治为下一步正式探察做准备,派平湖乡乡长许清安前往开路设站,许清安于当月21日起身,6月5日返乡公所,在神农架附近的横河建起两间草屋。贾文治根据其报告称:“神农架浓林如墨,鸟飞难通,崇山峻岭,荆棘满目,森林资源丰富,实有开发价值”,同时打造社会舆论,引起朝野人士的和社会关注。 1943年夏经湖北省政府批准,9月5日由房县县政府、中央林业实验所和湖北省农业改进所共同组织神农架探察团进行正式探察,派贾文治任神农架探察团团长,邀请中央林业实验所技正王战、命湖北省农业改进所(1937年由农业推广处与棉产改进所合并成立湖北省建设厅农业改进所,武汉沦陷后迁至恩施)林业组主任魏儒林为副团长,由王战、魏儒林、毛杰、陈哲夫担任森林、药物方面探察,王庆延教授、鄂北农场庄巧生场长担任农艺、畜牧、工矿、土壤方面探察,率公役8名、卫兵两班30名、狩猎1班15名、号兵1名、传达兵2名、炊事兵6名、挑夫25名、输送夫25名,并雇用采药药师4人、木匠6人及其他人员计138人。探察团9月20日从房县城出发,经上达河、范家垭、九道梁、响峪沟、坑子、大九湖、坪阡、朱公坪(猪拱坪)、台子上登上神农架(神农顶及大神农架),后经麂子沟、菜子垭、盘水河、麻湾、杜家川,10月25日返回房县城,行程600余公里,历时36天,对神农架的位置、山脉、河流、气候、土质、森林(森林分布、林木种类、森林面积及材积、森林之障害、森林之主副产物)、农作、畜牧、矿产9个方面进行了探察,并提出了开发神农架的具体意见。 当时正是抗战末期,考察条件十分艰苦,探察团克服了行路、食宿、野兽威胁等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了探察任务。同时贾文治在路过九湖坪时见其平畴万亩,荒无人烟,回县城发布了对该地区免征粮、免纳税、免派夫、只准迁进、不准迁出的招垦布告,自此该地人户逐渐增加。而1943年湖北西部低温多雨,粮食歉收,民以野菜充饥,为了运送军需物资紧急支援老河口、宜昌抗日前线的中国军队对日作战,房县县政府要求凡能背动60斤重的派为民夫,神农架有数以千计民夫转运军需物资奔波在巴(巴东县)柯(柯家垭子)道上历时两年,有力地支持了前线的抗战。 (二)主持人与主要技术人员传略 贾文治(1903-1967、8):字琴轩,河北省三河市人,1931年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文科,毕业后在山东省教育厅任录事,1936年任山东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秘书;1937年后任德平县县长,1939年被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专员刘翔聘为秘书;1941年9月至1944年底任房县县长,1945年后任河北保定专员公署专员兼保安司令,1946年任河北省矿物局局长,1948年任通县专员公署专员兼保安司令。解放后1949年至1952年任归绥(呼和浩特)奋斗中学教员,1967年病逝。他在房县期间做了两件有影响的事:一是神农架探察,为神农架探察的倡议者和实践者,任探察团团长;二是“新房县”运动,推进了“新房县”建设。 王 战(1911、5-2000、1):原名王义仕,祖籍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生于奉天(今辽宁)省东沟县,1936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农学院森林系,著名林学家、树木分类学家。1936-1943年任北平大学农学院、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大助教、国立西北农学院讲师,1943-1946年任农林部中央林业实验所技正、林业司科长,1946-1949年任东北大学农学院副教授、农林部中央林业实验所技正兼林业经济室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沈阳农学院、东北农学院、东北林学院副教授、中国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筹备处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1987年改名为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室主任、副所长、副研究员、研究员。1954年后曾任辽宁省第五、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及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沈阳市城建局副局长,西北林学院名誉教授,国家科委林业组成员,中国科学院三峡工程研究领导小组成员等职。1943年任国民政府农林部中央林业实验所技正期间,参与组织了神农架探察团,任副团长,并在由重庆经湖北恩施途中采到活化石水杉的枝叶和球果标本,为水杉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魏儒林(1910-1992、12):解放后名魏士贤、魏仕贤,河北省定县人,1935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森林植物学家。曾任国民政府河北省第四林务局技术员,河南省郑州农林实验学校教员兼校农场技术主任,湖北省农业改进所技士、技正、总技师,河北省建设厅第四科技正、科长。1949年初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农林实验林场技术主任兼场长,9月后任山东农学院(山东农业大学)森林系、林学系树木学教授,主编有《山东树木志》。1943年在湖北省农业改进所期间参加探察团,任副团长。 毛 杰:生平不详,待考。 陈哲夫:生平不详,待考。 王庆延(1912、12-1996、10):山东省高唐县人。九三学社社员。1936年北平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毕业,同年考取日本东京大学农学部研究生。后任陆军20师政治部科长,四川农业改进所农化技士,湖北农学院教授、系主任、教务长,西北农学院教授。1948年后任贵州大学农学院教授、系主任,贵州农学院教授、教务长、副院长。1975年后任贵州农学院教授,贵州科学院副院长兼山地资源研究所所长。1983年后任政协贵州省第5、6届委员会副主席,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副主委、贵州科学院顾问。1943年在担任湖北农学院(恩施城北金子坝)教授期间参加了神农架探察团。 庄巧生(1916、8-):福建省闽候县人。中国民主同盟成员。193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随后任中央农业实验所麦作杂粮系技佐(贵阳)、金陵大学农艺系助教(成都)、湖北省农业改进所技师(恩施)、中央农业实验所麦作杂粮系技士(重庆北碚)等职。1945年7月至 1946年7月赴美国坎萨斯州农学院、康乃尔大学进修,回国后历任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业试验场技正、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理事会理事,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等职。199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40年8月回到成都母校农艺系当助教,1942年冬应戴松恩之邀到湖北省农业改进所任技师兼鄂北农场场长,1943年参加了神农架探察团,之后离开湖北省农业改进所。 三、探察的主要成果 (一)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对神农架的探察 1943年湖北省政府主席陈诚批准房县县长贾文治邀集中央和地方5个单位专家组成神农架探察团进行以森林资源为主兼及其他学科的综合考察,在1943年9月20日至10月25日历时36天得以实现,写出了《神农架探察报告》,而整个探察过程实际耗时两年多时间,取得了包括神农架的位置、山脉、河流、气候、土质、森林、农作、畜牧、矿产9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初步揭开了神农架的神秘面纱,为民国政府1947年以及后来对神农架的开发提供了论证基础,开我国单纯的学术考察与实用考察相结合开了先河。探察发现了大片原始森林,资源丰富,蓄积量很高,为其成为天然林宝库和“华中屋脊”提供了重要证据。 (二)完成了《神农架探察报告》 《神农架探察报告》共39页,共计3万6千余字。《报告》包括探察之缘起、探察团之组织、探察行程记要、探察情形以及开发意见5部分,其中探察情形中有关神农架的位置、山脉、河流、气候、土质、森林(森林分布、林木种类、森林面积及材积、森林之障害、森林之主副产物)、农作、畜牧、矿产9个方面较为详细,具有重要的价值,当然由于受时代和条件的限制,《报告》中的测量数据及标本鉴定未必全部准确。另外,贾文治考察神农架时还赋诗一首:“苦竹成林杉蔽空,龙盘虎踞势豪雄。高临方知群山小,此是华中第一峰”。 (三)提出了开发神农架的开发意见 《神农架探察报告》提出了开发神农架的具体意见,如培育森林、开发利用、成立神农架天然林管理处,施行抚育和保护以及进行林权登记,鼓励垦殖,成立畜牧合作社并从事大规模畜牧经营等。 (四)探讨了木城之名的来历 1941年10月贾文治在《房县县政府呈报初步探察神农架情形》中说:“查本县西南高峰,与兴山巴东交界,地名神农架,以其绝顶树木之密集,翼蔽如城,又名木城”。1943年探察后在《神农架探察报告》中说:“房县、兴山、巴东三县交界处,有一极广袤之神秘地区,名神农架,系尚未开发之处女地,相传已久。又谓此地区古木参天,翼蔽如城,故又名木城”。 (五)做出了神农架没有野人生存繁衍的基本结论 神农架森林资源情况和是否存在野人是这次探察的目的,而在探察过程中没有发现野人的踪迹,根据动物生活的规律也没有发现野人居住过的地方。苏元信在20世纪40年代末及解放后也多次对家人及周围的人说“神农架有野人是误传,与书上的图案对比,应该是一种猩猩或者体型较大的猴子”,而得出这个结论的背景和依据现在已无从可考。实地探察首次做出结论是神农架没有野人生存繁衍。 四、后记 神农架位于鄂西北,四邻分别与湖北襄樊市、十堰市、宜昌市、恩施市、重庆市的万州区接壤,其主峰神农顶与三峡工程大坝坝址直线距离仅100多公里,已成为我国以及世界自然保护关注的一个热点。20世纪40年代的这次历时两年的探察初步揭开了神农架的神秘面纱,实为世界了解神农架的开始,而探察正值抗战末期,时局变化跌荡,物资匮乏,探察者其精神值得后人敬佩。但后来有关探察及其结果的研究均是一些摘录,错误甚多,故将《神农架探察报告》进行校注刊布,作为今后研究神农架的历史以及自然变迁的重要史料。 引自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6卷2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