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底层》
释义

《底层》是高尔基写于20世纪初的一部颇具特色的剧作,堪称高尔基戏剧创作的代表作。这部剧本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

《底层》简介

流浪汉题材作品的深化

《底层》是高尔基流浪汉题材作品的深化。高尔基本人认为,这部剧作是他对流浪汉的世界“近二十年的观察的总结”。作品的主人公是住在某城市下等客店里的小偷、妓女、手艺匠、过去的演员、落魄的贵族、潦倒的知识分子等。作者不仅真实描写了这些已经成为流浪汉或即将沦为流浪汉的人们的悲惨命运,而且深刻抨击了剥夺了他们重返生活的可能和希望的专制制度。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或头脑敏捷,或勤劳能干,或感情丰富,他们本该享有更好的命运,可是却失去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失去了人的起码的尊严,连聊以自慰的希望也均告破灭。最后,希望做一个正直的人的小偷遭到了监禁,梦想治好病、重返舞台的演员上吊自杀,手脚勤快的手艺匠被迫卖掉工具……严酷的现实已经把下层人民逼到了无路可走的境地。

作者显示了他的主要创作意向,即批判消极的精神状态,揭露忍耐哲学和虚伪的人道主义。作者解释严酷的生活真实的目的是引导人们去寻找改变这一现状的真正出路。作者通过作品中下层人民幻想破灭的现实指出,一味幻想不仅不能给劳动者带来真正的生机,而且会造成精神上的麻木。作品中,人们或沉浸在往事的回忆里,或陶醉在虚无缥缈的爱情之中,或寄希望于改变他们处境的奇迹的出现,正是这种消极无为的精神状态为忍耐哲学提供了生长的土壤。作品中的游方僧鲁卡就是这种忍耐哲学的游说者。鲁卡安慰那些不幸的人们,要他们听从命运的安排。他认为人应该得到怜悯,于是就用谎言来使人们暂时忘却不幸。结果,人们堕入了幻想之中,可是一旦幻想破灭,人们就更加绝望,失去了生活的力量。

批判虚伪的人道主义

高尔基在作品中通过流浪汉沙金的口深刻批判了鲁卡的忍耐哲学和虚伪的人道主义。沙金表示:“人这个字听起来多么自豪!人!一定得尊重人!不要怜悯他……不要拿怜悯去污辱他……”“我看透了那些谎话!谁居心不良……或是靠榨取别人的血汗过活,谁就需要撒谎……有的人靠撒谎支持自己,还有人靠撒谎掩饰自己……谎话是奴才和主子的宗教……”作家认为,虚伪的人道主义呼吁怜悯人,实质上是在人民中间散布调和情绪,而真正的人道主义则是肯定人的崇高使命,积极捍卫人的生活的权利。沙金对鲁卡哲学的批判,是同当时日益增长的革命情绪相呼应的,因此当时就有人指出,这个剧本“是海燕式的剧本,它预报了即将来临的暴风雨,并且召唤暴风雨的来临”。

这部剧本颇能代表高尔基的戏剧风格,剧本没有贯穿全剧的重要事件和中心人物,主题是通过日常生活场景和个别人物之间的局部冲突来表现的,这一点与《底层》的哲理性相联系。

《底层》的艺术特色

《底层》的艺术特色有七,一是社会问题剧,易卜生、契诃夫通过一个家庭去写个人与社会的冲突,高尔基通过一个旅馆去写一个阶层与社会的冲突。二是戏剧冲突不仅是情节冲突(小偷与店主一家),还有思想冲突(沙金与鲁卡)。三是此剧保持一条主线(小偷与店主一家的矛盾),但又向横的方面发展,即将此主线和众房客联系起来,变成的店老板夫妻为一方与其他人为一方的冲突,便扩大了主线的内容。四是用“剪影”手法写众房客,如妓女只写她看言情小说,眼睛哭肿了,编爱情故事,自己反而哭了。如卖包子寡妇送两个熟包子给锁匠妻吃,锁匠妻舍不得吃留与锁匠吃,锁匠妻子病死在床上时丈夫在外面喝酒。五是人物身世分别在几幕戏中交代,如第一幕交代了戏子的身世,他过去是名演员,在舞台上大受观众欢迎,掌声如雷,以后喝了酒,中酒毒了,才潦倒的。六是《底层》又是一出情调戏,重在写角色之情调。七是《底层》用多表演区来表演剧情,如第二幕分三个表演区,一是流浪汉沙金、男爵和两个搬运工在打牌,一是帽匠和老警察在下跳棋,一是游方僧鲁卡正在安慰躺在床上将死的锁匠妻。

《底层》对中国话剧的影响

多种中译本及改编

它影响了中国整整一个世纪的话剧。自1930年夏衍译出《底层》后到1955年止先后有十几种不同的中译本,也有译成《下层》、《深渊》的。1944年师陀、柯灵将之改编为《夜店》,从1946年公开出版至1951年止,共再版六次。《夜店》改了人名,如妓女叫林黛玉,爱看《红楼梦》,店老板娘叫赛观音,店老板叫闻太师。也改了一些情节,如店老板不是被小偷失手打死,而是被店老板娘毒死;店老板娘之妹妹不是从狱中逃出失踪,而是得悉小偷入狱后上吊。《夜店》还删去了流浪汉沙金这个角色及其台词,把游方僧鲁卡从反面角色变成正面角色(和原著不同)。1946年,又由焦菊隐导演,上演后震动北平文艺界。之后柯灵又将之改编为电影,由黄佐临导演。有一个镜头完全是国民党检查官命令加上去的,即赛观音和她的姘头小偷终于被捕。茅盾于1948年9月1日著文评《夜店》演出,文中说:“《夜店》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有其现实意义。这是它之所以能使观众情不自禁地为之喜怒爱憎的原因。……这证明了高尔基的现实主义的伟大,时间和空间都不能限制它的影响。”

对戏剧家创作思维的影响

《底层》对中国戏剧家的创作思维尤其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高尔基同情弱者的人道主义精神深深地引起中国戏剧家的共鸣,这一方面也因为中俄两国国情近似。《底层》的结构与编剧法已成为中国戏剧家仿效的模式,诸如写多人多事又保持一条主线;写多角色之“剪影”手法;人物身世分几幕交代;情节戏加情调戏;多表演区等等。曹禺《日出》(1935)中也有打夯歌,但唱的是太阳出来满天的大红,不是太阳出来又落日哟,监狱永远是黑暗。《日出》中也有妓院,也写多人多事,也有一条主线──陈白露与方达生。夏衍之《上海屋檐下》(1937)、老舍之《龙须沟》、《茶馆》、李龙云之《小井胡同》,都有《底层》结构的痕迹。如何超越、摆脱《底层》之影响,写出新的结构来,则尚未见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4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