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神道口村 |
释义 | 概况怡园街道神道口村位于山东省威海市城区西北方向,东与市区相连,西与毕家疃村接壤,南与寨子村相连,北与西北山村为邻。全村占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人口2200人。 1898年前,属文登县辛汪都三里。1898年英租威海卫后,属威海卫第三总董区。1930年收复威海卫后,威海卫管理公署将神道口划归第二区。1948年3月,划归山后区神道口乡。1950年,划归市北区神道口乡。1958年,属田村公社,1984年,属田村镇,1996年划归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至今。2004年改为神道口社区。 神道口村村名的由来,一说法是,村西北有碧霞元君祠,旧时拜山神必由此路过,故名神道口;另一说法是,很久以前,人们去钦村,必须从村中经过。有一天夜里,村民们听到村后有很响的兵、马、车声,起身探视却踪影全无。天亮后,人们惊见村后横着一条东西大道,村民称之为神道。此后,此路便成为通往钦村的入口,故名神道口。 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成祖永乐年间,七世祖毕高的后代,在神道口定居”。 毕高(1520~1563)字士登,号月亭,今威海神道口村人。善骑射,爱读兵书,少年即立抵抗外侮之志,手书“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贴于壁上以自励。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任威海卫指挥同知,后升任登州营后营把总、即墨营守备、泗州营游击等职。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三月,升任淮扬营参将,主管扬州、仪征、泰兴、高邮、宝应、兴化一带防倭事宜。到任后,见卫所军队纪律松弛,缺乏训练,无战斗力,便从徐州、邳县、淮阴、扬州招募彪悍兵勇2000人,从扬州卫存留班军中精选千人,组成一支抗倭军,严加操练,在淮、扬一带,屡败倭寇,战功卓著。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七月,调任福建兴化营参将,分守中路,兼统水寨兵船,为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得力助手。是年十二月,戚继光回兵浙江,倭寇乘机进犯福建,围攻兴化城,他率众坚守。翌年正月,倭寇伪扮明军诈开城门,他率众突围。四月阵亡,归葬威海钦村狮子园。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神道口村南蛤蛎山坡上,1979年发现。曾出土器具有石斧、石锛、石磨盘、石磨棒残块、陶鼎腿、陶器把手等。据考证,距今约6000年左右。遗址保护较完整,范围有3000多平方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