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释义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是深圳市政府和清华大学于1996年12月共建的、以企业化方式运做的正局级事业单位,双方各占50%股份,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研究院一期占地面积1.6万平米、建筑面积3.2万平米,1999年8月落成使用。

中文名: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简称:清华深圳研究院

校训:科技创新孵化器

创办时间:1996年12月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综合

主管部门:清华大学、深圳市

学校属性:211工程、985工程

所属地区:中国广东省深圳市

基本概况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在实践中创立了“四不象”理论。即:研究院既是大学又不完全象大学,文化不同;研究院既是科研机构又不象科研院所,内容不同;研究院既是企业不完全象企业,目标不同;研究院既是事业单位又不完全象事业单位,机制不同。

在“四不象”理论和“创新、高效、务实、包容”八字院训的指导下,研究院定位于充当清华大学推进区域科技经济发展的典范、珠江三角洲高科技上市公司的摇篮和华南地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发展目录

并据此提出了四个主要发展目标:第一,推出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面向市场的科技成果;第二,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第三,培育高科技创业企业;第四,培养高层次人才。

在这四个发展目标的要求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已逐步探索出“科技创新孵化器”的发展模式,建立了完善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截至2008年底,研究院孵化企业480家,毕业178家。企业在孵期间,销售额平均增加了7.8倍,利润平均增加了8.1倍,发展速度是社会上同类企业的6倍,在孵企业的年销售额2008年超过150亿,先后发起、孵化和投资了力合股份、茅台股份、拓邦电子、安泰科技、飞乐音响等上市公司,培育了和而泰、达实智能、数码视讯、海兰信、力合高科等一批即将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的公司。2007年被评为深圳市优秀科技企业孵化器。

学科建设

研究院先后投入3亿元,依据深圳市及国内外科技、产业发展趋势和企业需求,组建了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光机电与先进制造研究所、生物医药及先进材料研究所、新能源与环保技术研究所,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2项、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申请专利近200项,其中70%以上是发明专利;承担了包括国家863、973、国家重大专项、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重大专项等,与200多家企业签订技术合同300多项,组织实施了数字电视与多媒体、石英晶体力敏传感器、红外快速体温检测仪、高性能安全路由器、电力线载波通信芯片、纳米涂料、SDH通信芯片等150多项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产出价值100多亿;在2009年深圳市重点实验室评估中,研究院6个市重点实验室参与评估,其中5个评为优秀,优秀比例高达83.33%,为全市第一。

对外合作

研究院于1999年创建力合创业投资公司,主要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进行投资,培养了一批从事创业投资的优秀人才。迄今共投资企业76家,退出26家。其中拓邦电子(002139)已于2007年成功在中小板上市,一批创新创业企业计划近期在海内外上市。在2009年“首届中国最具竞争力创投机构暨创业企业百强评选”中,力合创投荣获“2009年度最具竞争力创业投资机构”称号。

人才培养

研究院集聚了200多名教授、博士、高级研究人员和海归学者,建成深圳市最大的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共计招收64名博士后;在研究院的框架下,1997年创建了人才培养部(力合教育),近三年来举办了80多期EMBA、MBA、高级工商管理人才培训班,培养了5000多名企业和政府的高级管理人才。力合教育国际教育学院已成为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中国唯一对国外学位学历进行认证的机构)的官方合作教育单位。

运作特色

在创新思维的引领下,研究院对内实行企业化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有效互动;对外遵循市场化运作,努力实现研究院、企业、政府三方互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0年费孝通副委员长视察研究院时欣然题词,称誉研究院为“高科技上市公司的摇篮,创业者成功发达的阶梯”,2002年李岚清副总理、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2004年陈至立国务委员、路甬祥副委员长等中央领导先后视察研究院,对研究院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成果转化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形成的以体制创新为基点、以集成创新为特征的“科技创新孵化器”的发展模式,发挥了清华大学在华南地区的桥头堡作用,较好地实现了研究型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推动了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创造了“市校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成功范例。这对国内大学与地方政府积极合作,进行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人才状况

基本情况

1996年清华大学与深圳市合作,共同成立了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当时全院仅有20名专业人员的人才队伍。2002年3月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院制定了资助博士后人才引进的制度,实施了“特聘人才津贴制度”,重点对象是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具备真才实学,在海外大公司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可以在重点科技领域担当重任、领军型的专家、学者。同时,改善和提高工资待遇, 执行一年一聘,因人而异的薪酬方案。特聘人才津贴制度,为研究院吸引了一批在国外取得良好业绩、具有较好科研机构或企业领导、管理经验的人才,并成为今天研究院各个重要岗位的中坚和骨干。经过13年的努力,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累计博士后50人,成为深圳市最大的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人才战略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不仅是高科技孵化器,而且是人才孵化器。研究院现在主要有四个研究基地: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光机电与先进制造研究所、生物医药及先进材料研究所、新能源与环保技术研究所。目前研发人员超过70人,主要从事地面数字电视产业化、EDA、光机电一体化、精密研磨、纳米材料、生物功能材料与结构、环境保护等领域。目前,研究院急需与上述研究领域相适应的光机电人才、数字电视人才、IC设计人才、精密仪器人才、污水处理人才、纳米材料和环保、能源人才,尤其需要一批起领军作用的国际化人才。根据现状,研究院在人才战略方面的部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把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办成高层次、综合性、开放式的科研与教育基地,致力于发挥技术人员在科技工作中的主导与骨干作用,为深圳市乃至广东地区聚集一大批各类杰出人才。

2、加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大力引进博士后人才。针对不同需求,招聘不同类型的博士后人才,如实用型博士后、能承担政府科技项目的技术储备型博士后,与境内外进行良好合作的对外合作型博士后,派驻企业进行产业化技术工作的产业化型博士后等。

3、加大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稳定、引进等工作,重点是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分层次、有计划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为广大海外人才来深工作搭建广阔平台。2009年10月中旬,研究院美国招聘团分别在美国的硅谷、洛杉矶和波士顿召开了三场人才见面会,成果十分显著,有十几个团队愿意到研究院考察,建立多种合作关系。如项目合作,由研究院进行项目投资或直接到研究院工作等。为了加大引进海外人才的力度,研究院决定在美国设立常驻办事处。

4、加大人才引进和使用的机制建设。继续坚持和完善“特聘岗位制度”,广泛吸纳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具备真才实学,在海外大公司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可以在重点科技领域中挑大梁、作领头人的人才,并注重培养使之成为院、所、室的领军人物;加大投入孵化机制建设,对骨干研究人员、有一定基础成果的人员进行投入,资助其做成产品,推向市场;加大与国外的合作机制建设,提高人才的国际化水平。

具体政策

1、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年)》、《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及6个配套政策。配合政府人才引进政策,为在院人员积极申请《高层次人才申报》资格、《海外人才居住证》、《人才居住证》;帮助落实人才在子女入学、住房等问题的政策。

2、提供拓展博士后工作新空间和展示能力的新空间,参与国家重点课题或者项目。通过组织博士后企业行、成立博士后联谊会等方式,加强博士后与用人单位交流,提高博士后留深工作机率。支持博士后开展项目研究,在创新型中小企业分批建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促进博士后科研工作与中小型企业科研项目紧密结合。

3、募集12亿元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大学生、研究生及有志创业者自主创新创业,为即将推出的创业板培育上市资源。设立创新创业、融资担保、百花人才三项扶持基金,设立1000万元“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大学生、研究生和海外归国留学生创新创业;设立1亿元“担保基金”,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设立500万元“百花人才基金”,引进人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