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深圳广播电台 |
释义 | 深圳广播电台筹建于1983年10月,1986年10月12日开始试播,1990年6月18日正式播出。深圳广播电台目前拥有三套节目(四个频率),呼号分别为:深圳广播电台FM89.8新闻频率(频率FM89.8, 功率10千瓦);深圳广播电台FM97.1飞扬音乐调频(频率FM97.1,功率10千瓦);深圳广播电台交通频率(频率FM106.2,AM1287,功率25千瓦)。深圳广播电台三套节目覆盖深圳、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部分地区。 简介电台简介深圳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以新闻节目为主体,早、中、晚三大新闻 板块和时政节目联动;第二套节目以音乐娱乐为主。第三套节目以交通宣传、交 通信息、交通资讯为主要内容,利用现代化交通监控、信息传播手段,为强化城市交通管理,增强市民的交通法规意识服务。深圳广播电台三套节目经过多次改版,定位更趋准确,节目特色鲜明,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己成为华南地区的重要传媒之一。 发展历程1995年12月,《深圳广播电台深化改革思路和构想》出台,这一方案提出了深圳广播电台发展的战略构想和目标:经过三年或稍长一点时间,把深圳广播电台建设成为服务特区、辐射珠江三角洲以及港澳地区、具有中国特色、特区风格和行业特点的重要舆论阵地;建成以传媒业为主体的事业和企业共同发展的广播集团实体。 提出了深圳广播电台战略发展分段实施目标:1996年整顿提高;1997 年全面推进;1998年形成规模,全面发展。此后,深圳广播电台进入全方位快速发展和对外合作的黄金时期。 1996年10月,深圳广播电台迎来建台十周年,编辑、出版纪念文集《鹏城之声》,纪念画册《岁月回响》,举办了台庆十周年系列活动。 1996年7月1日,深圳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合作,以深圳台为主,采访制作了80集大型系列报道《罗湖桥头话九七》, 同时在两台黄金时间播出。此系列报道荣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被中央台评为特别奖。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深圳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第二套节目分别制作了持续42小时的庆祝香港回归特别节目, 高质量完成了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转播任务。第一套节目直接参与了中央电台的现场报道,并派记者到香港及内地六城市和深圳主要场所实地采访庆回归活动,播发现场报道和录音报道二百多条。 由深圳广播电台精心制作的26集大型长篇纪实文学《香港回归风云》(每集30分钟),展示了香港回归的风雨历程。此节目在深圳广播电台和全国24家城市电台播出。 纪念活动1998年6月,为纪念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深圳广播电台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采制百集大型系列广播节日《回首改革路》。该系列节目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名牌节目《午间半小时》和深圳广播电台《898早新闻》节目中播出。百集系列节目内容广泛,力图全面反映20年改革开放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举措、新变化,由深圳台采写、制作的节目共33集。节目结集出版后,江泽民总书记1999年元旦为该书签名。 1998年12月20日,深圳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合作, 共同采制的大型广播系列报道《九九回归看澳门》开始在两台播出。这组系列报道共八十集,在全国十多家电台联播。该组系列报道已 经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向全国发行。 1998年5月,深圳广播电台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衰球广播 中心开设《未自深圳的报道》专栏。每周一期,每期10分钟,向20 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重点介绍深圳对外开放政策和改革成就,介绍深圳的投资环境。1999年6月开始,《来自深圳的报道》节目同时发给澳洲华人电台,在澳大利亚五省联播。 1996年至1999年,深圳广播电台与香港新城电台合办《发展 新大陆》节目,向香港同胞介绍深圳的发展变化和各项方针政策。1999 年,深圳广播电台与《人民日报·海外版》共同主办了《祖国与我》专栏,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采制三十集系列广播节目《共和国的脚步》,与《工人日报》合办《深圳企业的故事》专栏。 截止1999年7月,深圳广播电台先后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民日报·海外版》、《工人日报》、《法制日报》 和澳洲华人电台建立了宣传业务合作关系,及时向国内外宣传了深 圳发展的新成就。 截止1998年底,深圳广播电台在编总人数179人,其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133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50人,具有高级、中级、初级各项技术职称的共109人,是一支年轻的、专业化的现代广播队伍。 1999年初,深圳广播电台深化各项改革,按照精简、高效、责权统一的原则,对内部机构进行调整。调整后的中心运作机构为: 新闻·节目中心,行政管理中心、技术管理中心、经营管理中心, 开始实行企业化试点管理。内部人事管理实行全员岗位竞争、竟聘上岗,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双向选择。 进入九十年代尤其是近几年来,深圳广播电台节目质量稳步提高,精心培育出一批被社会认可、深受听众欢迎的广播节目。1993年8月,深圳广播电台记者王健等采写的专稿《身份证大搬家》荣获第三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1994年5月,记者袁承咏等采写的通讯《火海特区魂》荣获中国广播奖一等奖。1997年,广播剧《水暖香港》荣获中宣部颁发的第六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奖。1999年,广播剧《抬头一片天》再次荣获中宣部颁发的第七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夜空不寂寞》主持人胡晓梅获全国城市电台十佳主持人光荣称号,1999年获全国第四届广播“金话筒”奖;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吴军、青少年节目主持人高艳获全国 “金话筒”奖铜奖,记者刘晓青获广东省“金梭奖”。 经深圳市德慧市场调研有限公司近年来多次调查,深圳广播电台在覆盖深圳地区的所有电台中,一直保持着收听率第一地位。 电台发展近年来,深圳广播电台组织专门技术力量,紧密跟踪数字化。 网络化技术与发展,投入较多资金,在广播数字化。网络化方面做了大量探索。1998年初制定了《深圳广播电台多媒体信息管理网络系统总体方案》。按此方案,深圳广播电台三年内将建成以总台为中心,使用155MAMTM宽带传输链路与该台所属新洲基地、声图广告公司作为主于交换的计算机、广域网,三地网络信息终端总数达20个,遍布每个办公室。录音制作室,并保证每个编辑、记者、主持人桌子上都有信息终端。1999年底,将实现三套节目的自动化网络播出和在因特网的实时广播。深圳广播电台在办好节目的同时,还加强广播广告节目的经营管理。1993年12月成立了深圳声图广告设计制作有限公司。声图公司从1999年12月28日起正式按企业化方式运作,全方位经营、管理、发布电台的广播广告,并设计制作。代理国内外各类媒体广播、文字、图像广告。1997年声图公司荣获“全国广告行业文明单位”、省广告行业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称号,1998年,公司策划部创意制作的《青青世界》广播广告荣获第十四届全国广播电台优秀广告节目评选一等奖,《八马茗茶》获二等奖,公益广告《推广普通话》在1998年度全国公益广告评选中摘取了全国唯一的广播类金奖。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广告创收逐年增长。 成立二十周年取得成绩1986年10月12日 ,深圳广播电台沐浴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在南中国海的蓝天里嘹亮新啼。广播让我们聚首,广播让我们沟通;广播让我们相互温暖,广播使我们共同提高。二十年来,深圳广播电台坚持新闻立台、专题强台、文艺活台、质量兴台的宣传方针,不断深化广播新闻改革,强化宣传管理,确保正确舆论导向,确保安全播出,不断推进“频率专业化,管理频率化”,“节目对象化,对象具体化”的频率品牌建设战略,不断增强频率的核心竞争力。截止目前,全台有100多件作品如广播剧《水暖香港》、《抬头一片天》、《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新闻作品《特区火海魂》、《深圳荣膺“国际花园城市”称号》、《深港跨境消费互动潮》、广播专题《守得住自己才守得住家》、长篇广播小说《城的灯》、两岸连线广播直播节目《飞扬之音、两岸传情》等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奖等国家级政府奖。 二十年来,在全体广播人的努力下,深圳广播电台坚持广播改革的方向,贯彻“三贴近”的方针,奋力开拓,精心办台,已初步办成一个覆盖广、节目专、队伍精、影响大的综合台,成为广东珠三角地区乃至港澳地区最主要的、最具影响的传媒之一。所办的《898早新闻》、《民心桥》、《夜空不寂寞》、《我唱我歌》、《新闻早班车》和《交通快报》等节目以及刘倩、北辰、孙晓梅、黄合建、庞伟等众多优秀节目主持人,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收听率、收听份额均居覆盖深圳上空的二十多家电波之首,实现了经济宣传、创优创收和事业发展等方面的丰收。深圳广播电台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经典诗文朗诵会”、“鹏城歌飞扬—深圳十佳原创歌曲颁奖典礼”已经成为深圳市重要的文化品牌。 二十年奋进,不言艰辛! 二十年创新,收获喜悦! 节目介绍深圳广播电台目前拥有三套节目(四个频率),呼号分别为:深圳广播电台FM89.8新闻频率(频率FM89.8, 功率10千瓦);深圳广播电台FM97.1音乐调频(频率FM97.1,功率10千瓦); 深圳广播电台交通频率( 频率FM106.2,AM1287,功率25千瓦)。深圳广播电台三套节目覆盖深圳。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部分地区。 深圳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先锋898)以新闻节目为主体,早、中、晚三大新闻板块和时政节目联动;第二套节目(飞扬971)以音乐娱乐为主。第三套节目(快乐1062)以交通宣传、交通信息、交通资讯为主要内容,利用现代化交通监控、信息传播手段,为强化城市交通管理,增强市民的交通法规意识服务。 发展要求近年来,深圳广播电台紧紧抓住广播发展的难得机遇,在传播方式上不断拓宽渠道,在内部管理上不断深化改革,在宣传内容与形式上不断创新,认真按照“三贴近”的原则,遵循广播发展的规律,结合电台的实际,大力推进节目类型化改版改革,取得了新成绩。探索了新路子,积累了新经验,开创了新局面。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发展广播文化提出了新任务、新课题。深圳广播电台积极适应新发展、新变化,采用新手段.开辟新渠道,占领新阵地,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同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着重抓好体制和机制创新,深化改革,加快广播事业建设和广播产业发展的步伐,使深圳广播电台在全省、全国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和加强。 地址:福田区鹏程一路1号深圳广播电影电视大厦,邮政编码518026 特点广播的优势是对象广泛,传播迅速,功能多样,感染力强;短处是一瞬即逝,顺序收听,不能选择,语言不通则收听困难。 广播(broadcasting)是多点投递的最普遍的形式,它向每一个目的站投递一个分组的拷贝。它可以通过多个单次分组的投递完成,也可以通过单独的连接传递分组的拷贝,直到每个接收方均收到一个拷贝为止。 诞生1906年圣诞节前夜,美国的费森登和亚历山德逊在纽约附近设立了一个广播站,并进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广播。广播的内容是两段笑话、一支歌曲和一支小提琴独奏曲。这一广播节目被当时四 处分散的持有接收机的人们清晰的收听到了。1908年,美国的弗雷斯特又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上进行了一次广播,被那一地区所有的军事电台和马赛的一位工程师所收听到。1916年,弗雷斯特又在布朗克斯新闻发布局的一个试验广播站播放了关于总统选举的消息,可是在当时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收听这些早期的广播。由于无线电的广泛使用以及人们对于大功率发射机和高灵敏度电子管接收机技能的熟练掌握,使广播逐渐变成了现实。1920年6月15日,马可尼公司在英国举办了一次以梅尔芭太太主演的“无线电--电话”音乐会,远至巴黎、意大利、挪威,甚至在希腊都能清晰的收听到。这就是广播事业的开始。1919年,苏联制造了一台大功率发射机,并于1920年在莫斯科开始试验性广播 。1920年12月22日,德国的柯尼武斯特豪森广播电台首次播送了器乐演奏音乐会。1920年11月2日,美国在康拉德的指导下,威斯汀豪斯公司广播站KDKA开始广播,首次播送的节目是哈丁-科克斯总统选举,在当时,这事曾轰动一时。1922年11月14日,伦敦ZLO广播站正式开始在英国广播每日节目,该站在1927年改为英国广播有限公司,即BBC。1922年法国埃菲尔铁塔也正式开始播音。1927年止,美国国内已拥有737个广播站。这一时期,广播站如雨后春笋在各国中相继涌现。当时,在欧洲广播已被视为一个庞大的通信工具。以后,全世界的广播事业不断发展,现已逐步形成全球性的广播网。 在中国1923年,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创办ECO广播电台,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该电台正式开办的日期应是1923年1月23日(星期二),这天晚8时开始广播。开办时间约两三个月,确切的停播日期已无可查考。1月下旬至4月上旬基本是逐日广播,每晚8点至9点,一小时左右。有一度提前至7点开始,并曾增设午茶音乐会节目(在下午),以满足一部分中国听众的要求。后改为不定期播音,不久即消失。 该电台设在上海广东路3号大赉洋行屋顶,“挂着中国无线电公司”招牌,发射功率为50瓦。电台是无线电公司与大陆报社合作开办的,名称就叫作“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1926年七月,设在哈尔滨南岗转角楼的东三省无线电台,呼号XOH。 1928年七月,南京开办“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简称“中央广播电台”。这是国民党官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发射功率为500瓦。播出时间为上午、下午各一小时,内容主要是演讲和新闻。 1940年12月30日创建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广播电台。1949年3月25日,新华广播电台迁到北平,同年12月5日。改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国概况中国目前共有广播电台273座,电视台302座,教育台50个。全国有线电视用户12569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413万户。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4.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8%。(2006年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现有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44座,调频发射台和转播台17554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51517座;微波站3006座,微波线路91783公里(微波主要作为备份手段);卫星地球站34座,卫星收转站82.6万座;使用4颗卫星29个转发器转播126套广播节目和74套电视节目;国家广电光缆干线网3.8万公里,省级干线网10万公里,地市、县分配网300多万公里,联通1亿多户家庭;中国城乡有收音机5亿台,电视机3.7亿台,广播听众近12亿,电视观众近13亿;已经建立了无线、有线、卫星等多技术多层次混合覆盖的、现代化的、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广播电视覆盖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