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身势学 |
释义 | 伯德惠斯戴尔的理论要点是认为身势语是和人类语言十分相似的一种符号体系。说具体一些,我们往往无意识地皱着眉头,吆五喝六地打着手势,眼睛有时直盯着人,有时却也斜着……这些动作看起来漫不经心,但也和人类的有声语言一样有着特定的含义 定义美国的R?L伯德惠斯戴尔在《情绪研究的身势学水平》一文中首先创用了“身势学”的概念。 研究对象身势学所研究的就是人的一举一动,说白了,就是肢体语言,非发声类语言。 学科分支如今身势学已经进入一些专业课程当中,比如社会心理学,行为学,更有甚者还将其列入了传播学的范畴,认为身势学的一些含义是用于传播的符号。 身势学理论一、伯德惠斯戴尔估计,在两个人互动的场合中,有65%的“社会含义”是通过非语言的方式传送的。 二、后来,有一位专门研究非语言沟通的学者艾伯特-梅热比甚至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式: 相互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 上述数据是如何获得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能够证明的是,在人类的沟通中互动双方所获得的信息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非语言的行为。 非语言沟通的三个用途英国著名的非语言行为研究者M.阿盖尔1972年在《人类社会互动的非语言沟通》一文中曾提出非语言沟通的用途有三方面: 一是处理、操纵直接的社会情境, 二是辅助语言沟通, 三是代替语言沟通。 三类常用的非语言沟通方式这说明非语言沟通在人类交往中是不可缺少的,主要包括:(1)手势;(2)体态;(3)面部表情。 一、不同手势,表达不同的含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手势的含意也有很多差别,甚至同一手势表达的涵义也不相同。所以,只有了解手势表达的含义,才不至于无事生非。避免出现的手势,在交际活动时,有些手势会让人反感,严重影响形象。比如当众搔头皮、掏耳朵、抠鼻子、咬指甲、手指在桌上乱写乱画等 二、人的静止的体态与运动的体态一样能够作为非语言的沟通方式,用来表达种种不同的信息和内心的情绪状态。无论是直挺挺地站着,还是斜倚着门、窗或桌、椅,无论是正襟危坐,还是随随便便地翘起二郎腿,身体的各种不同的姿势都表达着一定的信息,由于不同的语境可以理解成或局促不安,或麻木不仁,或自由散漫,或满不在乎。 三、 研究身势学的专家把面部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额部、眉部的运动,更多的是反映人的思维过程和分析过程。眼部、鼻部、颊部被称为是视觉的注视范围,是人们在交流时最能直接判断其内心状态的区域。嘴部和下颌在交换信息时,起到阻止信息进入个人意识以及防止自己内心想法泄漏的作用。仔细观察一下,大家就会发现自己的表情是多么的丰富,会不经意地暴露自己的内心想法。当你对一件不可知的事情很感兴趣或者吃惊时,自已的眉毛会不由自主地高挑,额部会产生横向的额纹。而当你全神贯注专注于某件事情时,自己的眉间会出现纵向的纹路,有的人的眉毛也会纠起来,当人们在痛苦或愤怒时也会产生这种表情。 辅助语言辅助语言包括声音的音调、音量、节奏、变音转调、停顿、沉默等,而类语言则指那些有声而无固定意义的声音,如呻吟、叹息、叫喊等。由于说话者的声调不同,同一句话的语义就可能迥然相异。如此,在人们的沟通中,他们怎么说事实上比他们说些什么更为重要。设想说“我恨你!”这么句话,用娇嗔的语调可以表达亲呢的感情;而说“你可真行!”这句话,却完全可以在表面的赞扬之中带着尖刻的嘲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能够单凭声调可靠地判断说话者的性别、年龄、精力、热情程度以及来自哪一地区,甚至我们也能够据此判断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情绪状态、心境以及说话者的攻击性强度如何。 在人们的沟通过程中,通过分析互动者的辅助语言也可以了解他们的社会地位之差别。 眼睛在非语言交际中用途最广,也最神秘莫测。虽然眼睛的运用属于动态无声的沟通行为(包括在表情之内),但由于眼神的妙用无穷,确实在非语言行为中独成一体。其一送、一收、一顾、一盼、一笑、一颦,皆成妙谛。而人们经常所用的“眉目传情”、“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都说明了眼睛的运用在人们的感情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目光接触在社会沟通中是极为重要的修饰手段。正如阿盖尔所说:“人们在陈述完自己的意见之后,观察他人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需要从他人的反应中获得有益的反馈。’’具体分析起来目光接触有以下主要用途:(1)目光接触可以作为一种认识手段。直接的目光接触表明你对说话者十分感兴趣,并希望知悉、理解他们的话题。(2)目光接触可以控制、调整沟通者之间的互动。(3)目光接触可以用来表达人的感情。从一个人眼神之中可以看出他在沟通情境中的激奋和卷入程度。在各种情绪中,最能为面部表情所表达的是惊讶、恐惧和厌恶。而这些情绪的最佳表现的区域在眼睛、眉毛以及与眼睛毗邻的鼻翼。(4)目光接触也可以用来作为提示、告诫以及监视的手段。人们相互之间交谈的时候往往通过目光接触来了解自己的话语对他人的影响如何,也同样以凝视他人来表示自己正在洗耳恭听。 目光接触的社会意义可因以下因素而改变:即凝视时间的长短、凝视的强度,以及凝视时间的选择。 情感,是交流的重要内容。所有稳定的公式化的关于人的情感状态的概念经常被固定下来,正是按照这些概念才能够确定战术伙伴的情感内容。例如,语言、神情、停顿、手势可能确定消极的情绪状态:不满意、痛苦、悲观失望、寂寞、忧愁、烦恼、痛心、恐惧、害怕、遗憾、委屈、侮辱感、气愤、不快、不信任、害羞、辱耻,等等。列举上述消极感受是为了表明,侦查活动参与人在与侦查人员交流过程中的反应可能形形色色,非常复杂。在侦查人员与侦查活动参与人的交流过程中,恰恰是这些消极感受显得更为普遍。这就要求侦查人员对上述感受的每一表现作出相协调的反应,从而推动交流的进行,深化信息的流动,而不是转向反面或走向停滞。不过,可以期待的是,侦查人员的战术活动往往也能引起侦查活动参与人积极的感受,如满足、赞许、好感、谢意、信任感、尊重感、轻松感等。需提及的是专家们还区分出中性感受状态,侦查活动参与人的中性感受状态的显现应引起侦查人员适当的反应形式,这些形式一般为:好奇、探求反应、冷静的观察及无所谓表示,语言传送方的情感负荷在其语速、节奏、声音上的变化。 非语言之于交流非语言行为的使用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社会沟通。虽然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的最重要的工具,但是非语言行为却使人类的沟通更加深刻含蓄,丰富而多彩。 布鲁默曾经十分简洁地用三个基本原理对符号互动论的观点加以总结:(1)我们是根据对客观事物的意义来决定我们对它采取的行动的;(2)我们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互动的结果;(3)在任何环境下,我们都要经历一种内部解释过程,“和自己对话”——为的是给这个环境确定一个意义并怎样行动。 重要的是我们对环境或刺激的主观解释。用美国早期社会学家托马斯的话说就是“在任何自决的行为之前,总有一个审视和考虑的阶段,我们可以称之为对情景的界定”。 可见,在侦查中,除了对语言进行深入研究外,交流的非语言工具也应予以诠释:(1)神情;(2)微缩神情;(3)伴随着语言活动并表明情绪状态的战术行动(触摸、手、脚移动、搓揉某物等);(4)伴随着人的语言活动的生理反应(脸通红、脸色苍白等);(5)周围空间的改变(被谈话之人区分的在环绕空间中的内容中心,及对某一具体的综合体的注意力);(6)服饰、打扮及个人的某些物品(它表明着侦查活动参与人的某种品位、艺术修养水平);(7)文身、伤疤及其他信息源。交流的非语言工具的破译对于确定方向,完善战术方式方法,实现最佳交流过程具有很大的意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