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社会生态学
释义

社会生态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当前它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①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着重研究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模式变化和空间组合,这是社会生态学的社会学方向;②从社会生物学的角度,研究生物的社会行为,这是其行为科学方向;③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研究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这是其人类生态学研究方向。

学科诞生

传统的生态学脱胎于自然学科中的生物学。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最早提出了生态学这一名词。它标志着生态学的诞生。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尔逊女士发表的《寂静的春天》标志着环境生态学的诞生。

主要内容

目前大部分的生态类学科研究的重点仍属自然学科的内容。而这种以自然学科的利理论解决社会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城市规划)的方式显然并不适合作为景观设计这样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我们有必要从社会的角度去审视生态问题。

人类发展到今天已具有了空前的能力。越来越多的影响到周围的一切,如果把人类看成一个生态因子,那么人类无疑人类是最为活跃的生态因子。人类可以轻而易举的将一个充满生机的湖泊变成一汪死水,只要他们愿意。但光、空气、温度显然没有那么大的变数。

作为拉开环境生态学序幕的卡尔逊女士在其著作《寂静的春天》中所描述的情景正是作为社会人的人类在其中扮演了主角。

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所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的社会属性更多的体现在人的生活中,而自然属性随着历史的车轮已离人类越来越远,有的也只是一些在社会伦理道德下的本能行为。

与传统生态学区别

传统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将生物放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研究的,社会生态学研究的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与周围环境及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它包括原生生态学、亚原生生态学和人文生态学。他们之间的划分是以人这一社会主体为标准的。

原生生态: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形成相对稳定的不需要人类长期干预的生态系统称为原生生态

亚原生生态:需要人类长期干预才得以维持的生态系统称为亚原生生态系统。

人文生态:人文生态作为上述两者的补充强调软环境的构建。它包含人类文明的一切。强调文化的地域性。

原生生态、亚原生生态、人文生态均属社会生态学的范畴,强调生态的社会性,它坚持以人为纲,强调设计的人文性,注重人文关怀。

亚原生生态主要包括两大实体(城市和乡村)和联系他们的通道(公路、铁路)。

亚原生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形成、规模不断的壮大。

零散建筑——村落——小城镇——(规模化)城市——卫星城市——城市群——地球村——大宇宙空间(空间站)

亚原生生态系统的产生是以建筑为依托的,它诞生于原始社会向农耕文明过度的有巢氏时代。有巢氏教会人类建造房子,人类开始依托建筑慢慢形成居落,村庄、城市,直到今天只要有人类存在的地方我们几乎都能看到亚原生环境的存在。

亚原生生态系统是以建筑为中心的人居环境,它以建筑为依托向外扩展,构成人居群落景观。

伴随着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以交换为目的的集市不断的扩展,一些较大的亚原生群落开始出现,形成一些久居城市与自然的原生景观相脱离的“城里人”。亚原生群落开始了稳定的向外扩张的时代,这种扩张使得社会这一人类生活方式不断的强化,随着社会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人们开始产生设计并创造人工景观的欲望。

创作的主体依然是人类的庇护所——建筑。

建筑被认为最高的艺术组合形式,它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它是包含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建筑起源于人类劳动实践和日常生活遮风雨、避群害的实用目的,是人类抵抗自然力的第一道屏障。也是亚原生生态系统形成和发展基础。

在农耕文明时代,大部分的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的贵族手中,这就决定了景观的创作活动是某些特权阶层的专利,无论是中国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南方的私家园林皆是如此。它们在围合的空间内营造着供少数人欣赏的人工景观。而那些占社会绝大部分人口的平民一生都在为吃饱饭而奔劳,他们没有多余的财富,没有多余的时间,更谈不上创作设计艺术性很强的景观。

亚原生生态统的历史演变

城市出现之前的亚原生生态系统仍处在原始的自然散落状态,零星的人工建筑分散在河旁、山地之间。更有许多只是作为临时性的居所(游牧民族的毡房)。

这时的人居环境只是适应自然的结果,对自然人们更多的是恐惧与顺从。人们在自然力(地震、洪水)的胁迫下不停的迁移中寻找着合适的定居环境。并开始慢慢聚集形成最早的群落。

现在已知的最早的亚原生群落景观发现于中东,约在9000年前,是用泥土建造的,每间带有贮物室和陶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最早的亚原生群落景观起于农耕文明的初期。

中国最早的亚原生群落景观起于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的仰韶文化。距今约5000——7000年,屋顶出现木结构,上面覆草泥,墙壁由草泥加藤条木筋构成,村落规模越200座小舍,占地越3万平方米。

大约在公元2000——3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中国出现了最早的“三皇之都”。

“伏曦都陈(今河南陈县,神农都鲁(曲阜)原始都陈,皇帝都熊(今河南新郑)

考古发掘也证明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存在。

在龙山文化遗址,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发现一座夯土古称遗址,据测定,建造年代应在公元前2035——2400年间。城墙南北长450m,东西宽390m是长方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居落并不大,只相当于现代一个小村庄的规模。

从规模上看,人们聚集在一起的原因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或部落,这种最初的聚落模式后来演化为以姓氏为象征的家族式居落。这种居落方式在中国延续数千年,直到近代随着城市化及人口控制政策等新的因素的出现,在中国逐步解体。

一般认为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导致了城市的出现。

夏商朝代(距今有3000——4000年的历史),河南二里头村发现的古城,南北长1、5km,东西长2、5km,面积75km,城市已存在宫殿,出土文物表明,当时有少数人已经从繁重的农业和手工业业等体力劳动中脱离出来,出现了谋天下的“肉食者”,人类最早的思想者开始出现。他们开始思考,开始创造和整理制度,从此人类结束了发展的漫长冬季,进入了大规模的扩张时期。

位于河南安丘西北小屯村的“殷墟”曾是商代的王都。当时已颇具规模,东西长10km,南北宽5km,沿水两岸带状分布,出土文物近十万件之多,还发现铜器作坊、水井、道路、排管等遗址表明城市的基础设施已相当的完善,也说明当时的殷墟已是颇具规模的城市了。

亚原生生态系统的构成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亚原生生态系统是以建筑为中心,向周围不断的扩展,其人工化程度随着离建筑中心的近远而衰减。

亚原生生态系统对周围环境最重要的影响是从周围不断的吸取资源并向周围释放消费物。

吸取

释放

亚原生生态系统除包括三个生态实体外,它还包含着若干个小的生态实体。例如:居民小区、公园、河流、公路等都可看成亚原生生态系统。

文化是一种存在状态,它是人类社会所特有。传承文化的载体众多,但它有三大基本载体:

1、语言

2、文字

3、历史实物

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可传承性,而在文化的传承中这三大载体曾发挥过不同的作用。

历史实物是最早的文化传承形式,但它的传承连续性不强。尤其是文物和地址遗迹,人类对它们的研究大多在近代。尽管早汉代司马迁就曾通过考察历史遗迹来发现传承历史,但受当时的时代限制(技术、仪器等),这种传承是有限的。

从人类开口说话,语言就成为人类交流、传递信息的最基本方式。在古希腊盲人荷马借助传唱,传播和整理了《荷马史诗》。在我国许多戏曲,尤其是地方戏曲仍在以口头传唱的方式传承着。这些“口头文化”曾在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文化传承的主体,直到文字的出现。

文字的出现同火的使用一样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从那时起人类不只靠自己的大脑存储有限的信息,人类开始“记录”,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无限量的可能。

今天,人类的许多发明将这三者联系起来,一张光盘即能表达语言、文字,也能作为历史实物资料保存。

国家历史的传承方向:

传统型:在建筑、服饰、礼仪风俗、文字、语言等历史符号上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几千年前的特征,在他们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处处开到这些传统。如:日本,今天的日本人穿着和服,遵循着几千年的礼仪,保留着古老的风俗,尽管他们的经济已十分发达,但许多传统依然保留在他们的生活中。

突变型:虽然保留了一些历史实物遗迹,但在服饰、礼仪风俗、文字、语言等方面与传统上却与几千年前截然不同。如:埃及:历史上的埃及曾使用过楔形文字,有自己神秘的巫术宗教,创造过辉煌的尼罗河文明,但今天的埃及已然成为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穿着伊斯兰服饰,使用阿拉伯文字等等,可以说,除了那高耸的金字塔和底比斯的神庙,我们很难从今天的埃及寻找到那一段历史的痕迹。

重组型:一些年轻的国家,它是各个民族的大杂烩,吸收各种文化形成自我。如美国,在美国的社会中你可以看到任何肤色,任何种族的人,而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他们原有传统的文化的同时(阿拉伯裔社区、亚裔社区、犹太人社区等),也在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民族文化并得到传承。

政治传承方式:分权政治,在这种体制之下实行政治邦联,崇尚民主。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之后在欧美国家不断传承,演变成今天的欧美政治体制。强调民主。在政治体制上多实行邦联,权力分散在各个行政区域。如美国和英国。

集权政治: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在秦朝确立,之后影响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各国。强调中央。权利的集合点在中央。中央象一个原子核牢牢的将它周围的电子吸引,持续几千年,牢不可破,直到今天。

乡村庄园化:理由——一家一户的分散经济模式,随着生产力的改善,社会的发展必然会被组织化,系统化的庄园经济所取代。美国、英国等西方各国的农业发展史就说明了这一点,尤其是以色列。他们的农业模式是现实中最接近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的一种模式。

思想传承的时代性:思想是历史时期的产物,历史是有时代性的,所以,思想是时代的,受时代的制约,对于历史思想我们应有批判的继承。思想的传承不象历史,对于历史我们应尽量保持它的原貌(包括历史在它身上留下的痕迹),而思想我们却不应一成不变的传承,产生圣人的民族是不幸的,圣人的悲哀在于他使历史成为一家之演。

在经济学领域,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李斯特的保护贸易,凯恩斯的超保护贸易理论。都已成为他们时代的经典,但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他们都存在缺陷。不过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借鉴他们的思想。哲学领域也同样存在时代性:黑格尔、尼采、孔子、朱熹、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缺陷也都说明了这一点。即使被我们奉为圣典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也不例外。他们是时代的产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他们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我们不能认为他们是永恒的真理。毕竟时代是在发展的。

艺术:艺术是有性格的,大众化的艺术往往缺乏个性特征。对于艺术来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徐渭、朱耷、梵高、毕加索用他们的作品告诉了我们这一点。正所谓:爱憎出艺术。在很多人眼里他们时代的艺术天才往往是偏激、孤傲、极端,甚至把他们看成是怪人。他们受到时代的冷落,却成为历史的伟人,卢梭、唐寅都走过了这样一段艺术人生。古人早就有云:“自古圣贤皆寂寞,唯有吟者留其名”。所以经典艺术和大众艺术是有区别的。

地域特征——有故事的地方

村里的老人总会给小孩讲许多的故事,一些他们小时候听老人讲的故事;一些关于他们生活的这块土地上发生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

但慢慢的这儿变成了一座城市,高楼林立的城市。各家都居住在宽敞明亮的水泥壳里,对面而居数载却不相识。

于是故事不在被流传,也不在被创造;有的只是被固定在书本上的经典。于是所有的城市都一样——一样的建筑,一样的生活方式。。。。。

然而,在遥远的山区,阿婆依然会给自己的小孙子,讲述关于《阿郎的故事》,小孙子也有了一个充满幻想的童年。

慢慢的小孙子长大,能干活了,上山砍柴,太累了,依在树下睡着了,睡梦中他梦见自己在山林里飞翔,飞到山的远方。

从此一个新的故事,在这一带流传,一个关于砍柴娃的故事。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7:5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