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邵志刚 |
释义 | 烈士邵志刚烈士(1907-1931),浙江绍兴县陶堰镇邵家溇人,出生于江苏吴江盛泽镇。“和平老人”邵力子的次子,生母屠玉瑛为绍兴县平水镇上灶人。 9读蒋经国先生的传记,发现年轻时的蒋先生曾经倾向国民革命,加入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但很少有人知道介绍蒋经国入团的共产党员邵志刚。) 邵志刚(1907-1931),浙江绍兴县陶堰镇邵家溇人,出生于江苏吴江盛泽镇。“和平老人”邵力子的次子,生母屠玉瑛为绍兴县平水镇上灶人。 1920春,邵力子与陈独秀共同发起组织了上海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会,研究会九名成员经常到打浦桥三益里5号邵力子家活动。时年13岁的复旦大学附中学生邵志刚常为研究会传递资料,送发通知,成为研究会的“地下交通员”;同时,他也开始阅读马列主义书籍和由他父亲主编的上海《民国日报》“觉悟”副刊上的文章。 1922年10月,已跨国民党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邵力子被党中央批准为特殊党员,他与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一起,接收上海东南高等师专,创办了上海大学。经李大钊介绍,共产党员邓中夏出任总务长,瞿秋白出任社会系主任。由于父亲与这些人的工作关系,年少的邵志刚得以有机会结识了李大钊、邓中夏、瞿秋白等共产党人,受到很大的思想影响。同年,经时任团中央书记的施存统介绍,15岁的邵志刚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5年5月,上海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时在澄衷中学上高中的邵志刚在父亲和邓中夏、瞿秋白等领导人的指示下,积极联合复旦附中和澄衷中学的同学,勇敢地组织大家游行,并且走在队伍的前面,带领群众高呼口号,还带队冲进租界,包围了巡捕房。此后一度被巡捕房通缉。 “五卅运动”后,邵力子接受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的邀请,到广州出任军校秘书长。邵志刚仍留在上海,在瞿秋白的领导下,参加了我党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的创办工作。他白天去工厂、学校采访,晚上回来协助编稿,工作十分称职。他还利用父亲编过《民国日报》的声望,积极扩大报纸影响。同年6月,18岁的邵志刚经瞿秋白推荐介绍,由共青团员正式转为共产党员。 1925年月10月,苏联共产党决定正式在莫斯科创办中山大学,专收中国学生。国共两党中央决定各选派一批优秀青年前往学习,邵志刚就是其中之一。同行的还有以后回国成为共产党领导骨干的任弼时、邓小平、廖承志、乌兰夫、杨尚昆、王若飞、张闻天、王稼祥、林伯渠、沈泽民等及国民党中央选派去的蒋经国、谷正纲、傅学文、于芝秀等,共90余人。 当时正国共合作,同学们虽由两党分派,但彼此相处融洽。由于父辈的关系,加上在上海时都参加过“五卅运动”,邵志刚与蒋经国的关系特别亲密。邵志刚在国内时,俄语已学得相当好,蒋经国比他小三岁,英语很好,但开始时不会俄语。邵志刚便常常辅导他学习俄语,甚至在假日上大街,蒋经国也喜欢邵志刚陪着他,为他当口头翻译。1925年12月底,经邵志刚介绍,蒋经国被批准加入了共青团。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山大学开始遣返中国学生。邵志刚被中山大学校长兼第三国际东方部部长调到第三国际远东局工作,以后还担任了远东局国际部部长,“少共国际”书记等职。 1930年春,邵志刚奉第三国际指派回国,在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期间,结瞿秋白夫人杨之华介绍,他结识了杨的胞妹杨之英,并与之结婚。由于对敌形势的险恶,加上受到极“左”路线的排挤,1930年6月,他不得不离开已怀身孕的妻子,再一次远走欧洲。 1931年12月19日,邵志刚从法国巴黎去意大利途中,在旅馆被白俄歹徒枪杀,年仅24岁。死因至今尚难查明。 文章出自(绍兴市华通花园5—403室 娄国忠 312000)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男,工学博士,出生于1969年,山西平遥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燃料电池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组组长,研究员。1991年,在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获得工学学士学位;2000年,在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2年,在香港科技大学化工系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03年至2005年3月,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化工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4月回大连化物所燃料电池工程中心从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研究与开发。2006年人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7年获得择优支持。从1996年起一直从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研究开发工作,目前研究方向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中的工程科学问题及系统集成技术开发。曾经作为专题负责人和研究骨干参加过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燃料电池技术”;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项目“燃料电池技术”;国家863计划“百瓦级再生氢氧燃料电池”课题;香港工业署开发项目“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极制备新方法研究”,欧共体第五框架项目“毛细管型燃料电池系统研发”。目前为国家“863”计划课题:“高性能、长寿命车用燃料电池电催化剂、膜电极技术”负责人。至今发表期刊论文70余篇,SCI文章5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2项,已授权5项;合著完成2章学术专著;作为主要人员参加完成的千瓦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要研究方向1. 提高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使用寿命、降低成本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 以氢气为燃料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由于启动速度快、功率密度高、无污染等特点被认为是未来清洁汽车的最佳候选电源之一。但要使其商业化,必须首先解决燃料电池在车用工况下的低使用寿命和高电池成本问题。 主要内容包括:燃料电池寿命快速评价;动态工况下燃料电池的衰减机理;燃料电池环境适应性研究;电池组内各节单电池的分布均匀性研究;单池内分布均匀性研究;廉价的双极板材料;电池流场结构设计;电池系统模型模拟与优化等。 2. 再生氢氧燃料电池系统技术研发 可再生氢氧燃料电池系统(RFC)将水电解技术与氢氧燃料电池技术相结合,氢氧燃料电池的燃料 H2、氧化剂O2可通过水电解过程得以“再生”, 从而起到蓄能供电双重作用。而与太阳能发电相结合的可再生氢氧燃料电池是当前最具优势的空间可一种基于零碳制氢的光氢互补的新型储能发电再生能源技术。 主要内容包括:质子交换膜水电解池关键材料、部件开发与优化;特殊环境下应用的燃料电池系统技术;RFC系统集成与优化,RFC系统模型模拟与优化。 中共通渭县委副书记 县政府代县长简介邵志刚,男,汉族,1967年10出生,甘肃定西人,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199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共通渭县委副书记。1988年8月至1990年3月在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第八冶金建筑公司工作;1990年4月至1994年8月在定西地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工作;1994年9月任定西地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副站长;1998年10月任定西地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安全监督站站长;2002年11月任临洮县人民政府副县长;2006年5月任定西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市城市建设投资经营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市城投公司总经理;2008年2月任定西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市城市建设投资经营管理办公室主任、市城投公司总经理;2010年8月任中共通渭县委副书记:2011年9月任中共通渭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 分管工作协助书记处理县委日常事务,分管县委党校、县委党史办公室、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县委办公室、政研室、机要保密、密码通信、档案管理工作;联系国土资源、城市建设管理、扶贫、水务、水保和县人大、县政协、军地关系方面的工作。受书记委托,处理县委有关工作事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