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青年”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释义

本书由陈映芳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本书中应用了角色的概念,联结社会与个人、用来分析其相互关联结构。书中在作为角色担当者的“年轻人”与”社会”之间.设置了“青年”这一角色类别作为中间项,并设定了由这三项组成相互关系的这样一种理论框架。然后以此作为分析模型,分析角色的结构化过程。

简介

作者:陈映芳著

ISBN:10位[7802308178]13位[9787802308176]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20

定价:¥30.00元

编辑推荐

作者所着眼的角色概念是联结社会与个人、用来分析其相互关联结构的中心概念。而作者用角色概念将这一特质巧妙地引出。在作为角色担当者的“年轻人”与”社会”之间.设置了“青年”这一角色类别作为中间项.据此设定了由这三项组成相互关系的这样一种理论框架。并以此作为分析模型。根据这个分析模型.作者可以分析角色的结构化过程。……

对于作者的这样一些独创性的着眼点,应该给予高度的评价。

我相信,作者的这项研究成果将对中国的社会学研究以及历史学研究贡献良多,就像它给日本的青年社会学以及中国社会研究做出了令人注目的贡献那样。

作者简介

陈映芳,日本文学博士(社会学专业),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兼任华东师大城市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了《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中国的青年文化》(个人专著)、《图像中的孩子——社会学的分析》(个人专著)、《征地与郊区农村的城市化——上海市的调查》(主撰)、《移民上海——52人的口述实录》(编著)和《我是这样考上大学的——70位大学生的自述》(编著)。

目录

序章清朝末期中国社会中年轻人的状况

一引子

二年轻人的状况

1.没有青年阶层的社会中的年轻人

2.年轻人对于双亲的依存性

3.家族中的年轻人

4.年轻人团体的缺乏

三约束年轻人的家庭结构

四规定年轻人状况的社会结构

1.教育和选拔制度

2.职业、家族和年轻人

3.政治系统中的家族组织

第一编“青年”的诞生(从19世纪后半期到1919年)

第一章青年阶层的形成

一引子

二青年阶层的形成契机:民族危机与教育改革

1.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教育系统的改革

2.作为年龄群体的“青年阶层”的形成

三家庭约束功能的弱化

1.学校教育与家族制度的分离

2.家庭形态的维持与年轻人离家的必要性

3.中国的“公私观”与年轻人的离家

四“少年”概念的意义

1.社会对学生的期待

2.梁启超的“少年”

3.作为社会角色的“少年”

4.“少年”论的文化基盘与有效性

第二章“青年”的确立

一角色类别:一个视角

二“青年”的确立

1.“青年”的形成

2.“青年”的确立条件

三“青年”的角色结构

1.“青年”的结构化

2.从角色模型看“青年”的性格

3.“青年”的局限

第二编年轻的激进主义者(1920年代至1940年代)

引子问题意识

一“五四青年”的分裂与青年知识分子的激进化

二问题所在

1.有关知识分子激进化的种种解释

2.观察问题的视角

第三章家族主义与年轻的激进主义者

一从反抗家庭到改造社会

1.青年革命的理由——个人生活史的考察

2.家族主义对于青年的意义

3.从反抗家庭到改造社会

二家族主义与激进主义

1.家族主义的两义性

2.价值和伦理意识结构中的家族主义与激进主义

3.青年中的共产主义倾向

第四章“激进青年”的存在条件

一角色期待、奖惩与“激进青年”

1.角色期待与奖惩的功能

2.来自社会的支持

二规范、政治、法律和军事的多重空间

1.家族

2.学校

3.外国租界的存在:上海的例子

4.共产党的根据地和解放区

三从论争看年轻的激进主义者的两难情境

第三编“革命青年”(1949~1976)

引子“青年”的社会状况的变化

1.年轻人与家庭之关系的变化

2.1950年代“青年崇拜”的形成

第五章“革命青年”的形成机制

一“青年”的意义演变

1.“青年”角色担当者的转换

2.“青年”的深层变化

3.从角色模型看“革命青年”的角色规范

二青年知识分子的转向

(一)既有的研究

(二)“青年”的一贯性与青年知识分子的转向

(三)价值观的变化与青年知识分子的转向

(四)“激进青年”存在条件的消失

1.政治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统一

2.对青年的管理及制约的制度化

三政治社会化——“革命青年”的培养系统

1.政治教育

2.学校中的组织:结构与功能

3.培养“革命青年”的社会条件

四“革命青年”的地位与角色表演

1.“革命青年”的双重性格的育成

2.围绕出身问题的矛盾和紧张

3.“年轻人压制”的再形成与青年地位的下降

4.“革命青年”的角色表演

第四编“青年”的解体(197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

第六章“青年”的解体

一“青年问题”及其在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含义

二“革命青年”、“现代青年”和“自由青年”

1.“青年”的三个类型

2.年轻人的非“青年”化

三“青年”解体的机制

1.“青年”的解体

2.“青年”解体的机制

第七章年轻人与“青年”——代结论

一关于“青年”

二关于“青年”的主角

三学生运动与“青年”

四“青年”角色与“孩子”角色

参考文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5:2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