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上庄
释义

上庄村,在河南省新野县上庄乡。上庄位于乡境中部,潦新公路东侧。南邻上凤鸣村,北连王寨村,东隔黄渠沟与邓庄村相望,西与马集村接壤。南北长2.5公里,宽2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1958年属王集公社为上庄大队。1962年属上庄公社为上庄大队。1963年属王集公社为上庄大队。1975年属上庄公社为上庄大队。1984年属上庄乡为上庄村委会。上庄 据说明初尚姓在此定居,以姓定名尚庄,后讹写为上庄。为村委会驻地。四路拐 因原南阳—襄樊、邓州—唐河的官道在此交叉,形成“十”字路口,故名四路拐。据传汉时即有集镇,名太平镇,单日有集。

人口民族

2003年辖上庄、四路拐两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557户,2092人,其中男1052人,女1040人,汉族1982人,蒙族91人,回族19人。总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25‰,初中文化程度占4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5%。有贺、张、李、赵、薛、苏、尚等80余个姓氏。

自然状况

上庄村地势北高南低,豫X022四赵线与纬6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排灌便利,村东黄渠沟、于渠沟南北穿村而过。村西芭茅沟排水畅通。全村耕地3439亩。

经济状况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后,农村经济得到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70万元,人均纯收入210元。199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90万元,人均纯收入1220元。200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350万元,人均纯收入2150元。农 业 经 济作物种植 20世纪70年代以前,农村实行的是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粮食产量低,当时红薯、红薯干、红薯面是农民的主要粮食,称为“三红转”,细粮很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以小麦、棉花、玉米、花生种植为主,间有大豆、红薯、芝麻、绿豆等作物。1978年,粮食种植面积4200亩,总产88.2万公斤,亩产210公斤;棉花种植面积1700亩,亩产50公斤。1993年,全村粮食种植面积4650亩,总产132.5万公斤,亩产285公斤;棉花面积1860亩,亩产66公斤。2003年,全村粮食种植面积4200亩,总产126万公斤,亩产300公斤;棉花种植面积1865亩,亩亩产90公斤;花生种植700亩,亩产250公斤;蔬菜种植面积285亩。2001年沿辖区内沟、路植树6000余株。2002年,在村东建瓜菜示范园一处,面积100亩,推广春瓜秋菜种植模式。

畜牧养殖

解放后至1957年畜牧养殖为户养户有,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为队养队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畜牧养殖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1993年,全村牛、猪、羊、家禽存栏量分别为185头、850头、845只、15000只,肉类总产量71吨,禽蛋产量50吨。2003年,全村有牛267头,猪存栏956头,羊存栏820头,养鸡场一个,年产鲜蛋1.5公斤。

农业机械

解放后,农民靠牛犁地耕田,以牛拉车运输。1970年后,人畜力耕作、运输逐步由机械所代替。1978年,全村有手扶拖拉机15台,小四轮5台,电动机和柴油机25台,农用水泵28台,机械总动力700千瓦。1993年,全村有手扶拖拉机40台,小四轮11台,柴油机50台,农用水泵60台,脱粒机13台,机械总动力6500千瓦。2003年,全村有手扶拖拉机250台,小四轮拖拉机20台,柴油机30台,水泵300台,脱粒机35台,机械总动力为2.2万千瓦。

企 业

建国后,农民原开办的“副业”和“多种经营”多为手工加工和零星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企业得到发展,村办起了电锯厂、砖窑厂、加油站等企业。有商业网站40个,从业人员250多人,经营项目有粮食、餐饮、食用油、烟酒、副食、百货、干菜、农资等,年购销额1300多万元。其中,李汉晓投资50万元,建加油站1个。

村民外出务工始于1986年,1988年外出务工人员35人,2003年外出务工410人,人均年收入8000元。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 解放前,村水患不断,不涝则旱。建国后,村加强水利建设。1976年村统一规划,在村西挖排水沟一条,取名“芭茅沟”,解决了西坡凹地排水问题。之后,从2组开始挖井,后掀起了打井热潮。2003年村有机井140多眼,有效灌溉面积3000余亩。社 会 事 业教 育 建国前,村原有私塾一所。建国后,村建小学一所。1989年村投资扩建教学楼900平方米,校园进行硬化、绿化。2003年,在校学生360名,教师18名,适龄儿入学率99%,巩固率100%,村先后为大、专院校输送学生160多名,其中大学本科20名,大专66名。2003年村有农民技校一所,培训村民1500人次。

卫 生

建国初,村少医缺药。后医疗卫生事业有了较快发展。1978年村有卫生所一个,医生2名。1993年卫生所发展到3个,医务人员10名,重点开展地方病和常见病的防治工作。2003年实行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村民看病就医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村民生活

建国前,大多数村民过着缺衣少食的生活,吃的是半年糠菜半年粮,穿的是土布棉衣。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和生产互助,农民生活有了改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3年,村民人均占有粮食345公斤,细粮比例占70%。2003年,人均占有粮食450公斤,细粮比例占90%以上,蔬菜、瓜果、禽蛋、肉类消费量大幅度增加。住房由原来的土坯墙、薄扎瓦土木结构,发展成砖混结构的平房和小楼房。村民穿的由20世纪70年代单调的黑、白、蓝服装,变为色彩丰富,式样新颖的服装,人均住房由20世纪70年代的12平方米上升到2003年的30平方米。人均收入由20世纪90年代的1500元,提高到2003年的2150元。村民百户拥自行车150辆,洗衣机35台,电话机50部,部分家庭还拥有汽车、摩托车、电冰箱、手机、空调等。

组织建设

建国前,村实行保甲制度,上庄村为一保,由保长、保丁若干人组成,保下设甲,按片划分户数不定,有甲长一人负责有关事务。解放后,保甲制度废除,建立了村基层政权——农会。1949年,建立了民兵组织。1953年,组织起农业合作社(初级)。1955年合并为高级合作社,建立了共青团和妇联组织。1958年改高级社为生产大队,1983年更名为村民委员会。1953年建立了党小组,1955年建立党支部,2003年村支部有党员51名。文 物 胜 迹上庄竹青寺 原址位于上庄村西北角,今乡第一初中院内。相传始建于明代。占地十余亩,坐北朝南,分前伏殿、中伏殿、后伏殿,有东西廊房,寺西有娘娘庙。相传原名上庄寺,后有位牛商路过此地,晚上在寺院住宿,睡前把赶牛的鞭子插在地上,第二天天亮后发现赶牛的鞭子(是竹子做的)变青了,他觉得非常神奇,招来好多人观看。后人就称上庄寺为竹青寺。国民党时期曾在寺内设乡公所,解放后,寺院被毁,在此地建立上庄小学,1975年改为公社中学,1983年改为上庄乡第一初中。

河北省石家庄鹿泉市上庄镇

上庄镇简介: 上庄镇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西部,是近年来崛起的经济文化重镇,是省级重点建制镇和石家庄市卫星城镇,全镇总面积48.72平方公里,所辖16个行政村,6.2万人。1992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综合实力百强镇",1995年被国家列入"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连年被评为"河北省综合实力百强镇"和石家庄市经济实力50强乡镇。

上庄镇西倚太行山,东接石家庄市区,交通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我镇位于石家庄市中山西路,南水北调西岸,东邻石环路。距市中心3公里,距鹿泉城区7.5公里,距307国道,石太铁路3公里,距石太高速公路入口3公里,石太高速连接京深、石黄、青银高速公路;至京广铁路,石家庄火车站8公里,至规划的京武高速铁路,石家庄东站15公里,至石家庄机场20公里,规划中的城市轨道交通线将直接通镇区,区位优势非常明显,交通非常便利;在我镇的西部山区还存在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如省级著名的旅游景点龙泉寺和双龙山森林公园,还有位于我镇西侧的松云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等一些亟待开发的旅游景区。

文化旅游

为了建设省会西花园,我镇充分利用西部山区的优美景色,先后开发了双龙山森公园和松云山自然动植物园,扩建了省级著名的景点龙泉寺,使6各个景点形成优势突出、特色独具、互相连接的上庄观光度假旅游线,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龙泉寺位于石家庄市鹿泉市南10公里,始建于金朝正隆二年,历史悠久,为古邑获鹿八大景之一。龙泉寺东接翠屏,西连五寨,南披封龙,北带滹沱,金、元、明、清历代均曾修葺续建,形成寺、殿、庙遥相乎应,井、泉、池、碑完整奇特的古建筑群,更有”神水”之称的龙泉水,以其”岩阿飞泉、冬夏异色、其味甘冽、可以疗疾”的美名传誉民间。九五年,常开法师进住龙泉寺以来投资八万修建了本尊殿、三昧境、净心斋、接引殿、吉祥路与正在修建当中的大雄宝殿,随着21世纪的脚步,龙泉寺步入了新的鼎盛时期。

双龙山森林公园位于鹿泉市东南部,上庄镇镜内,距石家庄市8公里,总面积528000古方米。公园以龙的传说为文化底蕴,两座主峰恰似两巨龙盘卧,两峰峡谷中间象逼真,民间传说更有神秘色彩。

园内\\建筑设计独特,依山傍水、绿树成荫、山清水秀,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展现一幅古朴、曲雅、神秘、奇妙的画卷。森林加墅、苗寨竹楼、蒙古部落村、望佛桥、双龙桥、石桥、铁桥、长廊、九龙壁、四角亭、六角亭、八角亭、园亭、山门、牌坊等建筑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令人留恋忘返。千年古泉,淳淳涌流,清纯甘澈。跑马场、战壕碉堡枪击游戏、吉祥属相园、古洞探密、综合游乐厅可尽兴游玩。3000平方米的宾馆、马架屋、情侣小栈。依山别墅等是游客疗度假、休闲交友的浪漫之地。园内设施齐全,集旅游、娱乐、餐饮、住宿于一体,是距离省城最近新开发的山区旅游风景点

从石家庄市动物园乘公交专线车,西南行15公里,即到龙泉寺。龙泉古寺座落在太行山麓,东接翠屏,西连五寨,南披封龙,北带滹沱,风景十分优美。

龙泉寺始建于隋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当时发现这里有泉水后,在水池上盖了一个殿,殿顶雕有五龙,五龙倒映水池里,随水波游动,故名龙泉。起初寺院称“龙池山院”,有“四平山中生紫烟,千载龙滩化甘泉”之说,后圣上降旨恩赐名称“龙泉院”。

走进赵朴初先生题写巨匾“龙泉古寺”的大门后,我们沿山路向上,则见柏坡碧树隐约,山岗上矗立着五座石塔,这是金代遗迹。石塔造型各异,设计奇巧,雕刻精细。再行至西南,有一响碑,据考证系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所立,以木、石敲击,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从中间依次向边缘敲击,可奏出高低不同的音阶,响声清晰,余音袅袅,如古筝低吟,似山涧泉鸣。这是我省唯一的响碑。再沿阶而上至龙母殿,在殿前的经幢上,铭刻着历代宗朝敕纥令天下僧尼诵持的“佛顶尊胜陀罗尼”咒,据说曾风行一时,广为传颂。

龙泉寺以寺养寺,至今寺内仍保存着曾经用过的石碾、石磨、石臼,还有明嘉靖七年(公元1592年)的金钢台、明万历17年(公元1590年)的香炉等,有的仍在使用。

寺内泉水叮咚,可谓山灵水秀。县志上早就有记载“泉自山腰悬,注洪若水帘”,“风吹涧壑,泉壳响应”曾列为当地八大景之一,并认为“岩阿飞泉,冬夏异色,其味甘冽,可以疗疾”。前几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和南开大学分子生物研究所对龙泉水进行过水质分析,发现水中含有可以抗癌的微量元素硒及其它41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其中低钠、高偏硅酸盐对心血管病、高血压、肠胃病都有一定疗效。

龙泉东侧有一棵古槐,躯如铁,干似龙弯弯曲曲,正在吐绿,人称龙爪槐,传说是当年山中神龙惩治蛇妖之时,神力所至感生此树。

人们都说龙山遍地宝,灵芝、寸柏、锯齿草、檀页、桑葚、黄莲壳。龙泉水调之山中草药,能疗多种疾病。

龙泉寺不仅香火旺盛,而且也是旅游胜地,唐朝韩瓒曾在《游龙泉寺记》中写道“古刹卫霄汉,层层护白云。泉音百道出,铎韵半空闻。说偈依莲坐,翻经辨石文。炉烟飞落日,天际霭缤纷。”龙泉古刹雄伟而又幽静,还带有梦幻般的朦胧和神奇,真是引人入胜。

村庄由来

在时家丰城西北3.5公里处。明永乐时(1403-1424),于姓由客旅店来此地定居,因与大丈等四村同临一条小河而在上游,故称上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471亩。2006年,全村共有446户,总人口为135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81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90吨,经济总收入为56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68元。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6: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