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上红村
释义

上红村位于郧县西南边陲,是鄂陕两省五县(郧县、郧西县、白河县、竹山县、竹溪县)结合部,西与陕西省白河县及竹溪交界,北与郧西县隔河相望,东与鲍峡镇、五峰乡接壤,南与鲍峡镇和竹山县毗邻。全村11个组,500户人家总人口0.3万人,全属于汉族。

上红村概况

简介

湖北省十堰市郧县胡家营镇上红村

上红村辖11个小组、原本只有4个组,在2002年政府改制将周边的民主村和李家院村这两个村合并过来组成一个村。

区位交通

上红村公路内部贯通到每组,外部直连老白公路,是鄂陕两省五县(郧县、郧西县、白河县、竹山县、竹溪县)结合部,西与陕西省白河县及竹溪交界,北与郧西县隔河相望,半小时内可到达这些地方。

地形气候

上红村地处汉江南岸,地形以山地为主,以势为南北走向,平均气候湿润,降雨充沛,日照充足。平均气温16℃,最高月(7月)为39℃,最低月(1月)为零下5℃,年均温差23℃,年均降雨量为900毫米,无霜期254天,蒸发量为1750毫米。

历史沿革

解放初,曾划归陕西省白河县管辖,1949年划归湖北省郧县管辖,隶属于鲍峡区,1958年成立了陈庄乡,1961年6月合并复归鲍峡区,1975年3月成立陈庄人民公社,公社机关设在陈庄村七组。1976年10月又改称将军河公社,公社机关迁移至将军河口。自此,集镇也首先在将军河口发展起来。七十年代前襄渝铁路尚未修建,公路交通不通畅,整个胡家营镇就依靠汉江水路与外界沟通,而将军河口上承白河县,下连郧阳府,是周围的小商品集散地,当时商贸经济较为繁荣。后来,随着铁路的修建,国家在将军河口村设置了将军河火车站,此处成了郧西县等地的民众外出的必经之路,加快了将军河的发展,原设在公路边的公社机关用房已显得十分狭小,1979年公社机关又迁至铁路里边。

1984年撤社建区,将军河公社划归鲍峡区管辖,原公社划分为陈庄、麒麟、将军河三个小乡和区辖胡家营镇。胡家营本为镇内一自然村名,此村落以胡姓居多,小地名叫胡家坡,解放后建立行政村称为胡家营村。1975年,国家建设襄渝铁路,在胡家营村设置了鄂陕两省边境火车站,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火车站周围也逐渐繁华起来,胡家营的名气迅速扩大,发展速度超过了原来的陈庄、将军河,于是在1987年撤区建镇时,遂取名为“胡家营镇”。政府机关仍设在将军河公社旧址。

近期变更

随着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需要,县政府要求停耕还林,所有的地都不准种粮食要求种树,为了解决民众生计,村委决定要求把所有的地都种上桑树、黄姜、板栗树,以养蚕为生。

胡家营镇概况

胡家营镇 百科名片 胡家营镇地理位置

胡家营镇位于郧县西南边陲,是鄂陕两省五县(郧县、郧西县、白河县、竹山县、竹溪县)结合部,西与陕西省白河县及竹溪交界,北与郧西县隔河相望,东与鲍峡镇、五峰乡接壤,南与鲍峡镇和竹山县毗邻。全镇26个村,16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万人,以汉族为主。版图面积212平方公里。人口22165人,面积210平方千米。该镇平均气候湿润。基础设施完善。矿产资源及特色农业丰富。同时人文景观也较为丰富。

目录[隐藏]概况 简介 区位交通 地形气候历史沿革 沿革 近期变更基础施设 集镇规模 电力 公路网络 教育 电视覆盖 通讯资源特产 矿产资源 农业资源人文景观 亚洲第一飞索 汉江漂流 云盖寺概况 简介 区位交通 地形气候历史沿革 沿革 近期变更基础施设 集镇规模 电力 公路网络 教育 电视覆盖 通讯资源特产 矿产资源 农业资源人文景观 亚洲第一飞索 汉江漂流 云盖寺

概况

简介

湖北省十堰市郧县胡家营镇

胡家营镇辖18个村委会:将军、麒麟、白塔、两河、陈庄、富家、土地、交元、洞沟、大桥南沟、洄水、冻青、店子、胡家营、漆沟、木瓜、上红、沙沟。

区位交通

胡家营镇老白公路横贯全镇30公里,镇内设有将军河、胡家营两个火车站,是进陕入川的必经之地,素有“鄂之门户、川陕咽喉”之美称。自古为“兵商必争”之要塞。镇政府机关现设于大桥村宁家坪。全镇26个村,16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万人,以汉族为主。版图面积212平方公里。

地形气候

胡家营镇地处汉江南岸,地形以山地为主,以势为南北走向,平均气候湿润,降雨充沛,日照充足。平均气温16℃,最高月(7月)为39℃,最低月(1月)为零下5℃,年均温差23℃,年均降雨量为900毫米,无霜期254天,蒸发量为1750毫米。

胡家营镇原名不叫胡家营。解放后,曾历称为陈庄公社、将军河公社。一九八七年撤区建镇后才改称为胡家营镇。建国以来,胡家营历届党委政府艰苦创业,埋头苦干,把这个古老落后的“半坡遗址”建成了如今富强、文明的边陲重镇,这个新兴的“口子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郧县西南闪闪发光。

历史沿革

沿革

解放初,胡家营镇曾划归陕西省白河县管辖,1949年划归湖北省郧县管辖,隶属于鲍峡区,1958年成立了陈庄乡,1961年6月合并复归鲍峡区,1975年3月成立陈庄人民公社,公社机关设在陈庄村七组。1976年10月又改称将军河公社,公社机关迁移至将军河口。自此,集镇也首先在将军河口发展起来。七十年代前襄渝铁路尚未修建,公路交通不通畅,整个胡家营镇就依靠汉江水路与外界沟通,而将军河口上承白河县,下连郧阳府,是周围的小商品集散地,当时商贸经济较为繁荣。后来,随着铁路的修建,国家在将军河口村设置了将军河火车站,此处成了郧西县等地的民众外出的必经之路,加快了将军河的发展,原设在公路边的公社机关用房已显得十分狭小,1979年公社机关又迁至铁路里边。

1984年撤社建区,将军河公社划归鲍峡区管辖,原公社划分为陈庄、麒麟、将军河三个小乡和区辖胡家营镇。胡家营本为镇内一自然村名,此村落以胡姓居多,小地名叫胡家坡,解放后建立行政村称为胡家营村。1975年,国家建设襄渝铁路,在胡家营村设置了鄂陕两省边境火车站,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火车站周围也逐渐繁华起来,胡家营的名气迅速扩大,发展速度超过了原来的陈庄、将军河,于是在1987年撤区建镇时,遂取名为“胡家营镇”。政府机关仍设在将军河公社旧址。

近期变更

随着经济的发及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需要,胡家营镇党委、政府于1995年5月向县委、县政府报告,请求将镇政府及镇直机关迁建到大桥村宋家坪。1995年9月20日,县委、县政府及县直有关部门领导,亲临胡家营召开了“胡家或镇新迁集镇现场办公会”,会议对胡家营新迁建集镇的性质、规模、用地、规划、建设等方面都作出了具体要求和安排。1996年10月,郧县人民政府以郧政函(1996)19号文件予以批复,同意集镇迁建。1997年12月28日,镇政府机关率先迁住新集镇。胡家营镇集镇发展也进入了辉煌时期,很快形成了以宋家坪中心集镇为龙头,以陈庄、将军河、胡家营三个中心村集镇为衬托的“一线串珠”的新型口子集镇。2001年4月,郧县行政区划再次调整,“胡家营镇”终以坚实地发展基础与雄厚的竞争实力被保留了下来。

基础施设

胡家营镇在解放后,特别是在八十年代末建镇以来,历届党委政府以发展为主题,抢抓机遇,带领全镇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难攻坚,经过短短10多年的建设,全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集镇规模

胡家营镇于1996年开始在全镇腹地宋家坪建设中心集镇,五年来,镇政府机关、镇直部门相继迁入中心集镇,集镇内水、电、路、电视、通讯、体育、文化等基础设施已逐步配套,2000年,建成了一条长500米、宽16米的“边贸一条街”,中心集镇人口已达到1000多人。同时,陈庄、将军河、胡家营三个中心村集镇也初具规模,全镇集镇建设形成“一线串珠”。集镇建设已投资5000多万元,集镇房屋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总人口达3000余人。开通了陈庄—郧县、宋家坪—郧县、麒麟—郧县、胡家营—郧县的中巴客车,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扩大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渠道。

电力

胡家营镇自七十年代大桥、俩河二村率先通电以来,先后投资500多万元,架设线路270公里,于20世纪末,全镇26个村、5000多个农户全部见到“光明”,年供用电量100千瓦小时。

公路网络

建国以来,先后修通了“俩麒”、“陈土”、“陈郑”等10多条走出“世外”的通道,建公路桥10座,最后一条“村村通”工程“沿江公路”也正在建设之中,全镇基本上实现“村村通”目标,全镇通公路里程达130公里,总投资达380万元。

教育

全镇现有各类学校28所,其中建有普初级中学1所,镇成校1所,中心小学4所,村级小学22所,全镇在校中小学生4763人,教职工180人,拥有校园总面积94378平方米,校舍总面积达26763平方米,教师住房6000余平方米,建有实验室18个,图书室27个,藏书43500册。教育装备投资额达300万元,为中小学装备卫星地面接收系统26个,中小学入学率、毕业率分别达到100%和99%。

电视覆盖

2000年春,胡家营镇投资300万元开通了闭路电视,覆盖全镇26个村,可收看到国内20余个省市的30多个节目,家庭拥有电视率达80%以上。

通讯

1999年,胡家营镇千方百计筹资50元开通了程控电话,“顺风耳”迅速进入寻常百姓家,目前装机量已达300余部。

资源特产

胡家营镇位于秦岭和大巴山余脉大山中,崇山峻岭,连绵不绝,错落有致,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特资源。

矿产资源

1、许家坡金银矿。位于洞沟村二组许家坡,矿区西自红岩尖、东至洞沟河、北起魏家山、南抵许家坡,面积4.69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10°13′42″—110°15′00″,北纬32°41′22″—32°43′00″,矿区至陈庄约11公里,陈庄至老白公路、襄渝铁路约4公里,均有公路相通。

许家坡金银矿获C+D级银储量221吨,占十堰市银矿总量的13%,金属储量3611.35公斤,C+D矿石总量为245.75万吨,矿区平均品位:Ag119.4g/吨,Au4.79g/吨,该矿区已经湖北省矿储量委员会审批。

2、魏家山滑石粉矿。位于麒麟村魏家山,矿区面积约1平方公里,滑石矿产于上元古界武当山群地层中,该地质为一套组—细粒的火山碎屑积变质岩。该矿区滑石总储量约为4万吨,矿体呈层关状、透镜状产出,矿体围岩界线清楚,开采时容易辨认和分选。矿石成分主要由滑石组成,含有少量的透闪石、绢云母、方解石、磷灰石、黄铁矿等,矿石以白色片状为主,硬度低而质软易碎,加工技术性能好,是上好的建筑装饰墙体材料。

3、栋青沟硫铁矿。位于栋青沟村,硫铁矿C+D级储量9.98万吨,其中C级储量4.5万吨,平均品位23%;矿区东距郧县城约100公里,北距汉江2公里左右,有简易公路相,交通大便。矿体赋存于塞武系黄铁矿化硅化云母石英片岩中,矿区地质构造简单,岩层倾向230度,倾角60度,矿体呈扁豆状产出,其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矿体长172米,厚10.4米,推深50米,极易开采运销。

4、溜子沟大理石矿。溜子沟大理石矿位于胡家或镇大桥村三组,海拔600米,该矿距铁路、公路及汉江码头较近,交通运输十分方便,大理石品位较高,花色品种齐全,储量富可观,极具开采价值。仅主矿体储量超过50万立方米,坡向与岩层一致,不需剥采工程就可直接开采,由公路、水路、铁路可直达武汉、陕西、四川等地,对矿石的外运极为有利。目前,水、电、路、厂房一应俱全,稍加投入资金即可开采盈利。

5、汉江优质砂石。汉江自远古中形成,流经该镇25公里,涵养了优质的砂石资 源,是上等的建筑材料,据分析,镇内年可产供砂石上百万吨。交通运输条件十分优越,老白公路、襄渝铁路依山傍水,直通大江南北。

6、其它矿藏资源。黄家沟的砂金矿、陈家沟的绿松石矿、陈庄的铁矿等储量丰富,品位较高,具有极高的开采价值。

农业资源

1、黄姜。该镇老庄村于九十年代初率先野生黄姜移植大田,拉开了发展黄姜产业、活跃地方经济的序幕。目前,全镇80%的农户都种有黄姜,黄姜种植面积已达8000亩,产值达3000万元。由于独特的区位、气候条件,该地区黄姜含量高于国内外各处黄姜产区,颇受国内外客商青睐。

2、板栗。主要盛产于杨家院、郑花沟10个等高山村,面积达1万余亩。

3、桑蚕。始发于八十年代初的土地沟村,至今全镇已发桑园面积2000余亩,年养蚕2000余张,产值达1000余万元。

4、何首乌。郑花沟村农民赵智地于1999年野转嫁试种成功,现在,全镇何首乌种植面积已达1000余亩,产值达1000余万元。

5、蔬菜。

全镇已发地膜土豆、莲藕、山野菜等蔬菜1万亩,蔬菜产值达2000万元。

目前,胡家营镇按照“高山板栗中山桑,低山蔬菜路边”的格局,形成了四大产业特区。

人文景观

古老的汉江孕育了胡家营镇悠久的历史,繁衍出脍炙人口的动人传说,形成了赏心悦目的人文景观。

亚洲第一飞索

位于将军河村和郧西羊尾镇李家棚村的索道桥,1988年6月动工,1990年6月建成通车,总投资687.28万元,桥长424米,宽7.1米,桥跨自重480T,由74根钢索承重。人车道分离,被称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洲的铁索桥,使“两郧”的天堑变通途,为千里汉江增添了一道气势磅礴的景观。

汉江漂流

汉江流经该镇25公里,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公路铁索桥横跨内江段,襄渝铁路像一条卧龙直入川陕,老白公路如一道银链蜿蜒西去。江中时常凸现出大小各异的少滩,四面环水,犹如一个个小岛,大的有千余平方米,从江段上游向下漂流,时而水平如镜,清流见底,山峦倒映;时而波光鳞鳞,江水滔滔滚滚向前。每当春暖花开,江面上舸争流,渔歌荡漾,构成了一幅壮丽的景观,真可谓“人在江中走,好似画中游。”让你顿生无尽遐思。

每年春、夏、秋时节,各地游人纷至沓来,或观赏索桥,或戏水游荡,或寻觅奇石,或租船漂流,乐趣横生。

云盖寺

位于武当山北侧的胡家营镇村,与鲍峡镇余家湾村交界,此处山体运动明显,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因终日被云雾缠绕,被当地群众称之为“云盖山”。很久以前,山上建有寺庙,庙中供奉十八罗汉佛。这个寺庙被称为“云盖寺”。“先有云盖,后有武当”,相传,真武大帝先在去盖山修行,后移至武当山得名,文革中,云盖寺的石佛被红卫兵砸毁。

云盖山中储藏有丰富的绿松石资源,矿山在元朝即进行了大规模的开采,清朝时期采掘最盛行。云盖山绿松石形若翡翠,传说可避风防沙,镇恶驱邪,古代帝王初见其如“和氏璧”,被誉为国石,人间珍品。

此外,胡家营镇还有将军河、太子坡、圣母山等名川大山。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18:2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