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
释义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于199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9月正式启动,是全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全国15个保税区中经济总量最大的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批准时规划面积为10平方公里,位于上海浦东新区,濒临长江入海口,地处黄金水道和黄金岸线的交汇点,紧靠外高桥深水港区,是全国首个"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和上海国际航运、贸易中心的重要载体。2010年,外高桥保税区在英国伦敦《金融时报》全球自由贸易区按八大要素综合评比中获得第一名。

保税区简介

特殊管理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是设有隔离设施的实行特殊管理的经济区域,货物可以在保税区与境外之间自由出入,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免验许可证件,免予常规的海关监管手续(国家禁止进出口和特殊规定的货物除外)。

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管理委员会是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依据上海市人大制定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条例》等法规,统一管理保税区的行政事务。海关依据《保税区海关监管办法》实施业务监管。

规模

吸取国外类似区域先进的发展理念,根据上海经济与地理的实际情况,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精心规划,发展成为集国际贸易、先进制造、现代物流及保税商品展示交易等多种经济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还是上海市最重要的现代物流产业基地之一、上海市最重要的进出口国际贸易基地和上海市微电子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08年12月底,保税区累计批准来自94个国家和地区的10242个项目,其中,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11家入驻保税区。累计吸引投资总额160.6亿美元,合同外资74.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0.3亿美元。区内企业从业人数达19万,其中外籍工作人员9200余人,成立20余年的外高桥保税区今年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

地理位置

外高桥保税区位于上海东北端,濒临长江口,处于中国黄金水道——长江与东海岸线的交汇点。外高桥保税区距离市中心20公里,距离浦东国际机场40公里,距离虹桥国际机场35公里。杨高路、张杨路、杨浦大桥、中环线、外环线、翔殷路隧道、外环隧道、轨道交通6号线和沪崇苏高速公路、规划中的浦东铁路和轨道交通10号线,组成了便利通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将外高桥保税区同市区及周边城市紧密相连。

途经公交: 815路、181路、川张高专线、地铁6,10号线

经济状况

外高桥保税区开发建设18年来,经济增加值、工业产值、进出口贸易额、海关及税务部门税收收入和企业销售经营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都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8年外高桥保税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1-12月份共实现经济增加值953.17亿元,同比增长16.3%,占浦东新区的30.25%,占全国保税区的43.9%;完成销售收入6511.21亿元,同比增长12.6%,占全国保税区的44.3%;完成各类税收517.98亿元,同比增长15.9%,其中税务部门税收217.63亿元,同比增长23.1%,占浦东新区的24.09%。

产业功能

依托浦东开发开放的优势,坚持对外开放的宗旨,十六年来外高桥保税区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以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先进制造业等三大功能为主的口岸产业。

一、国际贸易业

外高桥保税区国际贸易产业经过了起步、探索创新和规模形成三个阶段。1992年初,我国第一家外商独资贸易企业——日本上海伊滕忠商事有限公司经外经贸部批准在外高桥保税区注册。90年代后期,保税区贸易功能日趋成熟,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贸易企业纷纷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大规模开展分拨业务,分拨面也从单一的国内市场逐步向国际市场拓展,使外高桥保税区成为跨国公司跨区域的货物集散中心之一。目前,贸易企业在保税区综合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2006年保税区内从事进出口业务的贸易企业已超过2700家,已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往来。完成进出口总额448.57亿美元,同比增长27.2%,占浦东新区的42%,占上海市的19.7%,占全国保税区的41.3%,其中进口331.37亿美元,同比增长29.4%。保税区贸易企业共实现商品销售额3980.91亿元,同比增长18.6%,占全国保税区的55.1%。在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依托保税和非保税贸易结合所形成的产业链优势,外高桥保税区的跨国贸易企业将其功能提升为中国区乃至亚太区的营运中心和销售总部已成为发展趋势。

二、现代物流业

保税区成立初期,区内部分企业就开展了以保税仓储为主的物流业务,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保税区物流业务又拓展到仓储配送。在商务部(原外经贸部)和交通部等部委的积极支持下,全国保税区第一家中外合资的物流企业——上海外红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设立在外高桥保税区。九十年代中后期,基于外资企业市场运作的需求,以“保税——滞后纳税”为特征的分拨运作模式在保税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和壮大,为国外商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高效的流通渠道。在分拨业务的刺激和带动下,第三方物流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目前,外高桥保税区已基本形成了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集聚了包括美国APL、英迈,荷兰TNT,日本近铁、通运和德国飞鸽等世界知名物流企业在内的1000多家物流仓储企业。近年新批物流项目占保税区各类项目的比重不管是在数量还是在投资额度等方面都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06年保税区物流企业完成营业收入1770.59亿元,同比增长24.1%;实现增加值203亿元,同比增长17.6%,占外高桥保税区增加值的30%。物流服务功能的辐射范围已经扩大到长三角地区。2006年外高桥港区吞吐量仍然保持稳步增长,1-5期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1344万吨,同比增长6.6%;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372.9万标准箱,同比增长7.9%,占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六成。随着“区港联动”的实施和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步伐的加快,将进一步促进国际港航产业与外高桥现代物流产业的联动发展。外高桥保税区的物流产业将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物流供应链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跨国公司在我国及亚太地区的采购中心、配送中心及物流中心的主要聚集地之一。

三、先进制造业

保税区加工制造业最初的业态是简单的来料、进料加工和轻纺家电产品加工。90年代中期,保税区紧紧抓住世界制造业向中国快速转移的机遇,积极优化产品结构,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了由英特尔、IBM、惠普、飞利浦、安靠等企业组成的微电子产业群,形成了由德尔福、伊顿、通用等企业组成的汽车零部件加工制造、研发及分拨产业群,先进制造业已成为保税区出口加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2006年包括12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内的240多家出口加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19.59亿元,占全国保税区的21.3%。近年来,保税区加快了对长三角地区的功能辐射,形成了与长三角地区相配套的较为完整的加工制造链和产业体系。保税区的现代加工制造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将符合跨国公司实现全球资源配置的运作模式的需求,实现从单纯的加工制造向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并举的转变,形成高附加值的制造与服务相结合的产业,并成为跨国公司跨地区加工制造的订单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和研发中心。

未来发展

目前,随着贸易模式的不断创新提升,外高桥保税区已体现出新的发展特点:贸易和物流、金融的产业融合日趋紧密;实体性运作的总部经济特征日益明显;产业链的打造趋于完整;贸易便利化环境与国际惯例逐步接轨;与国际市场的结合度不断提高。2010年,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被英国伦敦《金融时报》全球自由贸易区按八大要素综合评比中获得第一名。

下一步,外高桥保税区将结合新的发展特点,着力推进以下几项工作:

积极打造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使其成为我国最具竞争力的进口贸易基地。在发挥外高桥保税区进口贸易现有优势的基础上,以成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为契机,通过借鉴国际自由贸易区的通行惯例,强化提升进口贸易功能,集聚高能级贸易主体,努力打造成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国内最具竞争力的进口贸易和进口贸易服务基地,为我国降低国际贸易顺差,优化外贸结构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加快推进离岸服务贸易功能创新。重点塑造以离岸服务为特点的国际服务贸易功能,围绕产业融合和先行先试,打造跨国公司全球定价中心、订单中心和结算服务中心,形成以国际产品第三方检测维修服务为核心、以离岸金融、研发外包、数据外包等为重点的离岸服务贸易产业集聚区,从而进一步提高保税区企业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市场占有率和经营话语权;

探索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升级。外高桥保税区将依托上海国际中心城市的有利条件,依托浦东开发开放的综合优势,立足于制度创新、功能开发和扩大开放,积极探索向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自由贸易园区发展,逐步建设成为功能创新领先、增值服务发达、国际贸易便利、外汇管理宽松、区港运作贯通、物流监管便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关特殊监管区。

从国际贸易、加工制造到现代物流,保税区的三大产业走过了一条从先行先试的探索到成为区域核心功能的成功发展之路。依托贸易带动物流、以物流促进贸易、贸易对先进制造业的促进,保税区的三大功能相互支撑、融合,使保税区的企业经营超越了传统模式,走上复合型发展之路,最终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综合性保税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1:5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