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上海人
释义

从上海开埠以来的城市历史来看,广义上在上海行政区域内定居或出生并取得户口的人都称为上海人,但实际上仍有若干分类与区别。上海人眼中真正意义上的“本地人”,是指在1843年上海开埠以前就已经定居于上海当年的核心───原华界南市老城厢内的原住民。而居住在原属江苏省的郊县诸如金山、宝山、奉贤、嘉定、松江、青浦、浦东等地因1958的行政划分调整才拥有上海户籍的农村民众则被称为“郊区人”。上海于1843年开埠后至今,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移民蜂拥进入上海,老移民主要由江苏、浙江两省的人构成;而如今的新上海人则来自四海之内。

基本概述

从上海简短的城市历史来看,现代上海人这一概念的存在时间仅百年左右。上海人通常讲上海话,上海话属于江南吴语的一种。由于现代上海地区的三分之二是最近的两千年才逐渐成陆,而其余早先成陆的地区也饱受海侵与洪水,几度荒无人烟,所以如今上海的居民若要追根搠源,基本上都是不同时期的移民与其后代,其中绝大部分是来自于广义上的江南地区。由于历史上曾为外国租界的因素,上海人拥有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对一切事物都以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加以考量。另外,又因为上海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汇之处,这一系列的价值观统就被称为海派文化,而在文学领域也有海派文学之说。

人口划分

从广义上来说,在上海行政区域内定居或出生并取得上海市户口的人都称为上海人。但是实际上,上海人仍有若干分类与区别。基本可以分为原住民、郊区人、老移民、新移民四大类。

①原住民

上海人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本地人”,实际上是指1843年上海开埠以前,就已经定居上海当年的核心市区───老城厢(原南市区境内,于2000年夏被黄浦区合并)的民众,人口不足十万。早在1292年,中国元朝设上海县,面积大约有2000平方公里,县衙中心所在地为今天上海市中心的黄浦江沿岸,一般被视为上海市历史的真正起点。这里从元、明、清到民国初年,一直是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上海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如今上海地图的市中心区域,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异类,就是由人民路和中华路所组成的一个环形马路。过去的环城公共交通11路线以老西门为起点和终点,而车轮碾过的地面,人们穿行的脚下,就是当年的城墙。环城内就是城里,上海县衙的心脏地带,从这里可以清晰看到上海新旧城区的分界线。

上海的城墙建于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主要是为了防御倭寇,因为已经吃了很多苦头。当时除靠近黄浦江边有宽阔的护城河外,老城厢被高约30英尺城墙所围,厚约10英寸,共有小东门、大东门、小南门、大南门、小西门、老西门、小北门、老北门、新北门等九座城门,其中包括7个供人进出的城门。这些城门中最大、最雄伟、最重要的是南大门,而最繁忙的出入口则是北门,位于当时法租界主干道天主堂街(今四川南路)的尽头。城墙在民国1912年开始拆除,于1914年冬天全部完工,由于上海当时已经是租界当道的年代,作为华界的老城厢相比之下显得非常落后,城墙内道路不治、凌乱不堪,丑态毕露,南市诸兴盛马路也随之彻底陨落。

②老移民

上海开埠后至1920、30年代,逐步发展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在此期间移民的数量远远超过世居于此的原住民。他们来自于中国各地,但是其中来自江苏、浙江两省者占到80%以上,占据绝对优势,各自约在数十万至百万人以上不等。另有约3%的安徽籍以及约1%的广东籍。这部分族群才是当今真正意义上的“上海人”,他们构成了当今上海人的主体,俗称老上海人。今日上海中心城区居住的大都是这些移民。"上海人"的籍贯一般是杭州、嘉兴、宁波、绍兴、余姚、苏州、常州、常熟、慈溪、无锡、现上海郊县等地,但同时也夹杂着大量的苏北祖籍。随着上海旧城改造全面展开,一些原本居住在中心城区的老移民都被搬迁到了郊区。

自上海开埠以来至1949年的一百多年间上海一共经历了三次庞大的移民浪潮。从移入方式上看,多属零散、自发、非组织性移民,而不是古代那种以宗族为单位的集团性移民。按1950年1月的统计,人数最多的是江苏、浙江人,均超过百万。这么多的外地移民涌入上海,迅速地改变了上海的人口结构,使得客籍即非上海籍人口远远多于上海本地人口,因此在当时,上海籍人口仅占15%。

上海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最初源于太平天国战争时期,1860年代初太平军大规模进攻苏杭地区,这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江、浙、皖一带的大批占据社会各阶层的难民躲入有外国势力保护的租界,直接造就了租界的繁荣,并为日后源源不断地吸引移民奠定了基础。从1855年到1865年,上海人口一下子净增90万。第二次则是日军侵华期间,上海两租界人口增加78万。第三次是解放战争期间,上海人口增加208万。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上海市的人口迁出量甚大,但流入量则大为减少,现代上海人的群体逐渐稳定下来。这一情况直到1990年前后才被彻底改变。

A——江南浙江移民

第一批移民主要来自浙江省和江苏南部的吴语区,其中一般又按照清代府属细分为宁波人、绍兴人、苏州人等,他们构成了上海中心城区居民的主体,其中尤以宁波籍为最多。清末年间,由于社会的急剧动荡,浙江和苏南一带大量占据社会中上层移民流入上海寻求庇护,同时一些中下层阶级也随之进入上海工作生活,希冀安稳。当时宁波人利用地缘和语言优势,迅速胜过广东籍买办,成为上海最有影响的商。宁波人及宁波人后裔占现今上海人口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为上海人口第一大来源,其次为湖州与嘉兴籍。上海话中的“阿拉”即是来自于宁波话。 当时有宁波人掌金融,无锡人掌实业之说。

宁波籍的著名人士众多,如严信厚、朱葆三、秦润卿、邵逸夫、董浩云、“阿德哥”虞洽卿、五金大王叶澄衷、钢铁大王余名钰、企业大王刘鸿生、颜料大王周宗良。宁波商人执当时上海的航运业与钱庄之牛耳,长期控制上海总商会。宁波商人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华人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家五金店、南货店、绸布店、火柴厂、染织厂、化学制品厂、印刷厂、灯泡制作厂、日用化工厂、机器染织企业、国药店、钟表店,第一套中山装,中国第一艘轮船,第一条公共汽车线,最早的民营仪表专业厂,甚至最早的保险公司,房地产公司,证券交易所,最大的出租车公司,中国农业银行。就连“大世界”游艺场都是在宁波人的手里诞生的。

而无锡实业商帮在上海滩也拥有显赫的地位与势力,尤其以中国首富荣氏家族(荣德生、荣宗敬等)为翘楚,还有上海滩煤铁大王无锡人周舜卿(中国私营银行创始人,雷雨周朴园原型)。上海其他的几个实业大王也有一些无锡人,如电气大王,呢绒大王,桐油大王,电池大王,洋铁皮大王等。

由于那个时期上海的迅速发展,这一批人也接收了一些先进思想,开阔了眼界,很多都从事商业贸易的活动。作为祖辈的他们积累了一定的财富,这使得他们的下一代大多都接收过相对较好的教育并继承了苏浙一代人精明的传统。到了上世纪初,这些第一批移民的后代产生了许多教师、帐房先生、医生、律师、建筑师、工头、银行公司职员、记者、城市小资产业主、商人等等。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主要居住在上海最早开始发展的黄浦、静安、卢湾、徐汇这几个区,也就是上海人常说的上只角地区。其中黄浦、静安属上海公共租界,由英美租界于1863年合并而成;而徐汇、卢湾则属法租界。

总体而言,来自吴语区移民经济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生活条件远高于江淮官话区移民(即苏北人或称江北人),传统上优越感较强,而后者则经常感受到歧视。来自其他各省的移民数量相对较少,其中较为重要族系来自广东省的移民,人数约有数万。移民的数量远远超过世居于此的本地人,客观上造就了一个当时的新上海。

B——苏北移民

第二批老移民来自江苏北部的江淮官话区,被江南、浙江人称为江北人,传统上大多聚居于苏州河以北西北部的闸北、普陀;也有不少人住在城市东北部的杨浦、虹口,与来自浙江宁波等地的移民杂居。老城厢南市等区域也有部分苏北移民迁入。这些地方大致上就是上海人传统观念中的“下只角”区域。在大上海,这个城市曾经有一个公开的秘密,也是这个城市的标记:全城歧视苏北人。即使在现在,这种歧视依旧存在,根深蒂固。所以在上海,“苏北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族群的分类概念,而是一个社会阶层的分类概念了。

这批移民大部分是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至解放时的一段时间里迁入上海,主要以苏北、山东地区为主,其中盐城和扬州是上海苏北人的两大主要来源。他们这一批人大多是因为战乱、灾荒等作为整个社会底层的难民身份来到上海的,例如1931年苏北发大水,就至少有7万苏北人逃难到上海。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基本上都是没多少文化的赤贫农民和城市边缘人物,并伴有方言差异,在上海只能做最简单的劳工和当地人不屑的低等职业。当时这批移民中的绝大部分男性成为码头工人、黄包车夫、工厂工人、面粉厂搬运工等等繁重底层劳动力的主力军,在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黄包车夫十有八九是苏北人。上海人一度用“三把刀”来形容“伺候人”的苏北人:切菜刀(烧菜的)、修脚刀(澡堂子的)和理发刀(剃头的)。而苏北女性的状况也相当糟糕,在烟草行业苏北女工集中在工作繁重的烟叶部门,工资却低于江南女工。即使是妓女,和上海大多数行业一样,原籍也是决定娼妓业等级的重要因素。第一等的“长三”一定是江南人,而苏北妓女作为最下等的人被叫做“野鸡”。娼妓中以苏北人为底层的等级与籍贯现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苏北人在就业市场上的分布结构。

总而言之,第一批江南浙江的移民以及后代们在上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也受过较为良好的教育,他们当时的地位要远远高于第二批作为苏北难民来到上海的移民。一般以宁波人和绍兴人的后裔地位为最高,苏北的为最低,这种局面几乎是要持续至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即使在21世纪的今日上海,整个社会人群的层次中苏南浙江后裔仍旧占据了较为中上层的位置,而苏北后裔依然比较弱势。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以及移民城市内各群体之间的不断交流与融合,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正不断趋向缓和,曾经有过的歧视与偏见逐渐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趋于消解。现在一部分年轻人中也已经较为淡化“苏北人”这一歧视性的想法了,但在中老一辈之间还是大量存有这种观念。

③郊区人

从1843年开埠至今的漫长岁月中,上海行政区域的划分经过多次更迭,城市区域不断扩张,人口也随之急剧变化与增加,因此现在上海人口中的“本地人”通常泛指由于在1958年为适应城市发展需要而进行的行政划分调整中,从江苏省划归至上海管辖的各个郊区里拥有了上海户籍的农村民众,这与中国其他地区的本地人有显著的差别。譬如现今的嘉定、宝山和崇明的人隶属于原江苏的太仓州;而现今的浦东、奉贤、金山、松江、青浦和闵行的人则隶属于原松江府,这些区域的居民与市区由移民而产生的上海人相比,人口变动都较小。这些“本地人”的籍贯一般都是浦东、奉贤、青浦、松江、崇明、金山、嘉定、宝山、松江、闵行,他们基本上都是说本地话,而本地话中又分有松江话、浦东话、金山话和崇明话等,这些方言和真正的沪语又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从口音上可以分辨。

上海因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埠而发展成为远东第一大城市和当时全球的第三大金融中心(另外两个是伦敦和纽约),也是当时"全球四大名都"之一,堪称"东方巴黎"。 而这一百多年的时间中,世人所称的“上海”实际上并不包括现在的这些郊区。而这些地域的人通常称上海市区为“上海”,去市区叫做“去上海”,在现今的上海风俗中习惯上也被称作“本地人”。因此,有时他们认同自己“上海市人”的身份,但不认同自己的“上海人”身份。这一情况在远郊的金山、青浦、奉贤、浦东新区的川沙和原南汇地区以及崇明等地尤为明显。

事实上,在1942年至1945年间,由于孙中山于1922提出的“大上海计划”的实施,使得嘉定、浦东、闵行、奉贤、宝山、崇明和南汇地区(如右图)率先在这段时间并入了上海的郊区版图。而在1945年日军投降后,国民政府在接手上海后未能接续计划,因而这些郊区又从上海的版图中撤离。直到解放后的1958年的行政划分调整中,这些地区才再次并入上海的版图。

过去市区上海人常常会歧视郊区本地人,因为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其真正的大都会发展历程是以1843年上海开埠作为起点的。以租界、华界为主体逐步发展成为远东第一金融中心,城市中的居民以“城里人”、“上海人”自称,而原上海县城广大地区及周边农村的居民则被称为“乡下人”以示区别,这就是“上海宁/乡窝宁(沪语)”之争最初的起源。由于郊区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和大多数中国其它地方的农民并没有什么两样,因而在市区人的眼中,他们不过就是些“乡巴佬”。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的地位甚至还不如第二代苏北移民,所以“本地人”这个词其实是稍带有轻视性质的词眼。但随着现今郊区经济水平的发展、各个新城的建设、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上海移民因拆迁而移居郊区、以及1990年后新老上海移民的矛盾加深后,这类现象正在逐步消失,原本两极化的差异也在慢慢缩小。

④新移民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改革开放,特别是1990年代上海开发浦东以来,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新移民纷纷来到上海工作、生活,在这些人中定居下来的被称为“新上海人”。新移民和外来人员的区别在于是否拥有上海户口。而这批新时代的移民当中有一部分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群。对新上海人而言,无论是原住民、老移民还是郊区人,都无疑可以归入本地人的行列。不过有些老移民认为:只有真正受过上海海派文化熏陶,讲上海话,拥有上海精神的才算是上海人。与此同时一些老移民也质疑新移民和外来人员中有一些低素质人群不仅破坏上海环境,而且行为举止不文明,还挤占廉价劳动力市场,穿着也肮脏土气不得体,破坏上海的城市形象。而一些新移民认为部分上海人以偏概全的看法是对他们的歧视,并且对老上海人逐渐形成反感情绪。

新老移民的冲突,基本存在于民间,在网络较为激烈。这种冲突一般被官方媒体刻意忽视淡化。上海一些本土论坛时常有网民鼓吹各类老上海人联合起来抵抗“新移民”和外地来沪人员。而新移民则经常称老上海人为“土著人”,无论是否对方是“原住民”、“本地人”还是“老移民”,并通过贬低他们试图塑造老上海人“小气”、“排外”、“刻薄”的负面形象,同时夸大自己对上海的贡献。一些外地人有时也会被这些论调欺骗,在不了解上海人,甚至根本没有去过上海的情况下就对上海人产生莫名的反感。这是文化冲突、人口迁徙、社会转变造成的不可避免的结果,但在抵触中存在融合,在相斥也有包容。

媒体上公开的冲突事件也有发生,其中较为著名的是“圆润离开事件”。2009年12月23日,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动感101《音乐早餐》的主持人阚晓君用上海方言和另一位主持人聊天,收到一位声称“讨厌上海话和上海人”的听众的短信后,在直播节目中直接做出回应——“请你以一种,团成一个团的姿势,然后,慢慢地比较圆润的方式,离开这座让你讨厌的城市,或者离开你讨厌的人的周围。”这个委婉说“滚”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与关注。

人口变化

1949年以前,上海被称为“十里洋场”,租界内曾经吸引了很多外国侨民定居。其中上层侨民(主要来自英美两国,共有1万多人)大多居住在2个租界的中西部以及越界筑路地段。在20世纪20、30年代,随着大批因国内动荡而到上海法租界寻求庇护的圣彼得堡贵族们的涌入,在法租界中段迅速形成了十分繁华且富有浓郁异国情调的高雅商业街——霞飞路。天主教神职人员在当时的上海也占很大比重。而各种各样的中下层侨民如日本人、澳葡、部分白俄难民、二战期间的犹太人难民以及在公共租界担任巡捕的印度锡克人,都主要聚居在苏州河以北的虹口区。这些外国人在1949年以后,几乎全部离开了上海。

最初开埠时的上海人口不足10万;至1949年为520万人;至2007年末,全市户籍人口已增加到1378.86万人,是解放初期的2.7倍,占全国总人口的1%。200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303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371.04万人。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272人。

全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2.72‰,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0.75‰,上海是中国第一个出现人口自然变动负增长的省级行政区;人平均期望寿命81.08岁;妇女总和生育率0.95;全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286.83万人,占户籍人口20.80%。上海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在中国居第一位。2008年上海人去年的平均预期寿命就已经达到了81.08岁,其中男性78.87岁,女性达到了83.29岁。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终身教授、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桂世勋表示,上海人平均预期寿命在发达国家中已名列前茅。

200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1921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371.04万人。

2010年末,上海全市常住人口约为230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412万人;来沪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890万人.上海城市总人口位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重庆)。2010年,上海市户籍人口人均期望寿命为82.13岁(男性人均为79.82岁,女性人均为84.44岁)位居全国第一。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整整25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很多上海的青年被发放到大陆各地,也改变了其他地区的人口组合。文革结束后,上海的知青又陆续调回上海。1990年代后期,上海再次成为移民城市的目的地。大陆各地有很多人搬迁居至上海。台湾、香港人在沪常住的数目亦众多。由于很多外国公司在上海常年设有办事处,所以很多外国人也常年定居上海。小部分犹太人也仍然在上海经营家族生意,为上海带来了更多商机。

上海身份证号码人口、上海身份证人口、上海户籍人口和上海人口的关系

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日常谈论和迷惑的人口概念无非就是这些:一个地区的人口、户籍人口、身份证人口、身份证号码人口。

从法律上而言,在上海行政区域内定居或出生并且取得户口的人都称为上海人。但从人口来源上说,上海人人口仍有若干分类与区别,基本可以分为原住民、郊区人、老移民、新移民四大类人口。

其中新移民指的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改革开放,特别是1990年代上海开发浦东以来,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新移民纷纷来到上海工作、生活,在这些人中定居下来的被称为“新上海人”。新移民和外来人员的区别在于是否拥有上海户口。

但在计算上海人口时还要包括来沪的外来流动人口,这样就诞生了上海人口。

2010年末,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上海人口为23019148,约230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412万人,来沪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890万人。上海城市总人口位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重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使用的常驻人口=户口在本辖区人也在本辖区居住+户口在本辖区之外但在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待定(无户口和口袋户口)+户口在本辖区但离开本辖区半年以下的人。)

2302万是上海人口,1412万是上海的户籍人口。原住民、郊区人、老移民以及新移民构成了上海的户籍人口。其余的上海人口则是未获得上海户籍的流动人口构成,他们同样是上海人口。虽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上海人,但只要对上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那么不必拘泥于表面的名称符号,上海人口也有你的一份,你也是上海人。所谓一个城市的海纳百川也就是这样的意思。

在这1412万的户籍人口中新移民由于出生地非上海,所以没有上海身份证号码(不包括他们新出生在上海的后代)。因而上海身份证号码人口必然是低于1412万的户籍人口。至于上海身份证人口就是户籍人口,因为你的户籍或者说户口落在上海后,你的身份证的一些信息(签发机关,有效期限等)就彻底上海化了(尤其是二代换证时),也就是上海身份证了。至于身份证上的公民身份号码还是表示出生地的信息,而非遵循上海的公民身份号码的规则(如开头号码等)。

故上海人口 = 上海户籍人口=上海人人口=上海身份证人口=上海身份证号码人口+非上海身份证号码的大部分新移民人口)+外来流动人口。

总之,影响着上海身份证人口数的因素有:历史变迁,上海飞地,上海知青等。

古代来源

上海地区的上古居民是吴越人的一支。吴越人是周朝以来分布在长江以南吴国(今江苏、江西)和越国(今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一个族群,西周时期太伯奔吴建立吴国,后又先后被越国、楚国征服,楚国时为春申君的封地,因而上海又简称“申”。在晋朝的衣冠南渡、两宋之间等时期,都曾有中原人大规模移民江南。在南宋时,设立了上海镇,元朝时设立了上海县,近代以来逐渐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

辖区划分

①上海中心城区

上海
中心城区 面积 人口
(第六次人口普查) 人口
(第五次人口普查) 邮政编码 区人民政府地址 身份证区分

黄浦区 20平方千米 67.8670万 92万 200001 延安东路300号 310101

徐汇区 55平方千米 108.5130万 90万 200030 漕溪北路336号 310104

长宁区 38平方千米 69.0571万 61万 200050 愚园路1320号 310105

静安区 8平方千米 24.6788万 31万 200040 常德路370号 310106

普陀区 55平方千米 128.8881万 87万 200333 大渡河路1668号 310107

闸北区 29平方千米 83.0476万 70万 200070 大统路480号 310108

虹口区 23平方千米 85.2476万 79万 200080 飞虹路518号 310109

杨浦区 61平方千米 131.3222万 108万 200082 江浦路549号 310110注释:上海八大中心城区的身份证排列是以黄浦区为原点,顺时针旋转一圈来划分的。

②上海郊区


上海郊区 面积 人口
(第六次人口普查) 人口
(第五次人口普查) 邮政编码 区人民政府地址 身份证区分

闵行区 372平方千米 242.9372万 91万 201100 莘庄镇沪闵路6258号 310112

宝山区 300平方千米 190.4886万 85万 201900 密山路5号 310113

嘉定区 459平方千米 147.1231万 54万 201800 博乐南路111号 310114

浦东新区 1210平方千米 504.4430万 269万 200135 世纪大道2001号 310115

金山区 586平方千米 73.2410万 52万 200540 金山大道2000号 310116

松江区 605平方千米 158.2398万 55万 201600 园中路1号 310117

青浦区 676平方千米 108.1022万 46万 201700 公园路100号 310118

奉贤区 687平方千米 108.3463万 52万 201400 南桥镇解放东路120号 310120

③上海郊县

上海郊县 面积 人口
(第六次人口普查) 人口
(第五次人口普查) 邮政编码 县人民政府地址 身份证区别

崇明县 1185平方千米 70.3722万 69万 202150 城桥镇人民路68号 310230身份证补注:

310102 上海市黄浦区(原南市区)

310103 上海市黄浦区(原卢湾区)

310111 上海市宝山区(原吴淞区)

310119 上海市浦东新区 (原南汇区)

310220 (原上海市)

310221 上海市闵行区(原上海县)

310222 上海市嘉定区(原嘉定县)

310223 上海市宝山区(原宝山县)

310224 上海市浦东新区(原川沙县)

310225 上海市南汇区(原南汇县)

310226 上海市奉贤区(原奉贤县)

310227 上海市松江区(原松江县)

310228 上海市金山区(原金山县)

310229 上海市青浦区(原青浦县)

上海由于多次经济规划和行政规划(如并区和撤区,区域资源整合等),上海居民身份证号码现在呈现不连续的现象。等过些年崇明县变区后,又会出现新的身份证开头号码。

④其他飞地

除上述行政区域,上海在江苏和安徽尚有行政上完全属于上海市管辖的三块飞地。当地居民拥有上海户籍,通用上海话,参加上海市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统一考试。

1. 上海梅山冶金基地,在江苏省南京附近。是上海的钢铁基地之一,成立于1968年。

2. 上海大丰农场,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市中部地区,上海在此建有三个农场安置知识青年和关押劳教人员,最盛期拥有8万知青。每年供应上海粮油等物产。

3.上海市白茅岭监狱,在安徽省郎溪地区,是关押在上海犯下刑事性罪犯人员的监狱。上海在战争时期遗留的未爆弹药也在此销毁。

上海名人

基本概述

上海开埠后,各地的精英移民来到上海。上海有“冒险家乐园”之称,很多近代的上海名人并不出生于上海,如鲁迅(绍兴)、周璇(常州),但上海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吸引这些新移民新移民和上海本地居民共同成就了上海的都市辉煌。 在当今体育方面,上海人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如田径的刘翔(盐城)。NBA球员姚明等。

文化艺术名人

在近代、现代与当代上海文化名人中,除了本来就是上海人,也包括曾经在上海寓居过的文化名人。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名人,亦包括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而被埋没与封存了许久的前辈。

文学界:李伯元、曾朴、陈独秀、鲁迅、瞿秋白、储安平、茅盾、巴金、史量才、王元化、王造时、芦芒、吴强、王安忆、叶辛、陆星儿、叶永烈、程乃珊、余秋雨、陈伯吹、施蛰存、赵超构、陆谷孙、曹禺、胡适、蔡元培、柔石、邹韬奋、陶行知、黄炎培、郭沫若、卞之琳、周子亚、宗白华、吴晗、季羡林、柳无忌、马寅初、梁实秋、冯友兰、傅雷、费孝通、朱自清、钱钟书、叶圣陶等。

书法美术界:任伯年、吴昌硕、刘海粟、张大千、林风眠、朱明(朱哲)、钱慧安、朱屺瞻、杨可扬、谢稚柳、张乐平、朱宣咸、胡一川、程十发、邵克萍、庞薰琹、郑野夫、陈铁耕、陈烟桥、沃渣、马达、力群、江丰、黄新波、李桦、王琦、余白墅、王麦秆、黄永玉、汪刃锋、陈逸飞、陈丹青、赵延年、沃渣、荒烟、沈柔坚、沈鸿根、沈尹默、周慧珺、陆俨少、黄丕谟、潘锡柔、施大畏、李磊、韩天衡等。

戏剧界:汪笑侬、梅兰芳、周信芳、尚长荣、蔡正仁、岳美缇、梁谷音、李炳淑、评弹三杰、马莉莉、焦晃、王汝刚、茅善玉、袁雪芬、傅全香等。

影视界:王家卫、赵丹、谢晋、孙道临、陈冲、宁静、潘虹、张瑞芳、秦怡、奚美娟、蓝苹(江青)、于伶、白杨、黄佐临、周璇、阮玲玉等。

歌舞界:陈燮阳、黄豆豆、廖昌永、陈传熙、舒巧、辛丽丽、杜聪、周洁、毛阿敏等。

音乐界:聂耳、贺绿汀、周小燕、朱践耳、陈传熙等。

社会科技名人

科技界:钱伟长、钱学森、徐匡迪等。

教育界:盛宣怀、马相伯、谢希德(女)、杨福家、王生洪、杨玉良等。

宗教界:赵朴初大居士、明旸法师、真禅法师等。

移居他乡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有不少上海人随政府西迁重庆等地,或移居香港。抗战初期,从上海内迁的工厂多达152家。这些移民在战后绝大多数又返回上海。

1949年,有众多的上海人离开大陆,移居香港、台湾或美国等地。许多在美国的上海人住在纽约附近,而上海人最初移居香港则以北角较集中,当时北角称为“小上海”。1949年以后,也有大批上海人陆续随工厂内迁。

1980年代以后,又有不少上海人移居海外。在澳大利亚的上海人有不少住在悉尼附近的艾士菲(Ashfield)和宝活市(Burwood)。

不同评价

许多外地人认为,上海人做事仔细认真,且正义感较强,并且认为这些性格特点是上海经济腾飞的一个因素。然而还有人认为上海人崇洋媚外,对中国其他地区的居民缺乏文化认同感,对一切不是来自上海的事物都进行贬低,老上海人在逐渐被新移民排挤的情况下仍然自持清高等等。因此上海人与外地人在网络甚至是现实世界中经常出现互相攻击的现象。

2009年,上海脱口秀主持人周立波在节目中谈及中国南北文化时,声称“北方人爱吃大蒜,香了自己臭了别人。我们上海人爱喝咖啡,苦了自己香了大家。吃大蒜的和喝咖啡的欣赏水平怎么会相同?”不但遭到了众多指责和非议,由此还在媒体和网络上挑起了上海与中国其他地区的激烈争论战,这导致中国其他地方的老百姓对上海人产生了极度厌恶的情绪,双方的矛盾被进一步加深。

当然,早在周立波之前,国内部分影视剧和小品也已经开始丑化上海人,尤其是上海男人。例如小品演员巩汉林在春晚小品中饰演反面角色或“小男人”角色时经常刻意使用带有上海口音的普通话,此外还有著名的反面电视人物王沪生等等。而在近年来,不少电视剧对于上海人继续进行丑化和矮化,例如《潜伏》中的某夫人、《蜗居》中的棚户区居民以及《金婚风雨情》中的小杜等等。对此,虽然部分上海网民在网络上表达了不满,但上海市民的总体反应却并不如外地人对周立波的反应那么激烈。这也说明,从总体而言,上海人仍然是拥有较为宽广的胸怀的。此外,周立波的部分言论只能代表其个人的观点,而其许多言论甚至已经遭到了不少上海人的指责和非议,因此,全国人民也要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上海人,而不能因此草率地将周立波与上海人划上等号。

人均可支配收入

现在城市人均指标很多,无非就是 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的总体有:大陆的地级以上城市,中国的地级以上城市两类。组合一下总共就有四种统计结果。

总的目前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贴近现实,且国内一般不大统计港澳台的城市,所以综合考虑就是大陆的地级以上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个组合比较有价值,与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有关。如果可以的话当然是每个市都要算一下,比如像昆山市等县级市发展得不亚于地级以上城市,也为苏州市的GDP贡献了一份力。

网上还有一些统计结果如大陆的地级以上城市人均GDP排名中2010年鄂尔多斯市(内蒙古)以人均16万为第一名,可是在2010年大陆的地级以上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中才为24728元,位列28名。

2010年中国大陆城市(地级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50强

001东莞市 35690 (粤1)

002深圳市 32302(粤2)

003上海市 31838(沪)

004温州市 31201(浙1)

005广州市 30658(粤3)

006宁波市 30166(浙2)

007绍兴市 30164(浙3)

008杭州市 30035(浙4)

009厦门市 29253(闽1)

010苏州市 29219(苏1)

011北京市 29073(京)

012台州市 28583(浙5)

013南京市 28312(苏2)

014无锡市 27905(苏3)

015嘉兴市 27410(浙6)

浙江平均 27359

016佛山市 27245(粤4)

017舟山市 26848(浙7)

018常州市 26220(苏4)

019包头市 25860(蒙1)

020湖州市 25572(浙8)

021珠海市 25382(粤5)

022中山市 25356(粤6)

023济南市 25304(鲁1)

024呼和浩特市 25085(蒙2)

025金华市 25029(浙9)

026泉州市 24975(闽2)

027青岛市 24893(鲁2)

028鄂尔多斯市 24728(蒙3)

029天津市 24293(津)

广东平均 23898

030东营市 23796(鲁3)

031南通市 23567(苏5)

032惠州市 23565(粤7)

033烟台市 23288(鲁4)

034马鞍山市 23159(皖1)

035镇江市 23085(苏6)

江苏平均 22944

036福州市 22723(闽3)

037丽水市 22495(浙10)

038西安市 22244(陕1)

039威海市 22235(鲁5)

040长沙市 21975(湘1)

041衢州市 21811(浙11)

042淄博市 21784(鲁6)

福建平均 21782

043扬州市 21750(苏7)

044大连市 21310(辽1)

045江门市 21087(粤8)

046成都市 20830(川1)

047武汉市 20806(鄂1)

048徐州市 20646(苏8)

049沈阳市 20506(辽2)

050廊坊市 20268(冀1)

姓氏迁移

基本综述

上海是座移民城市;据1950年统计,客籍人口占全市总人口85%,而所谓的本籍者,也都是历史上的客籍移民。综观上海人口移人的轨迹,有突变式的急剧涌进,又有渐变式的逐步推进。

每当中原或上海周边各省,发生战乱灾荒,就有人流涌向上海。诸如12世纪后的宋靖康之乱,元兵南下,红巾起义,倭乱和清军人关、小刀会和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及进军苏常、抗日战争等等,都形成了大规模的向上海移民的高潮。当然,早在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和唐末五代中原混战时,也都有一些士族庶民进入上海地区,但规模与数量还不能与后来几次相比。

对上海地区影响大且深远的移民活动,具有划时代性的应推北末未年的靖康之乱。其时,康王“泥马渡江”,中原大批官宦平民扈从陆续南下。据谱牒、史志及有关金石,共收辑有建炎南渡上海大族百家之多。如谈怡,四川青城人,南渡后居华亭;洛阳邵氏经丹徒转迁上海;吕氏,本山东莱州人,初迁寿州,转迁嘉定川沙里;翟允高,南渡定居嘉定封溪;少师凌哲,自开封迁华亭。

其他如宋末储昱,本魏人,迁居今上海三林塘。元末,无锡华文谨、太仓马、宿县石国英、金华洪恕等,移居松江;成廷于扬州迁居上海;鲍兴从邹平,魏瑶自山东迁居吴淞;汤吞自句容移崇明,邱贵五定居嘉定茭门泾。明末马晟先人由吴县东山移居松江广富林。清咸丰年间,归安郑移居新场,萧山韩仰文迁三墩,邓廷桢妻女自南京迁上海。至于抗日战争初期,据当时统计,每天有6万多人进入上海租界。可见,避乱是驱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避乱的人流所以将上海为目的地,原因是五代以后的上海,农业耕种条件大为改善,地又偏于滨海之隅,战乱大多未及,遂为移民身良地;近代以降,则租界的超然地位,既是中国主权不完整的屈辱,又为乱世中的人们提供荫庇之地。

主要形式

和平时期的渗透式的移民,累积起来的数字,同样十分巨大。宋嘉定十年(1217),嘉定立县时有户3万,而在这之前20年即庆元年间(1195~1200),昆山东五乡,即后来的嘉定县范围,仅14000户,20年中户籍增长1倍多,显然是移民的缘故。考察这种分散的、逐步渗透的人口迁移,主要形式是:

(1)国家组织的开发活动。南宋嘉定十五年,政府设崇明天赐盐场,发浙西、青浦、江湾的亭户;宋末、崇明新沙陆续冒出水面,朝廷又从句容以“三丁抽一”的政策,征调农民前去垦殖,从而形成崇明人大多源句容的特点。

(2)居民自发围垦活动。唐万岁通天元年(696),董、黄、顾、宋、陆、施6姓,成为崇明最早的居民;宋天圣三年(1025)姚、刘2姓迁人崇明新沙,地名姚刘沙;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朱、张、陈3姓自句容迁人崇明新涨三沙;近代,浦东新涨沙田多为海门、苏北来的居民开垦,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南通茅纪卿举族迁三团,垦荒成市,今为奉贤茅家镇。

(3)流配。这是政府组织开发的一种形式。南宋时,浜海之地为朝廷流配罪民之地,曾有杨、王、李、钟4姓,被徙今奉贤七明乡地,后开发为杨王镇。

(4)留仕。例元初罗壁,镇江人,任上海参军总制,遂家;北宋末,浦城章为华亭税监留仕居青浦,“青浦有章氏自始”;明洪武年问,昝任黄渡河泊所大使,留仕,今崇明有昝氏,清末有著《崇明乡土志》的昝元恺,今人有上海市中学化学特级教师昝泰昌。

(5)别业。上海距杭州、南京颇近;南宋都临安,明初都南京,遂有显官于上海构营别业,派员护守。宋张浚、韩胄构别业于崇明,京口叶氏有别业在上海吴会,临安邵氏有别业于华亭。

(6)守庐。如杭州盐务大使黄绅,营墓江东(今高桥),派翟姓仆世守;明三林巡检司、闽人萧国漳殁后,子定居守制。

(7)戍守。宋宝庆元年(1225),顾泾水军寨设置(今嘉定镇北),募浙闽粤籍兵士2500人,称正兵、奇兵,采用屯垦形式,兵地合一、明初,设金山卫指挥使,下辖青村、松江、南汇、川沙、吴淤、宝山等堡、所,所授千户、百户均为世袭军籍,仅吴淤一所就有张、车、刘、庄、王、谢、宗、陶、高、冯、许、陆、卜、吴、徐、哈等16姓。再如金山卫的西贤,盯胎人,为金山卫指挥使,遂定居金山。

(8)经商。明清时,上海多徽商,近代则又多洞庭东西山、宁波、绍兴等地商人。如耿光觐于马桥、程振荣于北六灶、屠王畿于朱里、程嘉宾和毕尚于嘉定,都是经商定居,除屠王畿为吴人外,均是徽商。

(9)游学。桐乡人贝琼,于元末追随杨维桢求学,遂家上海胥浦。

(10)分户。如归姓,自唐代迁苏州,继移昆山,自明初至明末,渐至安亭、嘉定、南翔、真如,以分户渐次东进。

(11)避祸。如南齐萧氏,为避宫廷政变,匿至奉贤萧塘;又如元末,倪云林为避张士诚的裹胁,以舟为家,飘泊九峰三泖之间。

(12)流落。宋元以降,或青龙镇,或上海镇,都为海运大港,或因政局,或因经济,一些旅寓者、经商者被迫流落定居;有或因其他意外事故,流落沪地,如浦东倪氏即因海难流落斯地,详见《倪》姓一文。

(13)隐居。宋有吕良佐隐于金山,今地名吕巷;宋亡,淳安人邵桂不愿仕元,隐于青浦小蒸;明末,鲁之屿抗清殉难苏州后,家人隐于崇明。

(14)入赘。元王逢有《浦东女》诗,称“丁男殉俗各出赘”,可见入赘者颇多。大约是新移民需立足之地,一般又以青壮年男性居多,而旧移民需增加人丁,这是移民社会的普遍规律。平湖过遴之父,明初入赘华亭顾氏;同时无锡华岳人华亭苏氏;明末嘉兴包汴先人入华亭,吴兴人郑文举人金山,都是入赘的。

(15)谋生与发展。清末,盐城人底奇峰来沪谋生;清初兰溪林氏,持医术迁崇明,以谋发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9:2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