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上海理工大学发展史
释义

学校百年发展史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抵抗外敌入侵,维护民族尊严,谋求民族独立与进步的发展史,尤其是在前五十年。在此过程中,上海理工大学师生积极投身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以留美学者、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刘湛恩博士为代表的爱国学人甚至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国际化:上海理工大学百年发展史

以中西文化的交流为背景,在碰撞中诞生,在交流中发展,是上海理工大学百年悠久历史的真实写照,也是今天上海理工大学的重要表征。在上海理工大学百年办学历史中,融入了诸多来自美国、德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文化元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她的两个国际化的源头,即沪江大学和同济德文医工学堂以及后来的国立中法工学院。

沪江大学。位于上海市杨浦区的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始创于1906年。该年10月,美国南浸会在上海的神学院与北浸会在浙江绍兴的神学院合并成立了上海浸会道学书院,首任院长是传教士万应远。1909年初,上海浸会大学堂正式开学。到了1912年,上海浸会道学书院和上海浸会大学堂合并为沪江大学暨道学书院,英文名为“Shanghai Baptist College and Theological Seminary”。1915年,学校更名为“沪江大学”,英文名为“Shanghai College”,并确定校训为“信、义、勤、爱”。美国人柏高德博士(Dr. John T. Proctor)、魏馥兰博士(Dr. Francis J. White)及留美爱国学人刘湛恩博士(芝加哥大学教育学硕士、哥伦比亚哲学博士,1938年因反对日本侵略被暗杀于上海街头)先后执掌校政。1952年起,沪江大学一度停办,在经历一番曲折后,上海机械学院(隶属于国家机械工业部)成立。1994年,上海机械学院更名为华东工业大学。1996年,学校和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上海理工大学。

同济德文医工学堂以及国立中法工学院。位于上海市徐汇区的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源于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医生埃里希·宝隆(Erich Paulun)1907年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工学堂。该校地处当时“新法租界”中心,最初的校名为“上海德文医学堂”(德文名为Deutsche Medizinschule für Chinesen in Shanghai),1908年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德文名为 Deutsche Medizinschule)。1912年6月,学校新办工科学堂,校名也随即更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埃里希.宝隆医生(Erich Poulon)、福沙伯博士(Von Schab)曾先后担任校长。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根据《凡尔赛和约》的相关规定,德国在上海法租界内的学校财产交还中、法两国政府,中、法开始协商在“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原址共同办校。1920年,上海中法国立通惠工商学校(法文名称为“Institut Franco-Chinois d’Industrie et de Commerce”,直译为“中法工商学院”,意蕴“通”商、“惠”工,性质为“中法两国政府的合作事业”)成立,办学经费由中法两国政府平均分担,并设中法校长各1人,中方校长由中国政府任命,法方校长由法国政府任命。随后经历了上海中法工业专门学校(1923年—1929年)、上海中法工业专科学校(1929—1931年)和中法国立工学院(1931年—1940年)等阶段。法国人梅鹏(Charles B. Maybon)、薛藩(Henri Civet),中国人张保熙(留学比利时)、朱炎(留学比利时)、褚民谊(留学日本及法国)等先后担任法、中方校长一职。1940年起,学校停办,并一度成为日本侵略军军营。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府主导恢复了中法国立工学院。1983年,学校改名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96年,学校和华东工业大学合并组建为上海理工大学。

1999年,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并入上海理工大学。2003年7月,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

中西结合的百年办学进程,造就了一大批享誉中外的科学家。在上海理工大学学习和工作过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就多达30人,其中多人在美国、英国、日本、前苏联、奥地利、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或者访学。吕思勉著作等身,被誉为中国史学四大家之一;赵竹光从大学开始组建中国第一个健美体育组织——沪江大学健身会,成为中国健身运动之父;闵乃本校友荣获国家最高奖励“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此外还有一大批活跃在国际文化交流领域的人士,如,文坛巨星徐志摩先后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及英国剑桥大学游学,享誉国际;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名文学家夏志清在西方汉学界的地位已不可动摇;“铁门”张邦纶更是名满远东,曾被选为中国足球队守门员出席在伦敦和赫尔辛基举行的第十四、十五两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足球大赛;著名诗人李一氓曾任中国驻缅甸大使;李道豫曾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中国驻美国特命全权大使;倪征燠作为新中国第一位国际大法官,首任联合国国际法院法官,并参与了“东京大审判”;香港太平绅士林贝聿嘉女士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而在今天的校园里,还有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救灾抢险,被媒体誉为“担架”的英语专业大四学生侯宇;夺得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一等奖的周寅、薛等同学等矫子。

学校发扬中西合璧、海纳百川的办学传统,在最近20多年间,广泛参与国际间学术交流活动,与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瑞士、俄罗斯、澳大利亚、爱尔兰和香港等国家及地区的1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美国纽约雪城大学、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德国汉堡应用科技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英国谢斐尔德大学等建立了多个合作办学项目,如中德学院、中英国际学院等,确立了国内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品牌地位。

校园内具有浓烈欧美风情的35幢优秀历史保护建筑,见证了上海理工大学的百年发展史。其中有多幢以学校的创始人或者著名学者的名字命名,如思晏堂(纪念在1847-1888年间在上海的南浸会传教士晏马太博士Dr. Matthew T. Yates)、思魏堂(纪念沪江大学第二任校长魏馥兰博士Dr. Francis J. White)等。留美学者、革命烈士刘湛恩博士的故居也已对外开放。

现任校长是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洪堡学者”许晓鸣博士。

上海理工大学改革开放三十年最具影响力事件和人物:

拨乱反正为教职工平反昭雪

学校研究生教育艰难起步,成为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

学校第一个十年计划的制定

学报创刊

从“系统工程研究所”到“上海系统科学研究院”,学校致力打造中国的“圣菲研究所”

我国德语教学创始人戴鸣钟教授

戴兴庆教授和“一秒数字式光栅光学分度头”

华泽钊教授创建国内第一个低温生物医学技术研究室

学校开办国内第一个教育系统工程硕士研讨班

学校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签订合作协议首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建立党委统战部

率先开展教师职称改革工作,被国家教委列为试点单位

首届全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召开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学校科研工作喜报频传,谱写历史辉煌篇章

学生工作部成立,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学校获得首个博士学位授予权,陈之航教授成为学校第一个博士生导师

学校提出“教育教学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创新本科教学质量管理模式

学校研究生教育的跨越发展

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

中外合作办学硕果累累,成为学校办学特色

“三个三分之一”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三次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学校事业发展

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建立

实施住房制度改革,广大教职工享受房改实惠

李岚清视察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

我校中加国际合作项目研究推动城市友好交流

上海理工大学组建成立

沪江历史风貌保护区成为学校独特的文化名片,彰显了百年学府深厚的文化底蕴

学校校史馆开馆

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第七次党代会召开

学校不断拓展办学空间,实现跨越发展

学校隆重庆祝建校100周年

学校实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学校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

学校连续4届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

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

虚拟制造技术研究院成立

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挂牌开园

《上理工大学志》出版

学校举行刘湛恩校长殉难70周年纪念活动

我校荣获上海市红十字会颁发的“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我校SIFE(赛扶)团队跻身世界八强

我校成为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基金受理点

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实施学科布局结构调整,确立“六大学科群建设”发展战略,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中实现学校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学校获得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实现学校法学类研究生培养零的突破

我校学生创办的“沪江网”成为社会最受欢迎的外语学习网站

我校毕业生龚文俊(网名“何员外”)成为知名网络小说家

学校机械制造和电气工程2个专业获得德国工程学科专业认证机构ASIIN的评估认证,成为亚洲地区首个获得认证的大学

校园技防建设加固了学校治安防范体系

上海理工大学体育运动队建设成绩斐然

第29届国际金融犯罪调查委员会将 “1997年度优秀国际执法官”的年会最高荣誉颁发给我校84届毕业生傅敏

“现代微创医疗器械及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成为我校第一个获准立项建设的教育部工程中心

经济管理实验中心成为我校第一个国家级实验示范教学中心

姚福生院士和庄松林院士壮心不已果敢走出创新创业路

将复兴路校区打造成国际合作办学园区,学生不出校门也能“留学”

复兴路校区烈士浮雕像落成

我校研制的“风机气动性能与可靠性自动测试台”助力“神州五号”

我校科研成果频频亮相工博会,助推科技成果产业化

刘高联院士首创变分原理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

2008年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有了新飞跃

学校召开第一次学科建设大会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1:0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