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陕西碗碗腔
释义

简介

碗碗腔,亦称时腔,曾用名华剧。是流行于陕西东部华阴、华县、大荔(包括原朝邑)、蒲城、渭南、临潼、澄县、白水、富平、及陕北、陕南、晋南一带的皮影戏。

发展历史

根据现有史料查证,远在清乾隆(1736-1795年)年间,碗碗腔已相当流行,各种唱板已相当齐备,且产生了有名的剧作家李十三(实为李氏第十四代玄孙李芳桂,系乾隆丙午科举人),及其作品“十大本”。说明了碗腕腔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至少经历了三百年以上的历史。

音乐特色

碗碗腔的音乐特色是细腻、幽雅、耐人听闻。不但有独特、悠扬、清丽的音乐,而且有抒情、优美、感人的唱腔。能表达生、旦、净、丑各个行当和各种不同人物的复杂感情。

分类

主要唱板有〔慢板〕、〔紧板〕、〔滚板〕、〔闪板〕、〔扬句子〕、〔垫板〕、〔二导板〕、〔观灯〕、〔过关〕等。采腔有〔花花腔〕、〔叠腔〕等。

每种唱板又分“哭音”、“花音”两大类;独〔滚板〕、〔叠腔〕只有哭音;观灯、过关只有花音。〔慢板〕及〔紧板〕又有“三不齐”(西厢调)的唱法。所以说碗碗腔的板路是比较齐全的,声腔艺术是比较完整和丰富。

伴奏乐器

碗碗腔的主要伴奏乐器有月琴(定5-1弦)、硬弦(二弦子定6-3弦)、板胡(定5-2弦)。

剧目

碗碗腔的剧目相当丰富,现已抄录在卷和出版的就有二百四十多种。其中最出名而经常上演的有《金碗钗》、《香莲佩》、《春秋配》、《十王庙》、《玉燕钗》、《白玉真》、《紫霞宫》、《万福莲》、《蝴蝶媒》、《火焰驹》、《清素庵》等。除《金琬钗》外,其它十本即所谓“十大本”,简称“佩配庙钗真,宫莲媒驹庵”。碗碗腔的名艺人,在二华(华阴、华县)有史长财、段转窝、王平安、李俊民、李五喜等;大荔有张立儿、疙顶、王四贵、王凤堂、金奎、雷文立等,渭南有参苗子、齐喜、王曼、一杆旗(杜升初)、朱哼、谢德龙等。民间流传说:“齐喜王曼参苗子,一杆旗歪脖子”。足见这些人在群众中是享有盛名的。

扩展阅读:

1

www.ccnt.com.cn

开放分类:
文学艺术戏曲戏剧
“陕西碗碗腔”相关词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2次
最近更新:2010-05-31
创建者:皮皮的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4:0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