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陕北古代史纪略
释义

《陕北古代史记略》的编写花费了周国祥周老8年心血的著作,以时间顺延为轴心,全面记述了从远古时期到清末各个朝代陕北地区政权机构设置与职官、军事建制与职官、边防设施建筑、战争活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著名人物与墓葬遗址等综合资料。

书名:陕北古代史纪略

作者:周国祥 等

类别:历史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

装帧:精装

开本:大16开

编委会:《陕北古代史纪略》编纂委员会

作品简介

一、本纪略记述地域为陕北地区,包括今榆林市、延安市、铜川市宜君县计26县(区)政区范围。断限上自事物发端,下迄清末(1911年)。

二、体例以纪略为主,记、传、表、图、照并用,横分门类,纵述史实。以时间为序,编、章、节、目层次排列。历史地图、文物遗址照片附相关编、章、节前。设置附录,记载著名人物、名人墓葬和文物遗址。

三、地名、称谓沿用清末名称。纪年,帝王纪年后加注公元年份,民国以后采用公元纪年。附录文物遗址记录,计量单位和数字保持原文未变。

四、纪略资料选自国家、陕西省、陕北3市26县各类史书、志书,以及国家正式出版的历史研究专著。资料出处,随文或章末予以加注。

五、纪略采用语体文和书面语。文字使用国家标准简化字。录文缺失或缺损浸漶文,以“□”标注。

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周国祥

居住地址:陕西延安

周国祥,男、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1946年10月11日出生于陕西省绥德县薛家河乡周家桥村,1968年于陕西榆林中学高中六七届毕业。 1969年以来工作在延安市(今宝塔区)教育系统,1974年至1989年在延安市委、延安地委农村工作部、政策研究室长期从事农村经济政策研究和农业经营管理,其中1984年在延安市万花乡任党委书记。1990年至1992年在洛川县政府任主管农业和文教的副县长,1993年以后任延安市政府统计局副局长至退休。延安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2002年以来,开始研究陕北古代历史,收集、阅读了105册史志著作,行程2.02万公里,踏察了295处古城堡等遗址,2006年完成了《陕北古代

史纪略》的编著工程。

作品评价

周国祥:甘当历史的“砖瓦匠”

《延安日报》记者 牛敏 2008年4月8日

核心提示:退休老干部周国祥编写的《陕北古代史记略》近日终于完稿。这部花费了周老8年心血的著作,以时间顺延为轴心,全面记述了从远古时期到清末各个朝代陕北地区政权机构设置与职官、军事建制与职官、边防设施建筑、战争活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著名人物与墓葬遗址等综合资料。

无意间与历史结缘

今年61岁的周国祥,退休前曾担任过市统计局副局长。一生与行政工作为伍的他,自己也没想到竟在8年前与历史结下了不解之缘。

陕北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到处都蕴藏着神奇的故事。周国祥说,很多年前,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最喜欢听那些老人讲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和传说,每次听完,都要用孩子天真的思维独自思考和回味很久。现在几十年过去了,这些传说还不时地在脑海里萦绕。

2001年秋天,周国祥在看书的时候,无意间翻到张史杰编著的《陕北春秋》,在这本书里,他居然找到了许多小时候听老人讲过的历史故事,忽然觉得特别亲切。之后,他就刻意去翻阅和查找一些有关陕北历史的史料,渐渐萌生了探寻陕北古代历史的欲望。

通读史料

8年行程两万多公里

半生从政,从不曾涉入史学的人要着手研究历史,一开始,周国祥也被自己的决定吓了一跳。

为了尽快使自己“入行”,从2002年春天开始,周国祥先后搜集了国家、陕西省、陕北三市(延安、榆林、铜川)二十六个县区古今综合和专业史志书籍,以及与陕北有关的其他史实资料共56部105册,全力攻读。

满满的一柜子书,包括国家、陕西省、陕北三市的史,二十六个县区、甚至某些个别乡镇的地方志,关于陕北地区的专著通史,及针对如货币、文物等个别问题的专业研究类书籍,共56套,105册。周国祥说,自己不敢夸口说每一本书都仔细地读完了,但现在要问哪些资料需要在哪本书的哪个地方查找,绝对难不倒他。

开始搜集这些资料的时候,周国祥并没有想好自己要怎样去完成这件事,只是一边看书,一边摘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后来,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大,视野慢慢变得开阔起来,而且不再仅仅满足于读史和摘抄。

2002年10月,周国祥从朋友那里借阅了一套国家文物普查资料,开始依照文物资料中显示的信息,走访位于陕北地区的各个历史文化遗迹,进行实地勘察,现场拍摄。

那时候,周国祥还没有退休。每次下乡出差,顺便察看一下当地的历史文化遗迹,就成了他的必修课。但出差的机会毕竟有限,为了能尽量多的实地拍摄,周国祥常常会利用节假日,或独自一人,或带着老伴一起,按照史书的相关记载,四处寻找历史遗迹。

这一跑,就是6年。6年中,周国祥先后察看了古代郡、州、府、县、堡、寨、城垣,以及秦直道、长城等295处历史遗迹,攀越了400余个山头,行程2.02万公里,拍摄照片数千张,足迹遍布陕北的深沟大川。如今,只要一提起陕北,哪里有古城遗址,哪里有什么文物,哪些是城,哪些是寨,哪些是驿站,周国祥如数家珍。

周国祥坚信:历史这个东西,不能主观臆想,必须有证明。编史的人应该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真正拿出东西。他把自己从史书上摘抄的资料与实地察看的结果进行了数次分解、筛选、整合,终于形成了凝聚着自己心血的82.5万字的《陕北古代史记略》。

8年来,他始终保持着对追寻历史的新鲜感,尤其让他高兴的是,他的这份坚持从来没有遭到老伴和孩子们的反对。

革命史的辉煌

掩盖了古陕北史的光芒

说到陕北,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革命圣地延安,想到红色旅游。以延安为中心的陕北,留在人们记忆里最深刻的历史,恐怕要算从

1935年毛泽东到延安直到1948年离开的那13年。很少有人知道,陕北这片土地,在古代究竟是怎样一片景象。

在一个乡镇察看古城遗址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让周国祥很是震撼。当时他沿着一个村庄寻找史书上记载的一个古城旧址,当地人都很纳闷,搞不懂他在找什么,他向他们解释这个村子原来是一座城,并把隐约可见的城墙轮廓指给他们看,然而人们却十分怀疑地摇着头说:“不可能的,我在这活了一辈子,从来都不知道,也没听上一辈人说过。”

“太令人痛心了。”周国祥说,“很多历史文物、遗址就是这样被人们在无知中毁坏的。”

其实,陕北的古代历史是很辉煌的,周国祥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政治环境、民族特色铸造了自身的辉煌。

自秦汉以来,陕北地区始终是华夏政权安全保障的第一边防区,历朝历代,官府都用极大的气力经营陕北。陕北又是一个多民族长期杂居的地区,因此可以说,陕北古代历史,是一部捍卫华夏中央政权的边防地区军事史;是一部军事活动支撑下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史;是一部华夏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相互交流、相互渗透、扬长避短、共同发展的交融史;是一部人民群众在艰难困苦中的奋勇抗争史。

可是,很少有人去了解这些历史,因为人们把所有的目光都聚焦“革命圣地”的光环之上,把古代几千年的历史全部忽略了。我们知道,延安有很多展览馆、纪念馆,可没有一个跟古代历史有关,也很少有人重视这一课题的研究和挖掘。

当然,13年的革命史的确辉煌,在全世界都是非常耀眼的,但我们还应该知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在陕北战斗13年,并最终夺取革命的胜利,这和陕北古代历史的沉淀是分不开的。我们不能因为有了这13年的辉煌,就把以前的历史遗忘得干干净净,这是很悲哀的事情。

陕北历史研究又一成果

书稿写成后,周国祥专门写信给市政府作了汇报。市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很快成立了评审委员会,由市政协副主席、陕北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高长天担任主审,对书稿进行了评审。

高长天在评委意见表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周国祥先生《陕北古代史记略》阅后,颇为感慨。一位行政部门的负责人,利用工作之余,(特别是退休以后)殚尽竭力,辗转奔波,翻检大量历史资料,踏勘几乎所有值得关注的历史遗存,其中历程和心路的曲折及寒暑熬煎,令人感佩!

值得称道的是,与此前已出版刊发的同类著作相比较,作者不是简单的抄袭或体例与内容花样的翻新,而是笔则笔,削则削,完全出自自己的筹划、编排、取舍、创作,有其创新之处。

该书修订后,可视为陕北历史研究又一成果,对进一步深入研究该课题有着基础性建设意义。

历史的“砖瓦匠”

82.5万字的手稿,厚厚的一摞,当周国祥小心翼翼地把它从书柜里搬出来,放在桌子上的时候,那神情,那姿态,竟像是在对待自己的孩子。这本书以时间顺延为轴心,全面记述了从远古时期到清末各个朝代陕北地区政权机构设置与职官、军事建制与职官、边防设施建筑、战争活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著名人物与墓葬遗址等综合资料,和一般的史书的写法有些区别,类似于地方志,又不完全是志,算是一个史志混合体。

周国祥自己说,因为不是专业出身,他当时编写这本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计划要把它编写成什么体例,只是想把陕北古代的历史,按照一般人能接受的写法串起来,形成一个较为通俗的历史读物。

“我充当的不过是一个砖瓦匠的角色而已。”周国祥笑着说。

“很多陕北人都说他热爱陕北,就像所有人都说自己热爱祖国一样,可是为什么热爱?怎么去热爱?我们必须首先要对热爱的对象有所了解,不仅要了解现在,还要了解过去,史志类书籍的编撰起的就是这个作用。”周国祥解释说。

自从开始编写《陕北古代史记略》以来,周国祥最大的愿望就是陕北古代史也能像革命史一样,在陕北这块土地上得到普及。但目前看来,这个愿望似乎还有些理想化,可他依然希望能通过自己所编撰的《陕北古代史记略》对陕北古代史给予更多的宣传,让所有的陕北人都知道,自己的祖先们曾经生活在怎样沸腾的一片土地上。

(记者手记)因为热爱

走进周国祥的书房,第一眼看到的,便是书橱里陈列整齐的满满一柜子书。他的书橱里除了史书,没有其他。《陕北古代史记略》耗费了他8年心血,书橱里陈列的史书都是8年来陪他一起编史的“老朋友”。

当他把厚厚的一摞手稿搬到我面前,又把8年来自己实地拍摄的照片分门别类地指给我看,并将深藏于其中的历史故事一一讲给我听的时候,我始终在想一个问题:他做这一切,难道仅仅只是突发奇想的兴趣?

周国祥说,他害怕陕北古代历史渐渐被人遗忘,他担心有一天很多民族化的东西找不到历史渊源。这不由让我记起艾青的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周国祥不是专业的历史研究者,却时常表现出这样的担忧,那只有一种解释:因为热爱。的确,因为热爱,他才会对发生在这里的历史故事好奇;因为热爱,他才敢以“外行”的身份下定决心收集和编撰这段历史;因为热爱,他才会寒来暑往,足迹踏遍陕北的山山峁峁,一跑就是6年。

正如周国祥说的,很多陕北人都说自己热爱陕北,就像所有人都说自己热爱祖国一样,可是为什么热爱?怎么去热爱?他其实是在以追寻历史的形式热爱着陕北,热爱着这片神奇的土地。

(有话直说)挽救历史是一种责任

说起陕北历史,大多数陕北人只知道毛泽东在延安13年的革命史。而大多数外地人对延安的印象是只知道它是远近闻名的革命圣地,著名的红色旅游城市,没有人去思考过,当年红军长征还未曾到达陕北之前,这里曾经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秦皇汉武大一统帝国,首选陕北为第一门户,不遗余力,竭力经营。宋夏明清传承不惜,名臣宿将云集北塞。开府城、筑边墙、垦土田、兴教育,接连开创了陕北的辉煌时代。以直道、长城、城堡为代表作的军事工程遗址,至今巍然屹立,向人们展现着陕北先祖们在保家卫国大业中铸造的千古功业。”周国祥的《陕北古代史记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光彩夺目的陕北古代历史。

对于绝大多数人们对陕北古代史的遗忘和忽略,笔者觉得非常痛心。如果说延安近代的革命史是熊掌,那么几千年的古代文化史就是鱼。对于历史如果只想做舍鱼而取熊掌的简单替换,那就大错特错了,鱼和熊掌缺一不可,少了其中任何一个都将造成历史的断裂和不完整。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史,是祖先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一笔记忆和财富,而英勇不屈的近代革命史也同样让我们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舍弃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不可以。

一个非历史专业人士,历时六年完成一部《陕北古代史记略》,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还有人在用力挽救那些即将被遗忘的历史。濒临遗忘的历史需要有人来挽救,这是一种责任。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后辈记住的历史越来越短。我想周国祥的历史著作应当不仅仅是让我们惊叹和诧异,而是该让我们惊醒,也该因此行动起来,学会重视历史,保护历史。因为,挽救历史是一种责任。

(一)

张 志 清

以陕北这块广袤独特的地域为单元,去研究和发掘他丰富而珍贵的历史文化宝藏,这无疑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陕北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伟大胜利的革命圣地,也是具有光辉悠久古代文明史的民族圣地。远古时期,这里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摇篮,是黄帝部落活动的中心区域。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创立国邦,肇建典章,始创文字,教民农桑,奠定了中华民族之初基,开启了华夏文化之曙光。之后,在历经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时期,陕北地区又在推动我国古代幅员辽阔,集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自秦汉以来的封建社会,无论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成吉思汗和明清王朝,都把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作为中华民族永恒的政治价值取向。以国家统一为乐,以山河分裂为忧,是几千年浸润各族人民的主导思想与情结。陕北由于他独特的地理位置,历来成为各个王朝关注和经营的边关要地,成为各个王朝开疆拓土,抵御外族入侵和制止战乱分裂的古战场,同时也带来了陕北地区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大交流、大融合。这种独特的古代文明史、战争史和经济文化史,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发掘。近代,陕北作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延安作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和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更是闻名于世。在我们十分重视对陕北近代史研究和发掘的同时,也应当重视对他的古代史的研究和发掘。但是,我们对这个领域显然关注不够。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人们更熟悉和关注的是他无比辉煌的近代史,往往并不熟悉陕北大地还承载了十分悠久辉煌的古代文明史。

在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在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中,我们需要大力推进物质家园建设,也需要大力推进精神家园建没,这就注定我们不仅需要打开陕北大地极其富足的地下资源宝库,需要打开博大精深的延安精神宝库,也需要打开灿烂悠久的陕北古代文明宝库。

近日,国祥同志带来他长达66万字的《陕北古代史纪略》,并讲了他编写这部书的用意和经过。我听后十分感动。一个退休干部,凭借着对陕北大地,对自己故乡执着热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花费6年多时间,搜集资料56部105册,并行程2万多公里,对陕北26个县区295处古代遗址进行考证,终于完成了这部大作。这种精神确实令人感动,也令人鼓午。

在国祥同志这部史志即将付印之际,我谨以延安炎黄文化研究会及延安黄河文化研究会的名义,对该书的出版发行表示祝贺,同时也期盼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及专家、学者关注陕北古代史的研究。

2008年7月30日

(张志清,原延安行署专员、延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现任延安炎黄文化研究会及延安黄河文化研究会会长)

(二)

高 长 天

做为一个人文地理单元,我们通常说的“陕北”,指的是这样一个区域:北括黄河大套﹙狭义又指长城沿线内外﹚、南至渭北北山、西界子午岭、东滨黄河秦晋大峡谷的黄土高原中北部地区,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延安和榆林两市或南北更为广阔的地域﹙如古代的“河南地”,今铜川市的宜君县等﹚。这是一片苍茫浑厚的土地,地理地貌复杂多样:或河源纵横,或梁峁相嵌,或沙碛弥漫,或林海葱郁。地下资源非常丰富,石油、煤炭、天然气、盐、铝钒土、紫砂土等藏量巨大,已成为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中突兀崛起、令人瞩目的地区之一。

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陕北历史文化的关注和研究热情。但毋庸讳言,这种关注和研究热情远不及对陕北能源开发的关注和研究热情。同时,关注与研究的重心,主要是延安时期及相关的现代革命历史文化部分。我无意于厚古薄今,认为陕北“闹红”、“延安时期”确应大书特书。但历史是一个连贯的、先后沿袭承传的具体过程,不了解昨天和前天,也就无从明察今天和规划明天。事实上,陕北从祖国历史文化的童年时代起,一直到伴随民族复兴的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一路走来,一路风光,谱写了自已璀璨的历史文化篇章,奠定了自已独具神圣的历史文化地位。去年秋天,延安大学建了一个“陕北历史民俗馆”,刘蓉博士主其事,特就陕北历史文化及开设此馆之要旨,要我写篇简短赋辞,后见镌刻于馆中花岗石上,不敢自诩佳作,但颇为同师同道所嘉许。现引述如下,算是我对陕北历史文化基本内容的摄要取旨:

夫陕北方舆,大河襟带,黄龙盘封;正华夏中央,恰秦雍额领。部族扰攘,何止五胡八狄;兄弟纷争,历经九死一生。民族融合,血火交融;文明肇造,奠基一统。盘古莽峰悄无言,黄龙巨斧赫有形;踏寻茫茫禹迹,谛听壶口涛声;检读秦皇大业,卜问高奴遗铜。殷商鬼方,楚汉翟国;党项庐舍,折杨院庭。李太白酣歌黄陵风水,杜少陵怅呤鄜州明月。韩范御边兴书教,沈括治延话石油。爷爷口中大槐树,奶奶剪下毛野人。锁呐腰鼓,阵阵边塞雄风;石窟土窑,在在独运匠心。东方城建经典,出自三边俊杰宇文恺;农民革命领袖,当推延绥男儿李自成。神木神湖称神奇,石宫石窟比敦煌。粗茶淡饭忝列上宴,画象刻石世称精美。白云山间信天游,昊天碧空东方红。长城直道,堪称伟大历史坐标;寺宇宝塔,正好和平和谐象征。宇内华裔寻根问祖,人民政权溯源追本。而今,西部开发,又是一方热土;经济繁荣,更待文化复兴。嗟乎!陕北一域,神州缩影;延绥风物,华夏典型。皇天后土,钟灵毓秀,资源富集,人文深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正我陕北之谓也!斯馆陈列,挂漏何止万一;良苦用心,旨在呼唤同仁:经济开发,文化振兴,你我敢不戮力竭诚,宏业共襄,大任同膺。

说来也巧,恰在这篇赋辞写毕不久,周国祥先生的《陕北古代史纪略》书稿杀青,市方志办邀我参与评审工作。几个月里,我反复捧读周氏书稿,不禁感慨万千!一位退休干部,一个非专业工作者,竟历时数载,埋头阅览辑录,四出寻访踏勘,终草成此洋洋66余万字书稿,其中艰难辛苦,恐非当其事者难以况味!对于评审意见,国祥先生尽力汲纳,先后修改一再,“笔则笔,削则削”,煞费心力。当然,从治史专业角度看,书稿仍有不足之点,但与以前出版或印行的同类著述比较,该书并无简单辑录抄拼之嫌,其结构及内容显有其突出特点。一是内容更为翔实充分,对近年有关陕北古史新的考古发现、新的历史文化解读,均尽量汲纳;二是历时数载,亲自踏勘察访了相关古迹遗存、名人故里,纪录拍照,无分钜细,务求实录,难能可贵;三是附录列表及图片等,与正文相互表里,相得益彰,表现了作者长期从事统计工作,凡事务求心中有数的个人擅长和务实作风。所以,我热忱支持是书正式出版发行,并视其为陕北文化建设之一大成果而由衷地表示祝贺,且乐为之序。

2008年春於延安大学雅苑

﹙高长天 延安市政协副主席、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延安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陕北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

(三)

李 建 社

陕北,是一个广袤而神奇的地方!

陕北位处黄土高原腹地,北依鄂尔多斯草原,南临八百里秦川,毗邻黄河环绕,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发祥地。上古时期,这里是黄帝部落活动的中心区域。“人文初祖”率领子民们“修德振明,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并从这里走向九州大地,开拓漠北江南,开创了人类的古老文明。有史以来,历代陕北先民忠实地捍卫着中原政权的安危,在屏护中央统一大业、抵御民族攻掠的争斗中,为华夏各族安定、祥和地走向农业文明,做出了无以数计的牺牲和贡献。

秦皇汉武大一统帝国,首选陕北为北边第一门户,不遣余力、竭尽经营。宋夏明清传承不惜,名臣宿将云集北塞。开府城,筑边墙,垦土田,兴教育,接连开创了陕北的辉煌时代。以直道、长城、城堡为代表作的军事工程遣址,至今巍然屹立,向人们展现着陕北先祖们在保家卫国大业中铸造的千古功业。

陕北大地的皇天后土,孕育了自己杰出的儿女,济世之材代代迭出。隅居陕北的官军百姓,在唐、宋、明中央危亡之际,屡屡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成为华夏重振的希望所在。以府州折氏、麟州杨氏、夏州拓跋(李)氏、保安刘氏,以及绥德韩世忠等陕北英才,从陕北走向大江南北,成为历朝历代叱咤风云的栋梁人物。

陕北是九州四海黄帝子孙的故乡。以游牧民族为主的兄弟民族不时迁徙回归,与汉民族长期相间而居。广泛交流,相互融合,扬长避短,共同发展。陕北大地的熔炉,浇铸了以汉文化为主体、各少数民族精华共存的开放、兼容型文化结晶,鲜明地显现出独特的区域人文遗风。陕北“避近边陲,风俗淳厚,人尚气节”。民风剽悍、魄力强劲,作风泼辣、气势凌厉,争强好胜、不屈不挠。陕北先祖“率以苦力度日,稍行惰慢,即衣食不给”,磨炼出了杰出的吃苦耐劳精神,骨子里饱含着劳不垮、累不倒,坚轫不拔的内在动力。人们普遍能够忍耐极端贫困,善于应付艰难困苦,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乐观生活。居民百姓崇尚坦城忠义,“不以贫富相耀”,盛情待人,乐于相助。普遍注重公平、公正,仇视欺压盘剥,民众阶层蕴藏着深厚的变革社会的推进力。

明清之际,开拓进取的陕北文化日臻成熟。米脂李自成、定边张献忠等一大批英雄豪杰冲天而起,率领着父老乡亲向没落的封建专制宣战,站在了历史车轮的前列。中华民国,继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革命的序幕,中国共产党吹响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号角。安定谢子长、保安刘志丹等一大批革命先驱掘起,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掀起了推翻压在劳苦大众头上三座大山的红色风暴,开辟了迎接中共中央和工农红军的大本营,其中保安县城成为首选红色都城。陕北大地又一次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成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革命队伍发展状大,率领全国人民彻底埋葬封建专制、建立人民共和国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在古老历史的画卷上谱写出光彩夺目的新篇章。

中国人民永远爱戴的领袖毛泽东离开陕北瞬间,深情地赞誉“陕北是个好地方!”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际,毛泽东又发来复电:“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从1936年到1948年,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对于全国人民是有伟大贡献的。”一代伟人精辟地褒扬了陕北人民在中国历史前进中作出的卓越贡献。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今天,陕北儿女发扬艰苦创业的传统,改革开放、与时俱进,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居全省前列。陕北人民在幸福、安康、和谐的大道上,迈开了史无前例的步伐。

盛世修志,在这幸福祥和、国泰民安的日月,研究、弘扬陕北古老文化的累累硕果接踵而现。2006年春,得知周国祥先生穿越近代历史的辉煌,踏入古代先祖活动的浩瀚海洋,我感到惊讶;得知他历经6年艰辛,依靠个人力量编著了近66万字的《陕北古代史纪略》后,我为之动容。当我看到他精疲力竭的状态时,不由自主地和同志们一起伸出援助之手,决定资助书稿的出版发行。《陕北古代史纪略》全面、系统地记述了陕北古代史实,为我们熟悉、宣传、研究陕北古代历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我祝愿该书能广泛地走向人民大众中间,让陕北的父老乡亲比较详细地知道先祖们的光辉业绩,并代代传承予后人。

2008年春

(李建社,中共志丹县委前任书记)

(四)

一部填补陕北史学空白的著作

——序《陕北古代史纪略》

祁玉江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与周国祥同志曾在延安地区农口系统工作。他在地委研究室,我在地区农委。由于都是搞农业农村工作的,彼此接触和往来的相对多一些。后来,国祥兄被组织提拔重用到洛川县当了副县长,从县上回来后又被安排到延安市统计局供职;而我却下到宝塔区工作。从此,相互接触的少了,但对他的一些情况还是略知一二的。两年前,听人说他正在编纂一部有关陕北古代史的书时,先感到惊讶,后又感到欣慰。因为它填补了陕北古代史的一个空白。今天,当国祥兄把这部四编、长达66万字的《陕北古代史纪略》书稿摆放在我的案头并嘱我作序时,欣喜之情难以言表。作为国祥多年的老友,我首先向他表示热烈的祝贺,祝贺他能在退休之年完成这样一部著作;而身为一个陕北人,我更为这样一部著作终于得以在我们这一代有识之士手上整理并奉献给陕北的父老乡亲们,而感到由衷的庆幸。说实在的,无论哪一方面讲,我都没有资格给这部书作序。但是,看到国祥兄是那样真诚,一时又难以推辞,只得“奉命”写点感想和体会。

陕北黄土高原是一块特殊的地域,它的历史浩瀚而深邃。距今5000年前,生于斯葬于斯的轩辕黄帝在此缔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尔后,2000余年的封建统治,却使得陕北一度陷入中原封建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开展民族拉锯战的沼泽之中而不能自拔,以致后来有“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的定论。然而,正是这样一块“焦土”,竟能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被一代伟人毛泽东慧眼识中,作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肩负起民族再造的重任。这其中究竟有哪些历史的必然因素需要我们后人史海钩沉,向历史的深处进一步去探寻答案?遗憾的是,我们的史学家大都将目光只停留在陕北近、现代革命史上,而对此缺乏深入的研究,甚至缺乏用以支撑这类研究的系统的历史资料。

我们经常提说陕北,其实,陕北一词并不是一个行政区划范畴中的地名概念。它的被人称道,更多的则是源于这一地域的特殊性,以及历史上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此长期冲突交融产生出的奇异的地域文化——陕北大文化。按照行政区域划分,陕北分为3市26个县(区)。正因为陕北一直不是一个行政意义上的区域,陕北各县(区)历代修志又都各自为阵,整个陕北便从不曾有一部属于自己的完整的历史,更不要说能有一部陕北古代史。而事实上,同属陕北3市26县(区)始终是一个纽带,因地理与历史的渊源,它们在各方面都有着太多的一体性和关联性。如果我们不以陕北这个大概念来统领,至少陕北大文化便难能以整体而强势的文化景观昭示于世并不断发扬光大。要做到这一点,我觉得首先须深入历史,在历史中寻找链接。

国祥兄编纂的这部《陕北古代史纪略,》,于此正体现出它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它填补了陕北史学的一大空白,是一部涵盖在大陕北概念下囊括陕北各县(区)古代历史的集大成之作,内容涉及上起远古下至清末,陕北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著名历史人物与历史文化遗址等,可谓包罗万象。国祥兄不是历史学家,却能以一个历史学家的标准要求自己。为完成这部著作,他翻阅了大量有关陕北古代历史方面的书籍资料,行程两万多公里,实地考察了陕北几乎所有重要的历史遗址,前后历时六载,数易其稿,可见其治史之严谨与勤勉。在这部著作中,国祥兄自始至终都能将陕北历史置于整个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之下来观照和考证,且每每能有自己独到的发现与见解,又可见其对历史理解之深刻与把握之准确。可以说,《陕北古代史纪略》是一部值得信任的史书。

史书的意义在于能够深化人们对客观历史进程的理解和认识,把握历史的规律和未来,从而更加自觉地进行现实的历史创造活动。因此,我们一方面期待能有更多的人,尤其是陕北人,关注和参于陕北古代历史文化的发掘与研究,使陕北古代史的整理不断趋于完善;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希望这一工作能够真正有益于陕北未来的发展。

2008年5月1日夜于志丹寝室

(祁玉江 中共志丹县委现任书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4: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