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山中避雨 |
释义 | 中心思想(疑难解析 重点品析 怨天尤人 望洋兴叹 趋之如归 乐以教和 2.完成“思考与练习四”。 3.阅读丰子恺的其他散文,写一篇 读后感。 板书设计 依依 惜别女孩心情:怨天 尤人,苦闷万状——很喜欢——和歌来唱( 欢乐)三家村气氛:雨越落越大,寂寥深沉 ——引得人都来,青年们齐唱,闹得温暖) 原文前天同了两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我们仓皇奔走,看见前方有一小庙,庙门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开小茶店而带卖香烟的。我们趋之如归。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钱一壶。但在这时候,即使两角钱一壶,我们也不嫌贵了。 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所谓“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于此体会了这种境界的好处。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闷万状。我无法把我所体验的境界为她们说明,也不愿使她们“大人化”而体验我所感的趣味。 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除雨声外,这是我们当时所闻的唯一的声音。拉的是《梅花三弄》,虽然声音摸得不大正确,拍子还拉得不错。这好像是因为顾客稀少,他坐在门口拉这曲胡琴来代替收音机作广告的。可惜他拉了一会就罢,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为了安慰两个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客气地把胡琴递给我。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很欢喜。“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拉给她们看。手法虽生,音阶还摸得准。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请我家邻近的柴主人阿庆教过《梅花三弄》,又请对面弄内一个裁缝司务大汉教过胡琴上的工尺。阿庆的教法很特别,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给你听,却不教你工尺的曲谱。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对他的拉奏望洋兴叹,始终学他不来。后来知道大汉识字,就请教他。他把小工调、正工调的音阶位置写了一张纸给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门。现在所以能够摸出正确的音阶者,一半由于以前略有摸小提琴的经验,一半仍是根基于大汉的教授的。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女孩和着了歌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钢琴伴奏过混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贝多芬的鸣奏曲。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两部空黄包车拉过,被我们雇定了。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坐上车子。油布遮盖我面前,看不见雨景。我回味刚才的经验,觉得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 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胡琴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小提琴之广,也尽够演奏寻常小曲。虽然音色不比小提琴优美,装配得法,其发音也还可听。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般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表示惜别。我也觉得有些儿依依。(曾经搪塞他们说:“下星期再来!”其实恐怕我此生不会再到这三家村里去吃茶且拉胡琴了。)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语云:“乐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实证过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这荒村中实证了。 1935年秋日作。 作者丰子恺先生简介。 丰子恺(1898.11.9-1975.9.15)原名丰润,字仁。浙江桐乡石门镇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出版了《艺术概论》、《音乐入门》、《西洋名画巡礼》等著作。他一生出版的著作达一百八十多部。解放后,曾任上海美协副主席,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上海中国画院院长。 十年动乱期间,遭受迫害,积郁成病,于一九七五年不治而逝,享年七十八岁。 自幼爱好美术,1914年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对他的思想影响甚大。1917年与同学组织桐荫画会。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1921年东渡日本短期考察,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1922年回国到浙江上虞春辉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回国后从事美术、音乐教学,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同时进行绘画、文学创作和文学、艺术方面的编译工作。1924年,与友人创办立达学园。抗战期间,辗转于西南各地,在一些大专院校执教。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4月号首次发表了他的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其后,他的画在《文学周报》上陆续发表,并冠以“漫画”的题头。自此中国才开始有“漫画”这一名称。1925年成立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等人。1926年,任教职于上海艺术大学。1929年被开明书店聘为编辑。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七七事变后,率全家逃难。1937年编成《漫画日本侵华史》出版。1939年任浙江大学讲师、副教授。1942年任重庆国立艺专教授兼教务主任。1943年起结束教学生涯,专门从事绘画和写作。陆续译著出版《音乐的常识》、《音乐入门》、《近世十大音乐家》、《孩子们的音乐》等面向中小学生和普通音乐爱好者的通俗读物,为现代音乐知识的普及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46年返上海。出版画册《子恺漫画选》。1952年后历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工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受人敬仰的漫画家,散文家。他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丰先生作品流传极广,失散也很多,就是结集出版的五十余种画册也大多绝迹于市场,给读者带来极大遗憾。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漫画恐怕是最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比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几个茶杯,一卷帘栊,便是十分心情。丰先生的许多漫画,都是以儿童作为题材的,例如《阿宝赤膊》,《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和《会议》。读丰先生的儿童漫画,让我们这些所谓的成人都觉得惭愧。什么时候,我们这个世界,能少一些欺诈,少一些执着,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淡泊。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白鹅》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 选自《山中避雨》选自《丰子恺随笔精编》,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意趣幽远的散文。文章写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游山,忽然遇雨。在避雨过程中作者体会到了“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而两个女孩却“苦闷万状”。后来作者借来了胡琴拉了起来,不仅女孩唱起了歌,连三家村的青年们也唱了起来。作者感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直至后来与众人惜别,还依依不舍,这证实了中国古代“乐以教和”的艺术思想。 课后练习答案1.两个女孩的情绪变化:怨天尤人—欢喜—喜极而歌—依依惜别。三家村的气氛由“寂寥而深沉”到“温暖”而有“音乐趣味”。 2.指这种雨声和琴声的融合,即为人文与自然的合体,达到物我舍一的境界。 3.作者想说明民族乐器应流行于民间,这样民间音乐就会在民间广泛流传并且兴盛起来。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乐以教和”的艺术主张。 4.略 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可以调节人的心情,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课文解析 疑难解析1.通读全文,本文叙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试理清全文的脉络,看看文章是怎样推动情节的? ·第一段( 1 )写作者山中避雨。 ·第二段( 2 )引出作者和两个女孩因遇雨而产生的两种不同的心境。 ·第三段( 3 )写作者向茶博士借琴安慰两个女孩。 ·第四段( 4 )写作者拉琴,大家齐声歌唱,尝到有生以来从未尝过的“音乐的趣味”。 ·第五段( 5 )写与山村青年难舍难分,依依惜别。 2.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本文的主线,品读全文,说说本文通过音乐引起了人们情绪上的哪些变化? 甲生:作者最初因游山遇雨而觉得扫兴,感受到“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后来和大家齐声歌唱,品尝到音乐的趣味;最后与山村青年难舍难分。 乙生:两个女孩因遇雨而“怨天尤人,苦闷万状”,继而因作者借琴而转忧为喜,最后随琴声歌唱而无比兴奋。 3.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试从文中将对比的地方找出来,说说它对表现主旨的作用。 思路:对比手法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抑此而扬彼,起强调突出的作用。 本文中的对比及作用主要表现为: ·作者把平时与这次对音乐的不同感受对比,突出“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突出音乐可以使人和谐相处。 ·将两个女孩前后两种不同的心境作比较,突出女孩后来和大家融合在一起同声歌唱的快乐心情。 ·将胡琴和其他乐器比较,意在说明音乐应走向大众化,使“乐以教和”这一古语具有更为深广的意义。 重点品析1.“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温暖”和“闹”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温暖”既是写环境的温暖,其实也是写作者内心的温暖,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闹”字则写出了当时无拘无束的热烈气氛和作者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 2.“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二)学会整体阅读,理解本文记叙的线索。 (三)体味本文自然恬淡的语言美、朴素蕴藉的情趣美,理解比较的方法。 (四)把握作者的平民意识,理解本文的主旨。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自读课文,标出生字词,查字典,扫除生字词障碍。 2.搜集丰子恺有关资料。 3.按六要素,概述资料内容。 (二)活动流程 1.请一两个学生介绍搜集资料的情况。 教师总结,在多媒体上显示作者的照片、简介文字,尤其是散文代表作、漫画代表作(跟本文有关的一幅漫画,要打出)。 ①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恺,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青年时代从李叔同学绘画与音乐,从夏丏尊学文学。后赴日留学。1921年回国,先后在几所中学任教,后又创建立达中学。1928年任开明书店编辑。这期间,从弘一法师(李叔同)皈依佛门,法名“婴行”。两年后,辞去编辑一职,在家专心著书、作画,并举办画展。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在“文革”浩劫中遭迫害而于1975年辞世。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里,另外还出版了《护生画集》、《子恺漫画集》、《音乐入门》等。翻译作品有《猎人日记》、《源氏物语》、《西洋画派十二讲》等。 ②山路寂,顾客少,胡琴一曲代RADIO 其子女丰陈宝、丰一吟说明:我父亲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山中避雨》,讲的是我十五岁那年(1935年),他带了我和妹妹到西湖山中去游玩,没想到天忽然下起雨来,我们就奔向前面三家村的一家小茶店去避雨。店主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拉的是“梅花三弄”。父亲在文章中说:“这好像是因为顾客稀少,他坐在门口拉这曲胡琴来代替收音机作广告的。”雨越下越大。父亲为了解寂寥,便借了茶博士的胡琴来试拉。他慢慢地拉《渔光曲》,我们合着胡琴唱,引得三家村的孩子们闻声前来,同声欢唱,“一时间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眼前这幅画,与当时三家村那家小茶店的景象十分相似,只不过天没有下雨,也没孩子们齐唱《渔光曲》的那份温情而已。 2.正音:读准加点字的音。(多媒体打出) 寂寥(liáo) 嘈杂(cáozá) 冗(rǒng)长 弄(lòng)堂 陶冶(táoyě) 乐(yuè)以教和(hé) 和(hè)歌(可把“乐”、“和”的多种读音全都列出) 3.朗读: ①朗读提示:思考记叙六要素,准备概述事情经过,明确记叙的线索。 记叙:把人物的经历和事情的过程表述出来。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结果)。 线索:记叙的头绪条理,即把材料贯串起来的脉络。 ②朗读演示。(可请朗读基本功好的学生读,或者教师范读) 4.讨论“朗读提示”: 先请两个学生按要求概括复述,后总结点评,并在多媒体上打出复述内容,让学生比较口述的内容与上面文字的优劣。 六要素和故事梗概:前天,我(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山中游玩,忽遇下雨,只好在三家村躲雨(发生)。两女孩怨天尤人,而我却觉雨中山景更有趣,并兴趣盎然地拉起了胡琴,这琴声不仅感染了两女孩,而且引来了村里许多人,尤其是引得那些青年们都一起唱起了歌,一时,歌声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更把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拉近了(发展高潮),所以,当我们离开山村时,竟那么依依不舍了(结果)。 5.理解本文记叙线索: 先请一两个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加点的板书) 事情线索:山中遇雨——各人反映——作者借琴——作者拉琴——乐以教和——依依惜别。 感情线索:作者:扫兴——反觉趣味——借琴安慰——拉琴得乐(得趣)——欣然惜别。 两女孩:怨天尤人——转忧为喜——喜极而歌——难舍难分。 总结线索特点:两线并行,环环相扣,步步推进,条理分明,结构严谨。 6.讨论活动引向深处:质疑提出讨论话题,每一组选定一个话题,下一课准备发言。 讨论参考话题: ①找出两个女孩感情和心理变化的词语,并看看三家村前后的气氛有怎样的不同,理解前后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出关键性的词语作答。 ②课文几次提到“趣味”?“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这是为什么? ③为什么把胡琴与其他乐器反复对比?“这种乐器很有意思”,指的是什么? (三)活动延伸 1.书面作业:抄写字词。 2.认真阅读课文,思考需要讨论的话题,准备讨论。 板书设计 事情线索:山中遇雨——各人反映——作者借琴——作者拉琴——乐以教和——依依惜别。 感情线索:作者:扫兴——反觉趣味——借琴安慰——拉琴得乐(得趣)——欣然惜别。 两女孩:怨天尤人——转忧为喜——喜极而歌——难舍难分。 第二课时 (一)讨论活动:讨论上课所选定的话题 话题①:找出两个女孩感情和心理变化的词语,并看看三家村前后的气氛有怎样的不同,说说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出关键性的词语作答。 某组学生讨论。 明确: 依依 惜别女孩:怨天尤人,苦闷万状——很喜欢——和歌来唱(欢乐)三家村:雨越落越大,寂寥深沉——引得人都来,青年们齐唱——闹得温暖 明确:第五节有“胡琴的因缘”和“乐以教和”的词语。 请学生谈谈对“乐以教和”的理解。 “乐”,音乐,本文指音乐艺术,胡琴演奏。“和”,和睦,祥和,和谐,或相互理解,心灵沟通等。“乐以教和”的意思是:音乐艺术,可以教育人们达到和谐协调的境地,或可以促进人们心灵的沟通,融洽感情。 话题②:课文几次提到“趣味”?“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这是为什么? 学生讨论。 活动点拨: 朗读第2节,这一节写了几次“趣味”? 明确: 第2节四次,第一、二次写作者感到的雨中之趣,山野境界之趣;第三次写女孩感不到“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趣味,第四次写作者也不愿强人所难地使她们有这种趣味。这些叙述,不仅为下文说明胡琴(音乐)的作用作铺垫,而且表现了作者对孩子童心的尊重和自己的一种平和的心态。这种平和安详的心态又是通过平和恬淡和机智的语言叙述出来的。比如第一句“茶越冲越淡,雨越下越大”的叙述,就异常平和机智,富有表现力。 第4节中的“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写的是避雨山中的琴韵之趣。这种趣味,给作者的印象感受为什么如此之深呢? 读第4节。 某组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远离尘嚣,避雨荒山,让作者看到感到了纯朴天然的景物美,纯真和谐的人情美,让他感到了音乐的巨大作用。 雨中空蒙的山色,静静的小茶店,茶博士坐在门口,悠悠地拉着胡琴,这一切,就如画家手中淡淡几笔勾勒出的人物山水画,而一曲《梅花三弄》,又使这幅疏淡的山水画,平添了无穷的意趣美和醇厚的朴素美。这是一位画家、文学家、美术家和音乐教育家眼中才能感到的趣味和美啊! 一把胡琴,一首乐曲,不仅让两个女孩转忧为喜,纵情歌唱,而且让村里的人都来了,村里的青年也都齐声歌唱,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可见音乐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在这种感染力的驱动下,人们真挚纯然的感情,情不自禁地得以抒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得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和谐和睦,这真正让作者感到了纯真和谐的人情美,感到了音乐的巨大作用。所以,他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话题③:为什么把胡琴与其他乐器反复对比?“这种乐器很有意思”,指的是什么? 默读第5节。 某组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突出其“有意思”。“有意思”一词,不仅通俗易懂,自然亲切,而且照应了前文的“趣味”,使文章意脉一贯而下。 “有意思”包括三方面内容:胡琴价廉,可演寻常小曲,发音还可听,更重要的是在民间流行。这里叙述的语言,如数家珍,款款道来,亲切平和。 请学生朗读第5节。体味排比句反问句的作用。 本话题小结:“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这里点出了具体地点,而且以排比的形式,使我们的视线跟着它一个一个地不断转移:剃头店里——裁缝店里——江北船上——三家村里,不仅增加了文章的立体感,而且让我们具体地感受到了胡琴在民间的确是处处可见。此外,连说四个“有之”,则又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语气显得更加肯定。 “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这里不用陈述句,而是连用了两个反问句,更强调了作者此行感到的音乐的趣味,感到的在音乐的作用下,人与人之间那种和谐亲密真挚的感情。这样,让人们对“乐以教和”的道理深信不疑,也让读者更为之动心。 总之,突出胡琴在民间流行的特点,突出音乐的作用,实际上表现了作者一种思想:让音乐走向民间,走向平民,让更多的人得到艺术的熏陶,达到“乐以教和”的目的,这就是作者这次游玩的深层次的思考,这不仅表现了作者浓厚的平民意识,而且表现了作者良好的愿望。 (三)活动延伸 1.抄写解释字词。 仓惶 寂寥 冗长 惜别 陶冶 嘈杂 回味 萍水相逢 怨天尤人 望洋兴叹 趋之如归 乐以教和2.完成“思考与练习四”。3.阅读丰子恺的其他散文,写一篇读后感。板书设计依依惜别女孩心情:怨天尤人,苦闷万状——很喜欢——和歌来唱(欢乐)三家村气氛:雨越落越大,寂寥深沉——引得人都来,青年们齐唱,闹得温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