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山门镇
释义
1 浙江省平阳县辖镇

山门镇,是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辖镇,位于平阳县西部,距县城44公里,东、北两面接水头镇,西邻顺溪镇,南与南雁镇隔溪相望。2011年,行政区域调整后,山门镇辖3个居民区、51个行政村。

区域概况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山门镇位于平阳西部,距县城44公里,东、北两面接水头镇,西邻顺溪镇,南与南雁镇隔溪相望,平(平阳)文(文成)公路横穿而过。

全镇面积38.8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0956.7亩,其中山地面积2576.5亩,水田面积8380.2亩。总人口2.87万人(2005年),是平阳县重点乡镇之一,是“浙江省文明镇”、“温州市生态镇”。2000年共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3亿元,镇财政收入259万元,人均收入2757元;2005年全镇共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4501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23元。

行政区划

2011年4月,根据温州大都市核心区区划调整方案,撤销怀溪乡、晓坑乡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平阳县山门镇。调整后,山门镇辖3个居民区(老街、大桥、曙光)、51个行政村(山门、郭岙、下东山、西山、悦来、亭后、水门头、下路堡、大屯、田中央、碇步头、高一、高二、大楼、下屯、上垟、大岭脚、大岙、永安、坑东、屿边、梅丰、溪源、石牛坑、旺庄、包山、金溪、曹门、垟边、金山、垟底、南山垟、水口、 联山、畴垟、畲龙、石城、中心、西垟亭、东山下、章坑、高堡、杭坑、上双岙、晓阳、徐垟、晓坑、法洪、岳溪、下岭头、黄施岙)。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20790

男 10889

女 9901

家庭户户数 6280

家庭户总人口 20503

家庭户男 10727

家庭户女 9776

0-14岁(总) 4781

0-14岁男 2636

0-14岁女 2145

15-64岁(总) 13457

15-64岁男 6906

15-64岁女 6551

65岁及以上(总) 2552

65岁及以上男 1347

65岁及以上女 1205

户口本地住本地 19093

革命历史

山门是革命老区,素有“浙江延安”之称,早在20世纪30年代,山门人民就在曾山、刘英、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山门是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闽浙皖赣四省边区主任公署国共合作谈判地,山门大屯村是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驻扎地,山门凤岭山畴溪小学是当年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创办地,山门街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改编的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北上抗日始发地。山门这片土地,哺育了数以万计的仁人志士,他们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为党和祖国做出巨大的贡献。全镇共有烈士64人,“三老”人员111人,红军失散人员8人,解放前入党的共产党员47人。

旅游资源

2005年2月,平阳连同上海、嘉兴列入全国红色旅游30条精品线路,温州浙南(平阳)抗日根据地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山门镇成为平阳县红色旅游主要乡镇之一。

山门镇依山傍水,土壤肥沃,气候宜人,旅游资源丰富。辖区内有国家级森林公园——满田林场、平阳县革命历史公园等旅游景点和名胜古迹,融革命传统教育和自然景观为一体,优势得天独厚。奇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仅2005年游客数就达11万。

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碑

该纪念碑位于山门凤岭笔架山。主碑高18米,副碑由六根高低不同的立柱组成,碑座占地面积1900平方米。碑文“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碑”系原国家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亲笔题写。此外,在挺进师纪念碑前,还建设了北上抗日出征门,原国家军委副主席张震亲笔题写了“红军北上抗日出征门”匾额。著名诗人陈志岁《题北上抗日出征门》诗曰:“国破寇猖狂,山河射血光。同袍同敌忾,赳赳向沙场。”(摘自《江南靖士诗稿》)再现了当年革命形势和工农红军挺进师官兵秉命奔赴抗日前线的情景。

经济建设

2000年来,山门镇牢牢抓住机遇,不断开拓创新,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产业水平全面提高。以红色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平阳县党政干部培训学校主体工程竣工,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园主入口及通道工程开工建设,陈列馆完成方案设计,山门红色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高效生态农业稳步发展,拥有马蹄笋基地6000多亩,无污染瓜蔬基地4000亩,早香茶基地600多亩。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交通条件不断改善,2000-2005年投资900多万元完成总计27.96公里共7条康庄工程道路建设任务;建成城镇水泥路18条近11万平方米;完成了平阳至文成公路山门段的改建工程。城镇面貌日新月异,投资400多万完成山门一桥二桥小流域治理工程;投资60多万元完成了平西路综合整治;新建了电信、邮政、工商、水利、土地、电力、房管、规划和广播电视等大楼;启动了山门镇小迁建工程。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实施了城镇亮化工程;山顺输变电线路山门段改造完成;山门灌区节水灌溉工程开始启动。三是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大力实施了下山脱贫移民工程,2000-2005年建成扶贫小区3个,安置下山脱贫群众630户2584人。开展“十百工程”建设,农村环境逐步改善。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逐步发展。教育创强取得突破性进展,2005年全镇有高中1所、初中1所、小学4所。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推进,“四五”普法顺利通过验收。农村社会保障逐步完善,投入20万元建设了山门镇集中供养院。

文明建设

进入21世纪后,山门镇按照中央经济社会统筹发展要求,在发展经济同时,加强文明创建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经济发展实现新飞跃。2009年,山门镇各项经济指标稳步增长。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9435万元,比上年增长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2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5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2%和6.5%。生态高效农业进一步发展,马蹄笋、早香茶、仿野生甲鱼、无污染瓜果蔬菜等特色农产品产销态势良好,中药材种植、大棚种植、特种养殖、花木苗圃等高效生态农业基地不断做大做强。新增2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和1家市级扶贫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个,生态品牌效益显著。红色生态旅游稳步推进,完成红军公园陈列馆主体工程。完成闽浙边抗日根据地司令部旧址重建。据不完全统计,山门红色生态休闲游每年接待的游客接近6万人次。来料加工业日益兴盛,悦来、屿边、曙光等村的皮带、宠物食品、葵花盘等家庭来料加工业蓬勃发展,全镇现有来料加工点25家,农民增收途径不断拓宽。房地产业逐步兴起,商品房开发建设得到社会的广泛青睐,土地出让价格和商品房价格是周边同等次乡镇的2至3倍;交通、物流等产业也得到迅速发展,新建的山门永兴农贸市场2010年“十一”投入使用。

(二)城镇面貌呈现新景象。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完成山门大道美化、亮化工程和梅丰至二桥的路灯建设。建成大楼、高二至南雁和屿边至文平公路两段农村联网道路,现全镇共有联网公路18条,总里程达32.197公里左右。完成悦来段和怀溪流域山门段一、二桥右岸防洪堤建设。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先后完成大屯、屿边、西山、永安、郭岙、水门头等村的市级“十百”整治村建设,完成高一、大岭脚等村省级“十百”整治村建设。完成高一、田中央、大屯、包山、屿边、悦来、溪源等7个村农村改水工程;完成郭岙、永安、屿边、大岭脚村、亭后、西山等村改厕工作。村级文化基础建设不断完善,有线电视和互联网已基本实现村村通。全面完成农村电气化改造,11个村开展新农村电气化村建设,顺利通过新农村电气化镇验收。完成亭后、悦来、屿边等22个村农村垃圾收集系统建设,建成50多个村级垃圾收集点,城镇卫生“门前三包”制度逐步推行。彻底取缔高墩栲皮、废塑料洗涤、褪色布加工等污染行业。3个村畜禽养殖污染点建成沼气处理池,已有7个村达到污水集中处理排放。

(三)社会和谐出现新风气。平安建设扎实推进。矛盾纠纷和疑难信访问题得到迅速解决。2009、2010年,该镇矛盾纠纷排查了85起,成功调处83起,调处成功率达到100%,共接待群众来访26件,较之前几年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偷盗、两抢案件发生率逐步下降。完成山门镇村两级防台防汛体系建设,完善森林消防工作预案,2008年来没有发生一起安全生产事故和食品安全事故。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山门镇卫生院门诊综合大楼已竣工,即将投入使用。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合率连年超过100%,超额完成任务。成立平阳单档布袋戏传承基地,截止2010年,该基地共举办150余场的公益演出。该镇建有健身苑点29个,每年都组团参加平阳县全民运动会,成功举办山门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和三八妇女趣味运动会。完成屿边、悦来、下屯村的饮用水工程。加快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发展,2009年以来共落实10户58人的下山脱贫任务。进一步完善农村贫困人口保障机制,2009、2010年全镇共吸纳低保、五保对象19人、重度残疾生活保障13人,发放各类救灾救济款40多万,发放医疗救助款12.8万;不断完善2个供养院,已入住五保和优抚孤老35人,基本上已将全镇所有的五保和优抚孤老集中供养起来。

2 湖南省洞口县辖镇

区域概况

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山门镇位于洞口县东北部,因其西面两山夹恃状若山门而得名,山门镇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护国将领蔡锷的故乡,辖松坡、车龙、黄泥江3个居委会;农蔬、双溪、江龙、青林、水口、山门、广益、岩门、清水、小桥、景福、新胜、小花、楠桂、干溪、岩塘、田凼、龙凤、楠木、龙坪、金鸡田、良家、荷竹、里仁、路边、黄泥、大竹、大合、粟田、仙合、洪水、龙池、毛坪、大毛等34个村委会,456个村民小组,2005年全镇共14933户,2010年,总人口已达6.2万人,城镇建设发展迅猛,随着蔡锷东路、环城路的规划建设,城区人口已达2.5万余人并快速增长,劳动力资源2.5万人,全镇总面积108平方公里,城区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572亩,水田27764.4亩,旱土3808亩,林地7.3万亩。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48594

男 25556

女 23238

家庭户户数 13226

家庭户总人口 47855

家庭户男 24890

家庭户女 22965

0-14岁(总) 10987

0-14岁男 6074

0-14岁女 4913

15-64岁(总) 33951

15-64岁男 17568

15-64岁女 16383

65岁及以上(总) 3656

65岁及以上男 1814

65岁及以上女 1842

户口本地住本地 47591

人文景观

山门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厚泽。宋代在此设山门寨,为武冈知州十寨之一。山门镇是蔡锷将军的故乡,镇内的蔡锷公馆和蔡锷广场已修葺一新,蔡锷将军雕像是山门标志性建筑。山门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境内的白马山,山势雄峻,绵延盘旋,重峦迭嶂,壑深谷削,悬崖千仞;众多的姓族祠堂,气势恢弘,庄重素朴,画绘精湛,忠孝沉厚,肃然仰止;以蔡锷公馆和秀云南岳殿两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主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宗教文化、生态旅游在湘西南名噪一方,

经济发展

山门镇是洞口北部的商贸、交通、经济重镇。交通便利,经济活跃。有洞山公路直通县城,里程22公里;距上瑞高速公路出入口仅23公里。以山门为中心,有山水公路、山大公路、桐山公路、山石公路、山醪公路、山竹公路辐射周边7个乡镇,18万人口。山门是这7个乡镇的中心集镇,商铺林立,商客如流。

改革开放以来,山门镇党委、政府在党中央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励精图治,不断探索,确立和完善了适应时代要求、符合山门发展的科学工作思路:坚持“工业强镇,旅游富镇”的战略,抓住招商引资、项目工程两个唯一,盯紧群众增收、财政增长、经济后劲增强的三大工作目标,突出旅游开发、双百工程、做大做强、优化环境四大工作重点,协调各项工作全面开展,不断促进山门政治、经济、社会前面进步。

2000年来,山门镇党委、政府,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工作得力,社会进一步稳定,经济进一步繁荣。工业方面,逐步形成了以机械制造、竹木加工、农产品加工、造纸、建筑材料为主体的工业体系,有规模企业2家,招商引资每年翻两番,工业总产值年递增10%以上。农业方面,建成了高标准优质稻生产、柑橘品改、生猪品改、楠竹低改生产示范基地,农业总产值年递增12.9%,是洞口县优质大米、柑橘、生猪的主产地。城镇建设方面,耗资520万元的山门二桥已于2006年5月建成,为新城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旅游开发方面,年平均投入建设资金300万元,接待游客、香客数十万人次。特别是蔡锷公馆和秀云南岳殿每年都吸引20-30万游客慕名而来,每年都将为山门创收100余万元,大大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山门的经济发展。

现任领导

曾志雄 党委书记 主持全盘工作

尹琪锋 镇 长 主持政府全面工作

梁丽君 人大主席 主持人大全面工作、分管民政工作

谢晓富 政协联工委主任 主持政协全面工作、分管农林水、经管、旅游开发工作

彭早来 纪委书记 负责纪委日常工作、分管教育、卫生工作

谢 龙 组织委员 负责党务工作、分管财贸工作

李成河 武装政法委员 负责武装政法工作,分管信访稳定工作

肖顺意 宣传统战委员 负责宣传统战工作、分管科技、文化、广播工作,协抓远程教育

潘杜宇 常务副镇长 负责国土工作

张广湘 党委副书记、副镇长 负责计划生育工作

贺元宝 副镇长 负责城建、环卫开发工作。负责招商引资、企业、安全、交通工作

尹艳生 人大副主席 协抓人大工作、负责招商、安全生产工作。

尹华君 工会主席 主持工会、妇联日常工作、分管党政办公室工作

3 甘肃省清水县辖镇

区域概况

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山门镇位于清水县东部,地处陇山西南麓,属牛头河上游和长沟河源头地区。距县城27公里,2006年,全镇辖17个行政村,80个村民小组,2210户,10669人,地域面积227平方公里,海拔1537-2144米,年平均气温5-7℃,年降水量620毫米,绝对无霜期130天左右,2007年人均产粮435公斤,人均纯收入1508元,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山光水色,物华天宝,风景怡人。山门因地处进山入林区而得名。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一是天然次生林面积达17.5万亩,退耕还林2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达64.5%;二是天然牧草地域广阔,拥有4万亩;三是林特产品、野生资源质优品繁,有木朗头、蕨菜、香椿、野蘑菇、木耳等30多种野生菜,有柴胡、黄芩、半夏、茵陈、蒲公英等80多种野生药材;四是水资源丰富,境内有牛头河、长沟河两大水系,8条溪流;五是动物种类在县内属品种最多的乡镇,常见有50多种;六是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探明的有铜矿、铁矿、铅锌矿等;七是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源远流长,开发旅游产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镜内有轩辕谷(俗称三皇谷),相传是轩辕皇帝的诞生地,更有清水八景之一的石洞山,因“石悬古洞”而得名,洞深不可测,洞顶所悬巨石动而不移,悬而不坠,随风吼收频频作响,实为恐怖奇观。还有省级森林公园、芦子滩、天然草滩绿色一片,苍松翠柏,绕山参天,绿草如茵,百花野果,清流激瀑,鸟语花香,气候怡人,是人们回归自然、避暑休闲、健身探险的天然乐园。

经济建设

2006年以来,山门镇党委紧紧围绕“举特色旗 谱和谐曲,建小康镇”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农业产业化建设为主线,以小城镇建设和旅游开发为重点,以交通为先导,科技为动力,项目为支撑,立足镇情,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积极推进全镇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按照“四三二一”的工作思路:即强化“四个一”工程(即人均种植1亩地膜玉米,户均有1人常年外出搞劳务,户均年出售1头以黄牛为主的商品畜禽。人均栽植1亩以花椒或早熟食核桃),搞好“三大建设”(即以水、田、电、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以退耕还林管护与荒造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商贸旅游为主的小城镇建设),培育两大支柱产业(以优质马铃薯、大麻种植为主的产业和黄牛养殖为主的养殖业),推进“一个移民点工程或一个新农村建设”。

2008年,该镇按照全县“6431”农业产业化区域布局开发建设的要求,确定了以早实核桃、大麻生产、马铃薯栽培和畜牧养殖为主的四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2008年种植了4200亩早实丰产核桃、3000亩优质马铃薯、5000亩大麻,并建设了迂通峡6000只散养鸡基地。农业产业化建设势头强劲。

4 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辖镇

4.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山门镇

区域概况

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山门镇位于四平市东南3公里处,东与吉林省梨树县接壤,西与辽宁省昌图县毗邻,全镇幅员面积181.7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62500亩,镇政府下辖13个村,76个屯,4个居委会,8358户,29152人(2000年)。

该镇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市内公共汽车直达镇内,沈长高速公路由镇内通过,距长春机场只有1小时的车程。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29152

男 14816

女 14336

家庭户户数 8358

家庭户总人口 27074

家庭户男 13880

家庭户女 13194

0-14岁(总) 5415

0-14岁男 2781

0-14岁女 2634

15-64岁(总) 21855

15-64岁男 11070

15-64岁女 10785

65岁及以上(总) 1882

65岁及以上男 965

65岁及以上女 917

户口本地住本地 26014

资源物产

山门镇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是国家二级、吉林省一级风景旅游区。有根据神话传说命名的“二郎山庄”风景区;有水影山光、上下一碧的山门水库风景区;有具神秘传奇色彩的龙王河和虫王河;有景观奇特、千姿百态、妙趣横生的“喀斯特”溶洞;有清王朝在东北地区设置的封疆界限“柳条边”遗迹和该边四大边门之一“希尔图库”防御衙门遗址;有神奇莫测的“神树山”、“泉眼山”、“常大山”;有流传久远的“关帝庙”、“龙王庙”、“虫王庙”,有千百年来深为人们所喜闻乐道的“杨二郎赶山”、“杨二郎鞭打三王”等动人的神话故事。这青山秀水映遗迹的旅游圣地,不仅与“转山湖”、“二龙湖”风景区隔山相望,而且与清代慈禧太后的祖籍地——“叶赫古城”咫尺相对。

山门镇有较丰富的矿产资源。有玄武岩、花岗岩等,矿泉水资源较丰富,有全国最大的银矿。

山门镇是吉林省重要的玉米及其它良种基地,每年都有面积20,000多亩,年产1,000多万斤、年创收入2,000多万元的种子田,有30多万株品质好、产量高、产品畅销各地,具有北方特色的各类果树,是吉林省、苹果梨开发基地;是全省重要高产品基地之一。

经济发展

2000年来,该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地处市郊的地理优势、城乡结合部的人文优势、半山区的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依靠省、市赋予强镇的优惠政策,使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和各项事业成交显著。主要标志为:

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山门村一处规模连片葡萄园总面积1174亩,经济效益为商品粮的10倍;塔山村两处鹿业基地养殖总量800余头,新兴村一处奶牛场养殖总量1800多头,并均获良好的经济效益。镇内私营企业发展到65家,从业人员2300人,年纳税875万元。2003年,全镇财政收入1200万元,是1994年的近5倍;农民人均收入1920元,相当于1994年的2倍。

城镇面貌发生巨变。全长1公里的山门大路由7米拓宽为15米,沿路两侧安装了路灯;全长850米的中街路由7米拓宽为9米,并沿此两路铺设了下水管道,实施了路面硬化工程;新开一条长500米、宽24米的东山路;新建了5栋商品楼和50余栋两层以上经商门市楼。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迅猛发展。文教体卫、民政、治安工作取得突出成绩,镇或村或受市、区充分肯定,或受年度表彰。2003年,被评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镇”。

山门镇早在100多年前,就形成了辐射半径达50多公里的集市贸易中心,改革开放以来,集贸市场更加繁荣。尤其是1991年成为市级工贸开发区、1993年成为全省乡镇经济发展“十强镇”、1999年成为四平市山门个体私营经济园区以来,私营工业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3年,园区拥有个体私营工业企业49户。年创产值在2.5亿元以上,园区已成为私营业主投资发财的宝地。

基础设施

四平市山门个体私营经济园区是四平市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园区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齐备。主要街道宽敞明亮,两侧栽花种草、绿树成荫。园区内建有容量为1万千伏安的变电所,可满足十几年发展之需,程控电话容量为1.5万门,中国移动公司和联通公司在园区内设立了微波站,邮政通讯畅通无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0: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