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山东食草恐龙 |
释义 | 简介到白垩纪(1.4亿年前至9700万年前),地球的气候仍然温暖,但内陆变得十分干旱,自然环境不利于恐龙的生存,而现今中国东部的山东地区却成了恐龙乐园。这里出土了大量食草恐龙的化石。 种类棘鼻青岛龙 1951年,在青岛附近金刚口村,出土了建国后的第一具恐龙化石,被命名为“棘鼻青岛龙(Tsintaosaurus spinorhinus Young)”。这是一种生存在白垩纪晚期,带有顶饰的鸭嘴龙,在鼻骨的后部有一条带棱的棒状棘。棘鼻青岛龙装架后身长6.6米,高4.9米,体重可达7吨。它不善于奔跑,大部分时间泡在沼泽和湖泊里,过群居的生活。 1964年,在山东诸城采得5条鸭嘴龙的骨骸,其中一具被命名为巨型山东龙(Shantungosaurus giganteus),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高大的鸭嘴龙。装架后,巨型山东龙身长15米,站高8米,体重约30吨。它的头长而平,无顶饰,齿骨长,共有60个齿沟,上下排成好几列,上面长有成百上千颗牙齿,新牙一排一排长出来以替换被很快磨损的旧牙。从体重估算,巨型山东龙每天要吃几百公斤食物,食谱中除了树上的嫩叶外,主要是水中多汁的藻类。 中国鹦鹉龙 在山东莱阳的白垩纪地层中,发现过一条比较完整的鹦鹉嘴龙,被命名为中国鹦鹉龙。它长有鸟的脚,后肢双足行走,嘴弯成钩状,酷似鹦鹉嘴。中国鹦鹉龙身体不大,只有猫或狗那么大,所以被老乡称为“石猫”。它们生活在山地,以植物和小昆虫为食。 鹦鹉龙是小型恐龙,两足行走,头短宽而高,吻弯曲似鹦鹉的喙,故而得名。颧骨高向外伸,牙三叶状,牙冠低,颈短。这种小恐龙在我国分布较广,时代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鹦鹉龙和原角龙、三角龙等恐龙都具有一张类似鹦鹉一般带勾的鸟嘴,科学家由它的体形及生存年代来推断,认为鹦鹉龙可能是大部分角龙类恐龙的祖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