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山东省郓城第一中学 |
释义 | 山东省郓城第一中学创建于1950年,坐落在郓城县城内育才路街北侧的古桑园旧址,占地面积140亩,校舍588间,有实验楼一栋,是省属重点中学之一。 学校历程该校1950年建校时为平原省立初级中学。1951年改为县立初级中学。1952年随着平原省的撤销,学校更名为山东省郓城中学。1953年与郓城师范合并,有初中一、二、三3个年级26个班,师生1400余人。1955年暑假增设高中班,学校发展为27个班的规模。1956年改称山东省郓城第一中学,并被确定为省属重点中学。1957年学校开展整风反右斗争,有19名教职员工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开展“大跃进”运动,教学秩序受到影响。1959--1961年师生垦荒种田,自力更生,渡过了经济困难时期。1962年,学校贯彻烟台教育会议精神。1963年贯彻中央发布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加强,学校形成良好风气,教学质量逐年上升。1965年,该校高考升学率达82%,为高等学校输送了大量合格新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该校取消了校长负责制,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取消了教研组,高、初中学制改为二年,文化课基本废止,学校曾一度划归城关镇领导,学校秩序混乱,学生学业荒废。 获得荣誉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学校逐步恢复了正常教学秩序。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初中改为三年制,教师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教师待遇不断改善,教学质量逐步提高。1980年高考升学率为72%。1981年高中改为三年制。1979年10月,该校被评为全省体育卫生先进单位。1984年12月,被评为全区爱国卫生先进单位。 师资力量1985年,该校有26个教学班,其中高中22个班,初中4个班,在校生1632人。有教职工172人,其中专任教师94人,教师中大专以上程度的86人。另外,学校有工厂、农场,图书资料30000册,仪器设备13668件,价值126133元。 山东省郓城第一中学始建于1950年,坐落在古郓“文化摇篮”桑园旧址之上,地处郓城五代唐塔风景区西临,育才路中段。学校1956年被确定为省属重点中学,1996年荣膺省级规范化学校,1998年被确定为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1999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2001年被评为山东省绿色学校,2002年被评为山东省生物奥林匹克竞赛优胜学校。自95年以来学校获地(市)级荣誉称号30余顶、省级荣誉称号10余项、国家级荣誉称号5项,被授予“山东省教育厅重大课题重点研究基地”、“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实验基地”。学校承担省科研课题6 项,国家级科研课题2项. 教学设施山东省郓城第一中学占地面积190余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有教学楼、办公楼、科技楼、图书楼、实验楼、阶梯教室、教工和学生宿舍楼、学生餐厅、体育馆、丽媛艺术楼等教学和生活设施。学校设有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实验室>个、高标准微机室3个(师生用微机达320余台)、现代化语音室2个,学校图书馆藏书10万余册,各种期刊400余种。学校建有闭路电视教学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卫星地面接收系统、教学双向控制系统、语音听力教学系统等现代化教学设施。郓城一中现有教职工345人,任课教师242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56人,省级以上优秀教师10人,省市教学能手21人,县教育明星7人. 山东省郓城第一中学具有全市一流的硬件建设、一流的学校管理、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自年以来,高考本科录取人数连续九年获全市一中之冠。1995-2002年每年的本科录取人数依次是:321人 353人 389人 436人 481人 543人 580人 620人. 办学目标山东省郓城第一中学面对新世纪确立了“三个三”的办学目标:即实施“三名工程”——铸名师、育名生、办名校,落实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三自能力”——自理能力、自治能力、自学能力,落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化“三个意识”——问题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落实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本。学校提出了“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和幸福奠基”;“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靠思考发展才智,凭活动积累素质”等现代化教育理念,郓城一中全体师生励精图治,奋力拼搏,全力发展学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争取早日跨入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先进行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