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山东省立第六中学 |
释义 | 山东省立第六中学系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后,山东省早期创办的中学之一。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五月创办曹州官立中学堂。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创 办曹州公立普通中学堂。1913年春曹州知府裁撤,上述两所中学堂合并,遂迁入府署 (今菏泽一中校址),称山东省立第十一中学。1914年7月改称山东省立第六中学。 简介1934年1月,更名为山东省立菏泽中学,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南迁。该校隶属于山东省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校长任免、经费拨发均由省教育行政机关决定。该校组织系统完备,以“校务会议”为学校行政最高机关。校长下设教育、训育、事务三部,每部设主任1人,职员若干人,视事务繁简酌定额数,一般1-3人。为改进教学,设有教学研究会。训育部有训育会议,事务部有事务会议。另设有经济稽核委员会、训育委员会、体育委员会。属临时性质者有初中教育问题研究会、国语演说指导委员会、英语讲演指导委员会、学术讲演委员会、卫生行政委员会、校舍校院审美委员会、教职员同乐会等。 院校发展自1912年开始该校实行蔡元培所制订的“壬子学制”,即不分初、高中,四年一贯制。1923年教育部颁布“壬戌学制”后,学制定为六年,初、高中三、三分段。开始只有初中部,1930年增设高中部。稍后,又于重华书院旧址(今菏泽卷烟厂北部)增设女子部。 建校初期,其课程按1902年清朝《钦定学堂章程》的规定进行开设。民国后,则按教育部颁布的中学课程标准开设,有修身、国文、英文、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音乐、手工、体育等课程,此后课程变化较小。建校之初,该校执行了清末学部颁发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之教育宗旨。民国期间,又积极贯彻了教育部所公布的“注重道德、实利、尚武,以道德 为经,实利、尚武为纬”的教育方针。该校教职员由校长聘任,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如1930年全校35名教职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就有24名,约占69%。教师待遇优厚,月薪多者80余元,少者50-60元。校长月薪一般200元,各处主任比最高薪的教员还要多15元。绝大部分教职员工作认真,尽职尽责。1937年5月该校曾为在校服务时间最长、成绩卓著的原校长葛象一、丛禾生、教师严星台、侯功备四位先生立碑表彰。石碑四面分别刻有四先生生平事迹。这就是后人称道的“四先生碑”。 学校建设学生主要来自鲁西南各县,通过严格考试,择优录取。一般年份报名数与录取之比为10∶1。学生交费,高、初中,一律每人每年交纳学杂费4元,电灯费3元,制服费10元,生活费每人每月4元左右。该校编制为16个班,以办学较正常的1932年为例:高中部3个班,一、二、三年级各1个班,学生118人。初中部13个班,其中男生10个班,一年级4个班,二、三年级各3个班,477人;女生3个班,一、二、三年级各1个班,119人。总计全校16个班,714人。 该校收入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拨款和收纳学生学杂费两项。1932年预算收入为62240元,支出为63230元,其中薪金54264元,办公费6696元,购置费2280元。该校历届负责人廉洁正直,热心树人;教师治学严谨,努力从教;学生学习刻苦勤奋,形成了艰苦朴素的优良学风。辛亥革命前夕,该校进步师生响应孙中山的号召,秘密成立以推翻清朝帝制为目的的“尚志社”,抨击时弊。“五四”运动爆发后,许多进步师生走上街头,宣传“科学”、“民主”,抵制日货,向封建旧道德、旧礼教展开攻击。1927年,早期共产党员徐鹏翥(1922年六中校友)等深入该校,向进步师生宣传马列主义,发展中国共产党员,10月初,在这里建立了菏泽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曹州支部。忠贞不渝的田位东烈士(1922年六中校友)就是这个支部成员之一。该支部的建立,在鲁西南古老的大地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菏泽地区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历史意义1937年秋,抗日战争爆发,该校师生部分南迁,从菏泽经许昌至南阳赊旗镇,与山东省南迁之其他中学组成山东省立联合中学,1938年2月辗转湖北郧阳,联合中学更名为国立湖北中学;1939年2月底,抵达四川绵阳后称国立第六中学,原菏泽中学南迁师生大部分编入国立六中第三分校。至1941年,南迁学生全部毕业,共计培养学生52个班,2500人,此后,就地招生,继续办学,直至解放。该校办学几十年,人才济济,成绩卓著,蜚声海内外,素有“六中--北大--哥伦比亚”之美誉。何思源、张含英(建国后水电部副部长)等著名人士均系该校早期毕业生。 1948年2月,国民党山东省教育厅曾下达指示,拟恢复战前之省立菏泽中学,并委派田竹桥为校长,进行筹备。但不久菏泽解放,恢复工作告终。 学校地址地址:菏泽市牡丹区八一路2999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