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山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释义 | 生命科学学院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坚持"与国际接轨,建一流强院"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十一五"规划的实施,认真贯彻学校"质量立校、科研强校、人才兴校、特色名校、开放活校"的整体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潜力,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高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抢抓机遇,跨越发展,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生命科学学院注重师资队伍发展,通过几年的发展使师资队伍的水平大幅提高,现有教职工44人(专任教师3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6人,高级实验师1人;博士、硕士分别达到25人和12人。聘有兼职教授8人。有多人到国内外高水平的高校进修学习,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正在逐步形成,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高学历、学术思想活跃、爱岗敬业、求真务实、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朝气蓬勃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正在发展壮大。 学院设有生物科学系、生物技术与工程系、基础生物学实验中心和4个研究型科研机构(包括一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生物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本科教育方面,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900余人。在研究生科研教育方面,有生物学一级学科(07010)硕士授权点,涵盖12个二级学科:071001 植物学、071002 动物学、071003 生理学、071004 水生生物学、071005 微生物学、071006 神经生物学、071007 遗传学、071008 发育生物学、071009 细胞生物学、07101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71011 生物物理学、071012 生态学。在校研究生40余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是山东理工大学特色学科及山东省“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生物信息学实验室为学校重点实验室。 在学科建设方面,构建和完善了4个稳定的学术研究方向和学术梯队,在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关系、发育与进化生物学、植物分子生物学、生物活性分子的功能研究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研究特色。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生物工程专业名列省属高校前茅。 在科研方面,"十一五"期间主持了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1项。发表学术论文380篇,其中SCI收录151篇,最高影响因子达到14.18,单篇论文引用最高达到25次。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第五位),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第二位),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2011年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1年364卷777-778页】发表了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申亮教授和纪洪芳教授有关突变导致对抗癌药物耐药性的机理的研究成果。影响因子约50(影响因子大于《科学》等期刊杂志)。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通过实施“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实验室的软硬件水平大幅提升,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700万元。先进的设备、严格的管理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实验开出率已达到100%。学校首批开放实验室--基础生物学实验中心的建立极大地便利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 主要设备 利用学校投入经费和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实验室项目经费购置了超速离心机、高速冷冻离心机、普通离心机、计算机、体视显微镜、投影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倒置显微镜、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型、制备型)、数字网络显微系统易创、荧光定量PCR、普通PCR、微生物发酵系统、普通恒温培养箱、震荡恒温培养箱、蛋白质纯化系统、蔡司生物显微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便携式光合测定仪、荧光分光光度计、层析柜、凝胶成像系统、电穿孔融合系统、灭菌器、天平(分析、电子)、高效气相色谱仪、电泳槽、电泳仪、冰冻(旋转)切片机、电冰箱、超滤器、制备型电泳槽、生物信息软件、激光叶面积仪、冷冻干燥机、温度勾配恒温器、电击仪、酶标仪、生化分析仪、CO2培养箱、体式显微镜、微生物鉴定系统、pH酸度计、数字可调移液器、超声波破碎仪、水浴锅等仪器设备,共1660余台件,总价值1700万元。 在人才培养方面,自2001年招收本科生,至今已培养毕业生2000余人;自2004年招收研究生,已培养毕业生65人。毕业生中涌现出飞行英雄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冯思广、全国第八届、第九届大学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获得者邢美孜、王光中、自主创业的"玫瑰大王"于景堂等优秀代表。学院多年来形成了良好的学风,考研率年均45%,就业率90%以上。有别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我院同学在高水平论文发布方面独领风骚,每年都有3篇左右的论文发表,其中7篇被SCI索引。在社会实践、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第二课堂创新立项等方面也是每年都名列全校前茅。 基础生物学实验中心 基础生物学实验示范中心成立于 2004年,2007年中心通过省教育厅批准为国家财政部中央与地方共建示范点。主要任务是承担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专业各本、专科所有生物学科 基础生物学实验。面向全校非生物类专业本科生开设普通生物学等实验课程,每年实验计划学时约1000学时。通过多年的实验教学实践,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 并具有自身特点的实验教学体系,对学生的生物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实验技能的训练,以及严谨的科研态度、科研习惯的培养起到了较大的帮助作用。 实验中心分室设置 遗传细胞实验分室 分子生物学实验分室 微生物学实验分室 生物化学实验分室 植物生物学实验分室 动物学实验分室 微生物发酵实验分室 动物生理解剖实验分室 植物生理实验分室 生物化工实验分室 离心机分室 数字显微系统分室 中心面向全院的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及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开设所有实验课程,面向全校的开放实验、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国家、省、校级基金项目等实验,同时对全市中小学生开放。 实验室设主任一名,人员组成由实验教学人员及技术人员组成。现实验室有专职人员3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1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1人,初级技术 职称1人。主要负责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计划的实施,为实验室的统一协调管理、资源共享以及实验课教学的整体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另有流动编制任课教师 20人。 中心现有实验室面积4250M2,仪器设备总值1700万元,基础实验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全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主任:盛桂华 研究机构 [1]、山东省生物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省生物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1年2月由山东省科技厅批准成立,是山东省唯一专门从事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研究的科研机构。研究中心主任由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万哲先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著名理论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春霆教授。 研究中心总面积800平方米,现有固定研究人员6人、兼职研究人员2人、研究生10余人。中心包含两个主要研究方向: 生物信息学方向:主要借助成熟的算法并结合自己编制的软件进行基因、蛋白数据库构建、DNA序列分析、蛋白质结构预测、创新药物靶点筛选、分子进化和生物分子网络行为的计算机模拟等方面的工作; 计算生物化学方向:主要借助量子化学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分子对接等计算化学、计算生物学技术,研究生命起源与进化过程中的基本化学问题,探讨蛋白质及各种药物小分子的结构-功能关系并进行创新药物的设计与虚拟筛选。 作为研究与开发的基础,本中心还包含两个技术支撑实验室: 应用微生物学实验室:主要任务是采集、分离、鉴定新菌株,研究各种真菌、细菌的发酵方法,评价杀菌剂的毒理、毒力,探讨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机理; 天然产物化学实验室:主要任务是研究各种小分子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方法,并测定其结构,进行结构修饰及物化特性分析。 本中心的核心目标是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揭示生命的起源、进化及生理、病理过程的分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在医药、农业、化工、食品等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物技术。 目前中心的科研工作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课题: 1 生命起源与进化过程中的基本问题 本课题的主要目的是解答生命起源与进化过程的确定性问题,即如果生命重新起源一次,他们是否具有与现在的生命相似的组成和结构?本课题的研究在氨基酸、蛋白质、核酸及它们组成的复杂网络等各个层次上展开,所用的手段主要有量子化学计算、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复杂系统行为的计算机模拟。此外,本课题也涉及手性起源、生物大规模灭绝等热点问题。 2 生物活性分子的结构-功能关系 本课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阐明生物活性分子的结构-功能关系,为解释生命现象、合理设计药物奠定理论基础。本课题的研究集中于蛋白质错误折叠、聚集机理、金属离子与自由基在该过程中的作用等方面,所用的手段主要有量子化学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生物信息学建模与分析及各种波谱方法。本课题也涉及抗氧化剂、光敏剂、酶抑制剂等小分子的结构-功能关系。 3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本课题的主要目的是在掌握生物活性分子结构-功能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药物设计。本课题的研究集中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设计,所用的手段主要有量子化学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分子对接及生物信息学建模与分析。本课题也涉及其他药物及农药的合理设计。 本中心目前是山东理工大学重点建设的科研机构之一。我们将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勇于创新、重视转化"的方针,努力把自己建设成开放、流动、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团体,争取尽快成为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方面的国家级科研机构。 [2] 进化与发育生物学研究室 发育与进化生物学实验室为学校批准的研究机构,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点的研究方向之一。现已建成了集发育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进化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为一体的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实验室。实验室现拥有美国ABI Realtime PCR仪、瑞典TECAN酶标仪、德国Zeiss高级显微镜、Beckman超速及高速离心机、Amersham Biosciences AKTA FPLC蛋白分离纯化系统、HITACHI F-4500荧光分光光度计、Biometra Tgradient 96梯度PCR仪、日本Eyela冷冻蛋白干燥系统、Amashanm的紫外分光光度计、核酸杂交系统、超声波破碎仪以及高温高压灭菌器和高温干燥器等仪器设备,为从事高水平发育与进化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发育与进化生物学而实验室主要以模式动物文昌鱼、涡虫和体外培养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研究与发育、再生、天然免疫相关的基因表达及功能,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动物的起源与演化规律。具体内容与特色: (1)基础研究:利用综合实验与理论研究手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进一步研究低等真核生物(涡虫等)、原索动物(文昌鱼等)的亚细胞、基因水平的分化、演化机理,在核酸、蛋白质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复杂网络等各个层次上展开对动物胚胎发育、神经再生、天然免疫起源与进化过程的深入研究,探索功能基因与蛋白质的功能及调控机制,为多细胞动物和脊椎动物起源与进化提供理论参考;内容涉及发育和进化、基因的表达调控、蛋白质功能等当今生物学热点领域。 (2)应用基础研究:利用外源物质(如污染物、药物等)处理研究对涡虫、培养细胞行为、基因表达的影响,重点研究污染物、药物对涡虫在分子和生化水平的生态毒理和药理效应。为低浓度长期暴露的快速生态毒理诊断及风险评价提供方法论和科学依据,为药物筛选提供理论参考。 发育与进化生物学实验室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梯队,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特色,在文昌鱼功能基因、天然免疫因子等方面已经具有了较好的研究积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其次在涡虫神经再生基因调控、体轴形成等方面开展了基础性的研究,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本实验室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其中博士7人;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973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自然基金2项,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1项;近三年,发表学术论文38篇,其中SCI/EI收录17篇,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2007)。发育与进化生物学实验室,师资力量雄厚,研究团队朝气蓬勃,已形成极具明显优势和特色的科研方向。诚邀海内外有志之士、年轻学子加盟我们的团队。 主任:赵博生 [3] 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室 本实验室主要研究逆境条件下活性氧、激素、钙等信号分子对植物生长发育、基因表达及次生代谢的调控。其特色有 1.信号传导与植物器官形态建成的调控。 以模式植物-水稻为材料研究逆境条件下细胞氧还状态的调控及活性氧、激素、 钙 、一氧化氮、糖等信号传导与植物器官特别是根系发生的关系,探索逆境条件下调控器官形态建成的分子机制;分别以模式植物拟南芥和水稻为材料研究稀土的生理作用与毒性表现,探索其活性与毒性间的关联,特别是稀土对植物的Hormesis效应(低促高抑)与钙、活性氧等信号传导及基因表达的关系。 2.逆境条件下次生代谢调控机理及其与植物抗逆性的关系。以盐地碱蓬等抗逆性强的植物为材料,探索逆境条件下钙信号等与甜菜红素积累、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及植物抗逆性相关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以雨生红球藻等为材料研究逆境条件下植物激素与虾青素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调控及虾青素积累的关系,将逆境生理与次生物质代谢有机结合。 3.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重要基因转入植物体,对经济作物进行品质和抗逆改良,为作物的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遗传改良,调节微藻代谢,提高有经济价值的代谢物如虾青素和脂肪的产量,为色素分离和生物柴油的开发奠定基础。 本实验室中有关稀土在植物体内的调控、逆境条件下活性氧、激素、钙等信号传导与器官发生及色素代谢调控等方面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取得了重要进展,类似研究在国内较少。我们有扎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建立了研究平台和实验系统,目前,研究水平在国内外同类研究中具有一定优势。 本实验室有稳定的研究内容和合理的研究队伍,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4人,其中博士6人;取得了一些的研究成果,在研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山东农业良种工程1项,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淄博市科技计划项目3项;获准发明专利1项,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2005-2009年,在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9篇,其中被SCI收录27篇。 主任:赵凤云 [4 ]生物活性分子与功能研究室 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为微生物次生代谢活性分子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生物疫苗及免疫学以及环境治理与修复方面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特色为: (1)生防微生物拮抗活性及抗病机理的研究:针对蔬菜作物病害发生严重、化学农药残留造成"3R"严重的局面,利用宏基因组技术筛选高效生物拮抗活性微生物菌株,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菌株进行遗传改造,构建高效拮抗生物工程菌株,并进一步从形态、生理生化和分子角度探讨拮抗菌株的抗病机理。在番茄灰霉病生防菌株筛选和遗传改造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得到国内同行的好评。 (2)分子病毒学和病原微生物分子免疫学的研究:主要针对病原微生物的活性抗原筛选、疫苗研制、特异性抗体制备;免疫调节活性分子的制备(佐剂、细胞因子);生物活性多肽分子的筛选和表达;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功能研究。在丙型肝炎病毒蛋白酶在酵母系统中的可溶性表达研究领域,开展了开创性的工作,为深入开展丙型肝炎病毒致病机理和防治技术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微生物环境生物技术研究:主要采用微生物生物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中,在水污染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废物资源化、环境监测、污染环境的修复等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技术开发。在重金属对植物毒性机理和修复技术领域研究深入,发表的论文受到国内外同行关注。 该研究领域初步形成稳定的研究团队,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及助教3人。其中有博士学位3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学位2人。近5年来,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纳米中心合作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农业良种工程项目等10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58篇高水平论文,其中8篇被SCI或EI收录,初步开展了此项领域的前期工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在以后的研究中,本研究团队会继续加强该方向的投入,期望在省里处于领先地位,国内先进地位。 主任:马汇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