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沙土镇 |
释义 | 1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沙土镇沙土镇是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下辖的一个镇。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芦笋、红萝卜、棉花、花生、大豆等。同名乡镇还有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沙土镇、安徽亳州市沙土镇。 中文名称:沙土镇 政府驻地:菏泽市牡丹区 面积:160平方公里 人口:7.89万 ◎ 镇情概况沙土镇位于菏泽市牡丹区东北部,镇机关驻地距牡丹区政府所在地25公里。北与郓城县的黄安镇交界,西与牡丹区安兴镇、皇镇乡接壤,东与巨野县太平镇相邻, 南与定陶县半堤乡、孟海镇相连。327国道、新石铁路、曲菏高速公路东西横贯该镇全境。 ◎ 地名由来宋朝置清浪集,是历史上八百里梁山泊最西边的一个“水浦”。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 变成风沙弥漫的大沙窝而得名。清顺治年间改为沙土集。 ◎ 历史沿革1958年9月建人民公社,1985年12月改为沙土镇,2001年2月撤乡并镇,由原沙土镇和新兴乡合并为现沙土镇至今。 ◎ 自然状况该镇地处平原地带,东西最大距离20.25华里,南北最大距离30.5华里,其中耕地面积0.8万公顷。主要河流有洙赵新河和太平溜,境内流长20公里。全镇植被面积覆盖率达82%。 ◎ 人口民族全镇辖40个行政村,143个自然村,人口自然增长率6‰。全镇少数民族有回族、蒙古族、满族、苗族等,总数为15人,占全镇总人口的0.02%。全镇有张、王、李、赵、邱、刘、梁等38个姓氏,其中王姓最多。 ◎ 强镇由来该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名列全区乡镇第一名。全镇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中国乡镇之星、齐鲁乡镇之星、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乡镇企业系统企业管理年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最佳经济效益乡镇企业、山东省乡镇企业示范区、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科普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公安派出所档案工作规范化单位、菏泽地委、行署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位、菏泽地委、行署创建文明村镇活动先进单位、菏泽地区老龄工作先进集体、菏泽地委、行署计划生育“三为主”乡镇、菏泽市明星乡镇企业、菏泽市种植业结构调整先进单位、菏泽市民营经济工作一等奖、菏泽市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菏泽市经济小区建设先进单位,菏泽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乡镇、菏泽市110建设先进单位、 菏泽市科技进步先进乡镇、菏泽市信访先进单位、菏泽市妇女工作先进单位、菏泽市殡改工作先进单位等。 ◎ 经济发展建国初期, 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8万元,1978年为256.7万元,2000年达到15.25亿元。 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88∶5。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600万元。 该镇以食品加工业发达著名。自1985年先后兴建16个国内外合资、合作、独资工业企业。其中,在美国、加拿大建立了4家跨国公司,在国内建立了5家联合公司,与日本、 西班牙、台湾、香港等合资建立了7家合资企业。这些工业企业促进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项经济的发展。 第一产业 1949年粮食总产30.09万公斤, 1979年粮食亩产218.5公斤, 总产1014.93万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 提倡科学种田,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2000年,粮食亩产348公斤,总产1488.4万公斤。 1992年以来,全力发展立体种植,实行种植结构调整,主要种植芦笋、红萝卜、甘蓝、芸豆、茄子、黄瓜、芹菜、桃等10余种蔬菜瓜果。每年向市场供应蔬菜5万吨,亩产值0.8万元。 2000年芦笋种植面积1866.7公顷,亩产1500公斤。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种植,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0年底,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138亿元,其中种植业9720万元,林业150万元,畜牧业1504万元,渔业3万元。 第二产业 建国前,仅有少数砖瓦窑、白灰窑和零星私营手工业。建国初,手工业作坊大部停办。1958年开始发展社队工业,先后建起面粉厂、砖厂、丝绸厂等小型企业。1978年后,又办起炼铁厂、木工厂、小磨香油厂、预制件厂、化肥厂、砖瓦厂、白灰窑厂等企业。 1979年,镇办企业总产值112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11万元。1988年,经济体制改革,社队企业改为乡镇企业,形成镇、村、联户和户等多种形式办企业。 是年,镇办企业总产值3231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207万元。90年代后,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由资源型、加工型向市场外向型经济转移,围绕“三资” (合资、合作、独资) “四大”(大调整、大联合、大开放、大开发),外引内联,优化产业结构, 逐步形成了以绿色食品加工为龙头,以绿色产品种植为龙身,“公司+农户”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格局。1980年,裕鲁集团原是一个加工出口芝麻油的小作坊,2000年该集团已成为拥有29个子公司, 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职工6000人的大型企业。1994年被命名为“中国100家最大食品制造企业” 、全国同行业十强之一、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先后获得国家级、部级以上金、银、铜牌及各项荣誉奖132项。 第三产业 建国前,沙土集地处交通要道,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店号比较多。建国初,区政府发动群众入股办起沙土供销合作社,集体商业日益壮大。1953年,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私营业大多数纳入合作化轨道。1978年之后,个体私营商业、 饮食业、服务业日趋繁荣。1987年,有国营网点2处,集体16处,个体网点发展到26户。此外,农村尚有小商贩378户。90年代,个体私营经济步入快车道,国营、集体商业服务网点大多实行集体承包或私人承包。近年来,镇政府出台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先后建起赵庆、芦村2个农贸市场。镇驻地规划建设7.2平方公里的商贸城和五纵五横的食品城和三区一线 (食品工业区、民营工业区、板材工业区及沿经七路长20公里的民营经济一条线) ,在商贸城开发建设了蔬菜、建材、车辆等六大专业批发市场,其中把红萝卜批发市场建成江北第一专业批发市场。至2000年底,全镇个体工商户达到2568户, 私营企业128户,个体运输户1512户,其中客运户10 3户; 各类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服务网点289户,第三产业从业人员3230入,实现总产值8579万元,创利税291万元。 特色产业 沙土镇境内有美国、加拿大、日本、台湾、香港等五大合资、独资企业,有四大内资企业,主要以绿色食品加工业为主。这些企业构成了该镇的经济特色,镇内的一、二、三产业大都是围绕九大企业而兴起,以服务于九大企业为特色。 ◎ 文教科技1949年,境内有小学2处,在校生11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2%。建国后,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幼儿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开。郭沫若题写校名的菏泽第三中学已初具规模,当时升学率有超二中、赶一中的美誉。80年代,全镇学校房舍、 设备均达到省级标准。90年代,镇投资500万元,建起2处高标准中学和4幢教学楼、实验楼。全镇有小学35所,在校生10454人,中学2所,在校生3258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学校设施均达到省级标准。 2000年,全镇共有科技人员1786人。自1983年以来,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5项。被评为山东省科普文明先进乡镇。 沙土镇历史悠久,数千年来,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诸如舞蹈、地方戏、曲艺、书法、绘画、雕刻、捏面人等民间艺术代代相继。建国后,群众文化更加活跃和繁荣。80年代,部分村和机关、学校建图书阅览室,镇建立档案室。1996年10月,建两处电视差转台。 ◎ 卫生事业建国前,境内医疗条件较差,只有10余名中医,几个大村有中药铺。60年代末,各村成立卫生室, 配赤脚医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1991年3月,卫生院改貌,新兴卫生院建设了高标准的门诊、办公楼,门诊、病房总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医务工作者24人,病床20张。此外,有村卫生室23处,乡村医生和卫生员54人。1995年10月通过了地区级初级卫生保健工作验收。 2000年,有镇卫生院2处,村级卫生室32处,病床318张。 ◎ 人民生活建国前,广大群众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年平均粮食28公斤,人均经济收入不足12元。建国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63年人均粮食80公斤,人均经济收入20元。70年代,农村吃粗吃饱以玉米、地瓜为主粮,80年代吃细以小麦面粉为主食,90年代吃好以面食加鸡、鱼、肉蛋为主。穿着方面,70年代穿青、 蓝、白单调衣服,如今穿着颜色多彩,样式新颖,逐步向高档发展。已有90%以上的农户建设砖石结构的新居。 沙土集建起居民楼,68户农民住进二层高档小康楼。 全镇人均住房面积15平方米,电话装机总量5680余部,移动电话1210余部。80年代普及自行车,90年代摩托、机动三轮、各种汽车已逐步成为代步工具。1994年,全镇基本实现“三通”’(户户通电,村村通程控电话、通柏油路),60%的农民加入社会保险。由于机械化、电器化的实现,农民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男子作为剩余劳力投入工业和第三产业。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77元。 ◎ 镇村建设建国前,“土棚、土屋、土瓦房”较为普遍。1949年底,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户数不到1%,1978年,达到20%。1997年获得“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委托省城乡勘察设计院对该镇进行规划和设计, 规划设计面积7.2平方公里,其中食品工业城占地4平方公里,商贸城3.2平方公里。自1997以来,投入城镇建设资金5000多万元,新建校舍221幢,拓宽改造8条街道,总长3.16公里。先后被列为全国5 00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山东省百新工程试点镇和山东省中心镇,是菏泽市牡丹区版图面积最大的乡镇。近年来,该镇把小城镇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详细规划覆盖率达95%以上。按总体规划,合理确定人口和用地规模,统筹安排工业、商业、居住、文化、市政和环境保护等各项建设,先后投入1400万元建立了11万伏的变电站;投资700万元建成了六层程控电信楼;投资2000万元建成全球通移动通讯中继站;投资500万元拓宽了裕成路、 八仙路、中心商业街等乡村公路,长54公里。真正形成了以327国道为轴线,南有商贸区,北有食品工业区,东有民营工业区,西有行政办公区的城镇建设规模。 ◎ 组织建设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49年底, 共有党员126人,党支部23个。1978年底,中共党员总数达到1162人。近年来,调整充实了23个村的党支部。2000年底,全镇党员人数发展到2025人。 2001年5月,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是年,牡丹区委常委、沙土镇党委书记邓冠芝同志被菏泽市委评为先进党委书记。 基层政权建设 1958年9月, 成立沙土镇人民公社,行政机构称人民委员会,实行政社合一。 1961年称管理委员会。1969年8月建革命委员会。1979年12月恢复管理委员会。 1985年12月建立沙土镇。2001年2月撤乡并镇,由原沙土镇和新兴乡合并为现沙土镇至今。 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 抗日战争时期,建立十二区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工人团体有沙土抗日救国会,建国后改称沙土工人联合会,简称工会。农民团体在土地革命时期有沙土农民协会,抗战时期称沙土农民抗日救国会,简称农会。1964年,成立沙土贫下中农协会,简称贫协。妇女团体在抗战时期有沙土妇女抗日救国会,简称妇救会, 建国后称沙土民主妇女联合会,1958年9月改称沙土妇女联合会。青年团体在抗日战争时期称沙土青年抗日救国会, 简称青救会,1946年改称沙土青年救国会,1949年9月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十二区委员会,1958年12月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沙土委员会。1985年12月成立沙土镇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1988年12月成立沙土镇个体劳动者协会,近年又成立了沙土镇计划生育协会。 2 贵州省金沙县沙土镇地理状况 沙土镇位于东经106°30′10″——106°39′24″,北纬27°18′43″——27°27′4″,海拔760——1095米。是黔西北金沙县东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重镇,物资集散贸易中心。东与官田乡,南与后山乡,西与岚头镇、长坝乡,北与源村乡、木孔乡接壤。距县城65公里,省城156公里,历史名城遵义63公里,川黔铁路43公里,贵遵高等级公路28公里,总面积144.2平方公里,镇辖11个行政村,3个社区,共有208个姓氏16890户,总人口5.2万人(2008年),耕地面积23718亩,其中田8477亩,人均占有土地0.62亩。居住着汉族、苗族、彝族、蒙古族、布依族等多个民族,其中四类少数民族分布于8个村(社区),共195户,683人。其中集镇规划面积6.0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近3万人。全镇年积温5100℃—5700℃,日平均温度14.2℃—15.5℃,年降雨量900—1100mm,无霜期约270天,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高原丘陵地形,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 ◎ 自然资源沙土镇境,地处高原典型狭窄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南部濒临乌江库区,黑顶坡山系连接集镇烟灯坡,北向天堂矿区、中心大坝延伸,东北跨花滩河进入煤矿区,西北顺花滩大沟进入中心产粮坝区。总体地貌起伏,多丘陵、麻窝、洼地、坡地和旱作土。地质构造以碳酸盐岩为主,漏斗、溶洞、峰丛、洼地、伏流等岩溶地貌分布广泛。集镇街道呈“丁”字形发展,建设速度快,1992年至今已成为全县除县城外的第一大镇。主要自然资源有:(1)全镇有耕地1581公顷,可开发非耕地1000公顷,有林地4334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00000m3,森林覆盖率30%以上。(2)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大豆、薯类等;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花生、西瓜、辣椒等;畜牧业和水产业以牛、马、猪、黑山羊、鱼为主。生活着20多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10余种珍稀植物。(3)宴家沟水库蓄水30万方,上坝水库畜水8万方,花滩水利工程是地区重点工程,蓄水967万方,主渠长20多公里,有13条支渠,可灌溉良田4000多亩。(4)河流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花滩河、普惠河、三丈水围镇环绕,有花滩、里庄、晏家沟水库,可蓄水768万立方米,水质清澈,库区周围,林木参天,风光绮丽。紧邻花滩水库的王家坪溶洞和临靠乌江库区的里庄新农村建设为镇内重要的旅游景点。“三丈水”省级森林公园,已于二OO一年经省批准立项,现前期开发建设已初具规模。紧靠“钱壮飞革命烈士纪念碑”处拟建集教育、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壮飞像形广场”正在立项。(5)主要矿藏有煤、硅、硫铁矿、高岭土等。天堂三个村的煤炭资源丰富,煤矿地质灾害的调处搬迁安置经验常引外来乡镇借鉴推广。(6)交通便捷,已成为全县东部交通枢纽,有“柳三路”穿境而过,沙后路、沙源路、红老矿山公路从集镇搭头,向四方辐射,基本形成村村通公路的公路网路格局。(7)以沙土“羊肉粉”、“世纪香”植物油、“牛肉干巴”等为代表特色食品享誉省内外。(8)镇内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首推王家坪溶洞和天堂溶洞,两溶洞水陆相间、洞中有洞、景色奇异,特别是王家坪溶洞的中层尾端顶壁.保存着一壁大幅奇文图案。 ◎ 历史沿革沙土镇历史悠久,集镇街道始建于1702年(清康熙41年),至今300余年。沙土是红军长征路经之地。1935年2月,红军四渡赤水后,左路军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率领和一军团路经沙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进驻沙土街人寿宫。1935年设区,1991年改制建镇,镇行政区划沙土、天堂、中心三个片区和一个街道办事处,辖解放路、光明路、振兴路3个居民委员会和黄泥、里庄、东风、中心、水沟、民族、同心、红星、观堂、坪丰、下寨、群力、利群、天星、大路、沐塘、天堂、方林、三元、和平、三联、红旗、坪上23个行政村。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里一直是区、镇政府驻地。又是金沙县东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还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战斗过的革命老区。2007年,撤销街道办事处,保留社区建制,26个行政村居合并为3个社区(敦华、光明、振兴)和11个行政村(黄泥、里庄、和群、中心、民族、双星、观堂、天星、天堂、红旗、三合),2008年末,总户数16890户,全镇总人口5.2万人(不含流动人口)。1949年12月下旬,沙土解放,从此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历史发展时期。1987年被列为省“双百”重点集镇建设试点、九个文明村镇建设试点之一。1991年建镇后发展更快,如今是解放初期的20倍。1998年被列入省“双百”小城镇建设试点,2000年被列为省九个“文明村镇”建设试点,2002年被列为全省1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中心镇。 ◎ 经济状况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步伐,着力培育镇域经济,引导发展运输、建筑、餐饮服务和旅游开发等行业,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煤税稽查,千方百计培植后劲财源。一、二、三产业增长快,全镇电力月消费量1062160千瓦时。农民现金收支均呈现较高增幅,工业呈现增长势头,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市场零售总额保持上升,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08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7亿元,完成财政收入1438.90万元,招商引资达1.4亿元。 ◎ 厂矿商贸企业沙土镇以贵阳、遵义等大中城市为依托,镇内矿产资源丰富,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兴黔建材厂、沙土铁合金厂、红星火炮厂、四季香植物油厂、沙土煤矸石砖厂、玖圆煤矿、玉天成煤厂、渝南煤厂、劳武煤厂、盛安煤厂、毛栗山煤厂、熊家湾煤厂、汇鑫煤厂、三元硫铁矿厂等骨干企业。铁合金和碳素锰铁远销欧洲及东南亚各国,优质无烟煤畅销两个地区, “花滩”牌水泥、“绿源牌”复合肥、“世纪香”植物油畅销省内处,2008年工业总产值完成7200万元。工业的发展带动商业的进一步繁荣,商贸企业遍及全镇,各类超市、连锁店、宾馆、旅社、餐饮、游乐场所应有尽有。酒店有柏林、四维、沙三酒店等酒店。工商从业人员达1万余人,煤炭税收是镇内财政收入的支柱财源。 ◎ 交通运输沙土镇交通便捷,当川黔孔道,为进出遵义、贵阳的重要门户。地方特产大量销往遵义、贵阳、重庆等地,引来四方八面客商来此落户经商,远近闻名,可称黔北重镇。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迅速发展。2002年,金沙-沙土—遵义三合公路通车后到2007年,沙土至后山、沙土至源村、中心至长坝等油的实施完成,村组公路的沟通,形成了14个行政村(社区)均通公路的交通网络。沙土车站代办了沙土至沿海省市,开通了沙土-贵阳,沙土-遵义,沙土—金沙以沙土至周边乡镇的客车,大大方便了旅客出行。镇内重要桥梁有阳公车桥、花滩河桥、普惠桥、八字桥、泥塘桥、转塘桥等,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 农业发展1992建并撤以来,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以“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方式,沙土镇畜牧业发展较快,逐步出现钬淋、坤凝牧业公司和民族、三元茶场等基地带动发展。北部中心大坝为产粮区,南部里庄一带为果蔬基地,黄泥、民族建成优质烟生产基地,东部有厂矿企业工业区,西部有下河沟花滩河待建休闲区,集镇乡村统筹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突破,极大满足了沙土地区市场的需求。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兴修、维修花滩大沟、上坝水库等水利工程,大力推行科技兴农工程,以坡改梯、良种良法推广、畜牧品种改良换代、机插秧等为主,建立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农村经济有较大发展,2008年完成农业总产值9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28元,粮食总产量14416吨,油菜籽总产量达2775吨。新农村建设成果喜人。按照“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我镇省级示范点里庄村、县级示范点坪丰村、双星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据实定位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整治靓化、“农家乐”启动、外出务工理念等方面做出了喜人的成绩。 ◎ 城镇建设1995年沙土镇编制了《城镇总体规划》,并于1999年修编了《沙土镇2000—2015年村镇建设总体规划》及两条街区、三个农贸市场修建性详细规划。镇区2000--2015年规划面积为6.157平方公里,现已建成4.2平方公里。自总体规划报批实施以来,新建一条长400米的商业街和一条长280米的农贸街,延伸了光明路、振兴路、解放路、环城路、壮飞路等几条主要街道,街道总长达8公里,道路面积达10万平方米,路面硬化、完好率达95.5%。争取农发行贷款250万元,政府投入75万元,完成了花滩水库至沙土集镇15公里的自来水输水工程;争取世行水改项目贷款145万元,新建了日供水量3000吨的鑫源水厂,完成了集镇区自来水管网改造,集镇区居民100%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1999年争取省电力厅投资1000余万元,新建了全省农村乡镇级第一家110KV现代化变电站一座,完成集镇区路灯改造;规划统一修建了沙中、沙小、供电所、粮油公司、政府等商住楼;2008年镇政府引进6家房地产开发公司进驻沙三大道开发商住楼,新增住宅面积达40万平方米。绝大部分辖区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境内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有了可靠的电源保障。至2008年,全镇11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通电,电网覆盖率100%。邮电、通讯发展迅速,境内手机用户达3万余户,镇内程控电话直拨国内国际,通讯信号覆盖率100%,集镇区安装可寻址闭路电视,“村村通”工程逐步推进,全镇有卫星电视吸收天线近10000面,共有电视收视户3万余户;先后有20多个骨干企业落户沙土镇,整合后有煤矿8间,十多家植物油脂加工厂建立起了产业化体系,煤矿企业从业人员1900人,非煤矿企业从业人员340人。乡镇驻地单位30余家,功能较为齐备。全镇现有学校16所,在校学生总数为6361人,其中集镇有高中一所(金沙五中)在校师生1084人,初级中学2所在校师生2258人,4592小学2所在校师生2210人,幼儿园2所在校师生809人。全镇医疗卫生状况良好,又卫生院1所,股份制中医院1所、村(社区)卫生室29所、个体诊所2所、有病床位60、从业人员96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防病治病、民族医药等工作有所发展。1200余个体工商户辐射到各行各业,超市店铺林立。集镇的扩容增量、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商品的流通,每逢三逢八为赶场天,赶集和经营者上万人,成交量可达上百万元。首家在全省农村乡镇建立了生猪定点屠宰场,实行集中检疫,定点屠宰,保证了集镇居民吃上“放心肉”;引资500余万元,首家在全省乡镇级建立了开放客车站;2004年在集镇中心修建了水冲式公厕1座;2004年引资2800余万元开发建设长1750米长、路宽24米(不含两侧各5米人行道)的沙三大道新城区。在集镇北面规划30平方公里的工矿区已基本成型;金沙县城经沙土镇至遵义、贵阳的交通主动脉柳沙公路路面硬化改造和通往钱壮飞烈士陵园20.9公里的沙后三级油路全面建成,全镇境内村村通公路,建设投入总量达5.8亿元,城镇化水平提高。十年来,沙土集镇已吸纳农村人口5000余人,有效地发挥了集镇的聚集功能,逐步实现城镇带动农村,农村反哺城镇的城乡一体化目标,缩小了城乡差距,镇域经济逐步驶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 人文简介镇区内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具有旅游和研究价值。建筑类有古佛寺,寺内刊刻有中国楹联学会社长马萧萧、书法名家王尊华的题;北面有清光绪年间状元赵以炯手书的毛氏墓志;西面观音寺内有多座清道光年同书法精湛的古墓碑;南面普陀寺内刊刻的五柱连环对联被选进《诗词曲律及写作技巧》一书,引为范例;街道两旁还保留着完好的建于清朝时期的风火墙等等,装点了一方热土、点缀着百里风光。镇区南北两冀的绿色林带与中部观音寺、黑神庙、万寿官、大窝凼等处的参天古木相映衬,再加上横跨花滩水系的二十多座石拱桥以及随山曲绕的50公里花滩水库主干渠,灌溉着6000多亩良田,把沙土变成了武陵桃源,黔地江南。1992~2007年间,沙土地区涌现出一批艺术骄子和经济能人。有刘志开的《山里人诗文选》、吴亚忠的《吴牛吟月》、张定才的《竹云诗联墨迹》(书法集)、萧锡义的作品《三柱楹联》、《风水审美杂题》;付宗惠的作品《回忆录》;杜全能的作品《我这50年》、何开富德作品《山子留音》等。还有未成书的零散诗稿甚多,如刘廷玉、秦泽勇等有名作者不少。经济能人有钬淋牧业公司曾志伟、坤凝牧业公司吴坤凝、民族苦丁茶场杨发仙、兴黔建材厂曾尤均、四季香植物油厂徐志福、沙土煤矸石砖厂苟明华以及聚福隆超市、柏林酒店等个体企业负责人。 ◎ 发展规划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神,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为先导,紧紧围绕“一条主线”:以抓三业、五提高、良性循环奔小康为主线;积极发展“两翼”:以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推进家业产业化进程为两翼:加快“两化”进程:立足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搞好“三线”建设:三线即建好绿色生态线(王家坪——合页)抓好四点——立足林业重点,着力种植试点,注重畜牧起点破旅游难点,凭借花滩供水线(水沟——天星),建四区——粮油生产区、水产试验区、蔬菜示范区、养殖密集区。围绕柳沙公路(中心——大路)搞四化——工业特色化、运输集团化、商品规范化、服务多样化;立足四方效益:工业产值以25%的速度递增,矿产品煤突破70万吨、硅2.5万吨,开发区以城镇开发、旅游开发主有实质性进展,第三产业比例突破40%,促进镇域经济腾飞。加强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为实现建设经济强镇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3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沙土镇◎ 历史沿革亳州市辖镇。1949年为沙土乡,1961年成立公社,1983年改乡,1996年建镇。位于市区东南25公里处。面积112平方公里,人口5.1万。 ◎ 交通运输涡河水运东西畅通,亳(州)沙(土)公路直通市区。 ◎ 行政区划辖沙土、秦古洞、楚园、田沟、大潘、纪庄、李大、沈庄、王桥、薛庄、陈庄、高小、张大、苗庄、李竹园、孔庄、肖庄、张庄、杨庙、孟窝、秦庄、陈大楼、黄庄、张竹园、马小、戴楼、于里、王楼、宋楼、王店、郭楼、张老家、蒋集、桥李、张土楼、阎楼、南吴、大杨37个村委会。 ◎ 经济状况农产小麦、玉米、大豆、红芋、花生、苔干、大蒜及白芍等。乡镇企业有桐木加工厂、轮窑厂等。 ◎ 文物古迹有新石器晚期人类居住的遗址东钓鱼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