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沙塞子 |
释义 | 沙塞子,古时词牌名称,朱敦儒,葛立方,周紫芝等都写过此词牌的诗文。双调四十二字,前后片各五句,两平韵。也有作四十九字﹑五十字,前后各四句三平韵或三仄韵的。 中文名:沙塞子 外文名:sha sai zi 类型:词牌名 词牌概述词见宋人朱敦儒《樵歌》,原唐教坊曲名用作词调名,又名《沙碛子》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云:“朱希真(敦儒)流落岭外,九日作《沙塞子》词”。 此调有42字、49字、50字几体。这里列正体一例42字,上下片各五句两平韵。 词牌格律【格一】42字,上下片各五句两平韵。 ,○●●,●○△。●●●○○●,●○△。 ☉○○●,○◎●,●○△。○●○○○●,●○△。 【格二】双调四十九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 ,●●●、○○●△。○●●、●○○●。 ●●○△。 ,●●●、○○●△。○○●、●○○●。 ●●○△。 【格三】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 ☉● ☉●○○ ●○● ◎○○● ●●○○ ☉○● ●○○● ●●○○ (注:○=平●=仄△=平韵=▲=仄韵◎=本为平声韵,亦可用仄声⊙=本为仄声,亦可为平声韵) 代表作品沙塞子 【宋】朱敦儒 万里飘零南越,山引泪,酒催愁。 不见凤楼龙阙。又经秋。 九日江亭闲望,蛮树远,瘴烟浮。 肠断红蕉花晚。水西流。 【注释】 南越:也作-南粤“.今广东、广西一带。 山引泪:遥望中原故乡,为无数山所隔绝而不能望见,故云。王粲《登楼赋》:“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想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即此情也。凶酒添愁:即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举杯销愁愁更愁”意。 九日:上阕结句为“又惊秋”,应为刚人秋之时。这里特别点明“九日”,想来该是九月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民俗登高。“江亭闲望“即是登高远望。 水西流:所叙或切合当地江景,但在人们印象中,江水总是东流的,这里“水西流”即有悖于常情,似隐含着找不到归宿意,所以为此而肠断”。 【读析】 飘零岭越几经年,婉丽词风感愤添。 清畅语言章法活,悲凉意绪满诗篇。 经典词作沙塞子 (49字) 葛立方 天生玉骨冰肌。瘦损也、知他为谁。 寒涧底、傲霜淩雪。不教春知。 高楼横笛试轻吹,要一片、花尽酒卮。 拌沈醉、帽檐斜插。折取南枝。 沙塞子 (50字) 周紫芝 玉溪秋月浸寒波,忍持酒、重听骊歌。 不堪对、绿阴飞阁。 月下羞蛾。 夜深惊鹊转南柯,惨别意、无奈愁何。 他年事、不须重问。 转更愁多。 【注解】 秋云微淡月微羞 秋字平声;第二句:[云黯黯月彩难留],云字平声,黯字、月字俱仄声;第三句:[只应是嫦娥心里],嫦字平声;后段第二句:[人共月同上南楼],人字平声;第三句:[却重听画栏西角],却字仄声。谱内可平可仄据此。又一体 双调四十九字,前后段各四句,三仄韵赵彦端春水绿波南浦。渐理棹、行人欲去。黯消魂、柳际轻烟。花梢微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