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敔是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常在乐队中使用。形如伏虎,以竹条刮奏,用于历代宫廷雅乐,表示乐曲的终结。

简介

【名】

古乐器〖an ancient music instrument〗。又称楬。形如伏虎,奏乐将终,击敔使演奏停止

敔,禁也。一曰乐器,椌楬也,形如木虎。——《说文》

敔,衙也,衙,止也,所以止乐也。——《释名》

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常在乐队中使用

名称: 敔

制造年代: 清

规格: 长68.5cm 高32.5cm

收藏地: 故宫博物院

介绍

敔(音与) 清 长68.5cm 高32.5cm 故宫博物院藏 清宫旧藏,用于宫廷中和韶乐。其形为伏虎状,背上有二十七龃龉。另置籈,以竹为之,析其半为二十四茎。演奏时,持籈于龃龉上横刮之,凡三次,作为乐曲的终结

类型: 古乐器

主题词或关键词: 乐器

出处: 中国古乐器

栏目关键词: 中国音乐

辅助分类项: 中国古乐器

敔,古乐器名。在雅乐结束时击奏。一名“楬”。《书 益稷》:“下管鼗鼓,合止柷敔。”《尔雅 释乐》:“所以鼓敔谓之籈。”《疏》:“敔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鋙,刻以木,长尺栎之。”

历史沿革

敔是古代打击乐器,形如伏虎,以竹条刮奏,用于宫廷雅乐,表示乐曲的终结。

古代打击乐器,在先秦的文献中,多次提到敔和柷这两种乐器,它们属于“八音”中的木类乐器。

据《尚书. 益稷》记载:“合止柷敔。”郑玄注:“敔,状如伏虎,背有刻,鉏铻,以物擽之,所以止乐。”

《诗经·周颂·有瞽》:“鞉磬祝圉”。《毛传》(西汉毛亨《毛诗故训传》)载:“鞉,鞉鼓也。祝,木空也。圉,揭也”。圉假借为敔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敔,乐器,椌楬也,形如木虎”。《尚书·益稷》:“合止柷敔”。郑玄注:“敔,状如伏虎,背有刻,鉏铻,以物擽之,所以止乐”。《旧唐书·音乐志》:“敔,如伏虎,背皆有鬣二十七,碎竹以击其首而逆刮之,以止乐也”。

根据文献记载及清代传世实物可知,敔木制,形如伏虎,背有锯齿形薄木板,用一支一端破成细条的竹筒逆刮虎背的锯齿演奏,它表示乐曲的终结,用于宫廷雅乐。

敔,古代打击乐器。《诗经·周颂·有瞽》:“鞉磬祝圉”。《毛传》(西汉毛亨《毛诗故训传》)载:“鞉,鞉鼓也。祝,木空也。圉,揭也”。圉假借为敔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敔,乐器,椌楬也,形如木虎”。《尚书·益稷》:“合止柷敔”。郑玄注:“敔,状如伏虎,背有刻,鉏铻,以物擽之,所以止乐”。《旧唐书·音志》:“敔,如伏虎,背皆有鬣二十七,碎竹以击其首而逆刮之,以止乐也”。形制呈伏虎状,虎背上有锯齿形薄木板,用一端劈成数根细茎的竹筒,逆刮其锯齿发音,作乐曲的终结。用于历代宫廷雅乐。

结构与演奏方法

根据文献记载及清代传世实物可知,敔木制,形如伏虎,背有锯齿形薄木板,用一支一端劈成数根细茎的竹筒,逆刮虎背的锯齿演奏,它表示乐曲的终结,用于宫廷雅乐。

演奏中和韶乐时,奏者立于敔侧,以劈成细茎的籈逆刮敔背上插列的木片使之发出声音,作为中和韶乐的结束音。

中和韶乐中设敔一架,如果仅从音响审视,它并不突出,但它却以奇特的形制和演奏方法而成为宫廷雅乐中的重要乐器之一。

文化遗留

敔清:通高68cm,座长70.5cm,座宽37cm

敔 清

敔(音羽),木制,雕为伏虎状,髹黄漆,上彩绘黑色斑纹,胸腹部斑纹略杂以白色。伏虎双耳竖立,白额吊睛,红口利齿,其背插列方形木片27片,形如刚鬣,间隔染以靛蓝、绿、红、白等色。虎伏于木座之上,木座通体髹金漆,绘海水江崖纹,一侧出二耳状托架,以承击敔之籈(音真)。籈为竹管制,长80.5cm,在长40cm处锯开,所锯深度为管径的二分之一强,然后顺纵向截去,所留另一半纵劈成24根细茎,另用 3根竹丝箍于竹管上以防劈裂。籈髹以朱漆。 清朝时敔为中和韶乐所配置的乐器。在中和韶乐所使用的种材质中,敔属木质。敔的历史久远,文献多有记载,如《诗经·周颂·有瞽》:“鞉磬柷圉”。“圉”为“敔”之假借字,指的是4种乐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4 4: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