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杀驼破瓮 |
释义 | 原文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间所笑。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早先就把谷子存放到了瓮中。有一头骆驼把头伸到这瓮中吃谷子,头被卡在里面无法出来。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那个人为这件事而担忧。有一个老人来告诉他说:“你不要发愁,我教给你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你应该把骆驼的头斩断,(它)自然就能出来了。”主人马上采纳他的话,不仅把骆驼的头斩断了,还打破了瓮。这样愚蠢的人,被天下人笑话. 注释1.曩:从前,以往。 2. 先:先前 3.瓮(wèng):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 4.食:吃。 5. 首:头。 6.以为忧:为此事忧虑。 7.语:告诉。 8.即:就。 9.依:依照,按照。 10.其:那个。 11.用:采纳。 12.得:表示情况允许,有“能够”,“可以”的意思。 13.之: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这里指那个既杀死了骆驼,又打破了瓮的人。 14.汝:你。 15.复:还。 文言知识以为。“以为”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一指“认为”,二指“以(之)为”,即“把他(它)看作……”。上文“主人以为忧”,意为主人把这当作忧愁的事。另,“主人以为妙”,意为主人认为是好办法。 出处选自《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古天竺高僧伽腽肭从修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录出譬喻,集为一部,共一的搜房的肯定死寓言譬喻故事演述大乘佛法的佛教文学作品,是佛教典籍中较为特别的一种。《百喻经》中的故事诙谐风趣,含义广博深刻,很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因而流传极为广泛。 寓意本文共涉及两个人物,其中对骆驼的主人盲目听信他人意见的行为进行了讽刺,同时也对那个老人不懂装懂的表现进行了嘲讽 。 道理虽然在通常情况下,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往往能在做事时有事半功倍,锦上添花的效果.但如果不加思考就接受别人的意见,连旁人的“馊主意”也言听计从,结果只能像那个笨人一样赔了骆驼又折了瓮。 世上不可能有那种“既杀驼,而复破瓮”的傻子,但思想方法呆板,机械的人是不少的。 以譬喻的手段,来使人们获得无上的智慧,这是《百喻经》的根本所在。譬喻的形式就好像用来裹药的树叶,当人有病时,就取出药来用,而自然地将裹药用的叶子扔掉。所以有智慧的人读了这部书,应当抛开譬喻故事的形式,抓住其中所蕴含的意义。这个故事就启示我们:凡事要认真思考,仔细研究,不能因小失大,更不能盲目听从他人的建议。 文化常识“瓮”及其他陶器。古人盛食品的器具大多是陶制的。上文所说的“瓮”,即是口小腹大的陶器,用来盛谷子。另有“瓯”,“缶”,“瓿”,“罂”,“盎”,“甏”,“缸”等,都是盛器,有的口小腹大,或盛酒,或盛粮食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